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引导下PAI治疗原发性小肝癌远期疗效分析

关键词:肿瘤,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乙酸, 注射,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27例(35个病灶)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术后随访10~60个月,动态监测肿瘤治疗后CT表现和患者存活时间. 结果对27例患者(35个病灶)共实施79次治疗,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坏死率为100%;1、2、3、4、5年存活率分别为96.30%(26/27)、88.89%(24/27)、77.78%(21/27)、62.96%(17/27)、37.04%(10/27).PAI主要并发症为局部疼痛和局限性腹膜炎等. 结论肿瘤分化好,体积小者及单病灶者存活时间长.CT引导下PAI治疗SHCC疗效安全可靠、微创,可作为非手术治疗小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预防和处理经皮椎体成形术常见并发症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共75个椎体)患者的资料.结果 55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或缓解,优良率达98.22%.共21例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占37.50%;其中骨水泥向椎体外周软组织渗漏、椎旁静脉内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各4例,椎管内渗漏及肋骨骨折各1例,其他并发症7例.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好,同时要重视对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观察

    目的 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特点、形成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多支病变14例(87.50%),急性心肌梗死6例(37.50%),血栓形成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者12例(75.00%),存在抗凝药物使用不充分的情况为3例(18.75%,主要为漏服或停用氯吡格雷所致).术中8例(50.00%)出现夹层或残余狭窄>20%,平均植入支架(1.85±0.77)个,靶血管平均植入支架(1.42±0.65)个,平均长度为(36±8.67)mm,平均直径为(2.71±0.14)mm.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于支架植入后5 min至10 d[平均(3.1±4.4)d].血栓形成后15例应用盐酸替非罗斑后,溶栓4例,再次PCI 9例,室颤8例,低血压状态1例,死亡2例(12.5%).结论 多支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左前降支病变、抗血小板不充分、术中出现夹层或较重残余狭窄、小血管、长病变等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支架内血栓形成是介入术后的严重并发症,预后差,死亡率高,再次介入治疗是有效的抢救手段.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CT引导下PAI治疗原发性小肝癌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瘤内注射乙酸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27例(35个病灶)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行CT引导下直接瘤内注射乙酸治疗,术后随访10~60个月,动态监测肿瘤治疗后CT表现和患者存活时间. 结果对27例患者(35个病灶)共实施79次治疗,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坏死率为100%;1、2、3、4、5年存活率分别为96.30%(26/27)、88.89%(24/27)、77.78%(21/27)、62.96%(17/27)、37.04%(10/27).PAI主要并发症为局部疼痛和局限性腹膜炎等. 结论肿瘤分化好,体积小者及单病灶者存活时间长.CT引导下PAI治疗SHCC疗效安全可靠、微创,可作为非手术治疗小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周围型肺癌的彩超征象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目的 采用能量多普勒超声(CDPI)分析周围型肺占位病变血流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CDPI对周围型肺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81例周围型肺占位病变患者,良性组49例,恶性组32例.先行CDPI观察血流,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手术标本的MVD,后对CDPI与MVD结果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血流和MVD均与肿块大小、良恶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恶性病变中组织分型无关.良性组血流显示较恶性组丰富,多达Ⅱ级或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 P<0.01).恶性组中鳞状细胞癌与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PI显示的血流与MVD呈正相关(r=0.651, P<0.05). 结论 CDPI观察血流是初步判断周围型肺占位病变良、恶性的可靠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患者的CT、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收集符合NPSLE诊断标准患者26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CT、MR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头痛、癫痫、脑血管意外、精神异常、颅内压增高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全部患者脑脊液检查存在异常.抗心脂抗体(ACL)阳性率为53.84%,抗核糖体蛋白(r-RNP)抗体阳性率为61.53%.影像表现:CT扫描阳性率为84.61%(22/26),MR扫描阳性率为92.30%(24/26).CT主要表现为脑内灰白质弥漫性及局灶性低密度灶;MRI主要表现为大脑、小脑、脑干及深部白质的异常信号,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脑萎缩12例,脑出血4例,基底节钙化7例.结论 MR、C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诊断必须密切结合其他临床资料.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囊性脑转移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5例囊性脑转移瘤患者的MR平扫、增强、DWI及ADC图表现. 结果 15例共22个囊性转移灶,囊壁在T1WI、T2WI呈等或低信号,囊液T1WI信号稍高于脑脊液,T2WI信号亦高于脑脊液;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DWI图呈低信号,ADC图呈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87±0.24)×10-3 mm2/s. 结论囊性脑转移瘤DWI图、ADC图、囊内信号、囊壁增强的MR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对骶骨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 探讨HIFU治疗子宫肌瘤影响骶骨MR的因素.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52例,根据子宫位置分为前位、后位、中位三组;依肌瘤位置分为前壁、后壁、侧壁三组;按肌瘤类型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三组;根据肌瘤体积分为<47 mm3和≥47 mm3两组;按肌瘤距骶骨的距离分为<30 mm,≥30 mm两组;按HIFU辐照时间分为<2500 s和≥2500 s两组;根据治疗能量分为<700 000 J和≥700 000 J两组;按治疗大功率分为<340 W和≥340 W两组.采用χ2检验分析骶骨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 <30 mm组较≥30 mm组易导致骶骨出现异常MR信号(P<0.01);HIFU辐照时间≥2500 s较易引起骶骨MR异常信号;治疗能量≥700 000 J较易导致骶骨MR异常信号;骶骨MR异常信号与子宫位置、肌瘤位置、肌瘤类型、肌瘤体积及HIFU治疗大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肌瘤骶骨间的距离、HIFU治疗能量、辐照时间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可能对患者骶骨出现异常MR信号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超声引导与X线引导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与X线引导在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为超声引导组和X线引导组进行IVCF植入术,比较两组植入时间、技术成功率、滤器倾斜率、住院费用等.结果 超声引导组比X线引导组滤器植入时间短(P<0.001),植入费用低,且无放射线辐射;植入成功率和滤器倾斜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X线引导相比,超声引导IVCF植入术简便易行,无放射线、费用低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妇产科疾病

