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黎波;兰玉燕;张力;周航宇
目的:探讨经腹腹腔镜下不阻断肾动脉对T1a期周边型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经腹途径腹腔镜下不阻断肾动脉对T1a期周边型肾肿瘤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并总结初步的临床经验.结果: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共10例患者,男7例,女3例,均为T1a期周边型肾肿瘤.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因出血术野不清而暂时阻断肾动脉后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08~210 min,中位值135 min,术中估计失血量100~750 mL,中位值320 mL.随访2~24个月(中位值12个月),术后无肾脏继发出血、漏尿等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腹腹腔镜下不阻断肾动脉对T1a期周边型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是可行的、安全的,能大程度保护肾功能.
作者:姜少军;王斌;谢克基;蔡岳斌;韦兴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纤维化程度与M2型巨噬细胞的关系.方法:(1)用腹腔注射法建立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在造模第7、14、21天观察小鼠异位病灶的生长情况;(2)Masson染色法观察异位病灶、在位内膜的纤维化程度;(3)免疫组化法测定CD206、CD68的表达;(4)应用图像分析系统Image-Pro-Plus6.0(IPP6.0)对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探讨纤维化程度与M2型巨噬细胞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腹腔注射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成功率为100%;(2)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纤维化程度与M2型巨噬细胞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腹腔注射法可以成功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M2型巨噬细胞可能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
作者:锁漉萱;张真真;开红英;万贵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心脏毒性反应,保障治疗的顺利完成.方法:分析98例乳腺癌患者单用曲妥珠单抗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无异常心电图改变的42例(42.858%),出现异常心电图共40例(40.82%),其中频发房性早搏2例(2.04%);窦性心动过速18例(18.36%);全导联轻度ST段下移17例(17.35%);Ⅱ、Ⅲ、aVF、V4~V6导联ST段下移31例(31.637%);治疗期间心肌酶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肌钙蛋白酶Ⅰ(hs-cTnI)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4.08%、10.24%、12.24%;CK和CK-MB同时升高2.04%.结论:在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中,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曾慧;唐雪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肺挫伤早期血清中TNF-α、IL-1β、IL-10、IL-13和肺超微结构及肺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1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肺挫伤组和对照组.建立肺挫伤模型,于挫伤后1、2、3、4 h检测血清TNF-α、IL-1β、IL-10、IL-13含量,同时获取肺功能数据,并观察肺超微病理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肺挫伤早期TNF-α、IL-1β表达升高,IL-10、IL-13表达持续下降,肺超微结构可见肺泡壁损害,肺泡腔内及间隔间大量炎性渗出,肺泡通气量及PO2明显下降,P-AO2持续加大,肺顺应性下降.结论:肺挫伤早期TNF-α、IL-1β表达明显升高,血清IL-10、IL-13表达降低,造成肺组织超微结构进行性破坏,肺功能持续降低.
作者:曾礼;王伟;熊新明;方丹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微粒(PMP)的数量变化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9例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永久性房颤25例、持续性房颤27例、阵发性房颤57例,及44例同期住院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血浆中PMP数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1)房颤各组PM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永久性房颤组PM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房颤各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永久性房颤组高于持续性房颤组及阵发性房颤组(P<0.001);(3)PMP与Hs-CRP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04,P=0.033).结论:PMP可能参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增强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作者:柳菲;孟兆慧;王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探讨圆锥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总结其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应用圆锥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28.21±11.88)岁,Carpentier B型12例、C型4例,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9例,Ⅳ级5例,三尖瓣反流2级2例、3级10例、4级4例,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早、中期效果.结果:住院及随访过程中无死亡,其中1例术后第1天出现低心排血综合征、1例术后第3天出现室早二联律,经治疗后好转,均恢复顺利,出院时三尖瓣反流由术前的(3.13±0.62)级下降到(1.75±0.45)级(P<0.001),心功能由术前的(3.19±0.66)级提高至(2.00±0.52)级(P<0.001),平均随访(24.36±10.71)个月,较出院时三尖瓣反流进一步下降至(1.31±0.48)级(P=0.016),心功能提高至(1.50±0.52)级(P=0.031).结论:圆锥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能够有效改善三尖瓣功能、右室几何形态及心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满意的早、中期效果,但仍需扩大病例数及严格掌握适应证,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曹一秋;邢杰;李儒正;张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3D打印技术系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兴技术,即以计算机三位重建模型数据为蓝本,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成熟,可打印的物体从起初的简单的立方体、球体,到现在越来越精细的物件如家具、设备、人体器官等等,大到房屋、汽车,小到精密元件,几乎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作者:卢笛;蔡开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对改善肾综合出血热引起的毛细血管损伤而发生异常渗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将50例肾综合出血热的患者分为两组.给予实验组患者(25例)乌司他丁治疗;给予对照组(25例)5%糖溶液,作为空白对照.此外,根据实验组中患者就诊时发热时间分为两组.实验组A(9例)为发热1~4d;实验组B(16例)为发热5~7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7d后进行尿微量蛋白、血肌酐和血浆白蛋白等临床指标测定并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尿微量蛋白下降显著;血肌酐恢复速度更快;血浆白蛋白上升明显;发生尿少症状的时间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时间也明显减少;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实验组B对比,实验组A尿微量蛋白下降显著;血肌酐恢复速度更快;血浆白蛋白上升明显;并发症发生时间也明显减少;均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并且在发热早期应用效果佳.
