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郭建极;刘涛;陈铭伍;冼磊;王永勇;周前;谭祥
附件区实性肿块常规超声检查常有误诊的报道[1]。本文回顾总结了33例附件区实性肿块的三维超声造影特征,旨在探讨三维超声造影灰阶(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3D-CEUS)联合多普勒能量成像(Three Dimension-Color Power Doppler,3D-CPD))对附件区实性肿块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胡蓉;冯玉玲;向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近年来,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重复发表的现象越来越多。这里说的重复发表指的是将同一研究的课题的结果总结成多篇论文,先后投寄到多个杂志发表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来稿中,有一部分论文属于这种情况。国外学者将这种稿件称为“腊肠切片”(salami slicing),而国内学者将这类论文叫做“变相重复发表”。实际上这也是属于一稿多投的一种。本刊结合国内外学会及专家的意见,将“重复发表”稿件定义为:(1)作者单位相同,或大部分作者相同,包括第一作者相同或者不同、作者排名顺序相同或者不同;(2)主要的研究方法相同;(3)半数以上内容(包括资料或讨论部分)相同;(4)结论类似。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和效率,我刊自2012年第1期起停止邮寄纸质版校对稿,改为使用 E-mail 将 PDF 格式校对稿发送至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我刊投稿系统中所登记的 E-mail 邮箱中。请各位作者收到邮件后自行打印 PDF 校对稿并仔细校对,核对无误后由第一作者签名,并争取于收到 PDF 校样后2天内将校对好的纸质版校对稿寄回给本部(地址:510180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实用医学杂志》编辑部)。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的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后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资料。按 PTGD 与 LC 的间隔时间分为三组,组1为 PTGD 后2个月内行 LC 的病例(n =11),组2为 PTGD 后2~4个月内行 LC的病例(n =36),组3为 PTGD 后间隔4个月以上行 LC 的病例(n =30)。比较三组中转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间,LC 前胆囊壁厚、LC 转开腹例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经 PTGD 治疗2~4个月择期手术,B 超检查胆囊壁厚<0.42 cm,并且患者病情稳定后行 LC,能较好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LC 转开腹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邱明;吴向未;杨宏强;刘国起;马杰;张示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红背叶根4种不同提取物:原药水提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对 Con-A 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筛选其有效部位。方法:尾静脉注射 Con-A 诱导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以红背叶根4种不同提取物各分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 d。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红背叶根4种不同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 并可改善肝脏的组织形态。结论:红背叶根4种不同提取物对Con-A 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静雯;沈海容;朱晓霞;陈淳;陈育尧;刘强;钟伟超;赵晓华;吕志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下支气管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 COPD 合并呼吸衰竭均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对照组用吸痰管常规吸痰,灌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 BAL,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灌洗组治疗后1 h SpO2、4 d 气道吸气峰压及动脉血气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01);灌洗组治疗后7 d 白细胞总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1);灌洗组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 <0.0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机械通气支持下,行气管镜 BAL 是安全有效的,并且能缩短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住院时间及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朱蓉;洪永青;孟自力;陈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探讨股骨髁上杵臼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2年5月,对32例(35膝)成人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股骨髁上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25例,平均年龄43岁,术前 HSS 评分平均60.46分,术前、术后拍摄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片及双下肢全长正位像,测量股骨角、股胫角并进行比较。术后平均12个月取出内固定并进行随访,了解畸形矫正变化、膝关节功能及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所有患者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截骨端均愈合良好,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 HSS 评分平均85.40分。结论:股骨髁上杵臼截骨术联合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愈合优良的特点,是一种有效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方法。
