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45岁的崔某两年前还和其他人一样,有家有口,在一家服装厂工作,虽然挣钱不多,但和丈夫的收入加起来,足够一家三口的吃穿用度.在同事们眼里,崔某人很温和,但性格太过内向,也不太合群.近两年,崔某的生活连遭变故,先是父亲患病去世,接着丈夫以夫妻关系不和为由,向法院提出离婚.不管崔某如何争取,还是没能留住丈夫.离婚后,孩子归她照料,前夫答应定期付给她一笔抚养费,可前夫再婚后从未给过一分钱.过了很长时间,她才知道原来前夫和她离婚前就有了外遇,再婚的对象也正是那个比自己年轻的“小三儿”,她既生气又觉得悲哀,十几年的夫妻情分说散就散了,丝毫不顾及家中有个10岁的女儿.从此,崔某变得更加沉默.
作者:陌上人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新秋之风轻柔地掠过,她,轻盈地打了一个旋儿,婀娜的身体悄然匍匐在我的脚前.孤零零的,只有她.她的姐妹,还都在枝头青葱着,欢笑着.只有她,在青石小径上,轻轻抖颤着……寂寞?是的,寂寞.一股寂寞之感随着这一片秋叶涌上心来.寂寞,形容词,冷清孤单;清静.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记得上师范时,心理学教师曾就寂寞和孤独给我们开过讲座.还依稀记得他说: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灵,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当个人离开群体过久后,人性就会以一种手段惩罚个人.
作者:王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网上看到一组图片:秋天里,金黄色的银杏叶落了一地.清洁人员将树叶扫成了心形的图案,自己拿一把扫把,站在萧瑟的秋风里瞅着那银杏叶组成的心形,笑成了一尊迷人的雕像.突然就感觉一阵暖,一股热气经由内心缓缓升腾起来,温润着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我想,他在制作这个心形时,一定是满心的快乐,满心的柔情,想着作品完成时,那么多人看见,该会怎样的惊讶,怎样的好奇,怎样地停下来,细细欣赏,然后念叨这个心形背后的主人.
作者:赵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离婚或丧偶后,重新找到人生伴侣本是一大幸事,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再婚夫妻却因无法建立那种同吃同睡、同时同入的默契而再次各奔东西.究其原因,除了个性不和、子女不支持外,再婚夫妻无法为外人道出的性隐痛,或叫性爱尴尬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请再给我一次温柔这是一个名叫艾丽的少妇的心路历程.艾丽的前夫是大学教师,一副学者的儒雅让她在亲朋好友面前挣足了面子.婚后,在丈夫慢条斯理的呵护与抚爱之下,艾丽随性所欲地享受性爱的甜蜜、美妙、缠绵……经年累月的夫妻生活逐渐使他们的性欲望趋于同步,而且慢慢地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彼此都能获得满足.
作者:李荣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那年,我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中学.报到后,老师将我安排在了206号寝室.寝室里一共有六名同学,分别来自各州县.在大家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时,我发现除我之外,其他五名同学都来自城市,父母要么是政府的公务员,要么是教师或医生,唯独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
作者:周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接纳是什么接纳是相对于回避的另外一种选择,接纳意味着某个人乐意“全身心且没有防御”地体验他所体验着的事物,是对过去经历和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是以一种主动的、开放的、灵活的和不带任何判断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当下的体验.我们也用接纳这一词指代行为的意愿.意愿是接纳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说,意愿把你带到不期望的经历面前,而接纳则是关于你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经历.
作者:崔云龙;祝卓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生完孩子,品尝了做母亲的初喜悦后,心里开始渐渐涌现出没着没落的感觉,我知道,这缘于我对脱离社会的恐慌.不过,我是真心不希望自己就因为带孩子而变得封闭,我更知道,我不能让委屈和失落情绪影响我育儿的心态,要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孩子,妈妈的好心态是第一位的,而这需要妈妈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各种滋养.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声音——决不能封闭自我.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今年8月11日,一名网友发表微博,曝光了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第二天,来自“华声在线湘潭频道”的一篇题为《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新闻报道拉开了媒体对该事件关注的序幕,诸多网站和报刊纷纷以《产妇手术台上死亡医生失踪》为题跟踪和转载该事件.8月13日,当地卫生局发布消息:产妇羊水栓塞,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医护人员为避免与有冲击行为的家属发生正面冲突,完成尸体护理后便撤离手术台.吃槟榔者是脱了工作服在值班室内休息的医务人员,并未失踪.随着更多的事实被报道出来,舆论发生了“反转”,愤怒的网友回归理性,纷纷开始反思.
作者:曹静;祝卓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北京安定医院院庆来临之际,为了解医院的建设历程,探寻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轨迹,今年89岁高龄的资深“安医人”张继志教授应邀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张教授于1953年分配到北京市精神病院(即现在安定医院)工作,对当时医院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的院址在北锣鼓巷38号,就是一座普通民居院落,从医院的各方面来看,包括医务人员的数量、医疗条件、管理制度等都很薄弱”,为此,北京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设一所新型的精神病院的规划.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上一年级的女儿,学习积极性不高,每天早上送她读书,看见校门就眼泪汪汪,在学校,不是丢了文具盒就是丢了油画棒,回到家做作业,三催四请下还愁眉苦脸,做出来的作业一堆的错误:要么拼音声调标错,要么数字前后左右不分.想想这些天来,为她择校的事我费心费力,她的心态却始终停留在“幼稚园”状态,盛怒之下,我推了她一把,也许是从未见过我发这么大的火,女儿嘤嘤地啜泣起来.
