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琪璇;史卫卫;张韫;李文星;张春雪;肖銮娟;潘善培
目的:通过对实验性大鼠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了解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80只健康Wistar大鼠(注射前为对照组)及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后(实验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过程中其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实验性肝硬化过程中肝细胞经历了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在注射四氯化碳(CCl4)2周后明显升高(P<0.05或P<0.01);15周时由于形成了侧枝循环,上述测值又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门脉压力与充血分数除在10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2、5、15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门静脉压力与内径、充血分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36(P>0.05).结论:大鼠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随着病理变化门静脉压力与血流动力学均发生动态变化.
作者:刘长珠;康举龄;傅小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用于无血清培养扩增软骨细胞的可行性及适质量浓度.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肋生长板软骨细胞(rat costochondral growth plate chondrocyte,RGC).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第1代RGC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表达.观察0.1、1.0、10.0和100.0μg/L bFGF对无血清培养RGC形态的影响,并分别用3H-TdR和3H-Proline掺入法检测上述质量浓度bFGF对无血清培养RGC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第1代RGC表达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保持了软骨细胞的分化表型.随着bFGF质量浓度的增加RGC的形态由多角形变为梭形和圆形.与无血清对照组相比,上述4个质量浓度的bFGF均显著促进RGC的增殖和胶原合成(P<0.05),其中1.0和10.0μg/L bFGF促RGC增殖的作用与10%胎牛血清(FBS)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促胶原合成作用较弱,相当于10%FBS对照组的60%左右(P<0.05).结论:bFGF可用于无血清扩增软骨细胞,1.0~10.0 μg/L是适宜的质量浓度范围,但其促胶原合成作用较弱,还需添加其他因子以弥补促胶原合成作用的不足.
作者:季煜华;曾耀英;俞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征象评价支气管肺癌侵犯纵隔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肺癌97例,对14种(共750个)纵隔结构的CT表现与手术、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记录原发肿瘤与纵隔结构的接触程度,判断该纵隔结构是否扭曲及是否有气管、支气管腔内肿瘤等.结果:以肿瘤与纵隔接触角大于0°(CT分级3~6级)为CT阳性征象,CT评估纵隔结构侵犯敏感度为72.5%,阳性预测值为80.6%;以肿瘤与纵隔结构接触角大于90°(CT分级4~6级)为CT阳性征象,CT评估纵隔结构侵犯的敏感性为47.5%,阳性预测值为82.6%;以纵隔结构与肿瘤接触角大于180°(CT分级5~6级)为阳性CT征象,病理结果为全部受累,其中结构扭曲占7/40,管腔内肿瘤侵犯占2/40.结论:CT检查对于发现支气管肺癌纵隔侵犯有重要价值,改进CT扫描技术并制定特定判断标准有助于提高CT对支气管肺癌纵隔侵犯的阳性预测值.
作者:金志发;罗良平;陈金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外用派瑞松霜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派瑞松霜与克霉唑软膏分别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患者60例,均每日涂息部2次.疗程为14 d,分别于治疗初、第7 d、第14 d复诊记录临床表现,并行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60例患者在疗程14 d结束后,派瑞松霜组的总有效率90.00%,真菌清除率93.33%;克霉唑组的总有效率63.33%,真菌清除率73.33%.结论:派瑞松霜治疗念珠菌性龟头炎,疗效满意、使用安全、病人耐受性良好.
作者:计雄飞;邓列华;李克俭;林幼娜;徐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国产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对41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给予坎地沙坦酯片(4~8 mg/次,1次/d,)或伊贝沙坦片(150~300 mg/次,1次/d);单药治疗4周后未使血压正常(<140/90mmHg)(1 mmHg=0.133 kPa)者加用氢氯噻嗪片(12.5 mg/次,1次/d),疗程8周.结果:坎地沙坦酯片试验组和伊贝沙坦片对照组的单药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72.7%,加用氢氯噻嗪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0.9%.平均坐位血压试验组153.2/96.3 mmHg降至126.8/79.4mmHg,对照组由151.0/96.0 mmHg降至127.9/81.2 mmHg.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而且轻微,依从性近似分别为94.7%和95.5%.结论:国产坎地沙坦酯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并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与氢氯噻嗪合用可进一步提高降压疗效,其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与伊贝沙坦片相似.
