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稿约

关键词:神经, 创伤外科
摘要: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丘脑底核高频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

    深部脑刺激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功能性神经疾病。其中,丘脑底核高频深部脑刺激已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运动徐缓和肌强直三大症状。尽管该治疗方法有很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潘琪;徐如祥;张旺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强化胰岛素疗法对颅脑外伤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两种血糖目标值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治疗神经外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住北京军区261医院神经外科的56例符合应激性高血糖诊断标准的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给予不同血糖目标值的胰岛素强化治疗,低目标值组(Leuven方案组)将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水平,高目标值组将血糖控制在6.2~8.9 mmol/L水平。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MOF发病率、ICU住院日、感染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高目标值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两种血糖目标值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的初步临床疗效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但低目标值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较高。高目标值法更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严杰;张义鹏;李洪;冯宝海;杨建军;王桂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替加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颅内感染两例

    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属出现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因MDR-Ab耐药机制复杂,治疗困难,感染XDR-Ab者死亡率极高[1]。国内目前对XDR-Ab致颅内感染的治疗经验显为报道。现对2012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连续应用替加环素救治的两例XDR-Ab致颅内感染的病例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宋昭;徐永革;夏小雨;王洪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神经外科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检测在颅内动脉瘤、脑出血、重型脑损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2月于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动脉瘤夹闭、颅内血肿清除术及脑室外引流术患者36例。采用Codman持续颅内压监护仪(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由主机和光电感应器组成。患者行开颅手术,放置感应器于硬脑膜下或脑室内,每次监测前均预先调零出现参考值。连续观察与记录ICP指数,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结果可作为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监测时间9~14 d,平均12 d。结果在颅内压监测下及时调整脱水药物及脑血管扩张药物的用量及频次,有效控制脑水肿及高颅压症状,绝大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使用颅内压监护可以明显提高颅内动脉瘤、脑出血、重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惠培泉;王增武;秦时强;宋磊;曲秉坤;王毅;李金磊;解昆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意识障碍影像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及基础学科的进步使量化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意识变为可能,本文回顾了从2002至2014年间关于意识障碍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研究,包括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等,从这些具体影像学方法入手来回顾意识障碍患者这些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震;杨艺;何江弘;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创伤后脑积水(PTH)患者的不同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开颅去骨瓣减压后合并创伤后脑积水的临床资料。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早期组即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颅骨修补术17例;延期组即延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颅骨修补术22例;先行VPS再行颅骨修补术组31例(先VPS组),先行颅骨修补术再行VPS组19例(后VPS组)。结果早期组、延期组、先VPS组和后VPS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2%、86.4%、90.3%、89.5%,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并发症中分流堵管率并无差异(P>0.05);早期组头皮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先行VPS组(17.6%VS 6.5%),先VPS组及后行VPS组术后硬膜下积液或血肿发生率(分别为3.2%和5.2%)均明显低于早期组及晚期组(分别为11.76%和9.09;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引起的创伤后脑积水患者,早期、晚期及先VPS组、后VPS组治疗方案选择无差异,手术方案的选择益于以患者病情而行。

    作者:葛云飞;胡群亮;蒋显峰;高培龙;张民;令狐海瑞;王伟;薄寅;周星;张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人β-分泌酶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引起痴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能力障碍,其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外不溶性淀粉样蛋白Aβ以及胞内由过磷酸化tau形成的纤维缠结。这种胞外聚合物主要由Aβ4两组成,它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依次经β分泌酶(β-secretase)和γ分泌酶(γ-secretase)剪切所产生的。沉积和细胞内过量的Tau蛋白磷酸化形成神经纤维缠结(NFTs),从而引起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损伤,导致神经元丢失和突触功能障碍。基于对AD病理特征认识,以往将针对Aβ和NFTs的治疗作为AD治疗的主要方向,但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并未取得长足的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β淀粉蛋白前体蛋白(APP)处理途径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APP降解产生Aβ的关键酶在AD发病中的作用。因此,本文就人β-分泌酶(β-secreatase, BACE1)的相关特性及在AD发病中的相关作用,以及在A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邓青山;马全红;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穿刺点行子宫内电转对小鼠胚胎皮层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子宫内电转技术操作过程中三种不同的穿刺点对胚胎死亡率、皮层厚度和皮层面积,以及细胞分化、增殖、迁移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对Tbr1,Tbr2,Pax6,Ctip2,Caspase-3和Ki67等标记物的检测分析,评价三种不同穿刺点对细胞分化、增殖、迁移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SPSS13.0软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分化、增殖和凋亡实验中的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不同的穿刺点无论对胚胎死亡率、皮层厚度和皮层面积,还是细胞分化、增殖、迁移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穿刺点对宫内电转胚胎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张鹏;吴翠莹;陶庆霞;牛力军;陈文锦;刘宁;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缺氧预处理对颅脑损伤大鼠皮层Nrf2及HO-1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缺氧预处理对颅脑损伤大鼠皮层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2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缺氧预处理组(HP)、颅脑损伤组(TBI)、缺氧预处理+颅脑损伤组(HP+TBI);Con和HP组各12只,TBI和HP+TBI组根据伤后处死时间再分为1 h、3 h、6 h、12 h、24 h、3 d、7 d、14 d八亚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的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制作颅脑损伤大鼠模型,先在低压氧舱内处理3 d(-50 kPa、3 h/d)制作缺氧预处理模型。四组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Nrf2、HO-1的表达变化。结果颅脑损伤后皮层Nrf2和HO-1在伤后1 h开始表达升高,24 h达高峰,3 d后下降,1 h~7 d各时间点,TBI与Con组、HP+TBI与H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3 d缺氧预处理后HP组与Con组比较,Nrf2、HO-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1 h~7 d,HP+TBI组Nrf2、HO-1表达较TBI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进一步增加大鼠颅脑损伤后皮层Nrf2、HO-1表达,提高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作者:疏龙飞;刘家传;王金标;张永明;张星;杨艳艳;马涛;孙文江;卓健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硫辛酸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硫辛酸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就诊的11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物和对照组各55例。在常规控制血糖的同时,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硫辛酸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85.45%)(χ2=3.960,P<0.05);临床症状:观察组下肢与足部疼痛、感觉异常、灼热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245、4.111、5.638,P<0.05);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126、5.178、7.325,P<0.05)。结论硫辛酸注射液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能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靳宏举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神经重症医学的发展与未来