    目的 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对37例妇产科患者进行检查,显示感兴趣区血管,并与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速度图(CDV)和能量图(CDE)相比较.结果 妇科疾病组和胎儿畸形组的CDV和CDE图像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T图像满意度优于CDV和CD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查方法在胎儿附属物组的图像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能提高血管与周边组织对比分辨力,在管腔及细小分支的显示方面有独特优势,在妇产科疾病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多普勒超声观察运动前后分流量变化评估房缺患儿心肺储备功能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检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患儿运动前后分流量的改变对评估心肺储备功能的价值. 方法对35例先天性ASD患儿,运动前股动脉取血2 ml进行血气分析;采用经胸多普勒于剑下四腔心和胸骨旁四腔心切面观测房间隔缺损大小,测量分流量;同时以M型超声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主肺动脉根部内径等指标.运动后立即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同时测量上述各项指标改变.术后48~72 h检测肺动脉压、血氧分压、主肺动脉根部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 结果运动后缺损处分流量较运动前减少(P<0.05),肺动脉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动脉血氧分压下降(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主肺动脉根部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48~72 h检测肺动脉压25例下降明显,10例下降不明显,动脉血氧分压等指标与运动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测先天性ASD患儿运动前后分流量的变化可间接反应其心肺功能储备状况,为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波消融家犬肺组织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犬肺组织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微波功率20 W、40 W、60 W及辐射时间600 s的不同参数组合作用于15只家犬肺组织,测量微波消融灶的大小,术后1 h内取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微波消融术中1只家犬因心脏损伤死亡,余均对微波消融耐受良好.不同功率消融范围不同,40 W消融范围大,20 W次之,60 W消融灶小.消融灶的形态椭圆形,近球形.消融灶病理呈特征性表现,从内到外为中心碳化区、中间凝固区及周边反应区.结论 微波消融肺组织创伤小,安全可行;40 W能形成(3.12±0.08)cm2的消融面积,适合于活体犬肺组织的微波输出功率.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核医学影像技术在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功能性显像技术在淋巴瘤诊疗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用于淋巴瘤诊疗的核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单光子发射型断层扫描技术(SPEC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E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67Ga-枸橼酸较早用于诊断淋巴瘤的功能性显像,后逐渐被18 F-FDG取代.PET/CT的应用实现了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有机结合及优势互补,对淋巴瘤的定位、定性及分期更准确,在淋巴瘤的诊疗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18 F-FDG PET及PET/CT在淋巴瘤诊疗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体内金属植入物MR检查的安全性

