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疗效观察

刘波颖;汪福群;王胜炳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3-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有50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有3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孔、出血、狭窄、手术操作时间及局部复发等反面的差异. 结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组的局部一次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手术操作时间较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明显延长,穿孔、出血、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疗效观察效果较佳,一次性切除率高,复发率低,但手术操作较为困难,手术风险较大,需根据病灶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滤过联合持续区域动脉灌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液滤过联合持续区域动脉灌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接诊的20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血液滤过配合持续区域动脉灌流治疗.对照组102例患者,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治疗3 ~ 7d后,观察组的体温低于对照组,更接近于正常体温(t = 10.699 9,P < 0.000 1);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浆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和APACHEⅡ评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改善,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更接近于正常值.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器官衰竭总例数少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血液滤过配合持续区域动脉灌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过度炎症反应,能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饶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去乙酰化NF-κBp65减轻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

    目的: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乙酰化水平及炎症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用含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400 mg/L)的糖基化终产物刺激 RAW264.7 细胞24 h 及分别以白藜芦醇(100 μmol/L)及Ex527 (10 μmol/L)预处理RAW264.7细胞30 min后,再给予AGEs(400 mg/L)作用24 h,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的产生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1及乙酰化NF-κBp65蛋白的表达. 结果:糖基化终产物组RAW264.7细胞乙酰化NF-κBp65蛋白的表达及炎症因子IL-1β及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SIRT1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以上指标均呈剂量依赖性. 白藜芦醇具有逆转糖基化终产物的作用,下调乙酰化NF-κBp65蛋白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的产生,与糖基化终产物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而抑制SIRT1使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乙酰化NF-κBp65水平、IL-1β及TNF-α蛋白水平升高.结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降低SIRT1蛋白的表达诱导炎症因子的产生,白藜芦醇激活SIRT1使NF-κBp65去乙酰化从而抑制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

    作者:李康兰;罗健东;张贵平;张根水;何艳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人结肠癌组织中NIBP、VEGF及ICAM-1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NIK-IKK结合蛋白(NIBP)、磷酸化p65(p-p65)和VEGF、ICAM-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6例正常结肠黏膜、20例结肠腺瘤以及114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组织中NIBP、p-p65、VEGF和ICAM-1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织中NIBP、p-p65、VEGF和ICAM-1的阳性表达均高于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P < 0.05);而且NIBP、p-p65、VEGF和ICAM-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P < 0.05). 同时,NIBP、VEGF和ICAM-1与p-p65有正相关关系. 结论:NIBP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VEGF和ICAM-1的表达而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

    作者:李素艳;谭林;覃蒙斌;刘诗权;刘宝玉;陈志新;徐春燕;梁梦紫;黄杰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倒班工作相关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大多数生物都存在生物节律,人类也不例外,生物节律的影响不仅包括睡眠觉醒周期, 而是体现在诸如体温、激素分泌、血压、代谢,甚至DNA的转录和翻译等多个方面.尽管生物节律是内在的, 即使没有外在刺激这种节律仍然持续存在,但是外界环境刺激可以强化、减弱,甚至破坏这种节律.

    作者:艾杰妮;管锦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联合脐血流S/D检测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的意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 它可引起母体心、肝、肾的损伤,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损伤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导致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受限,甚至胎儿死亡. 在缺氧诱导的各种相关基因的表达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起着关键的作用[1]. HIF-1α的表达主要受氧浓度的调节,缺氧环境可使其表达增强[2]. 临床上脐动脉血流速度的收缩期峰值(S)/舒张期峰值(D)是很重要的一种判断胎儿宫内缺氧与否的指标,可作为预测胎儿宫内状况及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指标应用于临床[3]. 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当中的HIF-1α表达, 联合脐血流检测,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期找到简便、无创的判断胎盘功能的方法.

