吕世权;冯爱芬;武伟民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1],临床上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已成为安全可靠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我院自1992年12月以来应用RFCA共治疗此类患者17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2年底以来行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17例,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1~65岁,平均35.1岁,病史3~40 a(平均16 a)。发作室上速频度为每天1~2次到每年2~3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到4 d不等,发作时心率为136~250/min,有4例因心率超过200/min而出现头晕、乏力、血压下降,余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入院后经各种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1例,合并有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的1例,余均无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变的依据。所有病例入院后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5 d以上,然后做食道电生理检查和心内电生理标测。经标测17例患者中预激综合征11例(显性预激5例,隐匿性预激6例;左侧旁道7例,右例旁道4例),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6例。
作者:邹少清;蔺佩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山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流行学特点,为制定防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山市恶性肿瘤死亡率调查资料为样本,应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恶性肿瘤死亡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结果:1970~1989年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和男女合计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有继续保持的趋势。到2000年将分别上升为121.05/10万和83.92/10万左右;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无趋势的随机波动且将继续保持下去,到2000年保持在43.59/10万左右。结论:中山市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不同变化趋势,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无趋势的随机波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上升对人群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作者:吴进军;苏汝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类病人行手术时的麻醉有其特殊之处,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出现许多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就此类病人的麻醉处理作一综述。 1 术前处理[1] 术前慢阻肺病人主要是对症处理及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慢阻肺病人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气短、喘息,桶状胸,双肺底或肺野可有湿性罗音及(或)干性罗音等。术前的对症处理一方面可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肺的代偿能力。术前处理包括:停止吸烟,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及有害气体吸入,抗菌药的应用,支气管扩剂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祛痰、氧疗,呼吸兴奋剂的使用,康复治疗(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和精神治疗和教育等)。正确评估慢阻肺病人可预知肺功能受损程度和代偿能力,以及麻醉的危险性,警惕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评估慢阻肺病人主要根据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即EFV1%),其指标可以反应气管阻塞程度。EFV1%≥70为轻度,EFV1%<69>50为中度,EFV1%≤50为重度。
作者:陈武;陈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严重的化疗反应常危及患者的生命。自1998年至2000年本科有11例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患者用5-氟脲嘧啶(5-FU)和更生霉素(KSM)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等严重化疗反应,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均逐渐康复,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为妊娠绒癌患者,年龄25~47岁,首次化疗者9例。本组11例均用5-FU、KSM二联化疗,疗程8 d。停药1周内均出现骨髓明显抑制现象,其中伴消化道反应、口腔粘膜溃疡、腹痛腹泻、发热者9例,白细胞低者为0.1×109/L,同时伴有血小板下降,均告病危。
作者:徐河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吗啡类毒品中毒可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如抢救不及时,患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近年我科用纳络酮治疗吗啡类毒品中毒7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25岁。就诊时均神志不清,呼吸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呼吸浅慢,口唇、指(趾)端明显紫绀。瞳孔缩小如针尖,对光反射迟钝。应用纳络酮治疗后均神志转清,其中1~10 min清醒者4例,10 min后清醒者2例,30 min后神志转清者1例。7例均治愈出院。
作者:王爱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常用四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呋辛钠的含量及其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与注射用水、5%葡萄糖、0.9%氯化钠及5%葡萄糖氯化钠在室温下(25~30℃)配伍稳定,0~6 h内其外观、pH值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实验提示此药物在弱酸条件下较为稳定,其实验结果可供临床配伍使用参考。
