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朝晖;王正坤
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66例;年龄14~69岁.病程短的1个月,长的20余年.
作者:冯瑞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1年4月至1997年12月,我们用氩激光治疗轻度视网膜脱离患者116例121眼,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艳萍;金中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7年6月至1998年7月,我们采用武昌激光设备厂生产的Nd:YAG泪道激光机治疗泪道阻塞,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锦芳;张宁;唐新;喻长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激光已广泛应用于脑肿瘤的治疗,传统方法包括光汽化、光凝固和光动力治疗.激光间质内热疗(interstitial laser thermotherapy, ILTT)初是由Bown[1]在1983年提出的,通过激光的光凝固和高热效应破坏肿瘤间质组织.自此,人们对头颈、肝、胰、前列腺等部位进行了一系列的ILTT实验和临床研究.Sugiyama等[2]首先将ILTT应用于临床脑肿瘤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此后Ascher等[3]、Roux等[4]、Kahn等[5]进行的脑肿瘤ILTT研究也令人鼓舞.
作者:刘斌;李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激光器的发展自从1958年第1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至今,已研制出不同类型的激光器百种之多,但其中性能优越、宜于实用者也不过几十种.以He-Ne、CO2、Nd:YAG、Ar+、Cu、XeCl、KrF等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由于它们在一定波段上具有相干性好、频带窄、输出功率或能量大等特点而获得广泛的应用.
作者:李育林;贾宏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资料:症状较重的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2~45岁,平均32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粒状者38例,融合成片者22例,伴咽侧索肥厚者15例;病程1~10年,平均4年.
作者:周建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资料:5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12~45岁.均为单侧发病,病程3~60天.
作者:陈彤;胡德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Nd:YAG激光在兔心腔内和颈外动脉内模拟血管瘤组织间照射后即刻局部和远期全身的血液学变化.方法:利用日本大耳白兔的心脏模拟人的血管瘤瘤腔,用Nd:YAG激光分4个剂量组(每组6只兔)作组织间照射,照射后即刻取血,观察其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另外将光纤从兔颈外动脉插入进行组织间照射(n=6),1个月后从心脏取血观察血液细胞学、生化学、酶学、免疫学、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对3只兔的离体血样进行激光照射并即刻作部分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Nd:YAG激光心腔内照射后即刻,心脏内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均P<0.05),红细胞、白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有短足状突起,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密度降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液还原粘度、低切变率下血液相对粘度升高(均P<0.05),血液生化学和免疫学指标无明显变化.离体实验除肌酸激酶未见明显变化与活体即刻实验结果不同外,其他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活体即刻实验结果相同.结论:强激光心腔内照射可马上引起局部血液细胞学、酶学、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而酶学、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与血细胞破坏、形态改变及细胞膜性质改变密切相关,与机体和指标本身对激光的反应关系不大.局部强激光血管内一次性照射不会对动物体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作者:范志朋;赵福运;吴美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人们在应用中发现低强度激光有种特殊的作用,即作用于生物体时不产生不可逆损伤,而直接由辐射产生刺激效应.如病灶直接照射和穴位照射,能产生消炎,镇痛,血管扩张,促进创伤愈合、毛发、神经及骨再生等作用;照射小鼠胸腺区和脾区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及促进免疫分子产生[1].
作者:许川山;刘志君;唐建民;吴士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资料:260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44例;年龄14~68岁,平均30岁;病程多在1年以上.
作者:杨洪江;杨军;江晓丽;廖元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半导体激光、氩激光、532 nm激光经瞳孔光凝兔眼视网膜的组织学反应.方法:灰兔5只,每眼以视神经乳头为界分成上、下两个术区,分别经瞳孔用半导体激光、氩激光或532 nm激光照射视网膜,每眼均有半导体激光术区.半导体激光、氩激光、532 nm激光功率分别为100~300、90~110、100~200 mW,脉宽分别为0.2、0.1、0.1 s,光斑直径均为200 μm.结果:肉眼见半导体激光光斑比氩激光、532 nm激光光斑更灰白.形成相似的光斑,半导体激光能量密度为氩激光、532 nm激光的3~4倍.光镜下3种激光轻、中度光斑的表现相似,主要影响色素上皮、视细胞层和内外颗粒层;重度光斑表现不同,半导体激光致脉络膜、巩膜内层损伤,视网膜内层影响不大;氩激光、532 nm激光使视网膜全层结构混乱,脉络膜改变不明显.透射电镜下见半导体激光光凝致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视网膜内界膜正常;氩激光、532 nm激光光凝后色素上皮细胞内溶酶体功能活跃,双极细胞空泡变.结论:半导体激光视网膜、脉络膜的吸收率为氩激光、532 nm激光的1/4,光凝时不易掌握合适的反应程度,常规视网膜光凝治疗时,应该选用氩激光或532 nm激光.
