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实验性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对门静脉压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刘长珠;康举龄;傅小敏

关键词:大鼠,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
摘要:目的:通过对实验性大鼠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80只健康Wistar大鼠(注射前为对照组)及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后(实验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过程中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实验性肝硬化过程中肝细胞经历了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在注射四氯化碳(CCl4)2周后明显升高(P<0.05或P<0.01);15周时由于形成了侧枝循环,上述测值又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门脉压力与充血分数除在10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2、5、15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门静脉压力与内径、充血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36(P>0.05).结论:大鼠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随着病理变化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均发生动态变化.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重组人卵透明带蛋白(rhZP3)对人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作用

    目的:观察重组人卵透明带蛋白(rhZP3)对人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正常生育力人精子经过获能后,分别用BSA、孕酮和含不同浓度的重组人ZP3蛋白的培养液共孵育,诱导精子顶体反应,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精子的顶体发生状态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进行评价.结果:精子与培养液共孵育30 min后,rhZP3组与BSA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顶体反应率随rhZP3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结论:重组人ZP3蛋白对人精子顶体反应有显著的诱导效应,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质量浓度成正相关,重组人ZP3蛋白具有发展精子顶体反应试剂盒的潜能.

    作者:谢琪璇;史卫卫;张韫;李文星;张春雪;肖銮娟;潘善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新生大鼠高氧损伤肺组织的超微结构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在高氧肺损伤不同时点肺组织各种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99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生后3、7和14 d分批处死并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检测,电镜检查各组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高氧组肺损伤主要表现为肺泡结构破坏、大小不一、肺间隔增厚以及胶原纤维沉积.2)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肺泡Ⅱ型细胞板层小体空泡化、肺泡Ⅰ型细胞胞浆溶解,成纤维细胞胞浆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增多,肺泡Ⅰ型和Ⅱ型细胞线粒体肿胀等改变.结论:肺泡Ⅱ型细胞的不成熟、肺泡Ⅰ型细胞的变性和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能力增强是导致高氧肺损伤病理改变的基础.

    作者:柳国胜;赵立华;聂川;罗先琼;邱锐琴;康举龄;唐福星;郭祖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下颌前牙固定桥基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下颌前牙双端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下颌前牙固定桥的生物力学特征提供数字模型.方法:采用正常人的下颌骨标本,进行CT断层扫描得到包含下颌前牙的35幅图像,通过计算机图形转换软件和3D建模软件获取图像的边界信息,应用ANSYS有限元建模模块处理,建立了包括牙齿、牙周膜和牙槽骨固定桥修复前及修复后的几何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固定桥修复后,有限元模型包括牙体、牙槽骨、牙周膜在内共41 648个节点,27 269个单元.结论:CT辅助有限元建模技术能精确建立下颌前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作者:唐亮;马达;潘燕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派瑞松霜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30例观察

    目的:观察外用派瑞松霜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派瑞松霜与克霉唑软膏分别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患者60例,均每日涂息部2次.疗程为14 d,分别于治疗初、第7 d、第14 d复诊记录临床表现,并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60例患者在疗程14 d结束后,派瑞松霜组的总有效率90.00%,真菌清除率93.33%;克霉唑组的总有效率63.33%,真菌清除率73.33%.结论:派瑞松霜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疗效满意、使用安全、病人耐受性良好.

    作者:计雄飞;邓列华;李克俭;林幼娜;徐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国产坎地沙坦酯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目的:评价国产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对41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给予坎地沙坦酯片(4~8 mg/次,1次/d,)或伊贝沙坦片(150~300 mg/次,1次/d);单药治疗4周后未使血压正常(<140/90mmHg)(1 mmHg=0.133 kPa)者加用氢氯噻嗪片(12.5 mg/次,1次/d),疗程8周.结果:坎地沙坦酯片试验组和伊贝沙坦片对照组的单药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72.7%,加用氢氯噻嗪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0.9%.平均坐位血压试验组153.2/96.3 mmHg降至126.8/79.4mmHg,对照组由151.0/96.0 mmHg降至127.9/81.2 mmHg.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轻微,依从性近似分别为94.7%和95.5%.结论:国产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并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与氢氯噻嗪合用可进一步提高降压疗效,其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与伊贝沙坦片相似.

