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如何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杨蕴萍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增多,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提高,使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下文中将统一用心理治疗的术语)[注]服务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总结过去这些年来在心理门诊工作和心理治疗之中的经验,想到应该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些来自于专业人员的忠告和相关的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情感的心灵修复——用心维护我们的家

    “我不能离开她,离开她我的生活没法继续……”丈夫伤心地说.“我现在一见到他就感到恐惧、害怕,我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日子没法过了……”妻子气愤地说.夫妻两人进入咨询室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的.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大家有点摸不着头脑.故事是这样慢慢地展开的:

    作者:高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医务社工:医生与患者间的桥梁

    三个月前,小军(化名)不幸感染了HIV病毒,不敢告诉身边的同学、朋友,更不敢告诉家人.不停地在网上搜索艾滋病的相关信息,有的网友说多可以活两到三年,也有的网友说可以活五到十年.小军是家里的独生子,还在读大学,他不想死,还想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但是病毒带给他无法释怀的恐惧与不安,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作者:李晓洋;李丽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既往不咎——送出宽恕的礼物

    海明威在小说《世界之窗》里,讲了这样一则趣闻:在马德里有很多叫‘帕科’的男孩.有一天一个父亲在当地的报纸刊登了一则启事说:“帕科,星期二中午到蒙塔尼亚饭店来见我.往事一概不咎——爸爸.”结果,应召而来的青年竞有八百人之多,后只得召来一中队的骑警才把他们赶散.

    作者:张逸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树欲静而风不止——浅谈撤药综合征

    急诊室的夜晚往往是不宁静的,尤其是季节更换的初秋.前来就诊的人群里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患者是一个体形瘦小的女生,叫小许,陪同来就诊的是她的男友,看起来都是斯斯文文,但表情显得十分紧张不安.询问后得知小许近期因工作压力大,两个月前刚在我院诊断为抑郁状态,门诊医师给其开具了相应的抗抑郁药物,她也按照医生的指导规律服药,再配合户外运动等,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但小许因担心长期用药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且认为自己情绪已较前有所好转,便不愿再服用药物,因此在原定复诊的昨天并没有前来就诊,并自行暂停了所有的用药,不料今天下午开始她便感觉到全身不适,且感到紧张、坐立不安、头晕,晚上也无法入睡,她担心自己又犯病了,心情也开始走下坡,男友发现后非常担心,便带她到急诊来就诊.

    作者:胡晨;朱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棒球帽下的花季少年

    18岁的浩然退学在家已经五年了.五年来,他出门的次数有限,且都是在黑夜里,而那顶黑色的棒球帽一定是他的标配.倒不是因为他喜欢黑夜,喜欢这顶棒球帽,或者身体原因不能见光,而是——他害怕见人.他总是害怕别人看自己,确切地说,他害怕别人看到他的“丑”.浩然的确算不上个“帅哥”.从小他就体型偏胖,是个小胖墩儿,虽然青春发育期后个子蹿到了一米八几,但微胖的身材依然保持.

    作者:一静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丧子后婚姻危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建议

    据统计,在美国有近46%的夫妻在失去孩子后会经历婚姻危机.但婚姻危机并不一定会导致离婚,它很大程度取决于哀伤父母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离婚将是一个不幸的结果,并导致严重的第二次伤害.而对那些失去唯一孩子的失独父母来说,他们的婚姻会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就此主题展开讨论.

    作者:刘新宪;王建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帮人即为帮己

    今天在街上闲逛,忽然看到了一个眼熟的面孔,却想不起他是谁.哦,是他!大脑飞速地旋转,思绪回到了十年前……2008年6月,我们考军校的学员到师医院进行考前体检.检查到五官科时,医生告诉我:“你鼓膜穿孔.”进行内科检查时,医生说:“你血压高.”我当时就懵了.由于学员太多,能参加考试的名额有限,学员队要借这次体检的机会刷掉一批人,并且已经规定体检有两处或两处以上毛病者马上淘汰,连复检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意味着我和军校无缘了.

    作者:王春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唤醒心中的小狮子——一个压力调节案例的咨询片段与解析

    童话里的世界不讲逻辑,睡美人睡了一百年,却还活着;神话里的故事也很奇特,唐僧带着孙猴子、猪八戒和沙和尚上路了,遇见各种妖魔鬼怪……但人的心灵深处却能懂得这些故事,甚至津津乐道.因为心灵的语言,也不大跟随逻辑,这就是为什么懂得了很多道理,不一定过得好人生,而懂得了情绪情感的人,更容易有好的关系与好的人生.

    作者:徐莉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在沈阳成功举办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2018)于2018年9月27-29日在沈阳成功举办.本次大会参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43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神科领域专业人士和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者:徐姚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精神药物治疗的利与弊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文化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再是奇怪的事;去看精神科医生,也不再是天方夜谭.这使很多过去被大家忽视的精神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和治疗.