    作者:黄黛;姚丽霞;黄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椎间孔镜治疗7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技术(TESSY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 方法:我院椎间孔镜下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00例,调取相关资料并记录可能与疗效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节段、髓核大小、类型、神经根粘连、黄韧带增厚、椎体后缘骨赘、同节段手术史,并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这些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突出类型[P < 0.01;OR 2.594(1.379 ~ 4.880)]、神经根粘连[P < 0.01;OR 5.237(2.774 ~ 9.885)]、黄韧带增厚[P < 0.01;OR 2.257(1.231 ~ 3.455)]、椎体后缘骨赘[P < 0.01;OR 2.137(1.229 ~ 4.115)]、同节段手术史[P < 0.01;OR 4.478(2.718 ~ 8.465)]与疗效密切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神经根粘连和同节段手术史与疗效显著相关[P = 0.000;OR 5.089(2.692 ~ 9.621)],是影响椎间孔镜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椎间孔镜疗效中,神经根粘连与同节段手术史相较于其他因素与疗效关系更密切.

    作者:石立刚;杨林;焦书敏;鹿洪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PDGFR-αASODN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

    目的:探讨PDGFR-αASODN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有色家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4组兔子3组右眼玻璃体分别注射0.1 mL不同浓度的PDGFR-αASODN/lipofectamineTM 2000溶液,另外1组注射0.1 mL平衡盐溶液作为对照组;4组兔子的左眼不注药. 于注药后第1、7、14及28天,对4组兔子的右眼行裂隙灯、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第28天,取4组兔子的眼球,对视网膜组织进行光镜HE、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的观察. 结果: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各组在各个检查时间点均未发现异常.ERG b波振幅,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注药后第28天,光镜下HE和免疫组化检查,各组视网膜组织均未发现任何病理变化.注药后第28天电镜检查,D组视网膜感光细胞:部分膜盘间隙扩张,部分膜盘融合,少数细胞核周围间隙略增大,其细胞核形态略不规则. 结论:玻璃体内注射0.1 mL PDGFR-αASODN/lip2000时,PDGFR-αASODN的浓度≤1.5 μmol/L是较为安全的.

    作者:彭燕一;李光辉;秦程;蒋姣姣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黄体早期雌二醇下降幅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预测

    目的:探讨黄体早期(取卵后第2日)雌二醇(E2)下降幅度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 方法:对2013年7-10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IVF-ET/ICSI-ET治疗的236个长方案周期进行分析,取卵后第2日测定血E2值,根据取卵后第2日E2值相对于HCG日E2值的下降幅度分为3组:A组E2下降幅度< 70%(70例);B组E2下降幅度70% ~ 80%(114例);C组E2下降幅度> 80%(52例),比较3组间的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 结果:3组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妊娠率C组(44.2%)与A组(68.6%)、B组(6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黄体早期(取卵后第2日)E2值相对于HCG日E2值的下降幅度对于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张帆;韦继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凶险型前置胎盘术中止血方法探讨

    凶险型前置胎盘属高危妊娠,尤其是合并穿透性胎盘植入者,常可导致致命性的产前、产后出血,大大增加了子宫切除的风险.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术中止血方法及母儿结局,探讨如何降低子宫切除率.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 本院产科收治凶险型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40例, 其中1次剖宫产24例,2~3次剖宫产16例, 孕周为26+4~39+2周.

    作者:齐新颖;杨凤桢;董秀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叶酸受体α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叶酸受体α(FR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收集37例子宫内膜癌、33例子宫内膜增生症及10例正常内膜组织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对其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分析各组血清FRA的表达情况和差异,以及血清FRA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在正常人及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FRA的表达. 血清FRA在正常组、子宫内膜增生症组、子宫内膜癌组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子宫内膜癌组中,血清FRA的表达水平在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在不同年龄、绝经与否、肿瘤的分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血清中能检测到FRA的表达,其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的判断.

