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职场竞争,化“敌”为友

李新

关键词:
摘要:有位40多岁的朋友说:“对我来说,职场上的摸爬滚打只有一个主题——储蓄.储备物质资源,保值身体资本.”听上去很是有些乌托邦,要知道,在充满竞争的职场,能够做到既有丰富的物质回报,又实现身心健康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看看现实吧,业界精英英年早逝、职场白领频繁跳槽、公务人员脾气暴躁等现象,无不警告着我们职场的激烈竞争正在消耗着我们的健康资本,掠夺着我们自身宝贵的资源.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把日子过成怒放的花儿

    在网上看到一组图片:秋天里,金黄色的银杏叶落了一地.清洁人员将树叶扫成了心形的图案,自己拿一把扫把,站在萧瑟的秋风里瞅着那银杏叶组成的心形,笑成了一尊迷人的雕像.突然就感觉一阵暖,一股热气经由内心缓缓升腾起来,温润着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我想,他在制作这个心形时,一定是满心的快乐,满心的柔情,想着作品完成时,那么多人看见,该会怎样的惊讶,怎样的好奇,怎样地停下来,细细欣赏,然后念叨这个心形背后的主人.

    作者:赵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致父母——且学且珍惜

    当我上完一节课回到办公室时,一对母女正站在咨询室门口.母亲看起来非常焦躁,用手反复地想要打开上锁的门,女儿只是风轻云淡地张望着,看到我走近,轻轻说“来了”.我打开门,请她们坐到咨询的位置上,借此也想让这位母亲先冷静一下.女儿小君是我校初三的学生,成绩中上,独生女.小君的母亲开了一家补习班,是主管也是上课老师,父亲是工程师.近,班主任老师反映小君上课有点不在状态,这几次测验,学习成绩都在下滑,因而她妈妈很紧张.前段时间,妈妈向学校申请小君住在家里,不在学校住宿,为的是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实践了一段时间,成绩还不见起色.母亲觉得是小君在学校不专心,还列举了很多证据.

    作者:罗蕴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把冷嘲热讽当作另类的鼓励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自己豪情万丈,总想着在事业上拼打一番.年轻,有的是精力,有的是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诸多努力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引来人们艳羡的目光,自己的嘴上虽然说着“这算什么呀”,但是,心里的确比蜜甜.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单位两个好事的大姐在闲谈:“参加活动谁不会,她得到的咱们也能!咱就是不喜欢,不爱出风头罢了!”“是啊,有的人就是愿意自己占先儿,别人出头露面,她受不了.”那种恨恨的表情,冰冷的目光,仿佛我欠了她们巨债,我的一颗心仿佛掉进冰窖,如火的热情瞬间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作者:姚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一点爱的厚度

    那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声响亮的啼哭急急地传来.循声望去,一个小女孩“哇哇”哭着扑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心疼地捂着小女孩的腿.原来,小女孩在花丛里玩耍,不小心划破了腿,鲜血流了出来.我走过去,急忙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创可贴,递给小姑娘的妈妈.小女孩的妈妈向我说了一声“谢谢”,小姑娘则甜甜地喊了我一声“叔叔”.我心想,幸亏刚才路过药店时买了一点常用药.

    作者:董国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风雨兼程100年——庆祝北京安定医院建院百年

    2014年11月1日,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百年的生日.如果我们把时光的脚步倒转100年,是另外一副悲凉景象.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时已清朝末年,这年,北平城设立了内外城巡警总厅,并赋予内外城巡警总厅全面负责管理北平城的重责.巡警总厅内设总务、行政、卫生、消防及司法行政等处,分别负责机要、统计、警事、治安、护卫、刑事、户籍、正俗、营业、交通、建筑、卫生、防疫等,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显示着巡警总厅的巨大权力范围.