作者:吴玉玲;陈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生理盐水(9 g/L)、复方醋酸钠平衡液、50 g/L 葡萄糖生理盐水3种晶体液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子宫肌瘤36例分为3组,每组12例,A组输注生理盐水(9 g/L),B组输注50 g/L 葡萄糖生理盐水,C组输注复方醋酸钠平衡液。均以20 mL/(kg*h)速度输注。各组除输上述晶体外无其他任何液体或血液输入;术中监测血气、电解质及乳酸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A组与B组pH值明显下降,而Na+、Clˉ、碱剩余(BE)绝对值明显升高。C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快速输注生理盐水(9 g/L)和50 g/L 葡萄糖生理盐水可产生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而复方醋酸钠平衡液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极小。
作者:邓烈华;李立志;邵义明;刘新;姚华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的变性、损伤等有关,而椎体终板的异常X线表现是椎间盘变性的重要征象之一。本文是对72例经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再用X线检查终板诊断椎间盘变性。 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本组72例经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其中男性49例,女性23例。年龄为19~69岁。平均41.3岁。病程长22 a,短2个月,平均5.4 a。单纯腰痛16例,有腰痛伴腿痛56例。单侧下肢放射状麻痛56例,双侧下肢放射状麻痛4例,有跛行5例。
作者:任蓬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院外监督在维持糖尿病长期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对1995~1998年在我院治疗达到理想控制水平出院的126例患者随机分A组(n=64例)和B组(n=62例)。A组每月通过电话、书信或上门拜访形式联系1次,监督患者按医嘱坚持治疗:B组则无监督。出院满1 a后对两组保持理想水平、坚持糖尿病饮食、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糖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组在保持理想水平、坚持糖尿病饮食、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糖4项指标均明显高于B组(65.0%vs29.2%、61.7%vs25%、86.7%vs47.9%、68.3%vs22.9%),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院外监督对维持糖尿病长期稳定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督促患者坚持糖尿病饮食、遵医嘱用药和定期复查血糖来实现。
作者:关彩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儿,男,12岁。因发现HBsAg阳性4 a,面色灰暗3 a,腹水2月入院。于4 a前体检时发现HBsAg(+),HBcAg(+),抗-HBc(+),多次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均正常或稍高,经治疗无好转,并逐渐出现消瘦、乏力、精神及食欲差。曾在多间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给予护肝、干扰素、输血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近2个月出现腹胀。体查:消瘦、面色灰暗,精神疲倦,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口唇粘膜稍苍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膨隆,肝右肋下未触及,脾左肋下3 cm,质中,移动性浊音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5.8 μ mol/L,直接胆红素1.1 μ mol/L,间接胆红素4.7 μ mol/L,总蛋白59 g/L,白蛋白37 g/L,球蛋白22 g/L,白/球比值1.7,AST 37 U/L,ALT 66 U/L;B超示肝大小正常,肝内光点粗,腹水8.4 cm,脾肋下2.5 cm;食管钡透示轻度食管静脉曲张。给予护肝与支持治疗,但病情无好转,腹胀明显加重。肝穿病理检查:显示多数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少数肝细胞有胆色素沉着,无纤维化、结节。再行彩色B超检查:显示门静脉左支血流量呈逆向流动,右支呈双向,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后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显影,门脉血流逆流,脾大,回声均匀,腹水。下腔静脉造影显示肝内未见异常密度灶,动脉期肝静脉早期显影。复查肝功能蛋白在正常范围,诊断肝动脉-门静脉瘘成立。确诊后第3天在数字减影下行肝动脉-门静脉栓塞术,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腹部隆起明显消退,术后1周腹水征消失,精神明显好转出院。1月后复查,患儿精神食欲好,体检肝脾不大,无明显的腹水征。
作者:吴敬聪;何岳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脂质体转染反义PKCα对CNE-2Z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法转染反义PKCα,以MTT法测细胞生长。结果:(1)脂质体浓度为2.000~8.000 mg*L-1时,随着脂质体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指数逐渐降低(P<0.05);但当浓度为1.000 mg*L-1时,其对细胞生长似无影响。(2)在4.000~16.000 mg*L-1的范围内增加转染的反义PKCα的浓度,细胞生长指数逐渐降低(P<0.001)。结论:小剂量脂质体转染反义PKCα可抑制CNE-2Z生长,反义PKCα的剂量与细胞生长抑制呈量效关系。
作者:鲍波;何志巍;陈南岳;黄培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报道2例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详细分析肾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病例的临床情况。结果:1例早发现,给予及时治疗,疗效满意;另1例因发现较晚,治疗不及时,治疗效果差。结论:某些药物如OKT3/ATG/ALG,或激素、硫唑嘌呤会增加CMV视网膜炎发病机会,更昔洛韦治疗有效。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CMV视网膜炎的治愈有意义。
作者:李斌;韩修武;管德林;韩志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入院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阶段,是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并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打基础,故做好入院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们的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 具体做法 把收集的资料在印制的评估表上打勾、填写、评估表大致包括一般资料、生活状况及习惯、护理查体、心理社会方面、专科情况等。使用的方法有问诊(提问式交谈)、观察、护理体查、查询相关记录。