    作者:何淑明;纪晓丹;李美灵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IVF-ET后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后双胎与自然受孕双胎的临床结局.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分娩的263例IVF-ET后双胎妊娠(IVF组)和65例自然受孕双胎妊娠(自然组)的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结局. 结果:两组产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VF组平均孕周低于自然组(P < 0.05),IVF组初产妇多于自然组(P < 0.05);IVF组剖宫产率(202例,76.8%)高于自然组(40例,61.5%,P < 0.05);IVF组晚期先兆流产、早产(孕28 ~ 31+6周)、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率高于自然组(P < 0.05). 结论:加强对IVF-ET术后双胎妊娠妇女的产前检查及监护,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合理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侯丽;郑剑兰;汪文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冠脉无复流( no-reflow , NR )在各种临床状况中的发生率各异, 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率< 2%,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可高达15%~20%[1]. 研究证实[2],NR是冠心病患者近远期预后不良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强烈预测因子,常导致心功能障碍、心肌进行性损害、心律失常等.有关NR的发生机制, 研究表明冠脉微血管结构或功能障碍、局部代谢改变诸如氧自由基作用、炎症以及微循环机械栓塞、冠脉痉挛等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尚不能用一种机制来解释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无复流现象[3].

    作者:莫凡睿;李娟;楚罗湘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HSC组织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肝星状细胞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TIMP-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HSC分离培养后,加入10-6 mol/L AngⅡ作用48 h后收集细胞,通过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TGF-β、CTGF的表达, RT-PCR方法检测MMP-2、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0-6 mol/L的AngⅡ能够显著促进TGF-βⅠ型受体表达,对Ⅱ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AngⅡ可显著增强CTGF的表达;体外培养激活 HSC时,可表达少量 TIMP-1 和MMP-2 mRNA ,但当与 10-6 mol/L浓度的AngⅡ孵育后,TIMP-1表达量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1),MMP-2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P > 0.05).结论:AngⅡ可能通过促进TGF-βⅠ型受体、CTGF的表达,上调TIMP-1表达,继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

    作者:毛春杰;曹海霞;汪保灿;潘勤;范建高;李定国;汪余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深圳龙岗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状况分析及耐药对治疗的影响

    目的:调查深圳东部地区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5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探讨H.pylori耐药对根除H.pylori的影响,为该地区临床根除H.pylori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共120例,胃镜下活检胃窦黏膜组织分离培养H.pylori,H.pylori分离菌株采用E-test法行药敏试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A组:雷贝拉唑10 mg Bid,阿莫西林1 000 mg Bid,呋喃唑酮100 mg Bid,枸橼酸铋钾220 mg Bid;B组:雷贝拉唑10mg Bid,左氧氟沙星200 mg Bid,呋喃唑酮100 mg Bid,枸橼酸铋钾220 mg Bid;疗程均为10 d.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96株H.pylori,E-test药敏试验显示H.pylori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1%、24.0%、82.3%、1.0%、47.9%;120例患者中,A 组和B组的H.pylori按方案(PP)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9.5%和58.6%(P < 0.001);B组对左氧氟沙星敏感和耐药菌株的PP根除率分别为81.1%和19.0%(P < 0.001). 结论:本地区H.pylori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耐药率较低,对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制定H.pylori根除治疗方案中抗生素首选阿莫西林联合呋喃唑酮.

    作者:黄继平;黄艳娟;袁小刚;胡红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季也蒙念珠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

