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琼;周红俊;刘根林;郑樱;郝春霞
目的 观察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矫正圆锥角膜屈光异常的效果.方法 选择25例(43眼)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观察视力、角膜曲率、配适状况、舒适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3跟均一次配适成功,平均屈光度(-8.99±-5.55)DS,矫正视力好于或等于框架球柱面联合镜,且配适良好,合并症少而轻.结论 RGP对圆锥角膜的视力矫正效果优于框架眼镜,是非手术矫正圆锥角膜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莉;黄一飞;王丽强;王大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做角膜切口以矫正散光的效果.方法 对97例患者(102眼,术前散光范围0.25~5.75D),术前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1眼)常规做颞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曲率大轴位做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后1 d、1周、1个月和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 d、1周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加,术后1个月、3个月散光较术前改善.术前散光≤1.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52±0.14)D;术前散光1.5~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0.88±0.53)D;术前散光>2.5 D者术后平均散光(1.5±0.72)D.结论 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的手术切口可以较好地矫正术前部分散光,获得满意视力.
作者:喻丽;曾晓峰;余芬芬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对四肢瘫患者进行全面、精确的功能评定有利于发现患者的功能障碍点,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治疗效果.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测定、四肢瘫功能指数、简易四肢瘫功能指数量表及脊髓独立性测量等量表均曾用于评价四肢瘫患者,笔者对上述量表在评价四肢瘫患者功能方面的各自特点及相互比较进行综述.
作者:康海琼;周红俊;刘根林;郑樱;郝春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肌肉等长收缩持续时间与人体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让16名健康男性在支撑器上做撑起动作,持续时间分别为5 s、10 s和15 s,间歇时间均为5 s,测试运动前后的左臂血压.结果 不同持续时间的等长收缩运动后的收缩压与运动前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运动后的收缩压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前后收缩压的差值之间,持续5 s与持续10 s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持续5 s与持续15 s之间及持续10 s与持续15 s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持续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可使收缩压上升;缓冲反射对血压的调节作用持续时间在10~15 s之间.
作者:林建华;张琦;郭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位置矢量分析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评定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平衡仪分别对3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静止、睁眼条件下,双脚站立位时的平衡功能进行检查.其中10例偏瘫患者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后进行检查.结果 正常组位置矢量图以前-后型为主;脑卒中偏瘫患者左-右型多,斜型次之.脑卒中患者的位置矢量值均明显大于正常人(P<0.01).1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站立时姿势控制能力部分改善,治疗前后6个方向的检测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位置矢量分析在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跟踪康复训练疗效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明;代欣;李炜垣;宋桂芸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悬吊方式和步速对两种小腿假肢接受腔悬吊的影响.方法 制作带聚乙烯基(EVA)内衬套的PTK小腿假肢和带锁硅胶衬套小腿假肢,由一位熟练使用小腿假肢的患者穿戴,使用红外线摄像仪进行步态分析测试,采集一个标准步态周期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TK接受腔和带锁硅胶衬套接受腔的小腿假肢悬吊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K小腿假肢在不同步速下产生的悬吊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01).结论 PTK小腿假肢和带锁硅胶小腿假肢在不同的步速下行走对假肢的悬吊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周大伟;徐晴岩;方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6例LA患者(观察组)和84例非LA患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检查,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6.05%,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分别为52.70%和24.3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5.58%,颅内动脉中、重度硬化率分别为46.15%和29.23%,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LA皆有较强相关性,能预示LA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
作者:刘杰;刘若卓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不适主诉之一,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失眠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影响,但对脑卒中后并发失眠的治疗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大多仍以使用镇静催眠药对症处理为主.国内外对该类失眠患者进行了不同药物、不同方法的治疗研究,结果各异.
