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卫;洪毅;唐和虎;陈世铮;吕振;刘舒佳;王强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组织中抗凋亡因子Bcl-xL、凋亡因子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0)和电针委中组(n=10)。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成功1个月后,电针委中组予电针委中穴,连续4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观察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Bax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xL、Bax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由轻至重依次是假手术组、电针委中组、模型组。模型组Bcl-xL蛋白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P<0.05),Bax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委中组Bcl-xL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Bax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治疗腰椎间盘退变,可能与上调Bcl-xL蛋白表达并抑制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何挺超;陈少清;林建平;刘午龙;夏梦;王诗忠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联合跑台训练对坐骨神经横断伤外膜修复后促进神经再生的效应及途径。方法9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缝合对照组和缝合手法组,每组32只。后两组建立坐骨神经横断伤外膜缝合模型,缝合手法组给予捻揉手法及跑台训练,每天1次。分别于干预后2、3、4、8周各组取8只大鼠检测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轴突数及施万细胞数。结果与缝合对照组比较,缝合手法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在干预后4周、8周加快(P<0.05),轴突数目在2周、4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施万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跑台训练可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再生。
作者:马书杰;严隽陶;陶然;陆永嘉;王春红;潘俊峰;马颖;周帆;鲍嘉敏;符利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教学过程,探讨联合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2016年3月,康复治疗学专业研究生36名随机分成S组(n=18)和SA组(n=18)。S组由脊柱脊髓外科医生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教学,SA组由同一脊柱外科医生与一名麻醉医生共同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教学。观察两组在脊柱脊髓外科手术中承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能力。结果 SA组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力总分显著高于S组(t=4.704, P<0.001),主要表现为预防和排除神经电生理监测干扰因素能力提高。结论联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
作者:张军卫;洪毅;唐和虎;陈世铮;吕振;刘舒佳;王强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4月,6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0)、悬吊组(n=20)和观察组(n=20),分别接受常规康复、常规康复+悬吊训练、常规康复+悬吊训练+肌内效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Mallet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C区对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各组Mallet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GMFM-C区评分均提高(t>2.074, P<0.05),观察组效果佳(F>10.032, P<0.001)。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显著降低(t=4.767, P<0.001),且在三组中低(F=4.262, 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悬吊训练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
作者:任素伟;林春;孟兆祥;王继兵;尹正录;陈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综合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VRQL)及精神情绪等情况。方法2013年5月~2016年4月,对200例青光眼患者(患者组)行全面眼科检查。另取正常志愿者100名作为对照组。问卷调查包括VRQL评分、线性等级尺度(RS)法评分和抑郁焦虑评定三个部分。结果患者组VRQL评分显著下降(t=3.998, P<0.001),VRQL下降主要表现在读写、暗适应及驾驶三个方面(F>2.523, P<0.05)。患者组RS值显著下降(t=4.021, P<0.001)。患者组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POAG患者无论在精神情绪、自我评价及VRQL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障碍,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骆荣江;贾玉;颜志超;田臻;张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针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可能机制。方法49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 n=7)、自然恢复组(B组, n=21)和电针治疗组(C组, n=21)。A组不做处理,其余两组切断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性骨骼肌萎缩模型。术后1 d,C组术侧腓肠肌给予电针足三里、承山治疗每天1次。术后7 d、14 d、21 d分别测定术侧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测定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RT-PCR检测IGF-1、Myostatin和PCNA基因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腓肠肌湿重比、肌纤维截面积及直径均显著下降(P<0.001),但C组显著高于B组(P<0.001)。C组IGF-1、PCNA蛋白和基因表达高于B组(P<0.05),Myostatin蛋白和基因表达低于C组(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促进IGF-1的表达,抑制Myostatin的表达,从而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这可能是电针延缓失神经性骨骼肌肌萎缩的机制之一。
