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唐燕剑;罗俊男;李超;兰万利;金勋杰

关键词:
摘要:自从GALIBERT首次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成功治疗C2椎体血管瘤,以及美国人REILEY发明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以来,PVP与PKP在全世界已经被广泛的用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虽然2010年美国整形外科学会强烈建议不要使用PKP和PVP对疼痛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管理[1],但随后的几篇研究[2-4]却肯定了PKP及PVP对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疗效.目前PVP与PKP已经成为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近年来虽然有不少文献对影响PKP及PVP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只研究了部分影响因素,而且目前国内外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全面分析的文章很少,为了更全面的分析所有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总结分析,首次将影响PKP及PVP疗效的相关因素分类为人口学因素、于术因素、骨水泥因素、椎体因素、其他因素,并以这些相关因素为主线进行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足的创面修复156例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创面修复.方法:总结156例糖尿病足创面,在全面正规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创面特征、血供特点、组织坏死程度,采用分期“蚕食性”清创方法,结合负压吸引、新型敷料、植皮及皮瓣修复治疗.结果:156例中2例死亡,4例失访,余150例痊愈,治疗周期平均56 d.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修复要兼顾全身治疗和局部处理,创面宜分期、渐进性清创,逐步改善创面微环境,创面覆盖宜采用皮片移植,慎用皮瓣转移.

    作者:余文林;张斌;李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icroRNAs表达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简称微小RNA(即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广泛存在真核细胞中.miRNAs作用广泛,通过5'种子序列结合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端互补配刘来调控胚胎发育、细胞增殖和凋亡、肿瘤的发生发展、脂肪代谢以及激素合成等过程.随着对miRNAs认识的深入,不同肿瘤的miRNAs表达谱不同,大量研究发现miRNAs在泌尿系肿瘤表达异常,证明其具有作为新的泌尿系肿瘤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就近年来miRNAs表达在泌尿系肿瘤发生发展、诊断以及预后的相关进展回顾如下.

    作者:吴永璐;陈洁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p65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65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0例交界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及15例健康体检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组卵巢组织中p65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p65在正常卵巢组织、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及交界恶性卵巢肿瘤中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越高,p65阳性表达率越高;p65在正常卵巢组织、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及交界恶性卵巢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65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有关,p65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汪新妮;陈美琼;彭幼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促凋亡基因HtrA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促凋亡基因HtrA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8例AML患者(初发组、完全缓解组和难治组)及同期就诊的25例对照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提取总RNA,检测HtrA2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组别、不同型别之间的HtrA2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期随访17例患者.结果:初诊组、完全缓解组和难治组的HtrA2的表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高值与低值比值高达68.76,HtrA2水平在不同的患者存在较大差异,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3,P<0.05).FAB各型别间HtrA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4,P>0.05).随诊患者治疗后其HtrA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HtrA2基因可以影响患者生存时间(Wald=4.979,P<0.05),而年龄和性别对患者生存状态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Wald分别为2.426和0.883,P>0.05),随访期患者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4.50个月.结论:HtrA2基因的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AM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

    作者:王楠;熊连军;马晓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命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血液系统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以骨髓中血小板生成减少、自身抗体产生、网状系统血小板清除三种发病机制致病.根据2016年国际ITP工作组制定的难治性ITP[1]明确定义为对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后复发,呈现重型或高风险仍需治疗.

    作者:胡兰;喻雕;周泽平;刘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探究简单易行有效的综合干预模式.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在本院体检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82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强化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予以碳酸氢钠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低嘌呤饮食干预.随访1年.分析干预组干预前后及干预后两组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1年后干预组患者BMI、血尿酸、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水平及患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干预组干预后BMI、血尿酸、血糖、舒张压、甘油三酯水平及患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比例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综合干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效果较好,且比单纯低嘌呤饮食干预更能降低血尿酸,减少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邓卫;谢辉;张海红;谭晓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康复护理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预后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预后影响.方法:将收治的28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椎管扩大成形术后,予以早期颈部及四肢功能锻炼.结果:手术前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按JOA评分法评分4~10分,平均5分.术后随访8 ~ 20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的Frankel分级获得改善:6例在术前评级为B级的患者进步为C级,12例术前评级为C级者进步为D级,2例D级进步到E级.神经功能改善达优8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随访结束时JOA评分平均为11.5分.颈部疼痛明显改善,未发生明显颈椎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脱、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患者行早期颈部及四肢早期康复锻炼,可有效减轻颈椎术后疼痛,避免术后颈椎后凸畸形,有利于四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晓冰;刘青梅;吴焯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对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分型和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影像分型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儿科住院的婴幼儿BO临床和影像资料,探讨BO的CT分型,并分析不同时期的影像表现.结果:本组患儿急性期MSCT均表现为肺部马赛克征、细支气管壁增厚,合并肺不张6例.CT分型:单纯型18例,肺炎型10例.治疗2~4周后复查:20例肺部恢复正常,8例转入慢性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7例、支气管扩张6例、支气管末梢钙化3例及胸膜粘连2例.结论:MSCT马赛克征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早期的特征性征象,CT分型和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陈钧兴;洪庆山;汪小丽;傅永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自制新型冷敷装置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冷敷疗法是急性创伤早期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局部冷疗可有效控制软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缓解组织肿胀、疼痛,控制肌肉痉挛,目前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的治疗[1].踝关节骨折临床常见,伤后24 h软组织明显肿胀,需肿胀消退后手术,为缩短等待时间,可使用冷疗进行围手术期处理[2].随着科技进步,从清水冰袋到冷疗机,新冷敷装置层出不穷.从经济、简便角度考虑,临床医护人员仍致力于开发新冷敷袋,包括改善内容物及外包装[3].来自充气包装塑料袋的启发,笔者设计了一种包装塑料袋,不仅可以按照患肢粗细贴合使用,还可以更换不同冷敷液,同时具有支具的固定作用和气水垫的防褥作用,通过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爱华;张广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输尿管软镜处理输尿管支架管附壁结石13例

