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连;桂春
目的:证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以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降低原代白血病细胞Gli2的表达. 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白血病细胞Gli2蛋白的表达. (2)不同浓度TGF-β1和TNF-α分别作用于原代白血病细胞后,检测Gli2基因或蛋白以及TGF-βRⅠ和TGF-βRⅡ蛋白的表达. (3)TGF-β1、TNF-α及SIS3作用于原代白血病细胞24 h后,检测Gli2蛋白的表达. 结果:(1)3株原代白血病细胞均有Gli2蛋白的表达. (2)1 ~ 10 ng/mL TGF-β1作用于原代白血病细胞12 ~ 24 h,与对照组相比Gli2基因mRNA表达降低明显;5 ng/mL TNF-α则没有显著变化. (3)5 ng/mL TNF-α作用于原代白血病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TGF-βRⅠ和TGF-βRⅡ蛋白表达均有增高. (4)单独应用TGF-β以及联合应用TNF-α和TGF-β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Gli2基因的表达均降低明显,而且TNF-α+TGF-β组Gli2基因的表达较TGF-β组降低更明显. 结论:联合应用TNF-α和TGF-β比单独应用TGF-β能进一步减少原代白血病细胞Gli2基因的表达.
作者:李哲;孙圆圆;潘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对创伤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PTCLS)患者液体管理的指导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应用PICCO监测技术的20例PTCLS患者作为干预组;并选取同期20例未应用PICCO的PTCLS患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ISS评分、Murray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全部存活,具有可比性. 记录两组患者入ICU即刻,第24、48、72 h的液体平衡量、Lac、ScvO2及MAP值,组间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1)两组患者MAP、Lac、ScvO2比较在各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P> 0.05;(2)液体平衡量在入ICU即刻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在第24、48、72 h,干预患者液体正平衡量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PiCCO技术为PTCL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量化指标,可以较好的指导PTCLS患者的液体治疗、减少输液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
作者:王伟;杨万杰;冯庆国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术前负荷量的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将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n = 60)和氯吡格雷组(n = 60). 比较两组患者PCI后无复流. 观察术前、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MI)、校正TIMI计帧数(CTFC)、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R) 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峰值及峰值时间. 结果:替格瑞洛组术后IRA TIMI3级血流、TMPG 3级明显增加(均P < 0.05),CTFC明显改善(P < 0.01),无再流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20.0%(P < 0.01). 术后2 h STR、CK-MB 峰值及酶峰值时间均优于氯吡格雷组(P < 0.05). 结论:术前高负荷量的替格瑞洛,可减少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心肌灌注.
作者:吴朝晖;李海苗;韩志远;林巧芬;谢振宏;黄仙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形态的改变,探讨其与Kummell病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1月行保守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87例. 实际纳入患者47例,共108个椎体,均经MRI诊断为新鲜骨折,其中男14例,女33例,年龄63 ~ 91岁,平均年龄(71.5 ± 9.8)岁. 依据椎体形态分为:楔形,凹陷形,扁平形3种. 所有纳入患者均3个月、半年后复查磁共振成像MRI. 结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坏死发生率为,楔形11.1%,凹陷形4.6%,扁平形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楔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Kummell 病的发生率高.
作者:钟远鸣;李兵;李智斐;苏之盟;苏正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死亡受体(DR)4和DR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关系.方法:选取163例UC患者和252例对照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DR4(rs20575)和DR5(rs1047266)的基因多态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UC组中DR4 (rs20575) 突变等位基因G和基因型CG + GG的频率显著升高(6.75%vs. 1.39%,P < 0.001,OR = 5.138;8.59% vs. 2.78%,P = 0.008,OR = 3.289). 分层分析发现重度UC患者中DR4(rs20575)突变基因型CG + GG的频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20.83% vs. 6.47%,P = 0.020,OR =3.801);广泛结肠炎患者中DR4(rs20575)突变等位基因G的频率较远端结肠炎显著降低(2.34%vs. 9.60%,P=0.011, OR = 0.226). DR5(rs1047266)的突变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UC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DR4(rs20575)基因多态性与UC易感性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影响UC的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 DR5(rs1047266)基因多态性与UC易感性无关.
作者:姜利佳;朱丽明;胡向跃;李成安;金捷;杜君彦;黄志养;黄春伟;蔡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在国内, 研究护士作为护士队伍里的新成员还未被全部的医疗工作者和医疗教育者所熟知, 研究护士已经成为开展研究的必备条件之一. 研究护士专业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已渐成规模和形成专科特点, 但相关的人才分阶培养、任用、考核、晋升还未有成熟的方案. 本文试图从现状出发整理出研究护士的核心能力和要求,提出相关培养考核要求, 期望能推动研究护士团队的专业发展并为将来研究护士的认证做准备.
