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海涛;张通
目的 研究莫诺苷对H2O2诱导的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培养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加入莫诺苷(1、10、100 μmol/L)预孵育24 h,加入H2O2 500 μmol/L作用18 h诱导产生氧化损伤,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 莫诺苷(10、100 μmol/L)使活性氧的释放分别降低了37%(P<0.01)、27%(P<0.05),NO的释放分别降低了31%(P<0.05)、53%(P<0.01),莫诺苷(1、10、100 μmol/L)有明显抑制GSH的降低的作用.结论 莫诺苷能够抑制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艾厚喜;黄文婷;王文;李林;安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开放式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113例进行开放式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组)与同期进行封闭式管理的141精神分裂症患者(乙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等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两组在总的病情改善时间、用药及出院疗效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甲组在服药依从性、社会能力、个人卫生方面比乙组提前获得改善且程度更显著(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乙组(P<0.01).结论 开放式管理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改善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尚小英;章小萍;丁群芬;赖利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加强老年病康复本科教学是提高老年病康复水平,解决老年化社会的一个途径.本文重点介绍老年病康复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针对老年病康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作者:桑德春;朴春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排尿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DHIC组和非DHIC组尿动力学的相关资料.结果 DHIC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大于非DHIC组,大膀胱容量、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明显小于非DHIC组(均P<0.01).结论 DHIC加重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吴娟;廖利民;付光;梁文立;刘丽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分成常规护理组(A组)和常规护理+健康宣教组(B组),入院时和1个月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结果 1个月后,两组S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B组SAS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 常规护理可使脊髓损伤患者的焦虑症状减轻,结合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夏艳萍;郑红云;唐和虎;张晓光;李国新;石静静;陈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肌构筑学原理在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方法 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伴有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改良Ashworth评分3级以上,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进行屈腕肌和小腿三头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观察组应用肌构筑学原理对肌群之间的药物剂量进行分配和注射点数确定,对照组是依照常规注射参考剂量和注射点数.均以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进行注射,并注射后2周对比两组改良Ashworth评分及支具穿戴情况.结果 肉毒毒素注射后改良Ashworth评分:上肢掌屈肌观察组为(1.3±0.9234),对照组为(1.9±0.8522);下肢小腿三头肌观察组为(1.6±0.8826),对照组为(2.25±0.7864),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上肢不用支具观察组为10例,对照组为6例;下肢不用支具观查组为8例,对照组为4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肌构筑学原理确定各肌群的A型肉毒毒素剂量和注射点数较以常规注射方法能更有效缓解肌张力,但对支具的穿戴影响不明显.
作者:杨远滨;屈亚平;王茂彬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初步探讨正常人温度觉阈值的正常范围,以及各阈值与性别、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神经感觉分析仪(TSA-Ⅱ)的Limits法测定20例正常人上肢10个部位的冷觉、温觉、冷痛、热痛阈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部位的冷觉、温觉个体差异不显著,冷痛觉和热痛觉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男女之间在有些部位的温度觉阈值上有一定差异;左右侧在某些部位和某些温度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正常人的温度觉阈值与性别、部位有一定关系.
作者:黄富表;奈良进弘;陈彤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循证医学要求实施前瞻、随机、双盲、设立对照的临床试验.促进脊髓损伤临床试验科学标准化的设计和实施,是确保安全有效、结论可靠,同时保障受试者利益的基本途径.本文对脊髓损伤临床试验相关方法学进行总结.
作者:李建军;张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肘关节创伤后及时康复与延迟康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创伤后7~30 d行康复治疗的患者26例为及时康复组,创伤30 d后行康复治疗的患者20例为延迟康复组.于系统康复前后行Mayo肘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评定.结果 及时康复组Mayo评分明显优于延迟康复组(P<0.01),ROM评测优于延迟康复组(P<0.05).结论 肘关节创伤后应及时进行系统康复.
作者:黄苡苹;庄凤英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使用Nd:YAG激光治疗机(波长1064 nm)对5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术后参考Macnab标准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术后3个月时,优32例,良20 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9%,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作者:任宪盛;杨有庚;程杰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穿戴长下肢矫形器对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特点.方法 38例下肢严重瘫痪,康复治疗效果不佳的偏瘫患者,分为应用长下肢矫形器加康复训练(矫形器组)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两组.训练前和训练后1个月,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运动、平衡、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1个月后,两组间除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矫形器组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适宜应用长下肢矫形器的偏瘫患者,应积极佩戴矫形器.
作者:陈巍;刘冬梅;杨永德;张琦;芦海涛;纪树荣;张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通过移植的方法促进轴突的再生和部分功能的恢复是目前脊髓损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些方法在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和一些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综述目前应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的植入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陈晓斌;孙天胜;马舟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家属支持辅导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诊疗和护理,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 家属支持辅导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秀云;章义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康复训练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介绍总病程在5年以内的门诊患者的生活技能训练模式和具体训练方案.
作者:张倬秋;邓红;张树森;胡咏梅;陶庆兰;沈峰;申文武;邱昌建;朱燕;耿婷;吴嘉;孙学礼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无神经损伤T11~L2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伤后随诊1年,观察脊柱后凸Cobb氏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疼痛程度、工作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19例经治疗后无痛或偶有微痛,18例恢复原有工作状态.复位前后及伤后1年复诊时平均脊柱后凸Cobb氏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分别为21°、32%,10°、14%,20°、26%.结论 采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非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虽然不能长期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但可获得较好的整体临床效果.
作者:王东;杨明连;吴磊;左如俊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分析传导性失语患者言语障碍的特点.方法 选择传导性失语患者5例(试验组)及性别、年龄与其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名(对照组),进行利手评定及口语流利型评定,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分析两组Broca区、Wernicke区及其与弓状纤维束之间的关系.结果 1例患者为非流利型口语,其他4例为流利型口语;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传导性失语患者的Broca区、Wernicke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如病变靠近Broca区引起非流利型口语,靠近Wernicke区则为流利型口语.结论 传导性失语的患者病变部位不仅累及弓状纤维束,Broca区、Wernicke区也可受累,弓状纤维束损伤的部位不同,传导性失语言语障碍的特点不同.
作者:张玉梅;马越涛;赵性泉;王春雪;周筠;王丽敏;李磊;王拥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评估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BAT)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脊髓损伤患者(男性59例、女性19例)采取BAT(300 U溶于15 ml生理盐水)经尿道膀胱壁注射(分30个点,0.5 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排尿日记,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 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 ml/次增至389 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 690 ml/d降致281 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 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 ml/次增至387 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 ml/次增至364 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 经尿道膀胱壁BAT注射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行、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作者:廖利民;鞠彦合;李东;HAN Chun-sheng;XIONG Zong-sheng;SHI Wen-bo;FU Guang;WU Juan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颅脑外伤后的偏瘫住院患者20例,分别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运动治疗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2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Ashworth评分评定肌张力,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0例患者中显效1例(5.0%),有效9例(45.0%),好转8例(40.0%),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为90.0%.MBI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控制颅脑外伤患者的肌痉挛有效,治疗时机以早期为宜.
作者:尹清;汪琴;刘青山;王濮;刘宏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深化对脑出血的早期病程发展及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改善脑出血的治疗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脑出血的形成机制、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郑建新;李强;刘诗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本文综述钙和维生素D、雌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caicitonin, CT)和二膦酸盐、甲状旁腺素和氟化物等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新进展及其作用机理.
作者:赵廷虎;夏群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