作者:赵东升;王康孙;石海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无创性激光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ICVD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均予通脉液500 ml、川芎嗪1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0天;其中2组分别另行低强度半导体激光口咽部照射(无创组)或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LLI组),前者功率9 mW,照射30 min,后者功率1.5~2.0 mW,照射60 min,每天1次,共10天.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1)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无创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和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率无明显变化;ILLLI组上述5项指标均下降(P<0.01);而药物治疗组仅血小板聚集率降低(P<0.01).(2)纤溶功能指标:治疗后无创组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降低(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和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含量增高(前者P<0.05,后者P<0.01),D-二聚集(D-D)含量无明显变化;ILLLI组FBG、PAI、t-PA、FDP的变化与无创组相似,同时D-D含量增高(P<0.05);而药物组仅t-PA活性增高(P<0.05).结论:低强度激光口咽部照射也具有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激活纤溶功能的作用,这一结果为口咽部低强度激光照射治疗急性ICVD提供了证据.
作者:刘颖;徐忠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上较棘手.我院自1994年2月至1998年1月,采用接触式Nd:YAG激光治疗腺性膀胱炎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德厚;陈仕平;林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自1993年1月开始,用YAG倍频激光治疗鲜红斑痣及色素性皮肤病.现将随访资料完整的52例患者的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淡明斌;刘正光;陈南琴;曹长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Nd:YAG激光组织间照射血管瘤后即刻瘤腔内血液学的变化.方法:收集适合Nd:YAG激光组织间照射治疗且照射前后可自瘤腔内各抽取10 ml血液的血管瘤病人6例,以Nd:YAG激光行血管瘤组织间照射,照射功率密度为5.31×103 W/cm2,能量密度为7.97×104 J/cm2.激光照射前及照射后即刻取血进行血液细胞学、生化学、酶学、免疫学、流变学等共24项指标检测.结果:激光照射后即刻瘤腔内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及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均P<0.05),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全血粘度(切变率190/s、46/s、5.75/s)、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液还原粘度、低切变率下血液相对粘度升高(均P<0.05),血液生化学、免疫学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激光组织间照射后血液粘滞度升高,因此要注意防止血栓的形成.
作者:赵福运;范志朋;吴美娟;邱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对比观察激光焊接法、皮内缝合法及结节缝合法修复的人体皮肤切口愈合情况,阐明激光修复皮肤切口的优越性.方法:对17例不同疾病的人体皮肤切口进行CO2激光焊接,焊接功率1.0 W±0.2 W,并随机选择皮内缝合(5例)和结节缝合(5例)修复的人体皮肤切口作对照.术后3、7天和4周,观察皮肤切口的愈合情况.结果:激光焊接法修复的皮肤切口愈合快,切线痕迹细、平整,瘢痕不明显.结论:激光焊接皮肤切口是一种较理想的组织修复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铜军;谭毓铨;袁庆华;于惠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资料: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4 362例,男性3 376例,女性986例;年龄7~59岁,大多在20~35岁,病程3个月至30年.
作者:翟桂兰;吴玮;黄春林;吕春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3年以来,我科应用Nd:YAG激光行对口引流加囊内照射治疗耳廓假囊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健;刘文霞;王凤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应用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消化道肿瘤35例,现就其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洵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资料:413例患者中男性144例,女性269例;年龄13~70岁;病程6个月至20年.色素痣206例,扁平疣54例,睑黄瘤52例,脂溢性角化病41例,粟丘疹29例,汗管瘤18例,皮角13例.病损位于睑缘206例,上眼睑51例,下眼睑156例.
作者:单孔荣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