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因为你温暖

王瑶

关键词:
摘要:自打儿子出生,就一直睡在我的枕边,在他三四岁时,我也曾尝试过与其分床,可是有几次他竟半夜三四点钟从隔壁房间径直跑过来,躺下后接着呼呼大睡.经过几次试验,我担心影响他的睡眠质量,便不再刻意分床.也许只有在我身边,儿子才能安然入睡.不知从何时起,每每躺下,他便习惯性地伸出小手,用手指轻轻缠绕我的头发,一绺一绺很有节律地盘旋转动,心无旁骛时我倒并不在意,倘若心情欠佳,便会被他不痛不痒的撩拨搅得格外烦躁,难免呵斥他几句,可是没过多久,他的小手又不由自主地搭上来.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一点爱的厚度

    那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声响亮的啼哭急急地传来.循声望去,一个小女孩“哇哇”哭着扑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心疼地捂着小女孩的腿.原来,小女孩在花丛里玩耍,不小心划破了腿,鲜血流了出来.我走过去,急忙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创可贴,递给小姑娘的妈妈.小女孩的妈妈向我说了一声“谢谢”,小姑娘则甜甜地喊了我一声“叔叔”.我心想,幸亏刚才路过药店时买了一点常用药.

    作者:董国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职场生存,主动权在你手中

    很多上班族都感叹自己的职场发展停滞不前,隐入了怪圈,看不到脱颖而出的希望,想从这种怪圈中突围却找不出好的方法.但从很多成功的案例看,每个人的职场发展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还是失败,都在于自己的经营.只要你肯放低姿态谦虚做事,耐住寂寞,潜心打造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审时度势,瞅准发展的机遇,成功便不是难事.

    作者:阿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情是爱的衣裳

    他离异多年,主要是与她性格不合,其实两个人是有很好的爱情基础的,可在一起总是争吵,一来二去的,爱情出现了审美疲劳,索性便一刀两断地屏蔽了爱的服务区.他每日骑电动车给人家送报纸,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个傍晚,送完晚报,准备回家,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抱着一大袋米,问他愿不愿意将米送给这栋楼的六楼,报酬是50块钱.

    作者:古保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流浪在外的女孩

    23岁的晓薇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外面流浪了多久、跑了多少路,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跑,逃离这个地方……”总之,她就是不愿回家,她觉得离家越远就越安全,因为家中的那两个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和亲生父母长得一模一样,但其实并非自己真正的父母,他们都是坏人,同属于某个犯罪集团的人,他们动用手段,不过是想谋夺自己的家产,将亲生父母绑架了,然后假冒自己的父母而已.

    作者:张国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沟通:良好夫妻关系的必修课

    “即使幸福的婚姻,一生之中也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这句话出自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秦,他是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这位迄今仍健在的大师一语道出了夫妻生活的真实状态.幸福的夫妻不是没有冲突,而是学会了如何去处理冲突.在处理冲突的诸多技巧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了有效沟通,就像逃了必修课的学生,势必补考或重修.

    作者:刘朝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再婚夫妻的“性福”生活

    离婚或丧偶后,重新找到人生伴侣本是一大幸事,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再婚夫妻却因无法建立那种同吃同睡、同时同入的默契而再次各奔东西.究其原因,除了个性不和、子女不支持外,再婚夫妻无法为外人道出的性隐痛,或叫性爱尴尬也是一大重要原因.请再给我一次温柔这是一个名叫艾丽的少妇的心路历程.艾丽的前夫是大学教师,一副学者的儒雅让她在亲朋好友面前挣足了面子.婚后,在丈夫慢条斯理的呵护与抚爱之下,艾丽随性所欲地享受性爱的甜蜜、美妙、缠绵……经年累月的夫妻生活逐渐使他们的性欲望趋于同步,而且慢慢地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彼此都能获得满足.