    神经重症监护单元(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的记载是在20世纪20年代。1922年John Hopkins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Dandy专门调了3张监护病床来照顾重症神经外科患者。到1951年,波士顿Peter Brigham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Har-ken和护士Heideman筹建了首个神经重症监护室,神经重症监护室走上正轨的雏形。神经医学和重症医学联系在一起是上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流行,美国的巴尔的摩市市立医院,Peter Safar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重症监护病房。

    作者:周定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脊髓电刺激治疗意识障碍

    随着重症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严重脑损伤患者得以幸存,其中许多人会经历不同的意识损害修复阶段。很多患者的意识不能得到完全的恢复,甚至持续停留在植物状态阶段。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主要包括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ness state,MCS)。尽管报道了多种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截至目前,针对意识障碍目前并无循证证据上有效的治疗(药物或手术)。

    作者:夏小雨;杨艺;何江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神经超兴奋性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满意阐述,治疗上也因存在许多瓶颈而无肯定有效的措施。近年来,研究发现在AD患者及动物模型脑内表现出更高的癫痫发生率或异常的脑电节律,这种异常神经网络活动与AD认知损害密切相关。近些年来研究发现AD转基因小鼠脑内异常神经网络活动是导致突触功能受损、认知功能损害以及行为异常的上游机制,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通过调控钠离子电压门控通道能抑制AD转基因模型鼠脑内这种异常的神经网络活动,恢复异常的突触功能,改善其认知能力。抗癫痫药对AD治疗的有效性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神经超兴奋性与AD的关系及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茂营;贾伟强;马全红;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动态脑电监测对急危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分析动态脑电监测(AEEG)对急危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估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30例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72 h内发病的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AEEG监测,确定患者的EEG分级,并分析EEG分级与预后以及EEG分级的动态变化与预后,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与相关因素之间关系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第1次EEG分级与预后具有良好的相关系,EEG分级越高显示患者预后越差;EEG的评分会随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1次EEG分级为Ⅰa者,若持续分级为Ⅰa,则预后良好,若分级恶化,则预后较差;第1次分级为Ⅰb者,若分级持续为Ⅰb,则预后较差,若分级转变为Ⅰa,则预后良好;EEG分级为3级或以上的患者向更高分级发展,其预后极差。EEG分级预测患者生存率的准确率显著高于格拉斯哥-匹斯堡(GCS-P)评分(P<0.05)。结论 AEEG监测及其分级结果可以准确以及客观地反映出急危重症脑血管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能较好地对预后进行预测,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曾静;汪峰;刘星辰;王本国;张志强;吴宗艺;王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意识障碍病:神经外科的机遇和挑战

    慢性意识障碍病(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包括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ness state,MCS)两个层次。DOC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年甚至成为永久性,是当今全球性的重大医学难题之一。1966年Plum和Posner经典之作《木僵状态与昏迷的诊断》出版,标志着慢性意识障碍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的确立。然而,因治愈无望,昏迷研究经历短暂的兴奋后也近乎“昏迷”。近年来,在脑功能成像领域进展的带动下,昏迷及意识障碍病的研究出现了复兴。但由于意识障碍疾病的致伤机制及病情复杂多样,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系统性研究。在诸多关键科学问题上存在盲点,需要深入探索和重点突破。

    作者:赵继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颞肌外与颞肌下颅骨修补方法早期并发症的比较

    目的:比较额颞区颅骨缺损行颞肌外与颞肌下两种不同修补术式术后早期并发症,探讨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014年95例行单侧额颞区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颞肌外组60例,颞肌下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早期发生皮下积液、颅内出血、感染、癫痫的概率及术后皮下引流量。结果颞肌外组与颞肌下组在术后早期皮下积液、颅内出血、感染、癫痫及术后皮下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颞区颅骨缺损采用颞肌外或颞肌下修补术后早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别,但术前骨窗凹陷较深的病例适合行颞肌外修补。

    作者:江耿思;修俊刚;王振宁;陈桂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