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尹清;汪琴;刘青山;王濮;刘宏亮

关键词:颅脑外伤, 肌痉挛, 巴氯芬, 运动疗法
摘要:目的 观察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颅脑外伤后的偏瘫住院患者20例,分别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运动治疗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2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Ashworth评分评定肌张力,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0例患者中显效1例(5.0%),有效9例(45.0%),好转8例(40.0%),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为90.0%.MBI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控制颅脑外伤患者的肌痉挛有效,治疗时机以早期为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后Wallerian变性和康复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累及大脑半球及神经纤维通路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也可发生Wallerian变性,其病理特点与发生在周围神经的Wallerian变性一致.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和Wallerian变性程度之间有明确的相关性.本文就脑卒中后Wallerian变性的特点及Wallerian变性与运动功能康复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强;崔利华;张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训练方案

    康复训练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介绍总病程在5年以内的门诊患者的生活技能训练模式和具体训练方案.

    作者:张倬秋;邓红;张树森;胡咏梅;陶庆兰;沈峰;申文武;邱昌建;朱燕;耿婷;吴嘉;孙学礼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巴宾斯基征拇趾背屈持续时间和引出巴宾斯基征敏感轨迹点的研究

    目的 讨论巴宾斯基征拇趾背屈角度、持续时间和肢体肌力变化关系及引出巴宾斯基征敏感轨迹点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锥体束首次损害的106例患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的整个病程中每天查体1次,记录巴宾斯基征检查中手划时间、拇趾背屈时间、拇趾背屈角度、趾手始动时间差和瘫痪肢体肌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和结论肌力越弱,拇趾背屈角度越大,拇趾背屈持续时间越长,引出巴宾斯基征敏感轨迹点越接近足跟部;病情减轻,拇趾背屈时间变短,敏感点越接近趾跖部.

    作者:邓婷;贾建平;吴格日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不同类型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通过无血清培养的方法,将原代培养所获得的神经干细胞克隆;经纯化和标记后,分别接种在以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的培养皿中并加入Neural Basal培养基,10 d后行NF-200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20个视野,记数神经元和标记神经干细胞的比例,并对分化的神经元细胞进行胆碱酯酶染色和Fura-3探针标记.结果 在原浆型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条件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分别为72%与43%,分化细胞胆碱酯酶染色阳性.分化神经元在药物刺激下,细胞内可发生钙离子活动的变化.结论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较好地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特别是向有生物学活性的运动神经元分化,可作为神经组织工程中研究中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作者:刘媛;龙在云;曾琳;李民;伍亚民;王正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高压氧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锥体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锥体细胞的影响.方法 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治疗组,高压氧治疗3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明显提高,海马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 高压氧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叶建新;林航;穆军山;姚丽青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脑出血及血肿再扩大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深化对脑出血的早期病程发展及出血后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对改善脑出血的治疗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脑出血的形成机制、出血后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郑建新;李强;刘诗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莫诺苷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氧化损伤

    目的 研究莫诺苷对H2O2诱导的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培养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加入莫诺苷(1、10、100 μmol/L)预孵育24 h,加入H2O2 500 μmol/L作用18 h诱导产生氧化损伤,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 莫诺苷(10、100 μmol/L)使活性氧的释放分别降低了37%(P<0.01)、27%(P<0.05),NO的释放分别降低了31%(P<0.05)、53%(P<0.01),莫诺苷(1、10、100 μmol/L)有明显抑制GSH的降低的作用.结论 莫诺苷能够抑制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氧化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艾厚喜;黄文婷;王文;李林;安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使用Nd:YAG激光治疗机(波长1064 nm)对5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术后参考Macnab标准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术后3个月时,优32例,良20 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9%,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作者:任宪盛;杨有庚;程杰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胸腰椎椎弓根钉安全植入方法的研究现状

    本文对胸腰椎椎弓根钉安全植入的手术技巧、专用器械、影像引导的导航技术、机器人导航、电生理监测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等进行综述.认为,传统的胸腰椎椎弓根钉安全植入方法还在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术者所接受.MRI技术的特殊成像原理可以使术者在术中随时观察椎弓根探子或椎弓根钉尖部所作用的组织特征.然而,由于设备昂贵,MRI导航技术很难普及推广.

