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意识障碍患者院内会诊209例病因分析

高萍;强丽娟;张志翔;梅今;曹音;陈卓友;周亚新

关键词:意识障碍, 老年人, 会诊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科院内会诊的老年意识障碍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统计2010年1-12月所有申请神经科会诊的老年意识障碍病例的一般情况及病因分类.结果:会诊患者总数209例,其中男94例,女115例,年龄55~92岁.急会诊160例(76.6%),普通会诊49例(23.4%);急会诊以急诊科多,普通会诊科室以内科多;病因分类中以系统性疾病继发的各类脑病多,共120例,占57.4%,其次分别为脑血管病27例(12.9%),手术创伤应激24例(11.5%),癫痫13例(6.2%),药物及医源性因素9例(4.3%),中毒6例(2.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2.4%),肿瘤脑转移5例(2.4%).结论:病因分类中以各类脑病多见,需要和系统性疾病紧密联系,注意手术科室的应激性脑功能障碍,医源性因素及中毒易忽略.神经科医师会诊时应培养系统观和整体观.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总胆固醇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线总胆固醇(TC)Cg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或<7.0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8 757例糖尿病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1~53(46.97±6.49)个月.结果: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与TC<4.16 mmoL/L组比较.4.68 mmoI/LTC<5.20 mmol/L组、1≥5.20 mmol/L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分别增加0.45倍和0.59倍:校正传统因素后,4.68 mmol/L≤TC<5.20 mmol/L组、≥5.20 mmol/L组人群的RR值分别为1.48(P<0.05)和1.66(P

    作者:王剑利;吴寿岭;赵惠荣;刘春红;侯金泓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多种介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COPD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各80例,检测并比较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缓解期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Fbg、D-D、CRP、SVCAM-1水平,同时检测并比较患者肺功能及CAT评分,并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OPD患者血浆Fbg,D-D、CRP、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急性加重期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0.05);肺功能及CAT评分与PTS介质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与FEVI呈负相关(P<0.05),缓解期为-0.948、-0.852、-0.937,急性加重期为-0.640、-0.660、-0.990,与CAT评分呈正相关(P<0.05).缓解期为0.900、0.822、0.889,急性加重期为0.617、0.657、0.960(P<0.05);CRP与PTS介质、肺功能及CAT评分均有良好相关性(P<0.05),缓解期为-0.962、0.925、0.92、0.865、0.939,急性加重期为-0.984、0.961、0.617、0.655、0.986;COPD血栓前状态各介质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反应及PTS,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形成PTS,且与病情发展相关.

    作者:刘贤兵;徐小华;陈晓萍;田明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右腋下小切口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76例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疗效,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微创心脏手术相关技术.方法:选取2001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右腋下小切口部分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34例,年龄5~42岁,平均(19.5±8)岁,体重15~62 kg,平均(40±15)kg.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25例,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1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24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合并2型糖尿病3例.心功能NYHA Ⅰ级30例,Ⅱ级38例,Ⅲ级8例.左室射血分数39%~68%,平均(44.8±14.2)%.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0~58 mm,平均(47.3±7.2)mm.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4例,二尖瓣成形患者中2例植入二尖瓣成形环,手术切口长约7.4~10.6cm,平均(8.4±3.6)cm,体外循环38~103 min,平均(55.5±27.8)min,主动脉阻断39~98 min,平均(45.5±15.6)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5~11 h.平均(4.8±5.7)h,术后24 h胸腔引流液量85~790 mL,平均(284±61)mL.术后残余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无二次开胸和切口感染病例.随访时间4个月~7年,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无晚期死亡病例,残余二尖瓣关闭不全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右腋下小切口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王强;徐莉;姚昊;王东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62株细菌根据标本来源不同分为3组:呼吸道组(51株)、分泌物组(5株)、其他标本组(6株).结果: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ICU(40.3%),主要来源于痰液(48.4%).分泌物组、呼吸道组、其他标本组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62.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物、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多黏菌素B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组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喹诺酮类耐药率>50%.分泌物组对哌拉西林、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喹诺酮类耐药率>50%.其他标本组对哌拉西林耐药率>50%.3组均对多黏菌素B、氨基糖甙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率≤50.0%.泛耐药菌株的分离率为3.2%.结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重症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组和分泌物组细菌多重耐药性严重,临床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建议选用氨基糖甙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

    作者:韦柳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脑缺血自噬研究进展

    在正常细胞生长、分化和饥饿状态下可诱发自噬(autophagy)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和促进细胞的存活[1].自噬是通过自噬溶酶体系统对自身细胞质内异物、损伤和衰老细胞器进行吞噬降解的过程,它可以使蛋白等能量物质循环再利用.对细胞生长、器官正常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苏静缘;赵瑞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超声误诊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为三房心1例

    患儿女,99 d,出生后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外院心脏超声提示: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右房增大.考虑年龄较小,未予治疗,建议3个月后复查.期间患儿出汗明显,生长发育落后.3个月后外院复查:先天性心脏病:三房心.遂来我院手术治疗.术前心脏超声第1次检查:(1)右心明显增大.