    作者:李荣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寂寞之美丽

    新秋之风轻柔地掠过,她,轻盈地打了一个旋儿,婀娜的身体悄然匍匐在我的脚前.孤零零的,只有她.她的姐妹,还都在枝头青葱着,欢笑着.只有她,在青石小径上,轻轻抖颤着……寂寞?是的,寂寞.一股寂寞之感随着这一片秋叶涌上心来.寂寞,形容词,冷清孤单;清静.一种介于孤独、落寞之间的思绪.记得上师范时,心理学教师曾就寂寞和孤独给我们开过讲座.还依稀记得他说: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生灵,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当个人离开群体过久后,人性就会以一种手段惩罚个人.

    作者:王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让家成为孩子的“加油站”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确实是这样.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当一个小生命诞生后,需要的是家长无条件的关注和接纳,孩子从这里感受到父母的爱,与父母产生情感的连接.现在家庭中常见的有这样两类家长:1专制型家长:无论何时,家长都是家庭的高统治者,是有话语权的权威人物,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得言听计从,否则就会遭到家长的谩骂与暴打.在专制型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要么固执逆反,缺少人际沟通的能力;要么性格软弱,逆来顺受.

    作者:寇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溺爱中的“隐性权威”

    咨询中,一位母亲这样描述自己的儿子:“我儿子小时候特别乖,特别听话,现在读大学了,却变得不懂事了,一句话说得不顺耳,就吵起来了.他还嫌弃我和他爸没出息.和父母关系处理不好就算了,跟同学关系也不行,什么都不懂,特别幼稚……”事实上,这位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孩子的生活一直由她来决定.而案例中男生的状态也是很多独生子女的生活缩影.对于溺爱的理解,我们常常停留在父母“爱”的方式不对,对孩子爱过了头,什么都百依百顺.但如深究下去,你会发现,溺爱的背后,是很多父母在生活中过多地使用了自己的“隐性权威”.

    作者:马艳杰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我的父亲是农民

    那年,我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中学.报到后,老师将我安排在了206号寝室.寝室里一共有六名同学,分别来自各州县.在大家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时,我发现除我之外,其他五名同学都来自城市,父母要么是政府的公务员,要么是教师或医生,唯独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

    作者:周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儿子真的不可救药了吗?

    1这是一位身材魁伟的父亲.来到咨询室,他一直期期艾艾地开不了口,似乎即将要说的话非常难以启齿.下定决心般调整一下坐姿,说出来的话还是:“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了,我担心得不行啊.”“愿意说说吗?孩子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让您这样担心.”“就是,就是我这一段时间通过悄悄观察,发现了孩子一些非常不好的行为.”他约咨询时,只说自己的儿子15岁,正上初三,很不听话,想咨询一下心理咨询师,看该怎么办.我问他:“是准备和孩子一起过来吗?”

    作者:薛青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我的长发你的眷恋

    春天的梦幻刚到医院上班的那年春天,由于性格孤僻,每每值夜班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书或是听收音机.很偶然的,我发现每晚8点,市电台有个“佳作欣赏”栏目,主持人青青用他那浑厚而有磁性的嗓音朗诵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把作者与主人公的心声读出来,让听众感同身受.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即使不值班,只要没有特殊的事情,每晚8点,我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听青青的声音,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依赖,一种迷恋.

    作者:梁秋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湘潭产妇事件背后的“认知融合”

    今年8月11日,一名网友发表微博,曝光了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第二天,来自“华声在线湘潭频道”的一篇题为《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的新闻报道拉开了媒体对该事件关注的序幕,诸多网站和报刊纷纷以《产妇手术台上死亡医生失踪》为题跟踪和转载该事件.8月13日,当地卫生局发布消息:产妇羊水栓塞,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医护人员为避免与有冲击行为的家属发生正面冲突,完成尸体护理后便撤离手术台.吃槟榔者是脱了工作服在值班室内休息的医务人员,并未失踪.随着更多的事实被报道出来,舆论发生了“反转”,愤怒的网友回归理性,纷纷开始反思.

