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鲍曼不动杆菌常用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之间的差异比较

李裕军;潘楚芝;赵子文;陈惠玲;赵祝香;卢伟波;叶惠芬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 微量肉汤稀释法, 纸片扩散法, VITEK-2, 药物敏感性试验
摘要:目的:比较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VITEK-2、纸片扩散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42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纸片扩散法和(或)VITEK-2药敏分析系统对临床常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多西环素、阿米卡星及替加环素这5种抗生素进行敏感性试验,比较后者检测结果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符合性.结果: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作为参考,利用VITEK-2系统检测时,总误差分别为阿米卡星85.7%,亚胺培南14.3%;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时,总误差分别为替加环素71.4%,头孢哌酮/舒巴坦26.2%,多西环素19.0%,阿米卡星14.3%,亚胺培南11.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检测中VITEK-2系统和(或)纸片扩散法药敏与微量肉汤稀释法之间存在差异,微量肉汤稀释法仍是首选检测手段.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耳屏缘切口在颞下颌关节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缘切口在颞下颌关节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6例颞下颌关节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耳屏缘切口及入路术式,依次翻开耳前皮瓣和颞深筋膜腮腺组织瓣,打开关节囊,显露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根据不同疾病对其进行各种手术操作.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开口度27.8~41.2 mm,平均37.5 mm,创口瘢痕短小隐蔽、美观,无面瘫、涎瘘、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改良耳屏缘切口入路显露关节区充分,术后瘢痕小且不明显,并可极大降低面神经损伤和术后发生涎漏的几率,是颞下颌关节手术的理想术式之一.

    作者:黄旋平;谢庆条;江献芳;杨媛媛;李华;林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棒直径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稳定性和脊柱承载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棒直径改变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稳定性和载荷分布的影响.方法:选用7例猪脊柱(L2~5)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屈伸、侧弯、旋转方向对标本施加5 Nm的纯力偶矩.3 mm棒和5.5 mm棒固定分别应用于两种损伤状态,即后路结构广泛切除(WPD),WPD加L3/4椎间盘摘除和置入椎间融合器(Cage).在L3和L4椎体上粘贴应变片评价椎体受力.测试各运动方向上节段运动范围.结果:除旋转方向外,采用3 mm棒及5.5 mm棒固定均较完整状态显著地减少了固定节段活动范围(P<0.05).在WPD术后,两种棒固定组间活动范围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Cage置入术后,3 mm棒固定组较5.5 mm棒固定节段侧弯运动范围有显著增加(P<0.05),但两种固定均显示出抗旋转稳定性不足.在屈曲及侧弯方向上,3 mm棒固定较5.5 mm棒固定的前柱椎体应变有29%~38%的增加.结论:3 mm棒固定在维持脊柱在屈伸和侧弯运动方向上稳定性的同时,能更好地与前柱椎体实现载荷共享,降低固定器械载荷,减少器械破坏和松动.

    作者:林周胜;黄志平;陈建庭;朱青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乳腺炎22例

    目的:探讨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加置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乳腺炎的优化方法和操作技巧.方法: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微创真空辅助活检系统切除肿块型与脓肿型慢性乳腺炎的局部病灶,辅以残腔冲洗及置管引流.与同期传统方法治疗者对比,观察其治疗上的优势.结果:Mammotome组22例一次治愈率为95.5%(21/22),仅1例于术后5 d内冲洗换药持续可见脓性分泌物,为术后引流不畅所致,扩大引流口后22 d痊愈:平均治愈时间(9.36±2.22)d;复发率为4.5%(1/22).对比传统组25例一次治愈率68.0%(17/25,x2=4.062,P<0.05)、平均治愈时间[(30.28±11.51)d,t'=-8.899,P<0.01]及局部复发率32.0%(8/25,x2=4.062,P<0.05),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可在超声引导下将慢性乳腺炎局部病灶行大范围或完全切除,辅以置管冲洗引流,可明显缩短慢性乳腺炎的治愈时间以及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周颉;罗建国;丘禹洪;郑爱秋;张文夏;王恩礼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能力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护患双方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的客观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评估患者自我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简称主观评分),与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简称客观评分)进行对比.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减少两者差距.结果:日常生活能力主客观评分差距较大,通过护理干预使护患双方对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方式一致.结论:寻找分析主客观评分存在差距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缩小差距,提高乳腺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预后,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陈云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个性化护理对放化疗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同步放化疗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4例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个性干预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主要给予常规放化疗和护理,个性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饮食、疼痛、并发症和生活护理等个性化护理干预.放化疗结束后采用QOL-C30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个性干预组患者总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