    作者:茹翱;田新桥;吕夕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患者入恢复室后即刻给予单次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比较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入麻醉恢复室后即刻给予单次静注帕瑞昔布钠和盐酸曲马多的镇痛效果.方法:40例ASA Ⅰ~Ⅱ级行腰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按随机盲法分为帕瑞昔布钠组(A组)和盐酸曲马多组(B组),术毕送到恢复室后(拔管前)立即给予A组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B组静注盐酸曲马多100 mg.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拔管后即刻、拔管后10 min和离室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镇静评分及各时间点的呼吸参数、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帕瑞昔布钠和盐酸曲马多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恶心呕吐的例数分别为1例和5例(P>0.05).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入恢复室后即刻,在全麻未醒时给予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和盐酸曲马多100 mg,均能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虽然两者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帕瑞昔布钠更少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更适用于恢复室镇痛.

    作者:辛哲;李露;张晓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棒直径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稳定性和脊柱承载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棒直径改变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稳定性和载荷分布的影响.方法:选用7例猪脊柱(L2~5)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对标本施加5 Nm的纯力偶矩.3 mm棒和5.5 mm棒固定分别应用于两种损伤状态,即后路结构广泛切除(WPD),WPD加L3/4椎间盘摘除和置入椎间融合器(Cage).在L3和L4椎体上粘贴应变片评价椎体受力.测试各运动方向上节段运动范围.结果:除旋转方向外,采用3 mm棒及5.5 mm棒固定均较完整状态显著地减少了固定节段活动范围(P<0.05).在WPD术后,两种棒固定组间活动范围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Cage置入术后,3 mm棒固定组较5.5 mm棒固定节段侧弯运动范围有显著增加(P<0.05),但两种固定均显示出抗旋转稳定性不足.在屈曲及侧弯方向上,3 mm棒固定较5.5 mm棒固定的前柱椎体应变有29%~38%的增加.结论:3 mm棒固定在维持脊柱在屈伸和侧弯运动方向上稳定性的同时,能更好地与前柱椎体实现载荷共享,降低固定器械载荷,减少器械破坏和松动.

    作者:林周胜;黄志平;陈建庭;朱青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治疗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对50例乳腺癌Ⅰ、Ⅱ期患者实施了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资料.结果:50例乳腺癌患者中12例行乳房切除.27例行保乳及11例乳房一期重建手术.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平均时间129.42 min(90~180min).切除淋巴结平均每例14.65枚(7~30枚).术后随访平均20.1个月(1~27 个月),50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清扫腋窝淋巴结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罗云峰;张普生;邓鉴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内分泌功能异常的研究

    目的:观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患者内分泌异常的发生情况.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生存的患者发病后3、6、12个月周围静脉血中各种激素的浓度.分析内分泌异常的发生率及与恢复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在所有40例患者中,3个月时有9例(22.5%)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激素异常,6个月时有8例(20.0%)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激素异常,12个月时仍有9例(22.5%)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激素异常.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和恢复时间无明显相关性,但随患者的Hunt分级而变化,分级越高,激素异常发生率越高.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内分泌异常有一定的发生率,有必要对恢复期患者进行常规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检查,并用于指导治疗.

    作者:徐伟光;殷利明;钟德泉;赵展;王文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脂联素改善大鼠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效应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是否参与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缺血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的保护.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n=10):假手术组(Sham组),左冠脉前降支仅穿线;MIRI组,左前降支断流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肢体缺血预适应(LIPC)组,左后肢根部施压5 min后再灌注5 min,反复3次,3 d后同MIRI组.检测各组血清ADP、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其中每组6只心肌TTc染色.2只HE染色.结果:MIRI组血清ADP含量较Sham组降低(P<0.05);LIPC组血清ADP含量较MIRI组升高(P<0.05);LIPC组心梗面积比Sham组减小(P<0.05);MIRI组血清LDH及cTnI含量较Sham组增加(P<0.05),LIPC组血清LDH及cTnI含量较MIRI组下降(P<0.05).血清ADP水平与心梗面积、血清LDH及cTnI呈负相关(r1=-0.854;r2=-0.748;r3=-0.743).光镜下MIRI组心肌纤维紊乱而LIPC组损伤表现减轻.结论:ADP在MIRI中起保护作用.LIPC是MIRI心肌的保护性因子,ADP改善LIPC对MIRI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林静;高建芝;腾清蕾;杨保胜;张金盈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发生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心室尖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例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PiCMP的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心功能患者相比.PiCMP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室重构[LVEF:(41.2 ±4.4)%vs (62.3 ±6.5)%,P<0.05:LVEDD:(55.3±3.2)mm VS(45.2±4.1)mm,P<0.05],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右室起搏时间、左右心室间传导延迟、QRS时限以及动脉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iCMP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浆BNP水平明显差于非PiCMP患者.结论: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PiCMP的发病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形成与长期右心室尖起搏引起左室重构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秋林;周鹏;蔡国才;蒋利成;李文章;杨震;李璐;蒲静;梁登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尿酸肌酐比值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尿酸/肌酐比值(UA/Cr)变化,并探讨UA/Cr与OSAS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就诊于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心内科夜间打鼾并怀疑有OSAS的住院患者163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所有受试者分为非OSAS组(AHI<5次/h)、轻度OSAS组(AHI:5~15次/h)、中度OSAS组(AHI:15~30次/h)、重度OSAS组(AHI>30次/h),对4组间各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4组间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在重度OSAS组明显高于非OSAS组、轻度OSAS组[(5.31±0.91)%vs(4.60±0.93)%,(5.31±0.91)%vs(4.84±1.04)%,均P<0.05];(2)UA/Cr与夜间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关系(β=-0.175,P=0.033),影响大,其次为BMI,与其呈正相关(β=0.165,P=0.044).结论:血UA/Cr可能成为提示OSAS患者组织缺氧情况的敏感指标.