作者:潘越峻;张媛;韦广莹;张国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患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分别选择2014年和2015年5-12月两个时间段确诊的280例和32例登革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A和B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分布,年龄分布和发病时间分布.同时检测所有患者其他呼吸道病毒情况.结果:B组发热、肌痛/骨痛、身重乏力、腹泻、纳差、皮疹和出血发生率均高于A组,两组患者头痛、肌痛/骨痛、身重乏力、皮疹症状体征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年龄在21~30岁(28.57%)和31~40岁(25.36%)占的比例较大,B组中,年龄在41~50岁(19.69%)和51~65岁(25.00%)占较大比例,两组患者在51~65岁年龄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登革热发病高峰期为10月份(64.29%),其次是11月份(28.21%);2015年,登革热发病高峰期为10月份(84.38%),其次是11月份(12.49%),两组患者10月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九大呼吸道病毒阳性检测率为30.36%(85/280),其中MP 38株(44.71%),LP124株(27.24%);B组九大呼吸道病毒阳性检测率为34.38%(11/32),其中MP 4株(36.36%),LP13株(27.27%),两组患者各种病毒的检测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不同时间广州地区登革热发病情况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年龄分布和发病时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詹铀超;秦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比较Palindrome H新型肝素涂层导管和Palindrome非肝素涂层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透析充分性、导管功能及并发症的异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需维持性血液透析,而无法建立内瘘的患者,采用前瞻开放对照的方式,分为2组,分为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组和Palindrome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组,分别置管,对比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功能不良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患者50例,其中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导管组有26例,使用Palindrome导管组有24例.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19.72 vs.67±13.99,P=0.284).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导管组患者Kt/V优于Palindrome导管组(P=0.038),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导管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率明显低于Palindrome导管组(P=0.022).结论: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带隧道带涤纶套的导管在透析充分性、导管功能不良率等方面均优于非肝素涂层Palindrome导管,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临床应用中,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导管比Palindrome导管更具优势.
作者:李导;肖观清;申伟;侯爱珍;陈囿元;李燕;温振英;蔡素晓;孔耀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场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院前120出诊的心脏骤停(CA)现场ROS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据特点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纳入29例患者,ROSC≥6 h的有9例(31.03%),ROSC<6 h的有20例(68.9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始发生地点、是否有目击者、是否提供CPR、初始心律、病因、抢救用肾上腺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SC≥6 h的患者中,无人生存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44.15±34.16)h,短住院时间为12.08 h,长住院时间为125.75 h.所有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min)与返院时间(min)相比(6.45±3.60 vs.4.55±2.46,P=0.014),急救反应时间耗时更多.结论:现场ROSC的患者其入院生存率低,OHCA的发生需要早期预防.OHCA现场ROSC患者的短期生存时间(6h)不受患者基本情况及急救情况的影响.
作者:刘旭;秦历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疗法吴茱萸择时选穴热熨防治脑肿瘤术后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实验的96例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SPSS 19.0软件产生随机种子法确定随机号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8例予单纯的吴茱萸热敷,即常规术前床上解便训练,术后开始予吴茱萸热敷腹部;试验组48例,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在对照组吴茱萸热敷的基础上,选择大肠经与胃经旺盛的交汇点06:45-07:20这段时间内对腹部的天枢、关元、气海、中脘穴进行吴茱萸热熨,待温度适宜时热敷于背部大肠腧,整个过程2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7 d.通过观察7 d内两组患者便秘症状积分及患者灌肠的情况,统计两组防治便秘的有效率.结果:对照组对于脑肿瘤术后便秘的防治有效率为81.3%,试验组的有效率为93.7%(χ2=6.658,P=0.03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7 d内的灌肠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6,P=0.046,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便秘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吴茱萸择时选穴热熨法可以更加有效地预防患者便秘的发生.
作者:陈捷晗;叶巧瑜;陈梦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与乳腺癌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STAT3表达与乳腺癌者生存数据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存档蜡块130例,癌旁组织标本6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STAT3的表达情况,比较表达率的差异,并分析乳腺癌患者STAT3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TAT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STAT3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及PR表达情况密切相关;但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及Her-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TAT3高表达的患者较低表达患者预后差.Cox回归模型分析则显示,PR及STAT3均为乳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STAT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乳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子.