    作者:李自成;王巍嵩;巫少荣;叶刚;胡文洁;张爱东;黄开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幼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b-FGF的动态变化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幼年Wistar大鼠牙周组织内的表达与分布及其在正畸牙移动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幼年Wistar大鼠正畸牙移动的模型,在不同牵引时间段用4%中性甲醛行升主动脉灌注固定、取材、脱钙、制作石蜡标本.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图象分析仪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b-FGF表达较低.实验组在1d组张力侧的成牙骨质细胞b-FGF表达高于对照组,10、14 d组张力侧的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b-FGF阳性着色较正常对照组及压力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玻璃样变区无b-FGF表达.结论:b-FGF参与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

    作者:唐新宝;刘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63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317例直肠癌患者中分别采用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手术、Park's手术、Bacon手术,对163例实施保肛手术,分析术式选择与手术合并症、排便功能、局部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低位直肠癌保肛率为51.42%o 5年生存率和术后排便功能优良率:低位吻合为83.3%和100%;超低位吻合为79.2%和4.17%;Park's手术为64.0%和12.0%;Bacon手术为66.67%和13.3%.结论:超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主要术式.5年生存率、排便功能在低位吻合、超低位吻合、Park's手术无差异,低位、超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术明显优于Miles和Bacon手术.

    作者:董高宏;张肇达;胡伟明;田伯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000-2004年《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评价指标统计与分析

    对2000~2004年<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与1995~1999年的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期刊获奖及被收录情况做了总结,对学报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黄建军;李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抑癌基因的甲基化检测

    目的:评价特异性甲基化PCR(MSP)分析法检测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对结、直肠癌的诊疗价值.方法:应用MSP法检测3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术中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hMLH1、p15、p16甲基化的发生率.另选择3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样品作正常对照.结果:3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及术中癌组织的hMLH1、p15、p16甲基化发生率为59%~97%,癌旁组织略低;术后1周血清中hMLH1、p15、p16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正常对照组抑癌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为0.结论:MSP法的建立,直接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有助于临床判断和动态观察治疗的效果.

    作者:席亚鸣;王华曦;李进义;吴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重度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重度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8例重度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开颅组死亡率低于微创组,但重残率高于微创组.结论:对于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术式,开颅血肿清除术较为适宜.

    作者:许典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β-巯基乙醇和高糖培养基诱导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观察MSCs在诱导前后的形态变化;用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胰岛素的表达;用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β样细胞.结果:未经诱导的MSCs在培养体系中呈贴壁生长,长梭形,经诱导分化后,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表明细胞团内的细胞呈胰岛素染色强阳性反应;双硫腙染色阳性.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

    作者:陆琰;张洹;迟作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清创Ⅰ期缝合治疗创伤后慢性骨髓炎12例

    创伤后闭合性骨折感染发生率为0.5%~7%,开放性骨折感染率约2.7%~4.3%[1],骨折术后发生慢性骨髓炎也较常见.到目前为止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方法有病灶清除后周围软组织转移填塞或用抗生素珠链填塞,亦有用植骨后Ⅱ期或延期缝合等处理,但这些疗法总疗程长且需要多次手术.从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我科经治12例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病人通过清创、植骨、内固定Ⅰ期缝合后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永洪;姚平;林宏生;谭文成;黄春华;吴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老年人小瞳下电脑验光与检影验光的比较

    目的:研究老年人小瞳验光时电脑验光能否取代检影验光.方法:随机选择眼科视光门诊50岁以上眼底清晰可见的老年性屈光不正患者66例132只眼,在小瞳状态下分别进行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等效球镜度、散光度和散光轴位差异有无显著性以及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人小瞳状态下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小瞳验光时电脑验光可以取代检影验光.

    作者:周清;陈剑;吕冠僖;王彦平;赵松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鼠实验性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对门静脉压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实验性大鼠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80只健康Wistar大鼠(注射前为对照组)及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后(实验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过程中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实验性肝硬化过程中肝细胞经历了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在注射四氯化碳(CCl4)2周后明显升高(P<0.05或P<0.01);15周时由于形成了侧枝循环,上述测值又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门脉压力与充血分数除在10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2、5、15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门静脉压力与内径、充血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36(P>0.05).结论:大鼠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随着病理变化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均发生动态变化.