    作者:海慧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邻里一家亲,其乐又融融

    生完孩子,品尝了做母亲的初喜悦后,心里开始渐渐涌现出没着没落的感觉,我知道,这缘于我对脱离社会的恐慌.不过,我是真心不希望自己就因为带孩子而变得封闭,我更知道,我不能让委屈和失落情绪影响我育儿的心态,要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孩子,妈妈的好心态是第一位的,而这需要妈妈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各种滋养.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声音——决不能封闭自我.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观过而知仁”——内观体验引入监狱

    当参加第14期内观体验的服刑人员走出静谧的治疗室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至此,北京市监狱参加内观体验的服刑人员已经整整100人次了,内观体验引入监狱也走过了两年的风雨历程.就像盖房子的工人一样,我们用一砖一瓦垒砌建筑物的过程是平淡的、辛苦的、千篇一律的,然而当我们看着身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心中充满了欣慰.

    作者:曹广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充满敌意的女人

    45岁的崔某两年前还和其他人一样,有家有口,在一家服装厂工作,虽然挣钱不多,但和丈夫的收入加起来,足够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在同事们眼里,崔某人很温和,但性格太过内向,也不太合群.近两年,崔某的生活连遭变故,先是父亲患病去世,接着丈夫以夫妻关系不和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不管崔某如何争取,还是没能留住丈夫.离婚后,孩子归她照料,前夫答应定期付给她一笔抚养费,可前夫再婚后从未给过一分钱.过了很长时间,她才知道原来前夫和她离婚前就有了外遇,再婚的对象也正是那个比自己年轻的“小三儿”,她既生气又觉得悲哀,十几年的夫妻情分说散就散了,丝毫不顾及家中有个10岁的女儿.从此,崔某变得更加沉默.

    作者:陌上人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暗恋的花朵

    暗恋是青春时一种羞涩的花,只开在自己的心里,别人无从知晓.爱上一介人,明明心里欢喜着,却还要故意躲躲闪闪,甚至做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不是不爱,是懵懂的心不知爱到底是什么,不是不爱,是豆蔻年华的心还有着满满的羞涩,是怕爱了得不到,反倒不如把爱深藏在心底,像收藏一本书,一个人的时候细细品味.

    作者: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接纳痛苦,真的不难

    接纳是什么接纳是相对于回避的另外一种选择,接纳意味着某个人乐意“全身心且没有防御”地体验他所体验着的事物,是对过去经历和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是以一种主动的、开放的、灵活的和不带任何判断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当下的体验.我们也用接纳这一词指代行为的意愿.意愿是接纳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说,意愿把你带到不期望的经历面前,而接纳则是关于你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经历.

    作者:崔云龙;祝卓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打开心灵宝库的钥匙

    一直觉得,音乐和文学,是打开心灵宝库的两把钥匙,其中,音乐应该排在第一位.因为音乐之美,无法言传,那是一种能渗透到我们心灵深处,令人荡气回肠,并会影响我们一生的美……很幸运,我出生在一个音乐气氛浓厚的家庭.在我早的记忆里,留存的便是母亲哼着歌曲伴我入眠的身影.当了一辈子小学音乐老师的母亲喜欢唱红歌.小时候,家里那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经常锁定在播放红歌的频道,每当红歌响起,母亲就抱着我,轻声地跟着哼唱起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童年时依偎着母亲身边听红歌的情景,就像一帧帧清晰的老照片,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际.

    作者:李红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职场生存,主动权在你手中

    很多上班族都感叹自己的职场发展停滞不前,隐入了怪圈,看不到脱颖而出的希望,想从这种怪圈中突围却找不出好的方法.但从很多成功的案例看,每个人的职场发展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还是失败,都在于自己的经营.只要你肯放低姿态谦虚做事,耐住寂寞,潜心打造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审时度势,瞅准发展的机遇,成功便不是难事.

    作者:阿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沟通:良好夫妻关系的必修课

    “即使幸福的婚姻,一生之中也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秦,他是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这位迄今仍健在的大师一语道出了夫妻生活的真实状态.幸福的夫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学会了如何去处理冲突.在处理冲突的诸多技巧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了有效沟通,就像逃了必修课的学生,势必补考或重修.

