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仁;李洪霞;赵扬
目的 研究在物理疗法评定学教学中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效果.方法 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采用PBL(实验班)和传统教学法(对照班).比较两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验班学生有关内容期末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P<0.001).多数学生赞成教学中采用PBL.结论 PBL能提高物理疗法评定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琦;郭辉;朱琳;庞红;常华;纪树荣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壮年血压水平与日常计步运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调查社区青壮年健康体检者125名,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通过计步器测定日常计步运动量.结果 计步运动量与收缩压显著负相关(男r=-0.613,P<0.01;女r=-0.430,P<0.01),与舒张压显著负相关(男r=-0.686,P<0.01;女r=-0.388,P<0.01).血压正常组、正常血压高值组、高血压组之间计步运动量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 社区青壮年中日常运动量与血压水平显著负相关.高血压患者常常处于运动不足的生活方式.运动量<7500步/d者易患高血压,10000步/d以上可能有助于保持良好血压水平.
作者:雒生杰;孟申;张焱;李寿霖;杨祖福;刘杰;陈思远;林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回顾3例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发病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方法.
作者:吕振;洪毅;唐和虎;李想;李建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分为电针治疗组30例,采用枕神经穴电针治疗及头维、率谷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压痛点局部阻滞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愈时间进行评定.结果 电针组治愈22例(73.33%),显效6例(20.00%),好转2例(6.67%),愈显率93.33%;对照组治愈17例(56.67%),显效5例(16.67%),好转8例(26.67%),愈显率73.33%;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时间电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
作者:司同;张素洁;李治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护理组36例在常规护理的同时采用中医饮食调护、调畅情志疏导、穴位按摩等综合护理方法;对照组36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与综合运动能力(MAS)的康复情况.结果 护理组ADL和M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医综合护理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
作者:江丽萍;李建美;徐红霞;倪慧;周靖;桑丽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单侧空问忽略(USN)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72例伴USN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与观察组,实验组36例行高压氧治疗及常规USN康复,观察组36例仅行常规USN康复,同期无USN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价.结果 3组患者康复后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前,实验组和观察组BI均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后,观察组BI低于实验组(P<0.05),但两组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SN影响偏瘫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相应的纠正USN治疗可使USN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提高;同时配合高压氧治疗疗效可能会更好.
作者:刘景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莫诺苷抑制过氧化氧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钙超载和细胞毒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分别加入莫诺苷1μmol/L、10μmol/L、100 μmol/L预孵育24 h,加入H2 O2 300~500 μmol/L,作用18 h,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结果 与未加莫诺苷预孵育的细胞相比,莫诺苷10μmol/L、100μmol/L能抑制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莫诺苷1μmol/L、10μmol/L、100 μmol/L能降低LDH的释放率.结论 莫诺苷能够抑制H2O2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钙超载和细胞毒,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文;孙芳玲;安宜;黄文婷;艾厚喜;张丽;李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瘦素与弓状核瘦素受体(OB-R)基因表达和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以及针刺对T2DM机体瘦素水平和弓状核OB-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给食源性肥胖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造成T2DM模型,随机分为针刺组、优降糖组和模型组.处理4周后,用快速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BS),用放免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用ELISA法检测空腹瘦素(FLP),用原位杂交检测弓状核OB-R mRNA表达,测量治疗前后大鼠的身长、体重,计算Leers指数,并且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模型组FBS、FINS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针刺组FBS、FINS明显下降(P<0.01),接近正常组水平}优降糖组FBS明显下降(P<0.01),FINS有所下降(P<0.05).模型组FLP低于正常组(P<0.05)和优降糖组(P<0.01);优降糖组FLP高于正常组和针刺组(P<0.05).模型组体重和Leers指数下降明显,针刺组、优降糖组体重和Leers指数有所下降,接近正常组水平.模型组弓状核OB-R基因表达与正常组、针刺组、优降糖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优降糖组弓状核OB-R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针刺组弓状核OB-R基因表达和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2DM大鼠模型明显消瘦后出现血清瘦素水平下降,优降糖组存在明显的瘦索抵抗,针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弓状核OB-R基因表达.
作者:袁爱红;刘志诚;魏群利;蔡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探索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恢复及神经颗粒素(Ng)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0只,其中60只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探索组(n=30,置于迷宫笼喂养)和手术对照组(n=30,置于普通宠喂养),另10只为假手术组.各实验组随机取10只,分别于术后1 d、7 d、14 d、28 d时进行Ber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肌力试验及平衡木试验.探索组和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 d、7 d、14 d、28 d处死5只大鼠,假手术组分别于7 d、28 d时处死5只大鼠,进行N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探索组行为学评分于14~28 d优于手术对照组(P<0.05).Ng阳性神经元数在7 d、14 d、28 d明显多于手术对照组(P<0.01).结论 探索环境可促进大鼠行为学功能的恢复并促进梗死灶周围皮层Ng表达.