作者:何莲珠;洪明晃;郭颖;邹本燕;葛洁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1月因单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行单侧穿刺PVP或PKP手术并获得随访者116例. 术前常规MRI及Xray检查确诊为新鲜压缩性骨折. 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1年VAS及SF-36评分,术前术后伤椎高度、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 结果:共收集116例,PVP组54例,PKP组62例,平均年龄75.3岁(64 ~ 85岁). PVP及PKP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VAS评分( P < 0 . 05 ) ,在疼痛缓解程度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KP组伤椎内骨水泥注射量(3.8 ± 1.6) mL多于PVP组(2.6 ± 1.3) mL(P < 0.05);PKP在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方面优于PVP[(91.29 ± 6.23)% vs.(71.71 ± 5.52)%,P < 0.05];PKP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8例vs. 29例,P < 0.05);两组随访期间邻近节段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vs. 5例,P > 0.05). 结论:PVP和PKP均为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良好手段;较PVP而言,PKP伤椎复位效果好、骨水泥渗透率低、安全性高,因此病患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首选PKP.
作者:吴波文;张锡平;王镖;刘三风;王永忠;杨新佑;何沛恒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伴有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9 年3月至2013 年12 月,32例伴有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行PKP手术治疗. 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疗效评分(JOA),并测量伤椎后凸角(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伤椎压缩率.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 ~ 24个月,平均18.5个月. 手术时间(41.54 ± 9.02) min,平均43 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3.52 ± 1.51) mL,平均3.5 mL. 术中2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 与术前比较,术后VAS评分、ODI、伤椎Cobb角、伤椎压缩率降低,JOA评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PKP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明显并发症,能显著缓解疼痛,矫正后凸畸形,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伴有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办法.
作者:周鑫;刘世珑;刘鹏;刘克春;金哲峰;孟涛;程磊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合并骨折动物血清及骨痂中leptin表达变化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骨折组及骨折合并SCI组(以下简称合并组),建立SCI及股骨骨折的动物模型,分别在1、7、14、21、28 d处死,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leptin水平,在14、21、28 d利用CT测量骨痂形成情况,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痂内leptin水平. 结果:第1、7、14、21天,骨折组、SCI组及合并组测得血清leptin浓度均较对照组有增高(P < 0.05),其中合并组在7、14和21 d显著高于骨折组(P < 0.05),在14、21 d显著高于SCI组(P < 0.05). 术后21、28 d,合并组的骨痂体积均显著高于骨折组(P < 0.001). 结论:SCI之后骨折愈合过程中leptin的表达明显增高,骨折愈合加快.
作者:汪雷;刘林娟;肖黎;姚翔;丁华;潘展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尝试多种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来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株,得到具有多药耐药性的人肝癌细胞株,测定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与亲本细胞株和单药诱导得到多药耐药细胞株作比较. 方法:细胞分为A、B、C共3组,以人肝癌Bel-7402细胞为亲本细胞作为A组,B组利用大剂量顺铂(DDP)冲击法诱导建立多药耐药细胞株Bel-7402/DDP,C组利用大剂量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 顺铂共同冲击诱导建立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Bel-7402/X. 光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法测定3组细胞的生长曲线、 药物敏感性,细胞划痕实验比较各组细胞的迁徙能力. 结果:利用多种化疗药共同诱导成功得到多药耐药Bel-7402/X细胞株模型. 它和单药诱导得到的Bel-7402/DDP细胞株模型一样, 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Bel-7402/X细胞株的迁徙能力强于Bel-7402/DDP和Bel-7402细胞株,增殖活性小于Bel-7402/DDP和Bel-7402细胞株. 结论:Bel-7402/X细胞株对多种化疗药物有耐药性,可以用作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体外实验的模型.
作者:韩冬;肖亮;占小波;周汉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随着目前二胎政策调整,选择再次妊娠的女性增多,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率也明显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安全性引起产科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研究对本院86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风险以及对母儿的影响.
作者:吕祝武;张晓路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FGFR4在我国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肺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术后生存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肺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FGFR4的表达;并分析FGFR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128例肺腺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GFR4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吸烟状况、年龄大小、肿瘤侵犯脏层胸膜的情况、CEA在血清中的含量、肿瘤所在位置均无明显相关性(P > 0.05). FGFR4的表达与TNM分期以及肿瘤分化情况、T分期、N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 (P < 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结果显示, 高表达FGFR4蛋白组的肺腺癌患者的手术后生存时间较肺癌患者的低表达组明显延长(P < 0.05). 结论:肺腺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FGFR4蛋白高表达组的肺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肺癌患者明显延长,FGFR4可能是肺癌的一个保护性因素.