    作者:王丽军;王朝娟;宋润珞;董番;杨翠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防治术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是指在围手术期应用优化组合的系列措施,以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FTS已广泛应用于胃肠手术及其他外科领域,使外科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预后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应激所致的代谢改变及炎症反应可以影响多脏器功能,在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而FTS的主要机制就在于减少应激,减轻代谢紊乱,其中控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核心环节.目前FTS降低IR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俊勇;程黎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氧化苦参碱抑制MKN-45细胞迁移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MKN-45细胞系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MKN-45细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按照氧化苦参碱不同浓度(1、2、4 g/L)分为3组.用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法测定对细胞迁移力的影响,Western-Blot法测定对胞内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划痕愈合减缓(P<0.05),Transwell穿膜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内IL-8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药物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抑制了MKN-45细胞的迁移能力,其作用与抑制细胞内IL-8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李晓红;张铁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坦索罗辛、索利那新治疗双J管致膀胱刺激症状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单用或联用坦索罗辛、索利那新治疗双J管所致膀胱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75例患者随机分入A、B、C、D组,A组19例,给予坦索罗辛口服治疗;B组18例,给予索利那新口服治疗:C组22例,给予坦索罗辛+索利那新口服治疗;D组16例,仅给予术后常规治疗.通过OAB症状评分问卷了解膀胱刺激症状严重程度,详细记录肉眼血尿、泌尿系感染及尿痛的发生率.结果:口服坦索罗辛或索利那新能够明显减轻双J管所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坦索罗辛的治疗作用强于索利那新,且两药联用疗效优于其中任何一种单药的疗效.坦索罗辛、索利那新及两药联用无法降低患者血尿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但是却可以降低尿痛的发生率,且两药联用的疗效强于单药的疗效.结论:坦索罗辛及索利那新能够有效地减轻双J管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并减少尿痛的发生,且两药联用疗效优于单药的使用.

    作者:胡尧;张先觉;李又空;周家杰;杨光华;丁坤;王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厄他培南静脉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评价厄他培南1 g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试验,入组124例,厄他培南注射液1 g,1次/d静注,疗程7~14 d.记录研究期间出现的任何不适症状与实验室异常结果,评估治疗结束时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厄他培南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炎的有效率分别为75.5%(80/106)、81.3%(13/16)、100%(2/2),总有效率为76.6%(95/124),总细菌清除率为90.3%(28/31).试验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4%(3/124).结论:厄他培南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周宇麒;张天托;谢灿茂;赵子文;黄文杰;于化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猩红热合并丘疹性荨麻疹1例

    患儿女,3岁,主因发热、皮疹2 d于2012年4月11日21:00入院.患儿2 d前出现发热,体温高38.4℃,同时出现躯干部位大量细小皮疹,伴瘙痒,无咳嗽、咽痛等症状.于当地诊所应用阿奇霉素、清开灵、先锋霉素类药物治疗2 d,疗效不佳.之后于当地县医院化验血常规:WBC 17.42×109/L、中性细胞比率85.6%、超敏C反应蛋白(hCRP)76 mg/L.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作者:左琳琳;李春敬;陈大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术中单极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心脏手术中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有81例房颤患者于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其中58例采用双极消融(双极组),23例采用单极消融(单极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手术时间、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结果:平均随访(15.1±12.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双极消融所需时间比单极消融明显较短[(28.1±8.5)minvs(19.7±4.6)min,P<0.01].结论:心脏瓣膜手术中,单极和双极射频消融均为治疗房颤有效、安全的方法,但采用双极消融更方便快捷.

