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一种成长叫“自降身价”

王世虎

关键词:重点大学, 学习成绩, 勤工俭学, 录取, 通知书, 暑假, 家教, 高考, 锻炼, 北京
摘要:女儿刚满18岁,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今年高考,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将近两个月的暑假,她给自己安排勤工俭学的计划,初步定于做家教,一来可以锻炼自己,二来也能挣些零花钱.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小张这几年

    小张2012年大学四年级时出现自言自语,凭空闻声,觉得大家常用异样的眼神看他,怀疑周围同学议论他,电脑被人监控等表现,无法住在宿舍,辍学在家.他父母担心其精神有问题而将其送至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被收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药物治疗一个月后临床痊愈出院.2013年他找到了一份从事销售的工作,由于他很努力,工作业绩在同事中名列前茅.2014年经人介绍与妻子结婚成家.

    作者:田红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看孙族”里的“俏夕阳”

    “大姑娘美的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这边的玉米它已结穗,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别以为这是哪位姑娘在唱情歌,这可是健身乐园里老年健身操的音乐又响起.每晚的七点半,在这所大学教工宿舍的一处后勤小院里,一群银发“看孙族”就会准时伴随着音乐扭动腰肢,开始操练健身操,领头的那位严肃认真,十分卖力,正是被我称作“俏夕阳”的老张.

    作者:孙秀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寂静之冬

    物候转换到冬天,季节宛若脱胎换骨一般,变得寂静安恬.像熟睡的孩子,心思洁白,纯净安然.只是玩累了,收起活力和光芒,歇一歇,养养精神.静静的,寂寂的,一点儿也不寂寞.郊外的旷野上,也是一片寂静.说旷野而不说原野,是有缘由的.冬天的景致称得上一个“旷”字,又悠远又开阔.

    作者:耿艳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时光您请慢慢来

    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公转,日子一天天流走,时光静悄悄地在晚上潜入每个人的房间为每个人勾描相貌,为老人脸上添上几笔皱纹,为年轻人磨平棱角,为孩子擦去稚气.我一直以为身边的所有人依然年轻,可当我仔细观察时,他们都老了.时光,您请慢慢来.

    作者:金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从“一帮一”到“多帮多”——认知行为小组治疗简介

    一提到心理治疗,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情景都是一位治疗师面对一位求助者,这是一对一的治疗模式.其实,心理治疗并不只有这一种形式,除了大家更为熟悉的“个体治疗”的形式外,还有“小组治疗”的形式,也就是1-2位治疗师,面对多位不同的求助者,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心理治疗.

    作者:郭志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嘴角歪斜的秘密

    钟女士说,她在跟别人讲话时,总会感到自己的嘴角会朝右侧歪斜,有时甚至还会不能控制地从右侧嘴角流出口水.医生根据钟女士的描述,为她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辅助检查.可是,除了头部核磁提示在基底节部位有一点点钙化灶,其他的检查都没有任何问题.并且,这个钙化灶也根本无法解释钟女士的嘴角歪斜和流口水的现象.

    作者:一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欲为大树,莫与草争

    他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工作.虽然毕业于名校,虽然有过大半年的实习时光,但他深知自己在业务上一定很薄弱,于是他在公司里非常勤奋好学,没有做过的总要去做一做,不懂的总要去问一问.

    作者:贾子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爱孙辈,当好配角不越位

    老李夫妇的独生女成家后,小两口就和老李夫妇一起生活.不久,女儿怀孕了.再不久,女儿当了妈妈,给老李夫妇生了个外孙子.这可把老李夫妇乐坏了,整天合不上嘴.老李夫妇心疼女儿,晚上就主动把孩子抢了过来,让孩子晚上跟自己睡一个房间.结果,孩子没有了吃奶的机会,妈妈的奶水刚刚要下来又回去了.

    作者:马志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睡个好觉难吗

    前阵子为了赶一个项目,荣女士起早贪黑地查资料、做方案.连续忙碌了一个星期,荣女士总算写出了比较满意的报告.好不容易盼到交接报告会那天,怀着既紧张忐忑又有些期待的心情,荣女士做完了项目报告.那天刚好是个周六.吃过午饭,上午还神采奕奕的荣女士一下子觉得心身疲惫.刚好下午没有其他安排,荣女士盘算着下午一定要美美地睡上一觉来缓解一周的辛劳.

    作者:星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微信里的教养

    这天工休期间,张媛突然笑得花枝乱颤,“我给群里发了一个笑话,你们赶紧看,笑死人了”.其他人看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思琪找了半天,手机上却没有任何新信息,便下意识地说:“你发在哪个群,我怎么没看到.”说完这句话,周围突然一阵安静,思琪抬起头,正好看见一个同事朝另一个同事使眼色,她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一股被孤立的伤感瞬间让人心塞.

