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肥胖指数与日常计步运动量关系研究

雒生杰;孟申;张焱;李寿霖;杨祖福;刘杰;陈思远;林伟

关键词:日常运动量, 肥胖, 步行
摘要:目的 探讨日常步行运动量与肥胖指数的关系.方法 随机调查健康体检者125例,测量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通过计步器测萤日常步行(计步)运动量,分析日常运动量与上述肥胖指数的关系.结果 男性日常步行运动量与体重(r=-0.397,P<0.01)、BMI(r=-0.499,P<0.01)、腰围(r=-0.490,P<0.01)和腰臀比(r=-0.478,P<0.01)明显负相关,女性日常步行运动量与体重(=r-0.342,P<0.01)、BMI(r=-0.249,P<0.05)、臀围(r=-0.303,P<0.05)负相关.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日常步行运动量分别为(11491±6100)步/d、(9314±5722)步/d、(6141±2985)步/d.结论 日常步行运动量与肥胖指数密切相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3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以及神经和肌肉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进行了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7~10 d,患者均出现了四肢肌肉力弱及腱反射低下,14 d后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者2例.肌电图结果示四肢多条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减慢,部分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神经活检可见有髓神经纤维减少和轴索再生现象;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及肌病样改变.结论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生理和神经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预防本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作者:姚生;冯立群;戚晓昆;雷霞;袁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多组脑神经受损为首发症状的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

    目的 分析以多组脑神经受损为首发症状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0例以多组脑神经受损为首发症状的GBS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测与CSF变化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病例均以脑神经Ⅶ、Ⅸ、Ⅹ受损为首发症状,男性患者为女性的4倍,发病年龄以18~55岁年龄段为主(8/10例),感染的前驱症状少见,膝腱及跟腱反射均减弱或消失,4例患者存在明显的脊神经根刺激症状.病程中有4例患者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均在发病3周内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异常率分别为81.25%及94.44%.与治疗前Hughes评分(4.00±0.82)相比,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周后Hughes评分为(2.25±0.96)(P=0.012),治疗后4周为(0.50±1.00)(P=0.000).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多组脑神经受损,特别是累及双侧脑神经Ⅶ、Ⅸ、Ⅹ的患者,应考虑GBS的可能;早期脑脊液及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IVIG可作为治疗以多组脑神经受损为首发症状的GBS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王庆松;李从阳;郁可;王俊;肖莉;王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外固定架及早期康复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及早期康复功能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均采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未发生深部感染、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无病例死亡.骨折均获得良好愈合.疗效优16例,良11例,中4例.结论 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技术,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治疗足骨盆骨折外固定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作者:王飞;王安庆;刘克敏;唐涛;刘四海;崔志刚;崔寿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于肌电传感器的下肢残肢康复训练模式识别的研究

    目的 提出一种面向下肢截肢患者,可实现等长和等张训练的下肢残肢康复训练识别的新方法.方法 使用表面肌电传感器采集并分析10例小腿截肢者在康复训练中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对下肢康复训练模式进行识别.结果 利用肌电信号的平均绝对值、方差和功率谱比值进行特征值的提取,可以用肌电信号的特征值作为输出建立表面肌电信号与下肢残肢康复动作之间的关系.结论 该方法利用肌电信号可以完成对下肢残肢康复动作的识别,可作为进一步探索下肢残肢康复训练系统的训练方案的依据.

    作者:王喜太;王强;张晓玉;李立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运动神经元病的腓肠神经病理形态和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改变.方法 对2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并采集横断面病理图像,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 腓肠神经可见有髓纤维密度减低,以大纤维减少为主,薄髓纤维增多.结论 MND患者的感觉神经病理形态学存在异常.

    作者:徐敏;李存江;宋珏娴;卢岩;王敏;刘璐;笪宇威;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

    1康复医学发展现状1.1 康复医学,方兴未艾当今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在世界各国向着多级化趋势发展.美国康复医学处在现代康复医学的领先地位,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均较成熟,有一套完整的康复医疗结构体系.加拿大、澳大利亚康复医学发展紧随美国之后.

    作者:乔志恒;郭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康复教育模式对脑卒中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的康复教育模式对脑卒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分为模式一组(35例)、模式二组(40例),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同时各组按照各自的康复教育模式进行康复教育.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并在治疗后统计常见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FIM评分皆增加(P<0.05);治疗后模式二组FIM值比模式一组增加更多(P<0.05).治疗后模式二组肩痛/肩关节半脱位、偏瘫侧手足肿胀、肌肉萎缩等发生率比模式一组减低(P<0.05).结论 改进康复教育模式可以提高脑卒中的康复疗效.

    作者:吕政;李春磊;张春梅;高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harcot-Marie-Tooth病1X型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在Charcot-Marie-Tooth病(CMT)中,1X型发病率居于第2位,它由GJB1基因突变致Connexin32蛋白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细胞间通道缺陷导致发病.文章综述了CMT1X的典型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进展,总结了CMT发病机制的研究.

    作者:乔晓会;李越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康复医学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康复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十分重要.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必要性,及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优点.