作者:王开玉;陈德生;张志刚;孙明宏;刘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系统评价大剂量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纳入氨溴索治疗AECOPD 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采用 Rev Man 5.2统计学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 RCT,合计534例患者。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能明显提高临床总体有效率[OR =4.11,95%CI(2.31,7.29),P <0.00001]、缩短住院时间[OR =-3.60,95%CI(-4.66,-2.55),P <0.00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氨溴索能明显提高 AECOPD 总体有效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任春利;阮军;缪李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医学影像学检查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磁共振成像(MRI)就是其中飞速发展的一支分支学科,它相比于数字化摄影、CT检查具有无 X 线辐射的优势,同时图像清晰,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此项检查。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会接触一些特殊患者,他们在 MR 检查时突然出现心慌、胸闷、甚至是极度恐慌的现象,要求医生迅速中断检查,这一类患者常被诊断为“幽闭恐惧症”。笔者收集我院16例 MR 检查中出现幽闭恐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方法:2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LPFP)以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X 线曝光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DHS 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较另两组增多(P <0.05);PFNA 组在术中 X 线曝光次数多于另两组(P <0.05),而在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上小于另两组(P <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其余两组(P >0.05);三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HS 适用于 EvansⅠ型及部分稳定的Ⅱ型患者, PFNA 适用于Ⅲ型以上,尤其是小转子受累以及反转子间骨折患者;全身情况差、内科疾病多的患者,PFNA 与 LPFP 均可选择,后者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者或大转子不完整或冠状面骨折者。
作者:陈荣涛;寿康全;付纳新;黄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直肠癌又占其中约60%~75%,发病率在所有肿瘤中居第三位。调查显示,结直肠癌在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因中的顺位由1973-1975年的第7位上升至2004-2005年的第5位,且预计发展趋势仍显示逐年增高[1]。而美国和加拿大等传统的结直肠癌高发地区,在1985年以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筛查的推广应用和诊疗技术的提高。故早期诊断与恰当的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2]。
作者:郭辰(综述);任刚;蔡嵘(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社区老年居家不出人群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不出老年人社区服务体系和居家养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老年人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采取自我效能理论指导下综合护理干预,并于干预的0、6个月进行评价,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状况调查表,心理调查表(健康自评、GDS-15抑郁评价、孤独感三部分),健康测量简表 SF-36等。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在健康自评、抑郁、孤独感及 SF-36的各个维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居家不出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
作者:景丽伟;张超;邢凤梅;汪凤兰;尹春燕;安紫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非诺特罗(fenoterol)在单核细胞上抑制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 THP-1单核细胞系,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方法检测在有或无 fenoterol 预先干预下,LPS 刺激的 THP-1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分泌及野生型和 MyD88-/-(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 TNF-α、IL-1β(白介素-1β)分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有或无fenoterol 预先干预下,LPS 刺激的 MyD88表达。结果:fenoterol 可以显著抑制 THP-1细胞上 LPS 诱导的MyD88的表达及 TNF-α、MCP-1的分泌和小鼠巨噬细胞 TNF-α、IL-1β的分泌,MyD88-/-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 LPS 的反应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结论:MyD88在 LPS 诱导的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fenoterol 对 LPS 诱导的 MyD88表达发挥抑制作用与其抗炎效应相关。
作者:王伟;胥婕;贺蓓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亲磷脂酸磷脂酶 A1(PA-PLA1)基因沉默对小鼠分泌胰岛素细胞 MIN6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 GenBank 中小鼠 PA-PLA1基因 mRNA 序列构建 siRNA 表达载体(pGPU6-PA-PLA1)并转染MIN6,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筛选有效干扰载体。将获得的有效干扰载体转染 MIN6细胞48 h后进行葡萄糖刺激实验,检测其胰岛素分泌的变化。结果:酶切及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4个靶向 PA-PLA1的 siRNA 表达载体。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 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 siRNA 表达载体 pGPU6-PA-PLA1-1885具有较高的干扰效率,其转染的 MIN6细胞 PA-PLA1 mRNA 水平降至对照组的46.3%,PA-PLA1蛋白水平降至对照组的33.9%,同时胰岛素分泌水平降至对照组的65.0%(P <0.05)。结论:PA-PLA1基因沉默可降低MIN6的胰岛素分泌水平。