    作者:杨晶晶;郎涛;甘继宏;严丽丽;付勤德;牟晓强;沈倩波;李梦琦;曹淑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脐带血溶血三项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O型Rh阳性血产妇脐带血溶血三项(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我院出生的母为O型,子为A或B型的脐带血进行检测.结果:256例中溶血三项阳性率为17.58%(45/256),阳性率在性别间及不同血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脐带血溶血三项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冯宁;吴海婴;左方财;周光莉;夏敏;任勇;黄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老年意识障碍患者院内会诊209例病因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科院内会诊的老年意识障碍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统计2010年1-12月所有申请神经科会诊的老年意识障碍病例的一般情况及病因分类.结果:会诊患者总数209例,其中男94例,女115例,年龄55~92岁.急会诊160例(76.6%),普通会诊49例(23.4%);急会诊以急诊科多,普通会诊科室以内科多;病因分类中以系统性疾病继发的各类脑病多,共120例,占57.4%,其次分别为脑血管病27例(12.9%),手术创伤应激24例(11.5%),癫痫13例(6.2%),药物及医源性因素9例(4.3%),中毒6例(2.9%).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例(2.4%),肿瘤脑转移5例(2.4%).结论:病因分类中以各类脑病多见,需要和系统性疾病紧密联系,注意手术科室的应激性脑功能障碍,医源性因素及中毒易忽略.神经科医师会诊时应培养系统观和整体观.

    作者:高萍;强丽娟;张志翔;梅今;曹音;陈卓友;周亚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型(atherothrombosis,A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改良TOAST分型中AT型的分型标准从近3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取选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以同期61例无脑血管病者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依据Hcy浓度将脑梗死组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和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B组).结果:AT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患者颈动脉IMT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A组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无脑血管病变者,且Hcy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常娜;鲁广秀;张建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能力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护患双方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的客观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评估患者自我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简称主观评分),与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简称客观评分)进行对比.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减少两者差距.结果:日常生活能力主客观评分差距较大,通过护理干预使护患双方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方式一致.结论:寻找分析主客观评分存在差距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缩小差距,提高乳腺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预后,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陈云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节段型假体置换治疗股骨干转移瘤1例并文献分析

    四肢长骨干转移瘤较少,有学者认为应用假体重建治疗是好的选择[1].我科应用节段型假体治疗股骨干转移瘤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主因滑倒后右大腿畸形5 h入院.既往发现肝癌8个月.查体:巩膜轻度黄染.肝区无压痛.右大腿中段畸形,触及骨擦感.活检病理确诊:右股骨干病理骨折(肝癌转移).

    作者:郑如庚;邸玉娜;尹春雨;徐生产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坦索罗辛、索利那新治疗双J管致膀胱刺激症状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单用或联用坦索罗辛、索利那新治疗双J管所致膀胱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75例患者随机分入A、B、C、D组,A组19例,给予坦索罗辛口服治疗;B组18例,给予索利那新口服治疗:C组22例,给予坦索罗辛+索利那新口服治疗;D组16例,仅给予术后常规治疗.通过OAB症状评分问卷了解膀胱刺激症状严重程度,详细记录肉眼血尿、泌尿系感染及尿痛的发生率.结果:口服坦索罗辛或索利那新能够明显减轻双J管所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坦索罗辛的治疗作用强于索利那新,且两药联用疗效优于其中任何一种单药的疗效.坦索罗辛、索利那新及两药联用无法降低患者血尿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但是却可以降低尿痛的发生率,且两药联用的疗效强于单药的疗效.结论:坦索罗辛及索利那新能够有效地减轻双J管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并减少尿痛的发生,且两药联用疗效优于单药的使用.

    作者:胡尧;张先觉;李又空;周家杰;杨光华;丁坤;王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原发胰腺淋巴瘤1例

    患者男,50岁,上腹部疼痛20余日,进食后明显,偶伴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大小便正常,无发热及盗汗,上腹部CT示:胰头占位.大小约6 cm × 7cm,边界欠清,内部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延迟期轻中度强化,肠系膜上动脉受包绕,拟为胰头癌(图1),胸盆腔CT扫描未见淋巴结肿大,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作者:曾纪权;郑智;王晓;周绪堂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