作者:高睿琦;唐成林;曹净;郭全虎;张毅;田源;袁海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Notch信号通路是神经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信号通路之一。它在胚胎生长发育期通过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或允许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维持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合适的数量和比例;在成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调控神经干/祖细胞向神经元/胶质细胞分化,参与和调控神经系统的修复过程。
作者:邹礼梁;王奎;满夏楠;陈健尔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针神庭、百会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组、非穴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120 min再灌注模型。电针组电针神庭、百会14 d,非穴组电针大鼠双侧胁下非经非穴14 d。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电镜观察海马区突触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LIM激酶1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t>6.789, 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t=8.695, P<0.001),突触数减少,LIM激酶1总蛋白(t=7.568, P<0.01)及磷酸化水平下降(t=8.874, 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减少(t>4.938, P<0.01),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t=-7.891, P<0.001),突触数量增多,LIM激酶1总蛋白(t=-6.473, P<0.01)及磷酸化水平上升(t=-6.579, P<0.01)。非穴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神庭、百会穴可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LIM激酶1磷酸化水平升高进而改善突触可塑性有关。
作者:吴洁;卓沛元;林云娇;王露露;黄佳;林如辉;陶静;柳维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针神庭、百会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4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后两组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24 h开始电针神庭和百会,共7 d。每天电针后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治疗后,取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1区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其磷酸化水平(p-CREB)的表达。结果从第4天开始,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路程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小于模型组(P<0.05);海马CA1区CREB、p-CREB表达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电针神庭、百会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CREB、p-CREB表达量增加,从而保护神经元,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作者:张蕴;林如辉;李钻芳;陶静;陈立典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调查目前我国特奥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状况。方法2015年5月11~17日,对参加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并参与“趣味健身”调查的777名运动员进行肌肉柔韧性、肌肉耐力、动静态平衡以及有氧运动评估。结果727名特奥运动员需要物理治疗师进行肌肉柔韧性训练指导,365名需进行肌肉耐力训练指导,452名需进行平衡训练指导,272名需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指导。结论特奥运动员平时训练需要较多关怀;需要物理治疗师在柔韧性、耐力和平衡训练等方面进行特殊指导。
作者:卫波;李建军;倪娜;詹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应用简易手指蹼训练组合支具对烧伤后手指蹼粘连的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6年4月,手深度烧伤后指蹼粘连患者33例(37手)分为实验组18例(21手)和对照组15例(16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简易手指蹼训练组合支具。治疗后随访6个月,测量各手指间角度。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手指间角度明显提高(t>3.060, P<0.01),且优于对照组(t>2.273, P<0.05)。结论应用简易手指蹼训练组合支具可以提高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改善手指蹼粘连患者手运动功能。
作者:吴红娟;朱秀梅;刘晓梅;黄亚川;张玉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将盆底肌筋膜炎与间质性膀胱炎(IC)进行鉴别,并探讨有效治疗方案。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对28例主诉耻骨上、盆底疼痛,伴或不伴有下尿路症状的患者中,鉴别出IC (n=11)和盆底肌筋膜炎(n=17),IC组给予麻醉下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40 mg膀胱灌注,共6个月;盆底肌筋膜炎组给予深部肌肉刺激(DMS),2次/d,共30次。治疗前后行盆底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结果11例IC患者,1例因泌尿系感染终止治疗,9例治疗后PUF评分显著改善(t=10.854, P<0.001),1例膀胱镜下无特征性Hunner溃疡及黏膜下出血,给予DMS治疗后,症状缓解。17例盆底肌筋膜炎患者,1例未完成疗程,2例效果不明显,14例治疗有效(t=19.891, P<0.001)。结论临床应鉴别IC与盆底肌筋膜炎,分别治疗。