作者:槐雅萍;贾新凤;贾子善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康复治疗和护理,以大程度地恢复和改善伤员的功能.规范组建护理团队,合理利用支援人员,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复性工作,突破常规病房管理,适时为地震伤员组织人性化活动,有效利用志愿者资源,充分调动伤员及家属的力量参与康复,可以确保康复医疗工作的高效运行,保障地震伤员的康复护理质量.
作者:杜春萍;康霞;谢国省;蒋春燕;王凤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智力残疾人在理解情感、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上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对患者做出适当及有意义的认知行为治疗,并将认知模型与患者的自身经历联系起来,对其日常生活进行基本训练.
作者:单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天麻提取物在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144只,随机分成盐水对照组、小剂量天麻组、大剂量天麻组及拉莫三嗪组,分别予生理盐水5 ml/kg、天麻醇提取液5 ml/kg、天麻醇提取液10 ml/kg及拉莫三嗪20 mg/kg灌胃,每日2次.共14 d.治疗3 d后制作锂-匹罗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璎.比较癫痫持续状态时间、海马及齿状回神经元丢失、癫痫自发发作及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结果 与对照组及小剂量天麻组比较,大剂量天麻及拉莫三嗪能缩短癫痫持续状态时间,减少海马CAl、CA3区及齿状回门区神经元丢失,但所有治疗均不能阻止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及癫痫的自发发作.结论 20 ml/kg天麻醇提取物在锂-匹罗卡品模型中能缩短癫痫持续状态发作的时间,减轻海马CAl、CA3及齿状回门区神经元丢失,同40 mg/kg拉莫三嗪一样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不能阻断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王本国;杨楠;廖卫平;苏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腿假肢接受腔的几何建模方法.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建立接受腔参考形状并集成进计算机辅助接受腔设计CASD软件.接受腔设计时,根据残端的测量数据,利用参考形状变化得到个体化的初始接受腔形状;借助OpenGL环境下的三维交互选择和修改方法,得到终的接受腔几何形状.在专用数控设备上进行加工试验.结果 该方法操作简便,设计和制作的接受腔附模形状一致,满足精度要求.结论 本方法基本符合临床需求,但需要进一步优化交互修改时的模型表面变化规律.
作者:曹学军;倪先胜;刘文勇;王君臣;李丰;李同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脉冲磁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管内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A)表达的影响.方法 家兔50只,制作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行CEA手术.术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0.6 T治疗组和1.0 T治疗组.在CEA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使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病变血管内膜PDGF-A表达.结果 CEA术后2个月,治疗组PDGF-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1.0 T治疗组PDGF-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和0.6 T治疗组(P<0.05),0.6 T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适当剂量脉冲磁场能抑制CEA术后颈动脉内膜PDGF-A的表达,对CE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郭燕梅;索伟;高月明;朱才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建立骨折及脑外伤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截取骨痂,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腩外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术后1~4周骨痂中VEGF及其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VE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刘志奎;张柳;姜晓华;穆树林;孙晓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假瘤样脱髓鞘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对21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假瘤样脱髓鞘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偏瘫合并偏身感觉障碍,颅内压增高,癫痫等.5例发病前有明确的感冒和疫苗接种史.16例行显微手术治疗,5例取活组织检查.皮质类同醇激素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37个月).4例(19%)复发,死亡1例.结论 假瘤样脱髓鞘病的临床特点与颅内肿瘤类似,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正确的诊断结合类固醇激素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杨海波;齐巍;张伟;张懋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外伤后癫痫易感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急性脑外伤模型,描记脑电图,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制备癫痫模型,记录戊四氮小致病量.结果 大鼠脑外伤后脑电图δ、θ波段较健康大鼠增加,α波减少,δ、θ、α波相对功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鼠脑损伤组致痫所需小戊四氮量值小于健康大鼠对照组(P<0.05).结论 脑外伤后大鼠癫痫易感性增高.
作者: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其他分子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组织中IGFBP-2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组织P53和Ki-67、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IGFBP-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随肿瘤病理分级升高而升高,与P53和Ki-67的表达显著相关,肿瘤IGFBP-2表达高的患者复发期和总生存期均明显缩短.结论 肿瘤组织IGFBP-2的表达情况是辅助胶质瘤诊断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崔云;徐丽;王军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变化的影响,探究其与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选用2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采用Allen法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脊髓神经元胞浆IL-1β及胱氨酸酶(caspase-3)变化,用比色法检测其脊髓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两组大鼠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结果 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IL-1β和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IL-1β和caspase-3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明显提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电针治疗后,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脊髓IL-1β及caspase-3表达减少,减轻了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作者:孙为增;王新家;林丽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术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7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均为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8例、Ⅲ型9例.6例(22.2%)发生切口处皮缘坏死;Bohler角术前平均7.5°,术后平均27.54°.20例获平均16.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无活动受限和影响穿鞋主诉.结论 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疗效可靠.
作者:刘克敏;唐涛;冯建璞;刘四海;崔志刚;王安庆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