    输尿管支架管具有较好的支撑及内引流作用,在泌尿外科腔镜领域应用广泛,通常用来解除上尿路的梗阻以及充分引流尿液,而在使用支架管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并发症[1].输尿管内支架管附壁继发性结石导致支架管拔除困难是临床上十分棘手的并发症之一.产生附壁结石的主要原因考虑为:支架管留置时间过长、支架管的质量、泌尿系感染、患者代谢改变以及妊娠等[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通过输尿管软镜处理输尿管支架管附壁结石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志国;郝斌;许长宝;刘昌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喉罩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评估保留自主呼吸的喉罩全麻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喉罩组与双腔支气管组各20例肺占位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两组均行肋间神经阻滞,术中喉罩组不使用肌松药,保留自主呼吸;双腔管组使用肌松药,术中行单肺通气.结果:喉罩组与双腔管组在手术时间、术中低SpO2、术前、术后1 h PaCO2无明显差异.喉罩/双腔管放置满意用时、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喉罩组均短于双腔管组.插喉罩/双腔管前后,△MAP、△HR喉罩纽低于双腔管组.术中每千克体重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喉罩组显著少于双腔管组.肺叶切除后血气PaCO2、术中高P.CO2,喉罩组显著高于双腔管组.术后咽喉痛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喉罩组低于双腔管组.结论:保留自主呼吸的喉罩全麻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张洪江;潘维敏;张林;温翠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大环内酯类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发病机制至今仍是一个谜,对于其治疗的研究各有优势.2015 ATS/ERS/JRS/ALAT发布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指南[1]强烈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纤维化,但糖皮质激素作为经典控制炎症反应过程的药物,常常被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特别是对于急性加重期特发性肺纤维化.而对于稳定期肺纤维化,并不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N-乙酰半胱氨酸、大环内酯类治疗IPF均不足指南推荐方案,且大量的传统研究均显示三种药物均不能够改善IPF的预后和病程.假设将上述三种具有不同抗炎机制的药物联合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是否能从中取得大的收益是课题没计的初衷.

    作者:钟春蕾;张志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脾脏VTQ值与乙肝肝纤维化分期

    目的:探讨脾脏VTQ值无创评估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技术对56例乙型肝炎受试者进行脾脏VTQ值测量,并行肝组织活检,按肝纤维化分期进行分组,采用组间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脾脏VTQ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 (P< 0.05);脾脏VTQ值在肝纤维化S0期与S1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S4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截断值为2.79 m/s,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1.8%、91.7%.结论:应用ARFI技术测得的脾脏VTQ值在无创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丹丹;高艺花;金成子;朴红心;侯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鲑鱼降钙素联合补肾宣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质疏松

    目的:观察应用鲑鱼降钙素联合补肾宣肺汤治疗COPD患者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补钙基础治疗加用鲑鱼降钙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肾宣肺汤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两组骨痛程度、骨密度、血钙等生化项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骨痛程度、骨密度、血钙等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鲑鱼降钙素联合补肾宣肺汤治疗COPD患者骨质疏松疗效明显.

    作者:何浩森;陈嘉馨;彭炜;何影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定位的应用

    目的:比较分析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定位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4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将核素骨显像技术定位的新鲜压缩骨折的责任椎体数目设为骨扫描组,将首先经查体定位、X线透视筛查后,将发现的病变椎体再进行CT以及磁共振检查,终确定新鲜压缩骨折的责任椎体数目设为标准组,将两者数据进行Kappa检验.结果:骨扫描组确定的新鲜骨折的责任椎体数目为56节,标准组中,X线定位58节椎体,CT定位54节椎体,MRI定位52节椎体,经过综合评估后,确认责任椎体为52节,两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6).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结果与综合查体定位、X线、CT以及磁共振共同诊断的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对于不能行MRI检查的患者,核素骨显像是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责任椎体的有效辅助检查方式.