    作者:杜良杰;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对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目的 观察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46例全麻下接受脊柱手术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3例.切皮前,F组静脉注入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g/kg;C组注入生理盐水1 ml/kg.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 h、4 h、8 h、24 h和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F组术后2 h、4 h、8 h和24 h的VAS评分低于C组( P<0.05);但术后48 h与C组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两组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 术前使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能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患者在脊柱手术后的疼痛,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强;王增春;刘海泉;洪毅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电针阳明经穴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针阳明经穴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54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行运动疗法,B组行运动疗法加电针阳明经穴,C组行运动疗法加平衡肌张力针法,2周和4周后,根据Ashworth痉挛评级和Fugl-Meyer评定(FMA)评定两组疗效.结果 3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张力提高,但B、C组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4周后B组较C组、A组下肢Ashworth分级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电针偏瘫患者阳明经穴位主要提高患者肌张力,对软瘫期运动功能康复可能有效,而不适用于痉挛期.

    作者:薛茜;熊国星;霍国敏;李淑萍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对排尿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伴收缩功能受损(DHIC)对排尿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DHIC组和非DHIC组尿动力学的相关资料.结果 DHIC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大于非DHIC组,大膀胱容量、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明显小于非DHIC组(均P<0.01).结论 DHIC加重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吴娟;廖利民;付光;梁文立;刘丽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焦虑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分成常规护理组(A组)和常规护理+健康宣教组(B组),入院时和1个月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结果 1个月后,两组S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B组SAS评分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 常规护理可使脊髓损伤患者的焦虑症状减轻,结合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夏艳萍;郑红云;唐和虎;张晓光;李国新;石静静;陈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围手术期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对33例(33只眼)临床诊断为睫状体分离的病例进行UBM检查,并观察手术治疗前后睫状体形态学改变.结果 33例确诊为360°睫状体脱离, 睫状体与巩膜突分离>2个钟点.手术缝合治疗1个月后,部分病例睫状体分离或脱离间隙消失,余者有不同程度缩小,3个月后全部复位.结论 UBM检查对外伤性睫状体分离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杨炳建;黄厚斌;王凤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非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无神经损伤T11~L2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保守治疗,伤后随诊1年,观察脊柱后凸Cobb氏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疼痛程度、工作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19例经治疗后无痛或偶有微痛,18例恢复原有工作状态.复位前后及伤后1年复诊时平均脊柱后凸Cobb氏角、椎体前缘压缩比例分别为21°、32%,10°、14%,20°、26%.结论 采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非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虽然不能长期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但可获得较好的整体临床效果.

    作者:王东;杨明连;吴磊;左如俊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脊髓损伤的移植物研究现状

    通过移植的方法促进轴突的再生和部分功能的恢复是目前脊髓损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这些方法在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和一些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综述目前应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的植入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陈晓斌;孙天胜;马舟涌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本文综述钙和维生素D、雌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caicitonin, CT)和二膦酸盐、甲状旁腺素和氟化物等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新进展及其作用机理.

    作者:赵廷虎;夏群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巴氯芬结合运动疗法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颅脑外伤后的偏瘫住院患者20例,分别予巴氯芬口服并结合运动治疗3~6个月.服药前、服药中每2月检查1次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按修订Ashworth评分评定肌张力,改良的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0例患者中显效1例(5.0%),有效9例(45.0%),好转8例(40.0%),无效2例(10.0%),总有效率为90.0%.MBI从(29.91±7.63)上升为(58.18±8.32)(P<0.01).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巴氯芬结合运动治疗对控制颅脑外伤患者的肌痉挛有效,治疗时机以早期为宜.

    作者:尹清;汪琴;刘青山;王濮;刘宏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结合康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血管性痴呆患者63例,随机分为FNS组40例和对照组23例.FNS组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康复治疗.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结果 FNS组MMSE、BI评分提高(P<0.05),临床有效率95%.治疗前后脑血流明显改善(P<0.01).结论 FNS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脑血流改善有关.

    作者:吴冰洁;岳崴;杨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开放式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开放式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康复的影响.方法 对113例进行开放式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组)与同期进行封闭式管理的141精神分裂症患者(乙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等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两组在总的病情改善时间、用药及出院疗效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甲组在服药依从性、社会能力、个人卫生方面比乙组提前获得改善且程度更显著(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乙组(P<0.01).结论 开放式管理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改善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尚小英;章小萍;丁群芬;赖利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主办:中国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