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文;张军;周红俊
目的 观察苯海拉明在药物诱发试验中癲痫脑电图(EEG)阳性率检出的效果.方法 324例临床诊断的癫痫患者,采用开放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分为苯海拉明组(162例)和水合氯醛组(162例),两组分别进行睡眠诱发EEG检查,观察两组痫样放电率以及非快速动眼(NREM)睡眠痫样放电容易出现的时期.结果 苯海拉明组有7例脱落.药物诱发试验:苯海拉明组阳性49例,痫样放电率31.61%;水合氯醛组阳性30例,痫样放电率18.52%.苯海拉明组药物诱发试验痫样放电阳性率比水合氯醛组明显高(χ2=7.26, P<0.01).NREM睡眠Ⅰ~Ⅱ期痫样放电检出率:苯海拉明组为83.7%;水合氯醛组为63.3%.提示NREM睡眠Ⅰ~Ⅱ期是痫样放电容易出现时期,且苯海拉明组癫痫放电阳性率比水合氯醛组高(χ2=4.22, P<0.05).结论 苯海拉明在癫痫药物诱发试验中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胡萌;刘欣友;符晓慧;黄敏;李臻;张中银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验证多聚鸟氨酸(PLO)与海藻酸钡(BPA)微囊结合制备的多聚鸟氨酸BPA(B-PLO-A)微囊是否能够提高传统BPA微囊的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用静电微囊发生仪制备多聚鸟氨酸海藻酸钡(B-PLO-A)微囊和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钡(B-PLL-A)微囊,通过对微囊在低渗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和体外培养后直径变化的观察,以及对微囊在机械振荡后破损率的计算来评价微囊的物理性能;然后将两种微囊移植入大鼠腹腔,观察两者的完整性和生物相容性.结果 B-PLO-A微囊较B-PLL-A微囊在低渗环境下更稳定坚固;体外培养14 d时B-PLO-A微囊较B-PLL-A微囊直径增加的程度更小;机械振荡96 h后,B-PLO-A微囊的完整率为(99 3±1.0)%,B-PLL-A微囊为(96.2±1.5)%;腹腔移植2、4和8周后,从大鼠腹腔内取出的B-PLO-A微囊与B-PLL-A微囊结构均较为完整,呈圆形,表面光滑,光镜观察无明显结缔组织包裹,移植8周后B-PLO-A微囊完整率为(97.3±2.1)%,B-PLL-A微囊完整率为(95.4±2.4)%.结论 B-PLO-A微囊的物理性能比B-PLL-A微囊有所提高,同时保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王健;邱丽媛;张文君;段翠密;郝彤;林秋霞;王常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探讨乳腺癌患者在面临社会心理问题时的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系统、患者教育、患者心理调适对心理康复的影响,以及不同心理治疗方法在乳腺癌心理康复中的作用,提出团体心理治疗是中国乳腺癌患者心理治疗的佳选择.
作者:王丕琳;朱强;SU Ya-li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对脑损伤(脑外伤、脑卒中)后注意障碍进行评定.方法 采用多类型注意测验(持续作业测验、Stroop字色干扰任务、连线测验B及同步序列听觉加法测试)从不同维度对26例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组)和30例正常人(正常组)进行评定;整理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脑损伤组与正常组的注意测验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损伤组中脑外伤与脑卒中的注意测验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损伤患者注意功能可表现为持续、选择、分配及转移性注意障碍;脑损伤后注意障碍临床表现不受病因的影响,与损伤部位密切相关.
作者:王科英;恽晓平;张丽君;何小花;李艳;隋晓亮;戴文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老年人在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的重测信度.方法 20名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人参与本研究,应用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测试受试者在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在7 d后同一时间由同一测试者重复测试1次.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重测信度.结果 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ICC=0.804~0.923).结论 Korebalance平衡测量系统测试老年人在主动模式下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具有高度重测信度.
作者:朱敏;闫雅凤;瓮长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脊髓损伤后脊髓内神经递质分泌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脊髓损伤模型动物或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近年来有关神经递质的研究在脊髓神经恢复中越来越受关注,本文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内主要神经递质及其在不同措施干预下含量的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蔡艳华;岳峰;叶超群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手段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6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82)、家庭指导组(n=82)和强化治疗组(n=82)进行治疗,使用数字类比疼痛评分法、改良Oswestry腰痛调查表,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评估.结果 家庭指导组和强化治疗组均能减轻腰痛,且强化治疗组疗效更好.结论 以主动运动训练为核心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可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症状.