    作者:林玉江;杨利民;杨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腹腔镜术中PRVC呼吸模式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在气腹过程中对PC、VC和PRVC 3种呼吸模式进行呼吸力学的监测并、对比、研究,来探讨PRVC呼吸模式临床使用的意义及价值.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压力控制、容量控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3组,每组30例.分别在患者气腹前、气腹后5、10、15、20 min等5个时项段记录:食管压力、气道平均压、气道压峰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末CO2浓度或分压、潮气量、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VC模式的PES在气腹后明显高于PC和PRVC模式.PC和VC模式气腹后10 min开始PaCO2和ETCO2明显升高(P<0.05);PC不仅会使PaCO2和ETCO2升高,而且气腹后TV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PC和VC组气腹后通过使PaCO2和ETCO2上升,使MAP、HR显著升高(P<0.05).气腹后PRVC组MAP、HR显著低于PC、VC纽(P<0.05).结论:PRVC模式可有效降低气腹引起的PAWM、PAl、PES升高,避免PaCO2和ETCO2在手术期的异常升高,保证围手术期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段霞光;黄再青;郝春光;支小军;齐小冰;任玲;栾胜辉;梁成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u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和该因子与其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原代细胞培养EMS患者和正常内膜各9例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并鉴定,分别经由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该因子的表达.通过侵袭小室验证uPA与腺上皮细胞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关系.结果:(1) uPA蛋白及mRNA在EMS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比正常内膜中明显增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EMS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的侵袭性较正常细胞明显增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uPA在EMS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且与其侵袭性及迁移能力明显相关,揭示uPA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刘玉锋;薛芳芳;白治苗;哈春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围产期抑郁的影响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抑郁是妊娠期间和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妊娠期间抑郁的发生率约为18.4%,产后3个月内抑郁的发生率约为19.2%[1].要诊断为围产期抑郁,必须存在超过以下5种以上的症状:失眠或睡眠过度、易激惹或反应迟缓、容易疲劳、食欲改变、无意义感或罪恶感、注意力下降、有自杀想法.除此之外,还必须存在情绪抑郁和(或)兴趣/快乐丧失.同时,以上症状要存在至少2个星期.

    作者:徐阳;李元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噻托溴铵吸入剂对合并慢阻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障碍的影响

    目的:研究噻托溴铵吸入剂对合并慢阻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障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96例使用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合并慢阻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治疗组,设25例未吸入制剂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生活质量量表(QOL)、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达大尿流率时间(TTQMax)、残余尿量(PVR)、膀胱排尿效率(BVE%)对患者进行排尿障碍评价,所有患者均检查肺功能、前列腺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结果: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前、治疗6个月和对照组比较,IPSS(15.1±4.1、16.3±3.4和14.7±3.1,P=0.864);QOL(3.9±0.8、4.0±0.8和4.0±0.9,P=0.992);QMax(ml/s) (8.5±2.9、10.9±2.2和9.0±2.4,P=0.214);Qave(ml/s) (3.9±1.2、5.0±1.4和3.8±0.9,P=0.054);TTQMax(s)(11.1±5.6、11.2±4.0和10.4±5.1,P=0.424);PVR(mL) (56.8±33.3、62.3±30.5和57.4±29.5,P=0.981);BVE(%)(75.6±13.8、72.7±10.5和74.3±12.1,P=0.992),以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噻托溴铵吸入剂不引起合并慢阻肺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发生排尿障碍.

    作者:王刚;詹谊;何金参;陈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蒽环类药物对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应用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E、3D-STE)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对乳腺癌患者左心室功能的毒性作用,比较两种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乳腺癌术后的患者,均采用以表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共化疗6个周期.根据表柔比星累计剂量达0、120、240、360 mg/m2分为不同化疗阶段(即化疗前、化疗初期、化疗中期、化疗后期).分别于不同化疗阶段行2D-STE和3D-STE的监测.绘制ROC曲线以评价2D-GLS、3D-GLS、3D-GCS及3D-GAS检测左室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度及特异度.25例健康女性志愿者组成对照组.结果:相比对照组和化疗前,2D-GLS和3D-GCS于化疗后期明显降低(P<0.05),3D-GAS、3D-GLS在化疗中期及化疗后期均明显减低(P<0.05),而3D-GRS在整个化疗阶段无明显降低.ROC曲线表明2D-GLS、3D-GCS、3D-GLS、3D-GAS判断蒽环类药物对左室功能损害的敏感度分别为60.7%、65.3%、62.7%、80.7%,特异度分别为50.0%、54.0%、64.0%、82.0%.结论:与2D-STE比较,3D-STE更具有优势,能够更早、更准确的发现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左心室功能损害,且3D-GAS检测左心室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作者:刘颂玉;王玲;陈婕;陈剑琼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