    作者:曹静;祝卓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把冷嘲热讽当作另类的鼓励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自己豪情万丈,总想着在事业上拼打一番.年轻,有的是精力,有的是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诸多努力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引来人们艳羡的目光,自己的嘴上虽然说着“这算什么呀”,但是,心里的确比蜜甜.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单位两个好事的大姐在闲谈:“参加活动谁不会,她得到的咱们也能!咱就是不喜欢,不爱出风头罢了!”“是啊,有的人就是愿意自己占先儿,别人出头露面,她受不了.”那种恨恨的表情,冰冷的目光,仿佛我欠了她们巨债,我的一颗心仿佛掉进冰窖,如火的热情瞬间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作者:姚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群中,你为何孤立无援——旁观者效应

    A“2014年2月28日上午,35岁的梁娅倒在深圳地铁出口的台阶上,并保持这一姿势达50分钟.监控录像显示,梁娅倒下后发出过求救的动作.三分钟后,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随后,地铁工作人员赶到,民警也在半小时后赶到.11点18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梁娅已经死亡.”

    作者:闻心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致父母——且学且珍惜

    当我上完一节课回到办公室时,一对母女正站在咨询室门口.母亲看起来非常焦躁,用手反复地想要打开上锁的门,女儿只是风轻云淡地张望着,看到我走近,轻轻说“来了”.我打开门,请她们坐到咨询的位置上,借此也想让这位母亲先冷静一下.女儿小君是我校初三的学生,成绩中上,独生女.小君的母亲开了一家补习班,是主管也是上课老师,父亲是工程师.近,班主任老师反映小君上课有点不在状态,这几次测验,学习成绩都在下滑,因而她妈妈很紧张.前段时间,妈妈向学校申请小君住在家里,不在学校住宿,为的是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实践了一段时间,成绩还不见起色.母亲觉得是小君在学校不专心,还列举了很多证据.

    作者:罗蕴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接纳痛苦,真的不难

    接纳是什么接纳是相对于回避的另外一种选择,接纳意味着某个人乐意“全身心且没有防御”地体验他所体验着的事物,是对过去经历和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是以一种主动的、开放的、灵活的和不带任何判断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当下的体验.我们也用接纳这一词指代行为的意愿.意愿是接纳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说,意愿把你带到不期望的经历面前,而接纳则是关于你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经历.

    作者:崔云龙;祝卓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暗恋的花朵

    暗恋是青春时一种羞涩的花,只开在自己的心里,别人无从知晓.爱上一介人,明明心里欢喜着,却还要故意躲躲闪闪,甚至做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不是不爱,是懵懂的心不知爱到底是什么,不是不爱,是豆蔻年华的心还有着满满的羞涩,是怕爱了得不到,反倒不如把爱深藏在心底,像收藏一本书,一个人的时候细细品味.

    作者:李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邻里一家亲,其乐又融融

    生完孩子,品尝了做母亲的初喜悦后,心里开始渐渐涌现出没着没落的感觉,我知道,这缘于我对脱离社会的恐慌.不过,我是真心不希望自己就因为带孩子而变得封闭,我更知道,我不能让委屈和失落情绪影响我育儿的心态,要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孩子,妈妈的好心态是第一位的,而这需要妈妈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各种滋养.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声音——决不能封闭自我.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职场“草莓族”要不得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朝气蓬勃、踌躇满志,但面对工作压力或遇到挫折,不少人便如草莓般经不起磕碰,一碰就烂,一压就扁.“同学们都羡慕我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收入稳定.可这几个月下来,我大的感受就是‘鸭梨山大’啊!”一说起工作,就职于一家国企的周韵难掩焦虑.周韵今年研究生刚毕业,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份旁人艳羡的工作,她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得心应手,“我大学念的是英语专业,和现在的工作根本联系不到一起,做工资报表、安排培训什么的,全部都要从头学,每天都小心翼翼,生怕犯错”,周韵如是说.

    作者:张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