    作者:高小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如何缓解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这个词,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下班回家,需要在车里静静地待上几分钟再进家门;周末什么都不想干,就想“葛优瘫”;孩子背着沉重的大书包,无奈地抱怨“我好累呀!”其实,我个人也有很多类似的体验:白天的工作并不繁重,但下班回家后却感觉特别疲乏、打不起精神,甚至有时会有不想去上班的想法.与周围朋友交流后,发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李孜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那些平凡却闪光的生命

    1伏天,夜晚十点,华灯灿灿的上海外滩,依然被罩在近四十度高温的无形蒸笼中.两个年轻保安,正对着一个跑进草坪摆姿势让人拍照的女人叫喊.两人除沙哑的声音引人注意,更惹眼的是与季节不合拍的长衣长裤.

    作者:王继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家长对儿童抽动症存在的误区

    抽动症的孩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精力充沛型.静不下来.做沙盘时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嘴会一直不停.二、拘谨沉默型.这类孩子比较安静,做沙盘时会不断看老师的评价.1抽动症孩子的特点抽动症的孩子性格多偏内向,不善于表达.有的孩子开始表现为频繁地眨眼睛,特别是跟父母或老师提出要求时不断眨眼睛.家庭中父亲容易忽略孩子的问题.往往孩子已经在学校惹事,老师要开除时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这样往往会错过佳治疗期.孩子在学校会控制自己,在家里放松的环境下抽动表现可能会明显.

    作者:韩海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一位母亲的担心——不愿服药治疗的女孩

    来诊的是一位40多岁的母亲,代女儿阿芳来咨询.阿芳,20岁,今年7月份收到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阿芳终于实现了自己及父母的大学梦,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暑假父母陪女儿游山玩水,心情无比喜悦.转眼到了9月份,女儿要离家住校了,母亲有些担心,因此来求助医生.

    作者:高成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法律为精神障碍患者护航

    2013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在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规范精神卫生服务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权利方面更有划时代的意义.四年多过去了,这部法律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呢?患者的住院权利得到了法律保障在《精神卫生法》实施以前,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程序缺乏法律规范,不严格,因而不时出现非精神病人“被精神病”的报道.所谓“被精神病”就是没有精神疾病的人被家属、亲戚、有时甚至工作单位,以“精神异常”的名义,强行送入精神病院进行住院治疗.

    作者:王智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我为什么无法离开

    诊室外正下着淅淅沥沥的雨,天气很是寒冷,就如同坐在我面前的女人给我的感觉一样.她叫文静,人如其名,一副干干净净的样子,白皙的肤色,整个人从进来起就沉默不语,蜷缩在诊室的沙发里.在来访者还没开口的时候,我往往会等待和陪同一段时间,所以我也没有说话,只是给她拿了一个盖身的小毯子,希望能让她暖和一点.

    作者:刘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准备好自己——萨提亚督导案例

    这是一次20人的萨提亚模式团体个案督导,其中有一大半咨询师我不认识,所以坐在被督导者的位置上时,心中有些小紧张.督导师待大家安静下来后,询问了团体中每一位成员今天来到这里的期待,简单与大家做了联接,督导就正式开始了.

    作者:斯上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妈妈智慧,孩子幸运

    故事分享一:我中午刚回到家,儿子放下手中的积木,表情严肃地跑过来告诉我:“妈妈,美国炸了中国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死了好多人呢……我刚从电视上看到的!”我蹲下身抱抱他:“儿子,你真棒!这么小就关心国家大事了!(当时儿子两周多)妈妈工作忙,你能每天把看到的新闻跟妈妈讲讲吗?也帮妈妈多了解些国家大事.”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人才不怕被打压

    朋友小聚,闺蜜阿华向我讲述了自己职场生涯的几次尴尬经历.阿华是一名优秀的师范生,曾担任过校园文学社的副主编,毕业时因家无人脉,只得按照“哪来回哪去”的原则回到家乡的中心小学执教.对此,阿华倒不在乎,自从登上教书育人的讲台起,便把全部精力和学识都献给学生.课上,她潜心执教,与学生积极互动;课下,她降低身份,时刻与学生打成一片.

    作者:孟祥菊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儿童强迫症诊疗指南系列谈之三:儿童强迫症的危害与防治

    就像儿童强迫症在识别上存在很多误区一样,治疗时机的把握和有效治疗的实施也是众说纷纭.究其原因,主要是低估了儿童强迫症的危害和早期防治的作用.其实,儿童强迫症是公认的精神科顽症,如不及时治疗将影响终身.成人中许多严重的强迫症就是源于儿童期的强迫症没有给予及时的治疗.不但强迫症状直接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而且患儿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心理矛盾和冲突感突出,自我痛苦感往往超过严重的精神疾病.

    作者:郑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