    作者:刘曦;郭声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8例ACS患者,其中93例患者在出院时单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245例患者在出院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127例患者6~12月后停用氯吡格雷(二联1年组),其余118例患者继续长期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二联2年组).平均随访24个月,观察各组出院后1年、2年时一级终点(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和出血(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各组临床资料,首次治疗前,1年时及2年时血小板、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出院后1年时和2年时,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一级联合终点降低(均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联1年组与二联2年组比较,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发生率和联合终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长期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有进一步降低ACS患者2年时心血管死亡率趋势,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作者:敖强国;张丽萍;李健;王磊;盛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3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脑MRI分析脑白质损害程度及脑内软化灶,并用多功能超声检查颈部及股部血管斑块、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白质病变与年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成正相关,与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成负相关,而与后循环的血流无关.结论 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某些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慢性脑缺血有关,脑白质损害与前循环损害有关,而与后循环损害无关.

    作者:张爱娟;郭玉峰;钟池;宋保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需求为导向改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康复治疗专业课程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康复教育应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及岗位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作者:范秀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情况,研究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88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总生存率为54.5%,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下的生存率为59.9%,伴心源性休克或其他高危因素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31.6%和72.5%.IABP在保守治疗中的使用时间较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室壁运动异常在各自亚组中的危险相关性(OR值)均较高(P<0.05).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心功能、上机前平均动脉压可以影响IABP脱机时间.结论 IABP可以安全地在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患者中使用,但死亡率仍然较高,且使用时间受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杨俊杰;刘宏斌;丁胜华;李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运动中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运动时吸氧与不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2例肺功能Ⅱ~Ⅳ级的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2组,吸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两组患者分别于运动康复开始前及结束后1周内完成St.George呼吸困难问卷、基础肺功能测定、6 min步行距离测定(6MWD)、运动心肺功能测定及下肢疲劳度评分(Borg Scale,BS).结果 肺康复训练后,吸氧组的大氧耗量与对照组相比上升(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运动时给COPD患者补充供氧可以改善运动耐力,提高肺康复效果.

    作者:赵红梅;孟申;张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筛查

    耳聋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新生儿严重听力损害的发生率约为1‰,其中约60%的耳聋患者是遗传性的.因此,重视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作者:李红辉;赵恒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临床表现

    目的 了解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HTM)的特点.方法 对19例成人HTM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审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成人HTM可表现为肢体近端肌无力、肌肉酸痛、肌痉挛、肌强直样改变、活动后肌僵硬,也可伴发全身多处肌肉肥大,咀嚼时出现颞肌肿胀.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甲状腺功能减退还可引起重症肌无力.需与多发性肌炎相鉴别.结论 对有肌病表现,肌酶升高的患者,应检查甲状腺功能,避免误诊为多发性肌炎或其他疾病.

    作者:王锁彬;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腓骨移植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具,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Ⅱ型切除标准行髋臼周围切除,采用双排腓骨移植附加钢板(Plates)、椎弓根棒(PR组)、侧棒(LR)、骶髂棒(SIR)4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模拟双足站立位,施加0~500 N垂直分级载荷,CCD采集骨盆图像.基于Image J软件采用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对重建后的骨盆进行检测,并与正常骨盆相同载荷下位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足站立位,垂直载荷下4种重建工况骨盆以健侧股骨头为支点在冠状面向患侧产生线性下移及旋转运动.500 N载荷下,LR及Plates重建骨盆S1椎体垂直位移及冠状面上的旋转角度没有发生突变,其冠状面旋转及轴向稳定与完整骨盆没有明显差异;而SIR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及对称性严重破坏.结论 生理载荷下,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Plates及LR重建具有与完整骨盆近似的轴向及旋转稳定力学性能.

    作者:游木荣;俞光荣;贾永伟;荆志振;李兵;陈博;丁祖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异常的Charcot-Marie-Tooth病患者临床表型分析

    目的 分析Charcot-Marie-Tooth病(CMT)周嗣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异常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特点.方法 61例CMT患者,14例为有家族史的先证者,47例为散发患者,PCR-双酶切方法检测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异常片断,详细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查体、部分患者行腰穿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结果 检出PMP22基因重复异常患者41例,主要临床特点为以双足背屈力弱为主的双下肢无力,伴双侧小腿为主的四肢远端萎缩,80%伴上肢远端肌萎缩,97%踝反射减弱或消失,68%伴有深浅感觉障碍,少数脑脊液蛋白增高,神经电生理和腓肠神经病理提示为脱髓鞘伴有轴索变性.结论 PMP22基因重复异常的CMT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下肢远端肌萎缩和肌无力为主,伴有感觉异常;周围神经髓鞘和轴索均有病变.

    作者:叶静;翟红珍;廖张原;李存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岛叶梗死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岛叶梗死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病变部位的分布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发病的岛叶梗死综合征患者20例,分析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的分布特点,以及患者血管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脑梗死的急性期进行心电图及Holter监测,分析岛叶梗死对心脏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级智能活动减退、语言障碍、偏瘫、感觉障碍及假性前庭症状,梗死部位累及岛叶的同时颞叶受累多见(占65%).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心电图ST段下移发生率高.Holter监测表明.室上性早搏多见于无心房纤颤的左侧岛叶梗死综合征,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R-R间期的标准差(SDNN)降低,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升高.结论 岛叶梗死综合征表现为高级智能活动减退、语言障碍、偏瘫、感觉障碍及假性前庭症状症候群.左侧岛叶梗死引发复杂的心律失常,左侧岛叶梗死不良心脏转归事件的风险更加严重.岛叶梗死综合征发生与脑岛三角区动脉血液供应特征有关.

    作者:吴小未;刘兴洲;黄光;黄碧波;董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