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岛叶梗死综合征临床研究

吴小未;刘兴洲;黄光;黄碧波;董杰

关键词:岛叶, 脑梗死, 岛叶梗死综合征, 临床表现, 神经, 心血管, 心率变异性
摘要:目的 探讨岛叶梗死综合征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病变部位的分布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发病的岛叶梗死综合征患者20例,分析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病变部位的分布特点,以及患者血管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脑梗死的急性期进行心电图及Holter监测,分析岛叶梗死对心脏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级智能活动减退、语言障碍、偏瘫、感觉障碍及假性前庭症状,梗死部位累及岛叶的同时颞叶受累多见(占65%).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心电图ST段下移发生率高.Holter监测表明.室上性早搏多见于无心房纤颤的左侧岛叶梗死综合征,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R-R间期的标准差(SDNN)降低,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升高.结论 岛叶梗死综合征表现为高级智能活动减退、语言障碍、偏瘫、感觉障碍及假性前庭症状症候群.左侧岛叶梗死引发复杂的心律失常,左侧岛叶梗死不良心脏转归事件的风险更加严重.岛叶梗死综合征发生与脑岛三角区动脉血液供应特征有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影像学技术在轻度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轻度认知障碍是正常老化过程与老年性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它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化的风险很高.神经影像学在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评价、早期诊断、预测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化的风险及检测治疗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常城;李文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与电生理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的病因,病理和神经电生理是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本文将近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病理与电生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郭军红;蒲传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的临床表现

    目的 了解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HTM)的特点.方法 对19例成人HTM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审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成人HTM可表现为肢体近端肌无力、肌肉酸痛、肌痉挛、肌强直样改变、活动后肌僵硬,也可伴发全身多处肌肉肥大,咀嚼时出现颞肌肿胀.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甲状腺功能减退还可引起重症肌无力.需与多发性肌炎相鉴别.结论 对有肌病表现,肌酶升高的患者,应检查甲状腺功能,避免误诊为多发性肌炎或其他疾病.

    作者:王锁彬;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异常的Charcot-Marie-Tooth病患者临床表型分析

    目的 分析Charcot-Marie-Tooth病(CMT)周嗣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异常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特点.方法 61例CMT患者,14例为有家族史的先证者,47例为散发患者,PCR-双酶切方法检测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重复异常片断,详细问病史和神经系统查体、部分患者行腰穿和腓肠神经病理检查.结果 检出PMP22基因重复异常患者41例,主要临床特点为以双足背屈力弱为主的双下肢无力,伴双侧小腿为主的四肢远端萎缩,80%伴上肢远端肌萎缩,97%踝反射减弱或消失,68%伴有深浅感觉障碍,少数脑脊液蛋白增高,神经电生理和腓肠神经病理提示为脱髓鞘伴有轴索变性.结论 PMP22基因重复异常的CMT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下肢远端肌萎缩和肌无力为主,伴有感觉异常;周围神经髓鞘和轴索均有病变.

    作者:叶静;翟红珍;廖张原;李存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情况,研究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88例行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总生存率为54.5%,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下的生存率为59.9%,伴心源性休克或其他高危因素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31.6%和72.5%.IABP在保守治疗中的使用时间较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室壁运动异常在各自亚组中的危险相关性(OR值)均较高(P<0.05).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心功能、上机前平均动脉压可以影响IABP脱机时间.结论 IABP可以安全地在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因素患者中使用,但死亡率仍然较高,且使用时间受冠脉病变类型,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杨俊杰;刘宏斌;丁胜华;李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髋臼周围肿瘤切除腓骨移植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健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6具,按照En-necking对骨盆肿瘤Ⅱ型切除标准行髋臼周围切除,采用双排腓骨移植附加钢板(Plates)、椎弓根棒(PR组)、侧棒(LR)、骶髂棒(SIR)4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模拟双足站立位,施加0~500 N垂直分级载荷,CCD采集骨盆图像.基于Image J软件采用数字标记点质心跟踪法对重建后的骨盆进行检测,并与正常骨盆相同载荷下位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双足站立位,垂直载荷下4种重建工况骨盆以健侧股骨头为支点在冠状面向患侧产生线性下移及旋转运动.500 N载荷下,LR及Plates重建骨盆S1椎体垂直位移及冠状面上的旋转角度没有发生突变,其冠状面旋转及轴向稳定与完整骨盆没有明显差异;而SIR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及对称性严重破坏.结论 生理载荷下,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腓骨移植Plates及LR重建具有与完整骨盆近似的轴向及旋转稳定力学性能.