作者:刘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自打儿子出生,就一直睡在我的枕边,在他三四岁时,我也曾尝试过与其分床,可是有几次他竟半夜三四点钟从隔壁房间径直跑过来,躺下后接着呼呼大睡.经过几次试验,我担心影响他的睡眠质量,便不再刻意分床.也许只有在我身边,儿子才能安然入睡.不知从何时起,每每躺下,他便习惯性地伸出小手,用手指轻轻缠绕我的头发,一绺一绺很有节律地盘旋转动,心无旁骛时我倒并不在意,倘若心情欠佳,便会被他不痛不痒的撩拨搅得格外烦躁,难免呵斥他几句,可是没过多久,他的小手又不由自主地搭上来.
作者:王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同学小A就是“拖拉”族中的一员.“上个周末学校放月假.我带了数学作业回家做.周六上午8点开始写,写了半个小时,好友小陈过来找我玩.他是我初中时好的朋友,现在来找我,我没有理由不陪他.中午吃过饭后,小陈回家,我感觉有点累,就睡了一觉.谁知3点半才醒.醒了以后,又看了一会儿电视.到了晚上,我重新坐到书桌前,提笔刚想写作业,又想,算了,不做了,明天再说吧!结果第二天,我又只做了一点点,心想,等晚上到了学校上自习的时候再抄别的同学的吧.老师,您看,我这一年制定的学习计划考虑得很细致,可就是做不到.”
作者:孙开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那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声响亮的啼哭急急地传来.循声望去,一个小女孩“哇哇”哭着扑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心疼地捂着小女孩的腿.原来,小女孩在花丛里玩耍,不小心划破了腿,鲜血流了出来.我走过去,急忙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创可贴,递给小姑娘的妈妈.小女孩的妈妈向我说了一声“谢谢”,小姑娘则甜甜地喊了我一声“叔叔”.我心想,幸亏刚才路过药店时买了一点常用药.
作者:董国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确实是这样.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当一个小生命诞生后,需要的是家长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孩子从这里感受到父母的爱,与父母产生情感的连接.现在家庭中常见的有这样两类家长:1专制型家长:无论何时,家长都是家庭的高统治者,是有话语权的权威人物,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得言听计从,否则就会遭到家长的谩骂与暴打.在专制型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要么固执逆反,缺少人际沟通的能力;要么性格软弱,逆来顺受.
作者:寇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精神分析理论及心理治疗技术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后来又经过了100年,经过许多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者们的不断补充和发展,形成了现代精神分析的一系列理论和治疗技术.精神分析对于心理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是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时至今日,精神分析与认知行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家庭治疗一起,被称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四大流派.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很多上班族都感叹自己的职场发展停滞不前,隐入了怪圈,看不到脱颖而出的希望,想从这种怪圈中突围却找不出好的方法.但从很多成功的案例看,每个人的职场发展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还是失败,都在于自己的经营.只要你肯放低姿态谦虚做事,耐住寂寞,潜心打造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审时度势,瞅准发展的机遇,成功便不是难事.
作者:阿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他们都会满足,哪怕那些超出自身能力的要求,他们也会去满足.讲一个大家熟悉的真实故事.一位父亲为了女儿能见刘德华一面,并得到他的签名,把借的几千元花掉后,又把自己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卖掉了,这些并没有让女儿达成愿望.后,这位父亲表示,他愿意卖掉自己的一个肾.
作者:胡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咨询中,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的儿子:“我儿子小时候特别乖,特别听话,现在读大学了,却变得不懂事了,一句话说得不顺耳,就吵起来了.他还嫌弃我和他爸没出息.和父母关系处理不好就算了,跟同学关系也不行,什么都不懂,特别幼稚……”事实上,这位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孩子的生活一直由她来决定.而案例中男生的状态也是很多独生子女的生活缩影.对于溺爱的理解,我们常常停留在父母“爱”的方式不对,对孩子爱过了头,什么都百依百顺.但如深究下去,你会发现,溺爱的背后,是很多父母在生活中过多地使用了自己的“隐性权威”.
作者:马艳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那年4月,院里窗前的玉兰开得正烈,芬芳馥郁,可我的心情却沉闷到了极点.我与父母一再争吵,我讨厌枯燥的功课,要求他们让我随意选择,我只想辍学回家,哪怕是找份简单的工作呢.学习成了一种重负,成绩让我很自卑,对我来说,学起来真的太难,我不想再被人嘲笑和轻视,我必须离开学校.可父亲却劝我说继续努力复习,为中考冲刺,或许可以考出理想的成绩.我觉得他们都不理解我的困境,我不仅是学不下去,而且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我告诉父亲,如果再让我继续读书,那就只有死给他们看.
作者:王月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自己豪情万丈,总想着在事业上拼打一番.年轻,有的是精力,有的是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诸多努力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引来人们艳羡的目光,自己的嘴上虽然说着“这算什么呀”,但是,心里的确比蜜甜.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单位两个好事的大姐在闲谈:“参加活动谁不会,她得到的咱们也能!咱就是不喜欢,不爱出风头罢了!”“是啊,有的人就是愿意自己占先儿,别人出头露面,她受不了.”那种恨恨的表情,冰冷的目光,仿佛我欠了她们巨债,我的一颗心仿佛掉进冰窖,如火的热情瞬间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作者:姚影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