作者:杨胜利;何建行;肖大凯;黄丽燕;何慧鸣;潘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研究人类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子宫内膜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法和DNA序列分析法,分别对77例子宫内膜组织BRCA1基因2个位点进行MSI测定.结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MSI阳性率分别为34.69%(17/49)、10%(2/20)、7.14%(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208,P = 0.004). BRCA1 MSI阳性率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而与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病理类型无关.BRCA1 MSI与BRCA1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 = 0.000).结论:BRCA1基因MSI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以及BRCA1蛋白表达减少的原因之一,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孙丹;范余娟;徐红;范江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3例)和对照组(71例),分析Cys-C、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病变支数的关系. 结果:冠心病组Cys-C、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 Cys-C及HbA1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 = 0.452,0.570;P < 0.05);Cys-C及HbA1c水平与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 < 0.001). HbA1c、Cys-C与Gensini积分存在回归关系 (β = 0.221,t = 2.516,P < 0.013;β = 0.525,t = 6.342,P < 0.001). A组(HbA1c ≤6.5%)Cys-C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r = 0.102,P = 0.418),B组(HbA1c > 6.5%)Cys-C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r=0.440,P=0.002). 结论:HbA1c、Cys-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支数呈正相关,联合检测Cys-C、HbA1c水平对冠脉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蒙蒙;李恩;汪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早期表现为肾小球内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进而出现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后发生肾小球硬化.抑制RAAS活化为目前治疗DN的主要手段, 但大量循证医学资料显示, 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一段时间后,有高达40%的患者出现醛固酮逃逸[1],因此急需开辟新途径减缓或阻止糖尿病肾病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本文将针对几类不同发病机制的新药物及其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程梦凌;张倩;薛耀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极大精神障碍性疾病,据文献[1]报道抑郁症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负担障碍疾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第2位. 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已成为精神科学特别是抑郁症的研究热点,它打破了对抑郁症认识仅仅停留在对其临床症状描述、心理精神分析和评估上的局面,为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疗效观察提供了功能结构指导.
作者:王梦莉;莫茵;沈进;孙学进;赵卫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比较新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定位方法与旧方法的准确性.方法:搜集2010-2013年南方医院202例消融手术成功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例资料, 分析其移行区指数、V2移行指数、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Sv2/Rv3指数. 结果:不考虑心脏转位,V2移行指数敏感性高(93.5%),Sv2/Rv3指数特异性高(93.8%),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四者均> 0.8,移行区指数小(0.804),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心脏转位病例中,V2移行指数敏感性高(93.9%),Sv2/Rv3指数特异性高(94.7%),ROC曲线下面积四者均> 0.8,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无论有无转位,Sv2/Rv3指数法均有较高的特异性及诊断价值,且和V2移行指数及R波时限指数与振幅指数诊断价值相当. Sv2/Rv3指数与其余方法相比,简洁明了,可互相补充用于指导射频消融手术.
作者:杜志君;王月刚;蔡伟文;张文静;查道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对两种不同乳腺癌术后适形放疗计划的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进行比较,为放疗医师制定乳腺癌术后放疗计划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 回顾性选取陕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分期为Ⅱ、Ⅲ期且具有术后放疗适应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为同一患者分别制定单靶区及双靶区放疗计划,并对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患侧肺、双肺、患侧肱骨头以及甲状腺剂量体积分别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结果:在单靶区计划与双靶区计划比较中,靶区剂量分布无明显差异(P > 0.05),正常肺组织剂量体积无明显差异(P > 0.05). 而甲状腺及患侧肱骨头剂量体积,双靶区计划明显低于单靶区计划(P < 0.05). 结论:乳腺癌双靶区与单靶区放疗计划比较,在靶区剂量分布与正常肺组织保护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甲状腺及肱骨头的保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天昶;张彦兵;王锋刚;吴磊;冯涛;冯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患者女,72岁,身高152 cm,体重65 kg.因左膝关节闭合性损伤入院,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膝关节清理术.患者自述1年前因阑尾切除术应用全身麻醉拔管后喉痉挛而惧怕全身麻醉,检查时发现腰部生理弯曲,腰椎间隙正常,拍腰椎X线片无异常.入室后患者右侧卧位, 应用0.7 mm × 90 mm腰麻针经L3~4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无脑脊液流出, 改行L2~3蛛网膜下腔穿刺,亦无脑脊液流出.
作者:张承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对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高血压患者与血压变异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机制初步探讨.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89例,根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56例,骨量降低组70例,骨质疏松组63例,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白介素-6(IL-6),比较各组IL-6、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1)3组IL-6、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血压变异性与各部位骨密度成负相关(P < 0.05). (3)IL-6与血压变异性成正相关(P < 0.05),与各部位骨密度成负相关(P < 0.01). (4)不同性别间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老年骨质疏松合并高血压患者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随骨量减少,IL-6、血压变异性水平升高;IL-6与血压变异性在骨质疏松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到协同作用,且IL-6可能是绝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作者:高银凤;柳达;罗文利;王婧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