    作者:游木荣;俞光荣;贾永伟;荆志振;李兵;陈博;丁祖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流涎的综合治疗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进展性运动神经元病,流涎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一种常见症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减少肌萎缩侧索硬化球麻痹患者流涎的方法进行总结.

    作者:冉敏;苏慧;吴士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肥胖指数与日常计步运动量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日常步行运动量与肥胖指数的关系.方法 随机调查健康体检者125例,测量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通过计步器测萤日常步行(计步)运动量,分析日常运动量与上述肥胖指数的关系.结果 男性日常步行运动量与体重(r=-0.397,P<0.01)、BMI(r=-0.499,P<0.01)、腰围(r=-0.490,P<0.01)和腰臀比(r=-0.478,P<0.01)明显负相关,女性日常步行运动量与体重(=r-0.342,P<0.01)、BMI(r=-0.249,P<0.05)、臀围(r=-0.303,P<0.05)负相关.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日常步行运动量分别为(11491±6100)步/d、(9314±5722)步/d、(6141±2985)步/d.结论 日常步行运动量与肥胖指数密切相关.

    作者:雒生杰;孟申;张焱;李寿霖;杨祖福;刘杰;陈思远;林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运动中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运动时吸氧与不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2例肺功能Ⅱ~Ⅳ级的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2组,吸氧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两组患者分别于运动康复开始前及结束后1周内完成St.George呼吸困难问卷、基础肺功能测定、6 min步行距离测定(6MWD)、运动心肺功能测定及下肢疲劳度评分(Borg Scale,BS).结果 肺康复训练后,吸氧组的大氧耗量与对照组相比上升(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运动时给COPD患者补充供氧可以改善运动耐力,提高肺康复效果.

    作者:赵红梅;孟申;张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运动神经元病的腓肠神经病理形态和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腓肠神经活检病理改变.方法 对2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并采集横断面病理图像,进行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 腓肠神经可见有髓纤维密度减低,以大纤维减少为主,薄髓纤维增多.结论 MND患者的感觉神经病理形态学存在异常.

    作者:徐敏;李存江;宋珏娴;卢岩;王敏;刘璐;笪宇威;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海南省智力残疾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海南省智力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和地区分布,及其康复,教育、劳动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情况.方法 分析第二次哞: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叶1智力残疾调查的结果.结果 调查总人数41214人,其中城镇人口14075人,农村人口27139;智力残疾的现患率为4.3‰;海南省各市县、农村和城市的现患率有显著性差异;智力残疾的年龄分布:0~6岁17‰,7~13岁6.3‰,>14岁2.3‰;智力低下分型:0~6岁组轻:重=2.3:1,>7岁组轻:重=1:1.5;有82.4%的智力残疾人未接受过任何服务或扶助,6.6%接受医疗服务与救助.1.2%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1.8%接受过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结论 海南省0~6岁人群智力残疾情况严峻.康复和社会支持亟待加强.

    作者:孙畅;李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8例ACS患者,其中93例患者在出院时单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245例患者在出院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127例患者6~12月后停用氯吡格雷(二联1年组),其余118例患者继续长期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二联2年组).平均随访24个月,观察各组出院后1年、2年时一级终点(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和出血(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各组临床资料,首次治疗前,1年时及2年时血小板、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出院后1年时和2年时,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一级联合终点降低(均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联1年组与二联2年组比较,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发生率和联合终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长期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有进一步降低ACS患者2年时心血管死亡率趋势,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作者:敖强国;张丽萍;李健;王磊;盛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的电生理和磁共振成像

    目的 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薄型胼胝体(HSP-TCC)的特点.方法 对3例HSP-TCC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头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分析其遗传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以双下肢僵硬及行走困难起病,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无力,合并智力下降.2例神经电生理提示双下肢肌肉神经源性受损,1例电生理提示周围神经受损.智能检测均提示智力缺损.头颅MRI均显示胼胝体变薄,发育不良.目前对HSP-TCC进行了很多基因研究,其中一个遗传位点位于染色体15q13-15区域,但研究也发现一些HSP-TCC家族的发病与该遗传位点并无关系.结论 HSP-TC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复杂型HSP,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提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电生理可提示神经源性受损.

