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峰;张晓彬;李斌;顾海勇;杨煜;孙益峰;叶波;华荣;茅腾;李志刚
目的 评估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微创中心收治的83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术中采用引流管的不同,分为负压引流管组(n=40)和28F号常规引流管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气、积液、皮下气肿、胸引液总量、引流管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引流管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率、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切口VAS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胸腔积液、胸腔积气、皮下气肿发生率,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引流管持续时间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引流管组比较,负压引流管组患者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瘢痕反应率明显降低,拆线时间明显缩短,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安全、有效,与常规28F胸引流管临床效果相当,且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作者:黄可南;吴彬;齐晨;丁新宇;陈昱;徐志飞;唐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护理的特殊性并改进护理方案.方法 选择2015年9月1日—2016年8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单操作孔单肺叶切除或单肺段切除术的60例患者,将肺叶切除术后的护理方案定义为常规护理,将肺段切除术后改进的护理方案定义为特殊护理,根据手术方法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三组.①肺叶切除常规护理组(n=18);②肺段切除常规护理组(n=21);③肺段切除特殊护理组(n=21).特殊护理措施是指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强化术后呼吸道护理、延长拔胸管时间、术后不适指数评估与充分止痛.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不适指数、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肺段切除常规护理组术后第1、5天的不适指数显著高于肺叶切除常规护理组和肺段切除特殊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间术后第3天的不适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常规护理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高于肺叶切除常规护理组和肺段切除特殊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因手术术式的不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护理与肺叶切除术相比有其特殊性,通过改进的护理方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术后不适和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刘敏;袁源;郭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保喉食管切除治疗颈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上海市胸科医院2015—2017年所有外科治疗的颈段食管鳞癌患者共计35例,选取其中28例保喉的颈段食管或次全食管切除患者(L PE组)为研究对象,并与其中7例行全喉咽食管切除(TLPE组)、88例同期上胸段食管癌患者(UTE组)进行对照.结果 LPE组平均年龄61岁,男性占96.4%.除1例空肠间置外,均选择胃代食管进行消化道重建(96.4%).术后病理显示LPE组T3患者占57.1%,淋巴结转移率53.6%,R0切除率60.7%,R1切除(近端切缘镜下阳性)率13.1%.TPLE、LPE和UTE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9% 、25.0% 和21.6%.三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14.3月,TPLE、LPE和UTE组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6.7% 、11.8% 和23.1%,病死率分别为14.3% 、21.4% 和17.0%.结论 保喉颈段食管癌切除在R0切除患者中可以获得安全的围术期恢复和可能长期生存,单纯近端切缘阳性并不会影响生存结果.
作者:李志刚;张晓彬;郭旭峰;孙益峰;杨煜;李斌;顾海勇;华荣;茅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吲哚箐绿(IC G)是一种新型示踪剂,术中可近红外荧光成像.使用IC G做荧光剂,可以无创探测淋巴脉管系统,从而进行术中功能的诊断和评估.该文探讨了ICG荧光示踪在胃肠食管外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术中前哨淋巴结(SLN)活检,以及重建手术中血管造影对循环血流状况的评估.由于ICG荧光示踪仍在萌芽阶段,因此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评估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皓耀;李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在胸腺瘤治疗中的作用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并接受手术治疗的55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率的计算及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组间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计算,所有经单因素生存分析有意义的参数均纳入多因素生存,采用Cox分析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 55例胸腺瘤患者中,成功随访53例,失访2例.5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75.3个月,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1% 、56.7% 、39.3% 和2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症状、肿瘤直径、肿瘤切除范围、Masaoka分期、WHO组织学分类及放化疗对胸腺瘤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P<0.01);多因素Cox分析表明肿瘤切除方式(HR=5.15,95%CI:1.573~16.883,P<0.05)、肿瘤直径(HR=5.53,95%CI:1.879~11.797,P<0.05)、W H O分型(HR=13.23,95%CI:3.015~29.230,P<0.05)、Masaoka分期(HR=5.18,95%CI:1.597~13.737,P<0.05)以及放化疗(HR=12.14,95%CI:2.979~49.503,P<0.05)是影响胸腺瘤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肿瘤切除方式、WHO分型、Masaoka分期以及术后放化疗是影响胸腺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朱晓磊;朱自江;庞瑶;王文昊;脱广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胸部肿瘤或者良性病灶切除后造成的巨大胸壁缺损需要重建 ,修复方法主要包括软组织修复和骨性重建两种.软组织修复一般采用游离胸壁肌肉对拢缝合 ,部分患者还需要附加植皮.前胸壁和侧胸壁大块缺损(大于10 cm × 10 cm )多需行骨性重建来恢复胸廓的形态功能 ,修复时可选择Marlex网、骨水泥、钛网等材料[1] .本文报道2例采用带蒂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巨大缺损的病例 ,均获得良好预后 ,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晖;郭旭峰;孙益峰;杨煜;叶波;杨运海;李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声带麻痹(VCP)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VCP是否延迟辅助治疗并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连续施行并符合相应入组标准的76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随访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VCP发生率为13.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cKeown术式及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是VC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VCP组3年总生存率(OS)(47.9%)低于无VCP组(50.9%),VCP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41.6%)低于无VCP组(42.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CP延迟辅助治疗组3年OS(48.4%)低于无VCP按时治疗组(57.1%),VCP延迟辅助治疗组3年DFS(38.7%)低于无VCP按时治疗组(47.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是VC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VCP延迟了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辅助化疗,可能影响远期预后.