作者:李自成;王巍嵩;巫少荣;叶刚;胡文洁;张爱东;黄开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老年人小瞳验光时电脑验光能否取代检影验光.方法:随机选择眼科视光门诊50岁以上眼底清晰可见的老年性屈光不正患者66例132只眼,在小瞳状态下分别进行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球镜度、等效球镜度、散光度和散光轴位差异有无显著性以及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人小瞳状态下电脑验光和检影验光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小瞳验光时电脑验光可以取代检影验光.
作者:周清;陈剑;吕冠僖;王彦平;赵松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重度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8例重度脑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清除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开颅组死亡率低于微创组,但重残率高于微创组.结论:对于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术式,开颅血肿清除术较为适宜.
作者:许典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下颌前牙双端固定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下颌前牙固定桥的生物力学特征提供数字模型.方法:采用正常人的下颌骨标本,进行CT断层扫描得到包含下颌前牙的35幅图像,通过计算机图形转换软件和3D建模软件获取图像的边界信息,应用ANSYS有限元建模模块处理,建立了包括牙齿、牙周膜和牙槽骨固定桥修复前及修复后的几何模型和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固定桥修复后,有限元模型包括牙体、牙槽骨、牙周膜在内共41 648个节点,27 269个单元.结论:CT辅助有限元建模技术能精确建立下颌前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作者:唐亮;马达;潘燕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特异性甲基化PCR(MSP)分析法检测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对结、直肠癌的诊疗价值.方法:应用MSP法检测36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术中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hMLH1、p15、p16甲基化的发生率.另选择3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样品作正常对照.结果:3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及术中癌组织的hMLH1、p15、p16甲基化发生率为59%~97%,癌旁组织略低;术后1周血清中hMLH1、p15、p16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正常对照组抑癌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为0.结论:MSP法的建立,直接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有助于临床判断和动态观察治疗的效果.
作者:席亚鸣;王华曦;李进义;吴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与CT扫描对膀胱癌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及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且术前均行超声及CT检查的膀胱癌患者45例,将患者分为2组,即T1-T3a期组和T3b-T4期组,比较超声及CT与各组临床分期的符合率,并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其结果.结果:45例患者中,T1-T3a期31例,T3b-T4期14例;超声对T1-T3a期病变分期的符合率(77.4%)较CT(66.7%)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0.05),CT对T3a-T4期病变分期的符合率(92.9%)较超声(50.0%)高,且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3<0.05).结论:二维超声和CT检查对膀胱癌的检出及分期是互补的方法,超声对浸润较浅的病变分期较敏感,而CT检查对T3b期及其以上膀胱癌分期较敏感.综合利用二者对膀胱癌分期可以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
作者:高伟;黄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卵透明带蛋白(rhZP3)对人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正常生育力人精子经过获能后,分别用BSA、孕酮和含不同浓度的重组人ZP3蛋白的培养液共孵育,诱导精子顶体反应,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精子的顶体发生状态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进行评价.结果:精子与培养液共孵育30 min后,rhZP3组与BSA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顶体反应率随rhZP3质量浓度增加而升高.结论:重组人ZP3蛋白对人精子顶体反应有显著的诱导效应,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质量浓度成正相关,重组人ZP3蛋白具有发展精子顶体反应试剂盒的潜能.
作者:谢琪璇;史卫卫;张韫;李文星;张春雪;肖銮娟;潘善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CT薄层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定位与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病人56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病变的CT影像资料,重点分析其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情况.CT检查均为平扫与增强及薄层靶扫描.结果:肾上腺增生22例,CT表现主要为体积增大,其中髓质增生14例,肾上腺皮质增生8例,两者在形态及大小的CT表现无差别;肾上腺皮质增生中结节性增生4例,增强扫描后均为轻度强化;肾上腺皮质腺瘤14例,增强扫描后,轻度强化5例,中等强化7例,明显强化2例.34例肾上腺肿瘤性疾病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为77.14%.在定性诊断中,CT诊断与病理结果相一致有39例,误诊17例.结论:CT靶扫描在肾上腺疾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CT对大多数的肾上腺肿瘤性疾病诊断较为敏感;对于肾上腺髓质增生与皮质增生的鉴别,则没有明显的特异性;肾上腺皮质腺瘤可与皮质结节性增生鉴别.