    作者:崔芳;黄旭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表面电刺激治疗低位脑干梗死致严重吞咽困难及其机制

    目的 应用表面电刺激治疗桥脑下部及延髓背外侧梗死导致的严重吞咽困难,探讨吞咽困难恢复的潜在机制.方法 分析3例应用表面电刺激下颌部和/或三叉神经治疗的重度吞咽困难低位脑干梗死患者.结果 3例重度吞咽困难患者经3~16周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评分由0分恢复到6分.结论 采用电刺激治疗重度吞咽困难可以缩短病程,加快吞咽功能的恢复;病程的长短与病变范围的大小有关.其机制可能与孤束核对感觉输入的整合有关.

    作者:汪洁;吴东宇;宋为群;张洪涛;王卓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益气活血复方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复方对兔颈动脉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新西兰白兔2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益气活血复方组.第8周末处死动物,用RT-PCR法检测损伤处颈总动脉组织中MMP-2 mRNA的表达,HE染色观察颈动脉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复方可明显抑制损伤后的颈总动脉内膜的增殖反应,下调损伤处组织中MMP-2 mRNA表达的水平(P<0.05).结论 益气活血复方具有抑制动脉内膜增殖、下调MMP-2 mRNA表达的作用.

    作者:刘会武;张艳;孙江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238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脑MRI分析脑白质损害程度及脑内软化灶,并用多功能超声检查颈部及股部血管斑块、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白质病变与年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总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成正相关,与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成负相关,而与后循环的血流无关.结论 脑白质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某些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慢性脑缺血有关,脑白质损害与前循环损害有关,而与后循环损害无关.

    作者:张爱娟;郭玉峰;钟池;宋保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缺氧缺血对新生乳鼠脑组织的损伤作用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对新生乳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70只健康7日龄Wistar新生乳鼠,结扎后离断左侧颈总动脉,置于37.0℃、8%O2+92%N2缺氧箱2 h后取出,分别于7 d、14 d、30 d处死取脑,HE染色、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HE染色:7 d后结扎侧脑室周围可见神经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肿胀,炎细胞浸润;30d结扎侧脑室周围多个囊腔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扎侧脑室周围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细胞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部分染色包绕囊腔,局部染色聚集;电镜:7 d可见细胞形态尚规则、水肿,双层结构不清,部分线粒体空泡样变,细胞核染色质浓缩;30 d可见细胞形态不规则,部分核膜破损,核内容物外溢.结论 新生乳鼠一侧颈总动脉结扎结合缺氧的方法可造成结扎侧脑室周围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软化灶形成.

    作者:温林豹;刘伟;陈刚;赵丽辉;杨小朋;孙振柱;迟广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需求为导向改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康复治疗专业课程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康复教育应以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及岗位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评价.

    作者:范秀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

    目的 探讨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的临床、电生理以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3例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肌电图结果以及神经和肌肉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进行了气管插管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7~10 d,患者均出现了四肢肌肉力弱及腱反射低下,14 d后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者2例.肌电图结果示四肢多条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减慢,部分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神经活检可见有髓神经纤维减少和轴索再生现象;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及肌病样改变.结论 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与肌病是重症患者气管插管后常见的并发症,电生理和神经肌肉病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预防本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作者:姚生;冯立群;戚晓昆;雷霞;袁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2例平山病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平山病临床、电生理与颈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平山病的临床、电生理、颈MRI和骨骼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和结论 患者均为男性,青春期发病,单/双侧上肢远端无力伴肌萎缩,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肌电图以颈7-胸1支配区为中心呈神经源性异常.颈MRI示3例下颈髓轻度萎缩,屈颈位12例程度不等下颈髓受压扁平、前移,硬膜囊后间隙增宽,硬膜外新月形或条状高信号,部分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4例,新月形信号影有强化.肱二头肌活检3例,组化染色病理分析1例示轻度神经源性异常,2例正常.

    作者:邸军;李娜;李秋香;赵哲;沈宏锐;崔建岭;胡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