作者:王庆涛;黄海洋;邹青峰;邓星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ANGPTL4对苯肾上腺素(PE)诱导的心肌纤维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PE诱导乳鼠心肌纤维化;通过小干扰RNA转染沉默心肌成纤维细胞ANGPTL4表达,应用Western blot验证沉默效率;CCK8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效率;荧光定量PCR检测胶原蛋白Ⅰ(Col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RNA表达水平改变.结果:PE导致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效率增加,促进Col1及CTGF mRNA表达;ANG-PTL4蛋白沉默进一步促进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Col1和CTGF mRNA表达.结论:ANGPTL4可抑制PE诱导的心肌纤维化.
作者:王立娟;刘晨;许元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的ICU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转入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45例和丙泊酚组(P组)45例,分别接受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静脉持续镇静.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镇静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舒芬太尼24 h用量、ICU住院时间等参数,以及低血压、谵妄、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镇静满意度均>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D组舒芬太尼24 h用量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P组(P<0.01).两组在镇静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D组低于P组(P<0.05),心动过缓及谵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后镇静安全有效,且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柴云飞;雷迁;雷黎明;李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高[1].肝癌的治疗一般采取手术、放化疗与中药结合疗法,肝癌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疗效和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之一,是当前肝癌研究的热点.深入研究肝癌转移和复发的机制,寻找与肝癌转移相关的靶标,对于肝癌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就近些年关于肝癌转移标志物的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蔡燕;黄俊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 ALL)是一类起源于前体B或T淋巴前体细胞在骨髓、血液、髓外的恶性增殖性肿瘤[1].好发于儿童,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占15%~20%.随着化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儿童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达95%以上,5年生存率超过80%.成人中虽然CR率达90%以上,5年生存率却只有30%~50%.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R/R ALL)预后差,5年总生存率少于10%.对于经过初次化疗后复发的患者,挽救性化疗后第2次CR率约为30%~45%,中位生存期5~9个月.对于原发难治的患者,首次CR期小于12个月,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后复发或者应用几种方法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进行挽救性化疗后20%~30%可再次达CR,中位生存期3~6个月,治疗相关死亡率高达12%~23%[2].因此,alloHSCT是成人R/R ALL的唯一治疗选择,疾病CR是实现alloHSCT之前的关键步骤,目前第2次CR后行alloHSCT,5年生存率约33%,而第2次未缓解的患者行alloHSCT,5年生存率仅约17%[2].所以,对于成人R/R ALL的临床治疗目前仍非常困难,迫使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疾病愈后.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作为一种重组的抗原受体,具有结合抗原及激活T细胞的功能,与传统的化疗不同,它是能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免疫治疗,在体内外试验中都显示了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尤其CD19 CAR-T细胞在B细胞R/R ALL的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疗效,给成人R/R ALL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对CD19 CAR-T细胞治疗成人R/R ALL的疗效、不良反应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琼梅;史明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严重腹腔感染是指合并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的腹腔感染.国外学者将腹腔感染分为3种原因:阑尾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其他腹腔内器官的炎症或穿孔、手术后,相应病死率为10%、50%、60%[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79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救治策略、以期改善预后.
作者:吴玉娟;刘宁;李艳;朱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食管癌是指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男性较多.在我国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占我国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的食管癌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少数为腺癌.食管癌患者就诊时绝大多数已属于中晚期.目前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然而无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其临床疗效均远不能令人满意,手术的5年生存率为15%~39%;而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8%~15%.分子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坏死,较少影响正常组织.随着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在肺癌、大肠癌等疾病的成功实践,分子靶向治疗毫无疑问成为人们试图解决食管癌治疗问题的新途径之一.
作者:朱雄杰;田瑶;朱娟娟;郑燕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HLA-B27在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疾病活动与临床特征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收集并观察研究112例中轴型SpA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82例HLA-B27阳性和30例HLA-B27阴性中轴型SpA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来源为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结果:(1)HLA-B27阴性患者较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明显偏晚,男女比例、病程无显著差异.(2)HLA-B27阴性组的严重髋关节病变、外周关节炎、附着点炎及全身症状的比率均明显低于HLA-B27阳性组,家族聚集现象、葡萄膜炎和脊柱的放射学改变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3)疾病活动性指标的改变包括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HLA-B27阴性组明显低于HLA-B27阳性组.结论:中轴型SpA与HLA-B27相关性强,HLA-B27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明显偏早,病情相对较重,预后较差.
作者:毛绍园;张秀灵;尚静静;邹桂香;刘念;段新旺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