作者:郭旭峰;张晓彬;李斌;顾海勇;杨煜;孙益峰;叶波;华荣;茅腾;李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血清异常糖链糖蛋白(TAP)表达和细胞免疫功能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肺癌根治术加术后辅助化疗,n=28)和对照组(单纯化疗,n=21).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AP表达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采用卡氏(KPS)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TAP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TAP表达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TAP表达阳性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TAP表达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后3个月,CD4+/CD8+比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 PS评分显示,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有效率为57.1%,对照组为38.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 血清TAP和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评估肺癌预后疗效、复发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任占良;侯俊明;任小朋;张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技术在胸壁肿瘤切除及重建精确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2例胸壁肿瘤患者行胸部CT薄层扫描、胸部MR平扫+增强检查,获得CT和MRI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电脑数据3D模型建立,而后实体打印.同时建立虚拟模型及手术预演,术中在裸眼和VR+AR+MR下决定手术切除范围,并结合模型对比,扩大切除胸壁肿瘤后行胸壁重建手术.结果 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VR+AR+MR技术更能精确手术切缘、切除肿瘤,并对胸壁后组织器官有更精准的了解.结论 VR+A R+M R技术对手术切缘及胸壁后组织器官的了解更精准,为3D打印材料置入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者:汤轶;肖高明;陈跃军;吴冠宇;王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外科治疗食管鳞癌的长期生存结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上海市胸科医院2012—2014年间外科治疗的所有食管鳞癌患者,选取其中经胸手术患者86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术后恢复及长期生存结果和影响因素.结果 864例患者中,男性占84.7%;cⅡ期和cⅢ期患者分别占44.9% % 和30.4%.8.3% 的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右胸进路手术占88.7%,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 IE)占23.6%.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1.8%;90 d病死率为3.1%;总体复发率为38.1%;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5% 、61.2% 和49.3%.M IE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为66.5%,高于开放手术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未行术后辅助治疗患者比较,术后辅助治疗在淋巴结阳性患者和阴性的T3N0患者中均显示可以改善总体生存率(33.3%υs 31.5%,P=0.001;66.0%υs 49.5%,P=0.004).结论 外科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食管鳞癌远期生存效果,新辅助治疗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志刚;张晓彬;郭旭峰;孙益峰;杨煜;李斌;顾海勇;华荣;茅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现代医疗条件下肺结节的检出率逐年升高,而手术中识别和治疗小型肺部病损仍然具有挑战性,其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将手术和肿瘤学原理与更微创、更适当的肺保留手术相融合.为了满足肺结节发生率增加的需求及其外科治疗模式的转变,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领域已有许多相应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单孔VATS和非插管麻醉VATS的兴起明显降低了VATS的侵入性,裸眼3D显示系统、图像引导下的VATS、杂交手术室和荧光胸腔镜检查技术的出现更有助于提高VATS的精准度,成为诊疗肺结节的重要辅助手段.文章探讨了近期VATS技术的发展重点及其在肺结节手术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叶敬霆;孙超;陆世春;吕小夏;邹辉;束余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食管癌Ivor-Lewis术中新的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单一手术组同一术者开展的食管中下段癌Ivor-Lewis术共117例,其中2015年3月前采用空肠造瘘术行肠内营养49例;2015年3月后采用新方法放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营养管置入所需时间、带管的舒适性,以及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与营养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17例患者均顺利置入营养管,1例采用鼻十二指肠管组患者置入失败.两组均无住院死亡病例.鼻十二指肠管组比空肠造瘘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8)min vs(18.2±8.2)min,P<0.05].鼻十二指肠管组患者的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空肠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8%v s 16.3%,P<0.05).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恶心呕吐、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术后胃排空障碍和急性胃扩张.空肠造瘘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腹壁造瘘口渗液(1例终因渗液多而拔除),2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鼻十二指肠管组术后1例患者因烦躁自己拔除了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结论 在食管癌Ivor-Lewis术中,应用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方法简便、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满;靳智勇;王宇飞;那顺;郭占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盐亭县和清镇市两地农村居民饮食状况及对食管癌认知的异同,为食管癌早诊、早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入户调查食管癌高发区四川省盐亭县和非高发区贵州省清镇市农村居民饮食状况及对食管癌的认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盐亭县两河镇居民共200人,其中男性103人(51.5%),女性97人(48.5%).清镇市麦格乡农村居民165人,其中男性83人(50.3%),女性82人(49.7%).高发区与非高发区农村居民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居民饮水来源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癌非高发区居民自来水使用率明显高于高发区居民.两地居民2016年及近10年(2006—2016年)饮食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管癌认知调查方面,食管癌高发区、非高发区居民了解和清楚食管癌疾病、常见诱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高发区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有所改善,对食管癌的认知情况比非高发区居民好,但食管癌防治知识的普及度仍较低.
作者:莫帅佳;王喻;田东;黄桁;姜凯元;邓靓雅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