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03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真菌感染调查及临床分析

陈向红;李予;区月霞;陈玉珍;陈晓丽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真菌感染, 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不孕患者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以下简称:IVF-ET)周期中不同时期真菌感染的情况.方法:随机抽查我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103例不孕患者,分别在周期启动前、注射绒促性素日(以下简称:HCG日),胚胎移植日(以下简称:ET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结果:103例患者11例真菌培养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5例(占45.4%);光滑念珠菌3例(占27.3%);近平滑念珠菌1例(占9.1%);热带念珠菌1例(占9.1%);克柔念珠菌1例(占9.1%).进入治疗周期的病人启动前、HCG日、ET日均有真菌培养阳性的结果.结论:IVF-ET病人在检查治疗各阶段有真菌感染发生的可能,因此临床上对于IVF-ET的病人在检查治疗周期中,各个环节都要做好预防病原菌的相互传播工作和尽量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乳腺小叶增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中医称之为乳癖,西医称之为乳腺小叶增生和乳房囊性增生.

    作者:党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

    采用教育部编制的心理应激量表对西安高校450名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进行调查,①发现当今大学生承受的主要压力依次为:发展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②大学生心理压力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独生子女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文史类学生心理压力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大二学生心理压力高,其次是大四,大三的心理应激在所调查的三个年级中低.

    作者:谢晓风;刘晓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研究进展

    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是青少年自我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本文就国内外近期关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定义,相关因素,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等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

    作者:王丹;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医疗纠纷防范与应对技巧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绝大部分医院近年均发生过围堵大门、搭灵棚、烧纸,漫骂殴打医务人员等严重干扰医疗工作秩序的事件,医患冲突已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对医院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医疗纠纷防范与恰当应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陈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20例乙型肝炎患者家庭聚集性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乙肝患者家庭成员乙肝感染情况,探讨家庭聚集性感染乙肝的不同因素.方法:对已知的乙肝患者家庭成员发放调查表,进行乙肝感染情况的调查和检测.结果:在乙肝患者家庭,母亲和子女感染率高,母亲占主导因素,并通过垂直传播,传染给子女,使子女感染率高达60.1%;经过妊娠阻断,子女出生后乙肝感染率仅为6.7%,有效阻断率达93.3%;母子同时感染的家庭数达35%,垂直传播为家庭感染的主要因素;乙肝大小三阳患者,是家庭成员感染乙肝的重要传染源;乙肝家庭普遍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结论:乙肝阳性家庭应提高乙肝预防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未感染上乙肝者,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乙肝阳性母亲,妊娠时应进行免疫阻断,有效保护新生儿.

    作者:张丽娟;陈仲明;陈俊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浅谈护理差错事故的成因与应对

    随着法制的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种形式下,医护人员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完善制度,自觉落实告知义务,遵章守纪.

    作者:王艳;李琼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针药结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58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抑郁症1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药结合心理疗法)58例,对照组(口服百忧解)60例进行临床观察.以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从减分率及副反应量表评分等方面判断其疗效.结果:3疗程后减分率相比,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副反应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对比显示治疗组副反映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治疗抑郁症优于对照组,且副反应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药外治法治疗手部指掌关节痛疼、功能障碍56例体会

    目的:通过56例的病例观察,考察中药外用法在治疗手掌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运用中药熏洗和离子透析的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治疗并记录结果.结果:经过数疗程的治疗取得好的效果,临床治愈36例,占总数64%,显效13例,占23.2%,好转,5例占8.9%,无效2例,占4%,有效率达96%.结论:中药及熏洗和离子透析的方法在临床治疗因创伤、筋伤、类风湿等引起的关节功能受限具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马永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多系统变性诊治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8岁,因持续发热伴尿潴留5月余入院.既往有低血压病史10年,排尿困难8年.

    作者:钱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补阳还五汤治疗眩晕之椎动脉型颈椎病61例

    目前颈椎病是常见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患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

    作者:承颖亮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胃结肠空回肠瘘一例报告

    患者:郝金标,男,57岁,系静海县小郝庄村人.十四年前因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分切除术(11式)手术,术后四年无明诱因上消化道出血,经二极甲等医院胃镜检查确诊:胃肠吻合端缝线线眼出血,遂将缝线拆除且应用止血药物而愈,以后亦未再出血.

    作者:王凤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下肢浅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体会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疾病,根据病变的具体部位分为大隐静脉曲张与小隐静脉曲张,根据发病的原因分为原发性浅静脉曲张继发性浅静脉曲张.

    作者:杜景辰;田秋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现状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间的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约占全身骨折的1.4%.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甚易发生髋内翻,且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病死率较高.

    作者:杨平;程国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祛湿化瘀法在荨麻疹中的运用

    湿邪、瘀血作为荨麻疹发病中的病理产物与荨麻疹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运用祛湿化瘀法加减治疗荨麻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程昌培;黄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介绍一种甲状腺腺瘤摘除手术进路的改良方法

    2001年的一年间我院外科共收治15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均为20岁至42岁年龄段之妇女.

    作者:王凤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人格叙述中的自我理论及其心理治疗功能

    自我一直是心理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在考察心理学不同时期自我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建构论思潮影响下,人格叙述转向中的自我叙述进行探寻,并结合叙事心理学的理念对自我的心理治疗功能进行探讨.

    作者:李秀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睡眠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综述近五年来中医对睡眠的认识及睡眠障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概况,认为中医药疗效可靠,并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作者:李艳景;毛佳;翁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心率、血压昼夜节律特征研究

    目的: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心率、血压昼夜节律特征.方法:根据CFS诊断标准及临床研究大纲筛选20例CFS患者,以2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应用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进行24h动态心率及血压检测,采用时间生物学专用的余弦法分析检测数据.结果:健康对照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都具有昼夜节律(P<0.001),CFS组心率、收缩压具有昼夜节律(P<0.001),但舒张压昼夜节律消失(P>0.05);CFS组心率、血压昼夜节律振幅小于健康对照组;CFS组心率、血压峰值相位较健康对照组后移.结论:CFS患者心率和血压总体水平未见异常,但其昼夜节律异常,CFS患者心率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征为振幅减小和峰值相位后移,提示自主神经系统的昼夜调节能力减弱可能是CFS发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诸毅晖;梁繁荣;成词松;吴曦;吴芳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内异症盆腔疼痛机制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盆腔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患者突出、典型的症状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小腹、腰骶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多属继发性痛经,且随着月经周期进行性加剧,常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及大腿部,有时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倒等危象,需卧床休息或服药止痛.

    作者:张丽霞;董陆;王素霞;章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清洁灌肠的临床实践与观察

    清洁灌肠是为病人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中的粪便及体内毒素,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清洁肠道,为检查、手术等做准备,其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为了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经过反复的实践,在改进清洁灌肠插管深度的同时抬高臀部高度,其清洁灌肠效果明显提高.

    作者:汪丽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外健康文摘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