    作者:刘朝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把孩子当成孩子

    上一年级的女儿,学习积极性不高,每天早上送她读书,看见校门就眼泪汪汪,在学校,不是丢了文具盒就是丢了油画棒,回到家做作业,三催四请下还愁眉苦脸,做出来的作业一堆的错误:要么拼音声调标错,要么数字前后左右不分.想想这些天来,为她择校的事我费心费力,她的心态却始终停留在“幼稚园”状态,盛怒之下,我推了她一把,也许是从未见过我发这么大的火,女儿嘤嘤地啜泣起来.

    作者:刘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湘潭产妇事件背后的“认知融合”

    今年8月11日,一名网友发表微博,曝光了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第二天,来自“华声在线湘潭频道”的一篇题为《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新闻报道拉开了媒体对该事件关注的序幕,诸多网站和报刊纷纷以《产妇手术台上死亡医生失踪》为题跟踪和转载该事件.8月13日,当地卫生局发布消息:产妇羊水栓塞,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医护人员为避免与有冲击行为的家属发生正面冲突,完成尸体护理后便撤离手术台.吃槟榔者是脱了工作服在值班室内休息的医务人员,并未失踪.随着更多的事实被报道出来,舆论发生了“反转”,愤怒的网友回归理性,纷纷开始反思.

    作者:曹静;祝卓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溺爱中的“隐性权威”

    咨询中,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的儿子:“我儿子小时候特别乖,特别听话,现在读大学了,却变得不懂事了,一句话说得不顺耳,就吵起来了.他还嫌弃我和他爸没出息.和父母关系处理不好就算了,跟同学关系也不行,什么都不懂,特别幼稚……”事实上,这位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孩子的生活一直由她来决定.而案例中男生的状态也是很多独生子女的生活缩影.对于溺爱的理解,我们常常停留在父母“爱”的方式不对,对孩子爱过了头,什么都百依百顺.但如深究下去,你会发现,溺爱的背后,是很多父母在生活中过多地使用了自己的“隐性权威”.

    作者:马艳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机遇总是青睐有所准备的人

    那一年,我来到深圳打工,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全公司的清洁和茶水.早晨,我必须在公司职员上班前将公司里里外外清扫一遍,将茶水烧开.上班后,我挨个部门送开水,每天上下午各送一次.其余时间,除了保洁,搞好公司院内的绿化护理外,我就主动到食堂帮忙.我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不管分内分外,都尽力去做好.

    作者:姚淑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让家成为孩子的“加油站”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确实是这样.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当一个小生命诞生后,需要的是家长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孩子从这里感受到父母的爱,与父母产生情感的连接.现在家庭中常见的有这样两类家长:1专制型家长:无论何时,家长都是家庭的高统治者,是有话语权的权威人物,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得言听计从,否则就会遭到家长的谩骂与暴打.在专制型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要么固执逆反,缺少人际沟通的能力;要么性格软弱,逆来顺受.

    作者:寇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幸福的“陷阱”

    “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幸福,只有我这么不幸呢?”你是不是也这样抱怨过生活的不公?如果你给予了肯定的答案,那么,你可能已经坠入了幸福的“陷阱”.幸福并不是人生的常态——这是继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后美国的第三波心理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ACT)的核心观点之一.人总是会遭受痛苦,痛苦的人不要跟负面情绪作斗争,而应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来接受.看到这里的读者,下面请根据我的要求不要想一个苹果,这个苹果一面是红色,红里透黄;一面是黄色,黄里带红.在它黄色的表皮上,有几个大小不一、星星点点的“雀斑”.对,千万别想这幅画面!

    作者:李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雨季不再来

    今年,圣城拉萨的夏天来得特别早:清明后的第二场雷雨就染红了布达拉宫广场的石榴花,催绿了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前荷塘的柳条……雨季又来临了,暮霭中,不时地有飞蛾和蜻蜓扫着经幡飞过,远处,拉萨河里褐黄的河水翻腾着,咆哮着,就像我这颗年轻单纯明净又复杂躁动的心.

    作者:李煊;黄自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