    作者:刘长珠;康举龄;傅小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1例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发生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例ATLS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尿酸血症、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和肾功能损害,3例行血液透析治疗,3例自动出院,3例用别嘌呤醇及碱化尿液、利尿后,短期内血液生化指标恢复正常;2例死亡患者中1例死于高血钾所致的心脏骤停,1例死于肾衰好转后的脑出血.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别嘌呤醇及静脉碱化利尿是治疗ATLS的关键.

    作者:钟隽;张学利;朱康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 804例咽异感症电子喉镜观察

    咽异感症是咽科常见症状,患者自觉咽部有异物、毛刺、堵塞、粘贴、瘙痒、干燥、蚁行及灼热等异常感觉,常因此而用力咳或频繁吞咽以期清除.在空咽涎液时异物感明显,吞咽食物时反而不明显,不少患者为此频繁到医院就诊,以期解决咽部不适,而临床医生多通过咽部视诊、间接喉镜等方法检查患者,而不少患者因焦虑或咽反射敏感导致不配合检查,由此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盲目性.我科自2000年应用电子喉镜能够对咽喉食管等部位进行充分的局部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龙;王继群;山艳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二维超声和CT对膀胱癌术前分期的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与CT扫描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及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且术前均行超声及CT检查的膀胱癌患者45例,将患者分为2组,即T1-T3a期组和T3b-T4期组,比较超声及CT与各组临床分期的符合率,并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其结果.结果:45例患者中,T1-T3a期31例,T3b-T4期14例;超声对T1-T3a期病变分期的符合率(77.4%)较CT(66.7%)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05),CT对T3a-T4期病变分期的符合率(92.9%)较超声(50.0%)高,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3<0.05).结论:二维超声和CT检查对膀胱癌的检出及分期是互补的方法,超声对浸润较浅的病变分期较敏感,而CT检查对T3b期及其以上膀胱癌分期较敏感.综合利用二者对膀胱癌分期可以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作者:高伟;黄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无血清培养大鼠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用于无血清培养扩增软骨细胞的可行性及适质量浓度.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rat costochondral growth plate chondrocyte,RGC).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第1代RGC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观察0.1、1.0、10.0和100.0μg/L bFGF对无血清培养RGC形态的影响,并分别用3H-TdR和3H-Proline掺入法检测上述质量浓度bFGF对无血清培养RGC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第1代RGC表达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保持了软骨细胞的分化表型.随着bFGF质量浓度的增加RGC的形态由多角形变为梭形和圆形.与无血清对照组相比,上述4个质量浓度的bFGF均显著促进RGC的增殖和胶原合成(P<0.05),其中1.0和10.0μg/L bFGF促RGC增殖的作用与10%胎牛血清(FBS)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促胶原合成作用较弱,相当于10%FBS对照组的60%左右(P<0.05).结论:bFGF可用于无血清扩增软骨细胞,1.0~10.0 μg/L是适宜的质量浓度范围,但其促胶原合成作用较弱,还需添加其他因子以弥补促胶原合成作用的不足.

    作者:季煜华;曾耀英;俞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癌中MTA1和nm23 - H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MTA1、nm23-H1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大肠癌MTA1、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84例大肠癌中MTA1、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9%和51.2%;MTA1高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nm23-H1低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大肠癌中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转移复发的参考指标.

    作者:杜彬;周序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T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CT薄层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病人56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病变的CT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情况.CT检查均为平扫与增强及薄层靶扫描.结果:肾上腺增生22例,CT表现主要为体积增大,其中髓质增生14例,肾上腺皮质增生8例,两者在形态及大小的CT表现无差别;肾上腺皮质增生中结节性增生4例,增强扫描后均为轻度强化;肾上腺皮质腺瘤14例,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5例,中等强化7例,明显强化2例.34例肾上腺肿瘤性疾病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为77.14%.在定性诊断中,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一致有39例,误诊17例.结论:CT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CT对大多数的肾上腺肿瘤性疾病诊断较为敏感;对于肾上腺髓质增生与皮质增生的鉴别,则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与皮质结节性增生鉴别.

    作者:沈思;刘斯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杂志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