作者:沈思;刘斯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电子胃镜作为一种新型的诊疗工具,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拓宽其应用范围,我科从2000年1月起用电子胃镜对咽喉及食道疾患的病人进行诊治,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思瑾;黄筱芳;冯玉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创伤后闭合性骨折感染发生率为0.5%~7%,开放性骨折感染率约2.7%~4.3%[1],骨折术后发生慢性骨髓炎也较常见.到目前为止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方法有病灶清除后周围软组织转移填塞或用抗生素珠链填塞,亦有用植骨后Ⅱ期或延期缝合等处理,但这些疗法总疗程长且需要多次手术.从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我科经治12例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病人通过清创、植骨、内固定Ⅰ期缝合后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永洪;姚平;林宏生;谭文成;黄春华;吴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经NB4细胞和HL-60细胞体外诱导后脐血T细胞的TCRVβ亚家族限制性利用和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采用混合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培养(MLTC)方法,用经丝裂霉素灭活的NB4细胞和HL-60细胞体外诱导脐血T细胞增殖,利用RT-PCR分析经MLTC前后T细胞的24个TCR Vβ亚家族的利用情况,并用基因扫描分析其克隆性特点.结果:诱导前脐血T细胞表达20个TCR Vβ亚家族,诱导后的T细胞所表达的TCR Vβ亚家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且诱导组呈现出克隆趋势或寡克隆增殖特点.两种细胞诱导后10 d均可见Vβ1的克隆增殖出现变化,此外,NB4诱导的T细胞出现Vβ15,而HL-60诱导的T细胞则出现Vβ23的克隆增殖情况.结论:NB4细胞和HL-60细胞可诱导脐血TCR VβT细胞克隆性增殖,此优势表达的克隆性T细胞可能与特异性抗原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汤冀;李扬秋;杨力建;陈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在高氧肺损伤不同时点肺组织各种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99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生后3、7和14 d分批处死并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检测,电镜检查各组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高氧组肺损伤主要表现为肺泡结构破坏、大小不一、肺间隔增厚以及胶原纤维沉积.2)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肺泡Ⅱ型细胞板层小体空泡化、肺泡Ⅰ型细胞胞浆溶解,成纤维细胞胞浆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增多,肺泡Ⅰ型和Ⅱ型细胞线粒体肿胀等改变.结论:肺泡Ⅱ型细胞的不成熟、肺泡Ⅰ型细胞的变性和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能力增强是导致高氧肺损伤病理改变的基础.
作者:柳国胜;赵立华;聂川;罗先琼;邱锐琴;康举龄;唐福星;郭祖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多发伤(multipletrauma)是很常见的一种创伤,其发生部位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伤情大都很严重,休克发生率高,低血氧严重,易发生感染和脏器功能紊乱,治疗难度大,死亡率也较高[1].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我院急诊科于2002年3月~2004年12月抢救此类患者1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红;张宁;陈晓玲;郭秀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辅助治疗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IVIG治疗23例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同时选择常规治疗2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球蛋白水平,比较两组间病死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清球蛋白随病情发展显著下降(t=9.153 P<0.01),治疗组血清球蛋白在治疗后略有上升,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t=1.611 P>0.05);两组间病死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10).结论:IVIG不能降低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病死率及医院感染发生率,因而不建议在重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应用.
作者:吴礼襄;萧正伦;黎毅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β-巯基乙醇和高糖培养基诱导MSCs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观察MSCs在诱导前后的形态变化;用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胰岛素的表达;用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β样细胞.结果:未经诱导的MSCs在培养体系中呈贴壁生长,长梭形,经诱导分化后,细胞逐渐变圆,并聚集成团;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表明细胞团内的细胞呈胰岛素染色强阳性反应;双硫腙染色阳性.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
作者:陆琰;张洹;迟作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aspase-3和PTEN蛋白在口腔扁平苔藓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28例口腔扁平苔藓及5例正常口腔黏膜中Caspase-3和PTEN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Caspase-3的阳性率上皮层和固有层均为100%,与正常口腔黏膜相比,表达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口腔扁平苔藓病损中PTEN蛋白阳性率为100%,与正常口腔黏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腔扁平苔藓中C.aspase-3与PTE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aspase-3和PTEN蛋白均参与口腔扁平苔藓病变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且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作者:姚希;沈丽佳;吴颜晖;殷操;谢思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