作者:宋朝霞;刘铁军;王莹;于春虎;沙可夫;赵明君;李巍伟;杨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肌少症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其残疾发生率和疾病死亡率。老年人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除年龄、营养不良因素外,还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血管系统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血糖高水平及长期用药等有关。规律合适的运动疗法、均衡营养的膳食摄入及降糖药物的合理使用等可促进糖尿病患者肌肉力量的恢复,有望改善其生活质量及预后。
作者:张冰;李维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下降;这些认知功能下降与跌倒密切相关;同时认知功能障碍者常伴有步速减慢、步宽增大等步态异常,易引起跌倒。
作者:王延延;安丙辰;郑洁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为了加强国内外康复医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康复事业的迅速发展,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与北京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将于2016年12月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创新、融合、共享、发展”。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5年4月,6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消除水肿基础治疗及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呼吸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测量患侧上肢淋巴流量;测量双侧上臂周径,计算差值;水置换测量双侧上肢体积差。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淋巴流量均增加(t>3.446, 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减小(t>2.143, P<0.05),双侧上肢体积差值减小(t>1.562, 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1.982, P<0.05)。结论抗阻呼吸训练可进一步增加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回流量,减轻淋巴水肿。
作者:苏久龙;潘翠环;曹腾飞;缪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太极图构架的作业治疗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将太极图四个要素阳鱼、阴鱼、阳鱼眼、阴鱼眼分别类比于作业治疗中的“人”“环境”“经济条件”和“心理状态”;以阴阳互动类比人与环境互动:人与环境只有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实现整个结构的稳定。太极模式可为中国作业治疗带来不同的思考,如“合理挑战,正确赋能”。
作者:朱昭锦;杨雨洁;郭佳宝;闫彦宁;李奎成;王骏;俞君;朱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穴是否是通过介导microRNA-9(miR-9)调控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方法5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电针组(n=12)、电针+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组(n=8)和电针+miR-9模拟物组(n=8)。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DMSO溶剂组和电针+miR-9模拟物组分别在造模前30 min侧脑室注射0.7%DMSO溶剂和miR-9模拟物。术后第2天电针患侧曲池、足三里穴。造模后分别在第2天至第6天腹腔注射溴脱氧尿苷(BrdU);免疫荧光观察BrdU与巢蛋白(Nestin)共定位;RT-qPCR检测室管膜下区miR-9相对表达量。结果电针后7 d,电针组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t=9.600, P=0.006),脑梗死体积小于模型组(t=14.080, P=0.024)。电针组室管膜下区Nestin以及BrdU与Nestin共定位阳性细胞数量均增加,同时室管膜下区miR-9低表达(P<0.05)。电针+miR-9模拟物组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量以及BrdU与Nestin共定位的数量较电针+DMSO溶剂组减少。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可促进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miR-9表达。
作者:黄佳;郑薏;姚建宁;叶晓倩;王露露;陶静;柳维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2016阳光论坛于10月28日在上海成功举办,主题为“让残疾人更健康”。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150余名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研究人员参加论坛。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13N-ammonia PET/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储备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2月,10名正常人和53例单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基态和醋甲唑胺负荷后分别行13N-ammonia PE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成像。在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节和丘脑勾画相应的感兴趣区,计算两侧的平均放射性计数和血流变化率。结果正常人基态和负荷后,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基底节和丘脑放射性分布均大致对称。基底节、丘脑放射性分布高于皮质,白质放射性分布低。负荷后双侧放射性计数均较基态时增高,双侧增高幅度基本一致(t=1.552, P=0.132)。基态显像时,39例患者呈现126个血流灌注减低区。负荷后,49例患者呈现183个血流灌注减低区。基态时已有血流灌注减低区的39例患者中,16例负荷后出现新的血流灌注减低区,13例29个病灶血流灌注较基态时改善。血流灌注减低区的负荷血流变化率与基态血流变化率有显著性差异(t=2.466, P<0.05)。结论13N-ammonia PET/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能够很好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的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苏玉盛;王红艳;梁志刚;卢洁;李萌;王曼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