作者:李娟;曾风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存活率。方法:对39例VLBWI精心施护,精确计算喂养热量及液体量,合理使用温箱以控制体温,有效的呼吸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等系列治疗。结果与结论:39例中,治愈20例,好转自动出院5例,死亡14例,病死率35.9%。精心施护,合理的喂养,控制体温,有效的呼吸管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可以提高VLBWI的存活率。
作者:蒋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326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LVH 126例,非LVH者200例,所有患者均行Holter检查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并随访2 a。结果:高血压合并与不合并LV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76.2%和39.5%(P<0.01),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4.8%和1.0%。结论:高血压LVH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并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作者:吕世权;冯爱芬;武伟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36岁,孕3产1疤痕子宫。因停经35 d,药流后1个月,人流术阴道大出血1+ h,于2000年5月3日晚6时入院。末次月经2000年2月29日,停经35 d在我市某医院尿检 HCG(+),并行药流术。术后仍感有恶心等早孕反应,于5月3日再次到我市某医院B超检查示:宫内妊娠,并于当日下午行人工流产术,刚一吸宫,立即阴道大出血,约2000 mL,即予宫颈注射宫缩素10 U,即用纱布压迫止血,阴道流血停止,经抗休克治疗后叫我科出诊接回。入院体查:T 36.9℃,P 88/min,R 20/min,BP 12/8 kPa,神清,面色苍白,重度贫血貌。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妇检:外阴(-)。阴道畅,有积血,宫颈光滑,宫体前位,增大如孕 50+ d大,双侧附件(-),B超示:(1) 人流术后。(2)宫腔下段异常回声,考虑胎膜组织残留,血 HCG 9.5 IU/L。入院后阴道流血不多,给予输液、输血,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3 d后,在双管输液,静滴宫缩素备血下行清宫术,术前检查子宫增大如孕80 d大,宫体粘连于腹壁,宫腔深12 cm,宫口松,用8号吸管刚一吸宫,又有大量新鲜血从宫口涌出,约700 mL,即予宫颈注射宫缩素20 U,麦角碱0.2 mg,再用纱布填塞宫颈压迫止血,阴道流血减少,停止手术,输血400 mL。术后血压 16/7 kPa。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病人为“宫颈妊娠”而致大出血,即行全宫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80 d大,下段疤痕处有少许粘连,未见子宫穿孔,子宫反折腹膜以下增大明显,如桶状,血管丰富,组织脆软,切除子宫剖面肉眼见子宫内膜光滑,膨大宫颈内可见部分胎盘组织附着及血块,宫颈明显扩张,未见胚胎。病理报告:宫颈妊娠。住院12 d痊愈出院。 宫颈妊娠是一种少见的威胁生命的异位妊娠,常误诊为宫内孕流产。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因为宫颈妊娠颈管不易收缩,胎盘附着面的血窦不易关闭,常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所以宫颈妊娠一经诊断,必需及时清除妊娠产物,应用宫缩剂,宫颈填塞纱块压迫后仍不能止血,即行全宫切除术。
作者:陆伟琼;王海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刺五加对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眼压已控制的原发青光眼62例(7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38眼),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3个疗程,和对照组31例(34眼)停用一切有助于恢复视力和视野的药物,治疗后比较两组的视力、视野变化。结果:治疗组视野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视力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改善原发性青光眼视功能损害。
作者:刘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粤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病毒标记物(HBVM)不同模式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7 348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每一HBVM模式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以HBsAg阳性率高(92.58%),然后依次为抗-HBc(88.34%)、HBeAg(44.26%)、抗HBe(41.83%)、抗-HBs(3.93%);HBVM模式共有26组,其中以“大、小三阳”模式为主,共占71.39%。
作者:胡南;龙尧;庞超;何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缺血性心脏病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以指导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随机调查40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患者,分别于入院第2天和心衰稳定5~7天各抽血2 mL,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cTnⅠ水平。结果:CHF组血清cTnI水平为(1.16±0.7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0±0.08)μg/L(P<0.001);CHF组阳性者治疗前cTnI水平为(1.38±0.75)μg/L,治疗后cTnI水平降低为(0.35±0.11)μg/L,P<0.001;血清cTnI水平随心力衰竭的程度加重而升高,血清cTnI持续阳性者,其预后不佳。结论: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患者存在心肌细胞损伤或坏死,血清cTnI水平是反映非缺血性心脏病并CHF严重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同时可识别其高危患者。
作者:黄基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主编:梁念慈副主编:龙尧(常务)朱家勇 周克云编委:(排名不分先后)莫丽儿 吴志华 李永全 周磊 吕端远 刘锋孙宏 王伯章 刘仪 王惠英 梁念慈 博志刚凌光 周克元 陈群 汤少明 朱家勇 罗少军唐慰萍 王宗锐 孙宁 周光纪 吴铁 陈小毅赖琴英 龙尧 陈孝文 麦铁江 唐德燊 李应勇林木生 郑德 张光休 韩清韵 刘维蟠 邢永前李青南 留国勋 孙显斌 陈铭珍 夏小明李普云 阎农 攀明 王立伟 谢华 衬垦黄培青 王晖 李子丰 刘新光 苏好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