作者:郭险峰;张大成;陶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脊髓损伤常发生在处于生育高峰期的青年人.回归社会生活时,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生育问题.本文就生殖医学及其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素文;张军;周红俊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验证中文版Lequesne指数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评价者间信度.方法 由2名经过培训的测评人员对30例经放射影像学确诊且有临床症状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在24 h内进行两次Lequesne指数的指导性测试评分.评价者间信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ICC)和Bland & Altman分析方法.结果 中文版Lequesne指数的评价者间信度ICC为0.94.Bland & Altman分析显示评价者间没有系统误差.结论 中文版Lequesne指数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评估中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
作者:黎春华;郭燕梅;陈蔚;王秋华;瓮长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康复运动室小组管理模式的临床实践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根据脑瘫的类型,按照一定的床位与人员配置比例,将治疗师分为3个小组,并保持人员相对固定,病种床位轮流,对实施3年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实施小组管理模式后,治疗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升,患儿满意度提高,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结论 康复运动室小组管理模式有利于规范治疗师行为,提高治疗师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漆带丽;刘娟;丁玉莲;苏珍辉;刘跃琴;张惠佳;王跑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的原理,并通过特殊的软件处理成像,对大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几何结构进行研究,重建脑部白质神经连接,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对DTI在脑卒中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及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晓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用CSI量表测评痉挛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法测评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对偏瘫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重要的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因素.结果 患者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之间负相关(P<0.05),偏瘫侧腱反射、肌张力、阵挛分别是下肢运动功能(P<0.05)、平衡能力(P<0.05)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可显著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的恢复,合理的评价和改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奕雄;倪莹莹;陈为坚;张芸;邱承尧;刘云义;冯重睿;陈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体化模式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2001年4月~2004年10月,采用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体化治疗模式,对6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实行一体化康复治疗.随访并复查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病变椎间隙高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标准(JOA)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对各阶段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中50例获得随访,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高,其中症状明显好转49例,缓解1例,加重0例.术后12个月时,X线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病变椎间隙骨性融合.手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和术后JOA评分优于手术前.本组无颈髓损伤、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椎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一体化康复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成林;黎清炜;付春江;栾景斌;潘刚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国内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评估量表应用现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国内研究中老年期痴呆评估与诊断所采用的各种筛查评估量表、常用量表的特点及采用不同筛查工具的流行病学结果.结果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为老年期痴呆筛查的首选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为辅助筛查工具.结论 形成国内MMSE筛查推荐界值、优化筛查量表间组合并研制更适宜的筛查工具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作者:傅传威;吕军;张云;虞慧炯;吴静华;李衡;季敏;刘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脑梗死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联合高压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吸入性肺炎、吞咽困难恢复情况.结果 联合高压氧组吞咽困难康复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和电刺激组(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邵金花;赵爱娟;郭丽曼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与老年期痴呆发病有关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措施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与老年期痴呆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程度.结果 高龄为老年期痴呆的决定因素,血管性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采取早期生活干预;关注女性人群及心理健康;进一步明确剂量-反应因素的阈值.
作者:张云;吕军;季敏;李衡;王海东;傅传威;阎元;虞慧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系统分析我国老年期痴呆的研究现况,为探索构建老年期痴呆患者社会支持体系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评阅对国内2000年以来发表的406篇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老年期痴呆的筛查诊断方法日趋成熟,但病因机制仍不明确,无法根治,早期干预及护理、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开展严重不足.结论 当前应规范筛查诊断标准、定期开展社区筛查评估;在明确危险因素基础上,加强病因学研究以期突破;开展系统化的干预研究,加强居家护理技术的培训;探索构建老年期痴呆患者社会支持体系.
作者:吕军;张云;虞慧炯;阎元;刘寅;季敏;李衡;吴静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上海老年期痴呆照护者负担及容忍度.方法 在前期老年期痴呆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1271例患者的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照护者的人口学特征、照顾老人对照护者身体、心理、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各种非适应性行为的容忍度.结果 近60%的照护者感到有精神压力,近40%的照护者认为精神压力对自身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照护者对患者的各种非适应性行为能报以容忍态度.结论 照护者身心状况不佳,有必要尽快探索建立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社会支持体系.
作者:虞慧炯;吕军;姚新伟;张云;薛海波;刘寅;季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指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腕指背伸时的肌电均值、腕背伸的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上肢Fugl-Meyer评分(FMA)等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腕指背伸时的肌电均值、腕背伸AROM与FMA评分均增加(P<0.05).结论 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有助于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侯勇伦;丛芳;桑德春;朱迎九;王莉莉;张立颖;林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的临床结果以及功能情况.方法 分析12例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的病例,缺损长度6~10 cm,均采用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根据ASAMI评定标准进行骨修复情况和功能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例患者骨缺损均得到治愈,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骨愈合的时间是9~14个月.结论 使用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下骨内移位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节段性骨缺损方法简便、创伤小、不需植骨、疗效可靠.
作者:邵林;赵震宇;刘建宇;郝晨光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