    作者:段慧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被“育儿焦虑”困扰的父母

    作为家教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育儿焦虑”值得每一位家长警惕,因为这很可能使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和未来的美好!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郭先生35岁,某电力公司职工)不瞒你说,我妻子原先在教育孩子方面太过焦虑和紧张,发现点儿情况就无限放大,疑神疑鬼,胡思乱想.你比如,小孩说谎,这很正常吧,哪个孩子没说过谎?可我妻子碰到孩子说谎时就会紧张兮兮的.

    作者:欧阳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解析世界杯引发的冲突——男人的目标与女人的情感

    雅馨给我们来信,诉说她的苦恼,随着世界杯来临,她的男友就失联了,短信不回,微信不回,电话或者不接,或者匆匆应付几句挂掉.一向温柔体贴的她,也慢慢忍受不了了,但又知道足球是男友的挚爱,也理解他这个时候迷恋足球的心情,可心里有气憋着也难受,就会借家务琐事冲男友发脾气,男友有时一头雾水,不知为何雅馨发脾气,因此疲于奔波在杯赛和女友之间,颇感苦恼,相爱的恋人开始频发冲突.雅馨无法理解男友,认为男友没那么爱自己,爱足球胜过爱自己.男友认为雅馨不理解自己,有点娇蛮任性不可理喻.

    作者:鲁小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当“无处话凄凉”的孤独感袭来

    “有人故意偷东西为去监狱养老”这是一则日本的新闻标题,近年来,日本老年人的犯罪率持续增加,这一现象的背后,除了生活窘迫,还有一个沉重心酸的原因:孤独感.中国也已然步入老龄社会,“保温杯泡枸杞的养生之道”固然重要,而真正的老有所乐却远没那么简单,比如孤独感,就是一大阻碍.

    作者:丁晓南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DBT专家眼中的强迫症

    辩证行为治疗(DBT)由美国华盛顿大学Marsha Linehan教授创立,早用于治疗高风险自杀和边缘人格障碍,目前也应用于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DBT可以帮助患者调控情绪以及相关的认知行为模式,降低冲动和应激反应.

    作者:柳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睡懒觉”真能解乏吗?

    周末补觉——忙碌了整整一周的上班族们,几乎都会这样选择.但是,我们却发现,明明起得很晚,但一天却没有精神,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大脑不想睡懒觉周末醒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在深度睡眠的时候得到了足够的休整,准备好继续工作了.但你还是一直给它下达睡觉的指令,大脑就只能用浅睡眠的方式来执行命令.所以,就算是睡着了,但也是浅睡眠!不停做梦,大脑还是处于活跃状态,醒来的时候肯定会觉得累,依然很困!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共情:人际和谐的纽带

    什么是共情?共情,通俗的讲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同理心.像“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这些词讲的就是共情,它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能够体会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感受,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他/她所处的境地,并且将这种理解和体会反馈给对方.

    作者:李松蔚;邵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莫名失语为哪般?

    16岁的冉冉突然不会说话了.冉冉的系领导先找到的我,与辅导员一起简要介绍了冉冉的情况:前一天冉冉宿舍的一位舍友在阳台走来走去(据说这位舍友前两天曾扬言要跳楼自杀),冉冉自感受到了惊吓,一直默默哭泣,到了今天一直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先是不起床,后被同宿舍的同学拉着到了教室,然后就在那里不动了,下节课该换教室了也不离开,只低头在那里时不时抹抹眼泪,任谁与其交流也不应答,毫无反应.同学与辅导员急得上火,上报系领导后找到了我.带着这简短的信息,我去到了中午时分已经空旷下来的教室,冉冉坐在后排角落的座位上,低头撕扯着纸巾,面前的桌子上堆着一堆已成纸屑状的纸巾.

    作者:马东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全国第四届情绪与健康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召开

    全国第四届情绪与健康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0月19日至21日在贵州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贵州省心理学会以及深圳市心理学会共同承办,会议召开的宗旨是为广大心理学、医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加强情绪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提高中国在情绪健康心理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娄熠雪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如何面对亲人的辞世

    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在不断地面对失去.当我们面对亲人的离开,是该痛哭流涕,还是该坚强忍耐,抑或是立刻重整旗鼓向前看?这是值得每个人用心思考人生命题.小斌因为抑郁的问题,曾经在我这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当时推动小斌走进咨询室的原因是关于工作问题.后来经过2个月的咨询,小斌已经顺利做出了选择,并且在新的岗位上做得非常出色,而抑郁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半年后,小斌再次走进咨询室,他说自己又抑郁了.

    作者:多静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照料二胎小孩,老人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

    帮儿女带二孩,老人更多的是“心累”.如何与小辈人沟通?如何不与老伴“失联”?如何保持“自我”?老年人从自我的角度,思考着,实践着,于是,有了下面这些亲身的体会——A以柔克刚,“厉害了我的婆婆”孙大妈69岁,去年有了二孙子,乐不可支,拿这老二格外珍贵,为了孙子健康成长,她对儿媳的要求近似于苛刻.谁知,这儿媳也不是善茬子,“有了二孩身价涨”,婆婆每次要求她这样那样,她不是阳奉阴违,就是嘟嘟囔囔,有时候还说难听的话.

    作者:吴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