作者:莫之婧;苏何玲;朱华;李红岩;杨易;史云龙;黄海霞;刘永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椎管内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共230例。前瞻性分析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30例椎管内麻醉骨科手术术后患者中,48例出现术后尿潴留。单因素分析示年龄、麻醉前尿液排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用药量、术后镇痛尿潴留组与非尿潴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麻醉方式尿潴留组与非尿潴留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药量≥11.25 mg、术后镇痛等均为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其中麻醉前尿液排泄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椎管内麻醉术后尿潴留是多因素造成的一种暂时性膀胱功能障碍的表现,围手术期适当的管理(尽量减少麻醉药量、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补液量、术前尽量排空尿液)可以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贺必梅;潘飞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 ABCC4在胃癌耐药细胞株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 、RT-PCR、流式细胞及 RNA 干扰技术检测胃癌组织及胃癌耐药细胞中 ABCC4的表达情况以及抑制 ABCC4基因表达后胃癌耐药细胞株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结果:ABCC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将胃癌耐药细胞 ABCC4表达沉默后胃癌细胞 CyclinD1、CDK4、BCL-2/ Bax 蛋白表达下调并使胃癌细胞发生G1期阻滞及凋亡。结论:ABCC4在胃癌中高表达,其与胃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耐药密切相关,下调 ABCC4的表达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王振冉;张广钰;钟漓;戴凌;朱袭嘉;董陈诚;冉福林;陈宵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gi phosphoprotein 3, GOLPH3)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两者在胃癌发展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术后胃癌组织、距癌缘3~5 cm 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各50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及 SP 免疫组织化学法联合检测 GOLPH3 mRNA、 mTOR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的 GOLPH3、mTOR 在 mRNA 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 <0.05),其中在胃癌组中两者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胃癌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 >0.05),且 GOLPH3、mTOR 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 =0.815,P <0.01)。结论: GOLPH3、mTOR 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呈一致性,提示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彭金珍;方晔;赖铭裕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胃调控脊髓背根神经节中的共存表达,探讨其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雄性 Wistar 大鼠分三组,正常对照组(NC 组)、浸水束缚应激(WIRS)组(WIRS 组)和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P 组)。采用经典 WIRS 方法复制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于应激6 h 后观察大体胃黏膜损伤程度,并记录溃疡指数(GI),并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 DRG 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 ELASA 法测定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 CGRP含量。结果:TRPV1与μ-阿片受体在胸段胃投射 DRG 神经元上共存表达,且 AGML 大鼠胃黏膜 GI 和 CGRP含量都明显增高,而舒芬太尼预处理虽使 CGRP 含量更高,GI 较 WIRS 组显现非常显著下降。结论:TRPV1参与了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机制,激活μ-阿片受体可活化 TRPV1释放 CGRP 从而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
作者:蒋群;屠伟峰;徐少群;赵高峰;郄文斌;李国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纳米微孔聚乙酸内酯(NSP-PCL)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兔损伤关节软骨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NSP-PCL 组、BMSCs 组、NSP-PCL + BMSCs 组。建立新西兰白兔双膝软骨损伤模型,术后1周将纳米微孔聚乙酸内酯(NSP-PC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NSP-PCL + BMSCs 分别注射到 NSP-PCL 组、BMSCs 组和 NSP-PCL+ BMSCs 联合治疗组的兔软骨损伤处,连续注射3周,每周注射1次。末次给药后24 h,切取缺损软骨组织。通过 HE 染色法,对双膝关节软骨进行病理学检查;Hoeehst33342标记检测移植1周和3周后兔关节软骨中 BMSCs 的存活细胞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中 CTGF 蛋白的表达。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软骨中 CTGF 的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软骨层变薄,有纤维原细胞增殖,软骨表面凹陷较明显。各治疗组的损伤软骨表面凹陷处均有新生软骨细胞,软骨层较模型组厚。 BMSCs 移植3周后 BMSCs 组和 NSP-PCL +BMSCs联合治疗组的 BMSCs 细胞数量较移植1周后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蛋白印记法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软骨中的 CTGF 的蛋白水平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纳米微孔聚乙酸内酯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提高损伤软骨中 CTGF 的蛋白水平修复损伤的软骨组织。
作者:姚军;李佳;杜刚;赵劲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