    鉴于人体内植入物的复杂化和多样性,需要密切关注并尽可能的获取与MR检查环境相关材料的新、精确的信息.本文对MR检查的安全性、MRI与体内植入物的相互作用、各系统常用植入物研究的近况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各种影像检查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

    结合典型病例及图像,综述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重点探讨PET及PET与CT的融合图像对乳腺癌及前哨淋巴结的检查应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心脏构型的现状与进展

    对心脏构型的测量与评价是超声心动图的常规用途,其结果对心脏疾病诊断、治疗决策、疗效评价等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其定量方法和结果评判的标准化一直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本文对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64排螺旋CT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目的 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排螺旋CT(64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平均心率分别为(61.67±7.29)次/分和(65.83±8.44)次/分,分别进行64 MDCT前、后门控冠状动脉扫描;采用t检验对两种扫描方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值分别为(3.54±0.66)分和(3.58±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放射剂量均值分别为(2.40±0.12)mSv和(9.97±1.0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于后门控76.00%.结论 心率在一定范围内时(<70次/分),64 MD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可明显降低放射剂量.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疾病

    目的 观察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TAUE)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价值. 方法对154例妇产科疾病患者, 选择不同的栓塞剂行TAUE治疗. 结果 154例子宫动脉插管栓塞均成功,其中78例子宫肌瘤患者1年随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肌瘤平均缩小59%;11例子宫腺肌症患者TAUE术后1年后子宫体积缩小40%;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AUE及子宫内膜消融术后随访4年,已达闭经目的 ;6例宫外妊娠者TAUE后完全康复;49例出血患者TAUE均达到止血目的 ,术后未见复发;9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平均延长1~3年. 结论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疾病安全、有效.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5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诊断结果.结果 95例中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3.15%),肝动脉狭窄2例(2.10%),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1.05%),门静脉狭窄1例(1.05%),下腔静脉狭窄2例(2.10%),胆道并发症10例(10.52%),排异反应7例(7.36%),浆膜腔积液93例(97.89%),肝周血肿7例(7.36%),肿瘤复发5例(29.4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碘克沙醇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的 观察非离子型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威视派克)随浓度和时间变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力影响,探讨对比剂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置于含不同浓度(4%、10%、20%)非离子型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培养液中24、48、72 h后,通过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进行细胞凋亡测定,观察不同条件下内皮细胞对对比剂的反应. 结果碘克沙醇使血管内皮细胞吸光度下降 (P<0.01);不同浓度影响不尽相同,而不同作用时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克沙醇使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不同浓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培养环境下非离子型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随浓度和时间变化会对内皮细胞产生活力影响,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去骨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利用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对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快速血管成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非血管性病变而接受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3例,进行减影去骨快速血管成像,并与常规轴位像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与常规增强轴位图相比:去骨MSCTA技术发现动脉瘤27例,狭窄与细小血管55支,变异血管37支;门静脉栓塞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11例)、动静脉瘘6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5例)、静脉曲张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8例);另有27例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比较,去骨MSCTA对上述病变及肿瘤供血血管总检出率达94.59%.结论 利用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编辑去骨血管成像能快速清晰显示腹部血管,为血管病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