作者:周圆月;兰光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在人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66例手术切除的人类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ARP-1的表达,并分析乳腺癌患者的康复相关因子与PARP-1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94.9%(62/66)的癌组织中PARP-1 mRNA表达上调,90.9%(60/66)的癌组织中PARP-1蛋白表达上调.临床分期越晚、肿瘤分化程度越差,PARP-1的标记指数(LI)、表达指数(EI)越大;单纯癌、浸润癌患者中PARP-1的LI、EI值较大;乳腺癌转移患者的PARP-1的LI、EI值显著高于非转移患者.结论 PARP-1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转移等临床预后相关因子有关.
作者:孔萌萌;陆东东;陈宇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药物治疗加早期康复,治疗组增加电针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简式Fugl-Meyer评分(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电针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患者介入电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
作者:刘英;邹尚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Maitland手法是关节松动术的简称,是现代康复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方向逐级用力,通常用以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减轻疼痛[1].笔者采用该法治疗肩周炎5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迈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血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β)、总胆红素含量(TBC)的变化及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出生7 d的Wistar仔鼠42只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10)、M0组(未干预组,n=17)和M1组(亚低温组,n=15);C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其余各组腹腔注射胆红素200 mg/kg制成胆红素脑病模型.通过病理和血液NSE、S-100β值的变化,观察亚低温对胆红素脑病仔鼠的脑保护作用.结果 胆红素脑病新生仔鼠出现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和病理改变,M1组经亚低温干预后血液NSE、S-100β、TBC下降,与M0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亚低温对胆红素脑病仔鼠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李金玲;李林;李翠玲;谭红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损伤平面脊髓损伤患者运动试验中心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15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高位截瘫组(8例)和低位截瘫组(7例),均在轮椅跑台上进行极量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量心肺功能指标.结果 低位截瘫患者的心肺功能优于高位截瘫(P<0.05~0.01).结论 脊髓损伤平面越高,心肺功能越低,即损伤平面与心肺功能成反比.
作者:汲阳;恽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干预方法有药物治疗、认知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等,其中认知功能训练为常用.临床实践与机理研究均证实,针刺对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治疗作用.在3种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中,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报道例数多,机理研究也更为全面、详细.但针刺治疗的效果与认知功能训练缺乏对比,针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对认知障碍是否具有更好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作者:王博;冀来喜;王海军;张夏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的脊髓损伤(SCI)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状况的特点.方法 对313例SCI住院患者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根据损伤平面和损伤程度的不同,将FIM评定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胸、腰髓损伤患者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随损伤平面的降低,FIM评分升高;同一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的SCI患者的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但腰髓完全性和不完全性SCI患者的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IM评分可客观反映不同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SCI患者的ADL状况.
作者:宋桂芸;郭华珍;黄文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介绍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2003年版)的评定内容、评分、信度、效度、较第1版的改进之处及其优势.RBMT-Ⅱ比一般标准的记忆测验临床实用性更强,值得在临床康复中推广应用.
作者:郭华珍;恽晓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 将57例中风偏瘫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型组35例和痰瘀阻络型组22例,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 气虚血瘀型组临床基本痊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6%;痰瘀阻络型组临床基本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两组比较,临床显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对痰瘀阻络型的临床显效率高于气虚血瘀型.
作者:王道海;孙华;包飞;王凤琴;张云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将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均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在入院1周内和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服药依从性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1周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6周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作者:刘清连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视觉受损者行走时足底压力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14名正常人(21~26岁)进行睁眼和蒙眼状态下的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每名受试者双足各记录5次,计算在睁眼及蒙眼两种状态下双足足底各区域的平均峰值压力值,比较双足峰值压力数据特征.结果 与睁眼状态相比,蒙眼行走时双足对应区域的峰值压力差异更为显著,且压力中心向左偏移.结论 视觉对行走时的足底压力有明显影响.
作者:宋伟;佘瑾;杨阳;蒲放 刊期: 2007年第10期
功能能力评定是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结局评定的主要项目之一.目前常用评定脊髓损伤患者功能能力的量表有Barthel指数、修订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脊髓独立性评定、脊髓损伤步行指数等.其中,脊髓独立性评定是为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量表,已经过两次修订和国际多中心试验验证,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灵敏性,可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能力评定.但该评定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叶超群;孙天胜;李建军;周红俊;胥少汀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