    患者男性,68岁,入院主要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 其他诊断包括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 患者长期卧床,呈植物状态,已气管切开辅助呼吸,并置留深静脉导管,抵抗力差,已有多个耐药菌定植在体内.2014年7月29日发热至39.3℃,心率13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6/78 mmHg.7月30日仍高热,送深静脉导管血培养(需氧+厌氧)和外周血(需氧+厌氧)培养,临床考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作者:黄磊;孙立颖;严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半乳凝集素-3与心房纤颤患者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Gal-3)与心房纤颤(AF)患者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断的AF患者30例为试验组,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Gal-3浓度与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NP)、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ⅠCP)、 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浓度,并测量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各值的差异,并分别对Gal-3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试验组血浆Gal-3、PⅢNP、PⅠCP、MMP-2水平明显高于照组[Gal-3(57.21 ± 9.08) pg/mL vs. (48.71 ± 4.92) pg/mL;PⅢNP(1 681.78 ± 142.54) pg/mL vs. (1 340.92 ± 107.01) pg/mL;PⅠCP(29.64 ± 3.24)μg/L vs. (22.21 ± 2.42) μg/L;MMP-2(356.54 ± 51.32) ng/mL vs. (308.06 ± 30.5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中Gal-3与PⅠCP及MMP-2呈明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al-3与PⅢNP无明显相关性(P = 0.063);对照组中Gal-3与PⅠCP、PⅢNP、MMP-2均没有相关性. 结论:在AF患者中,心肌纤维化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且Gal-3与心房纤颤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有相关性.

    作者:刘璀;董剑廷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骨肉瘤继发性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肉瘤 (osteosarcoma, OS) 好发于15~25岁的青少年,并以男性患者居多,其发病率在儿童和青少年恶性肿瘤中居首位.OS好发于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具有很强的侵蚀性,常伴肺部转移. 仅行手术切除治疗OS患者的存活率不足20%,但与化学治疗联用后,局部病变OS患者存活率提升至70%, 表明化疗对治疗OS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目前国内外以顺铂、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和甲氨蝶呤为基础抗化疗药物治疗OS. 近年发现,化疗耐药是影响OS患者存活率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骨肉瘤抗化学治疗的分子机制并找到相应的克服方式,对提高OS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耐药性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本文就OS增强DNA修复、分裂周期相关基因表达和自噬相关等继发性化疗耐药分子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符策岗;赵红卫;刘扬;贺露姣;陈海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关于论文优先审稿、发表的声明

    本刊对符合以下条件的论文给予优先审稿、发表:(1)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的论文;(2)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3)报道的内容属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论文;(4)有重要指导意义或发表后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论文;(5)针对本刊以往发表论文的学术观点进行延续讨论(即引用了本刊近两年刊出论文)的论文.

    作者:《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围绝经期妇女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子宫良性疾病行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对盆腔包裹性积液、卵巢功能及血供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因子宫良性肿瘤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11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68例(切除双侧输卵管),对照组50例(保留双侧输卵管). 随访至术后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率、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超声检测卵巢动脉血流指标等情况. 结果:(1)盆腔包裹性积液发生率:研究组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率为1.5%(1/68),对照组为6.0%(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手术前与术后3、6、12、24 个月比较,血清FSH、LH、E2测量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3、6、12、24个月分别比较,血清FSH、LH、E2测量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 (3)术后两组患者卵巢动脉的Vmax、Vmin血流参数值均降低,RI及PI值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卵巢动脉血流参数指标术前及术后各个月份相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子宫切除对卵巢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子宫切除术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降低了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率,对卵巢功能及卵巢动脉血流的影响与不切除输卵管手术相似.

    作者:邓丽;韦业平;邵世清;张丽滢;黄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GDF-15在慢性高原病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与hepcidind的关系

    目的:研究慢性高原病(CMS)大鼠骨髓GDF-15基因及蛋白的改变,探讨GDF-15在C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hepcidin之间的关系. 方法:CMS大鼠模型32例作为实验组,西宁地区饲养的常氧大鼠1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骨髓GDF-15、骨髓单个核细胞GDF-15 mRNA、血清EPO及hepcidin水平、肝脏铁调素基因(HAMP )mRNA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骨髓GDF-15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E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骨髓GDF-15与血清EPO呈正相关(r=0.397,P=0.031)、与血清hepcidin无相关性(r=-0.224,P=0.218). 结论:GDF-15促进了CMS红系生成,其水平的高低可反映CMS红系的增生情况; GDF-15 对HAMP表达无抑制作用.

    作者:耿惠;陈碧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