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葳;黄一宁;王荫华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RSM)和施捷因(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0.5ml/kg,1次/d,施捷因20mg,1次/d,疗程7~14d.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5例.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和施捷因,可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文英;傅万海;何依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运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中国健康成人大脑中央前回脑组织代谢物的特点,为疾病研究提供正常参照.方法对9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双侧中央前回1H-MRS检测,对比分析其大脑中央前回脑组织的NAA/Cr、Cho/Cr和NAA/Cho值.结果不同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的NAA/Cr、Cho/Cr和NAA/Cho值均无显著性差异;NAA/Cr与年龄低度负相关,Cho/Cr与年龄低度正相关,NAA/Cho与年龄呈中度负相关.结论建立了健康成人大脑中央前回脑组织代谢物的参照特点.
作者:王惠芳;郎宁;宋红松;王力平;刘小璇;张俊;康德瑄;李选;樊东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卫生水平及其情绪症状的分布.方法通过对37例围绝经期健康女性(对照组)和56例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女性(病例组)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并统计情绪障碍组的不同情绪症状的分布.结果病例组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躯体因子、强迫因子、抑郁焦虑因子等7个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女性闭绝经期表现为以抑郁、强迫、躯体化和焦虑为主的综合症候群.
作者:罗有年;吴海珊;张晋碚;李国荣;关念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76例脑梗死患者(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外,配合健康教育、心理治疗、早期康复、出院指导等综合干预,经3年随访,与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护理的71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减少(P<0.01),复发率降低(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作者:闫凤云;姜莉;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开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临床数据库.方法应用Microsoft Access2000数据库软件建立RRD病例资料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并进行测试.结果和结论该系统可迅速查询RRD病人的信息和临床资料,并进行多项统计学分析.
作者:赵杰;张卯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其不同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5例脑梗死患者,参照TOAST标准分为大梗死(56例)和小梗死(49例)2个亚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5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24.85±24.56)μmol/L,高于对照组(16.18±6.97)μmol/L(P<0.05);大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30.46±31.16)μmol/L,高于小梗死组(18.43±10.73)μmol/L和对照组(均P<0.05);小梗死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提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娜;张玉果;郭晓华;董玉娟;张进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围产期轴索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特点及可能的发病因素.方法报道1例围产期女性患者.结果妊娠末期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远端肌无力,伴随轻度的感觉减退和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分娩后7天病情迅速恶化,伴随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和呼吸困难.四肢肌力减退,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辅助检查发现贫血,脑脊液蛋白升高,细胞数正常.腓肠神经活检可见神经束内有髓神经纤维显著减少,伴Wallerian变性和轴索再生现象,无脱髓鞘改变.结论存在围产期多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免疫功能异常、贫血及营养障碍可能在疾病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高云鹰;洪丽;毕鸿雁;袁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作者:许明慧;刘和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短暂性脑缺血(TIA)的患者在5年内有1/3会发展成脑梗死,另有1/3反复TIA发作.
作者:黄一宁;高山;叶健;徐蔚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1个月后比较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及神经传导速度恢复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确切,无副作用发生.
作者:何希俊;王本国;詹桂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常见并发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方法回顾2004年入PACU的患者267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观察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结果PACU常见的并发症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肌颤在各组之间的发生率无差别(P=0.896)外,其他各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不同,并发症分布不同,应根据年龄特点采取重点不同的护理措施.
作者:张晓霞;李宝伟;时文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例与同期随机142例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髋关节置换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8%.年龄、高血压、脑卒中病史、术中收缩压及舒张压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性别、心脏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术中的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术中血压的变化及术前脑卒中病史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彭莉;李漪;高旭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癫痫儿童的认知功能状况,观察其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8~14岁癫痫患儿和相应年龄组正常儿童各45人,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分别测定其事件相关电位.结果癫痫儿童有智能缺陷者达33.3%,其B、E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癫痫可导致儿童智力受损,以抽象概念形成能力和类比能力受损为明显.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变化是评价儿童智能状况很好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建国;王金光;唐可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脑内脑脊液(CSF)循环后其存活、迁移规律及接受移植小鼠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1×105新鲜人源胚胎NSC悬液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入小鼠CSF循环,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并在移植后24h、48h、2周及10周分别取脑行连续切片,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在移植后的不同时间点,脑室内均可见到大量GFP阳性细胞,部分移植细胞向脑实质迁移,穹窿海马伞、海马、胼胝体、隔区、室管膜下区及血管壁旁均可见到GFP阳性细胞.此外,在穿刺针道周围也可见GFP阳性细胞.所有接受NSC移植的小鼠的生长发育良好,未见任何行为学异常表现,经10周观察未发现移植的NSC有成瘤现象.结论经侧脑室穿刺法移植的NSC可在宿主小鼠CSF循环良好存活,并具有向局部脑实质内迁移的能力.NSC移植对小鼠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力平;樊东升;王荫华;沈丽;王淑玲;王惠芳;宋红松;张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介绍一种时间短、花费少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先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预培养神经干细胞48h,换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27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干细胞球.血清诱导分化后行nestin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血清预培养48h后即可见神经干细胞聚球,nestin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结论血清预培养可使神经干细胞聚球速度加快,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作者:历俊华;郑淑荣;万虹;张绍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阐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腓肠神经的病理改变特点.方法选择已确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行周围神经活检.取其腓肠神经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周围神经的改变以轴索损害为主,伴有髓鞘的脱失.根据病理改变可分为4组:正常;轻度轴索变性及髓鞘脱失;有髓神经纤维轻度脱失,轴索变性及脱髓鞘;有髓神经纤维严重脱失,轴索变性及脱髓鞘.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常常早期即出现周围神经的损害,其中以轴索性的改变为主,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
作者:李越星;田淑芬;贾新州;吴丽娟;张秋荣;左越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常见的原因.
作者:周爱红;王荫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接受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加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43例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两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45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提高(P<0.05);脑血液动力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血液粘稠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低剂量激光鼻腔照射联合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有显著的疗效,有利中风患者早期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邓彦;朱海清;邓国宝;谭诚;彭佩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脊髓功能核磁共振成像(spinal functional MRI,s-fMRI)检查是脊髓损伤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一个新进展,为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价和估计预后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作者:王方永;李建军;洪毅;徐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β-淀粉样肽(Aβ)25-35致痴呆小鼠模型脑单胺氧化酶B(MAO-B)、白细胞介素-6(IL-6)的改变及中药脑复聪的干预作用.方法脑室内注射Aβ25-35造成痴呆模型小鼠,用Morris水迷宫测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用比色法测MAO-B活性;免疫组化检测IL-6.结果模型小鼠的Morris水迷宫潜伏期(81.3±13.4)s,比对照组(34.2±10.9)s延长(P<0.05);大脑皮层和海马的MAO-B活性(120.12±10.15)、(83.60±5.29)均较对照组(93.09±10.54)、(50.39±9.16)升高(P<0.05~0.01),海马齿状回有大量IL-6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经脑复聪治疗后,水迷宫潜伏期(43.7±12.7)s缩短(P<0.05);海马的MAO-B活性(47.11±6.57)回降(P<0.01);IL-6免疫阳性神经细胞减少.结论抑制海马MAO-B的过度激活,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抑制小胶质细胞产生炎性因子IL-6,缓解Aβ的损伤作用,阻断AD发病的重要环节,是中药脑复聪治疗AD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张孟仁;郭赛珊;左萍萍;杨楠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