    作者:叶红雨;黄伟钊;吴颖猛;唐渲;徐伟;郑俊猛;梁毅;姜海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4例SLE患者(SLE组)及28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VEGF的水平,并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同时常规检测血脂、血肌酐等.根据SLED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结果:(1)SLE组中VEGF、IM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活动期组VEGF、IM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活动期组IMT水平高于缓解期组(P<0.01);(2)SLE组患者VEGF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683,P<0.01).结论:VEGF可能参与了SLE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可成为一种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非传统危险因子.

    作者:周玲;林和平;沈蕾;蔡晓峰;王林风;王鸣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CURB-65评分和SMART-COP评分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机械通气及预后的研究

    目的:评价CURB-65和SMART-COP评分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机械通气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所有收住院的CAP患者1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CURB-65MEWS、SMART-COP评分,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CURB-65和SMART-COP 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CURB-65和SMART-COP评分预测患者机械通气的AUC分别为0.907和0.93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9,P=0.590);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71和0.89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4,P=0.586.结论:CURB-65与SMART-COP评分对CAP患者需要机械通气及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钱骏;徐建如;王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疏血通治疗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

    目的:探讨疏血通治疗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疗效.方法:纳入两个中心在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因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需反复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1个月以上的血透患者.在基础治疗不变情况下予0.9%生理盐水100 mL加疏血通4 mL,每次透析时动脉端输注,连用1个月.收集用药前后1个月内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总用量、用药前及用药1个月后凝血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共19名患者入组.对比用药前,加用疏血通后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次数显著减少[(1.21±0.54)次/月vs (3.35±1.02)次/月,P=0.01],尿激酶总用量显著减少[(16.78±9.36)万U/月vs (60.62±11.53)万U/月,P<0.01].用药前后凝血功能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用疏血通后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疏血通可减少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治疗时的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用量.

    作者:刘日光;陈林;陈浩雄;马锦华;周姗姗;傅君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新生儿气门芯结扎和脐带夹断脐的临床比较

    新生儿脐带未脱落之前,脐带被切断后便形成了创面,这是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轻者可造成脐炎,重者往往导致败血症和死亡,因此,选择合适的断脐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脐带感染率.我院自2010年底应用由丹麦进口型号为SCC23的脐带夹断脐后,发现多例脐带愈合不好的新生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春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芪参益气滴丸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脑钠肽和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对心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共治疗6个月.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评估心功能,检查心脏超声,测定BN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干预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有益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作者:张俊岭;李全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不同时机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源性感染的影响.方法:将47例SAP患者分为2组,均按SAP的治疗指南进行基础治疗,肠外营养(PN)组(20例)采用PN支持治疗到经口进食,EN组(27例)采用不同时机启动EN支持治疗持续至经口进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的下降幅度及下降速率.结果:EN组WBC、CRP、内毒素水平较PN组治疗后降低明显(P<0.05),而且EN启动越早下降越快,下降幅度越大,EN组中EN启动越早肠源性感染控制越好.结论:EN较PN营养支持治疗更有利于肠源性感染的控制,早期EN治疗能明显减少SAP患者WBC降至正常的时间,加快CRP、内毒素下降的速度,缩短SAP的肠源性感染病程,利于患者恢复.

    作者:肖帅;刘龙飞;孙鑫国;李峰;张树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11年12月因重症肌无力并胸腺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13例(17.3%).发生肌无力危象与患者Osseman分型高(P=0.010)、术前病程长(P<0.001)、术前溴吡斯的明用量大(P<0.001)、术前发生过肌无力危象(P<0.001)、术后肺部感染(P<0.001)、术后未早期应用血浆(P=0.012)有关.Osseman分型高(P=0.014)、术前溴吡斯的明用量大(P<0.001)和术后早期未应用血浆(P=0.033)是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Osseman分型高、术前溴吡斯的明用量大、术后未早期应用血浆的患者术后易发生肌无力危象.

    作者:张捷;李双玲;王东信;李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脐带血溶血三项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O型Rh阳性血产妇脐带血溶血三项(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我院出生的母为O型,子为A或B型的脐带血进行检测.结果:256例中溶血三项阳性率为17.58%(45/256),阳性率在性别间及不同血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脐带血溶血三项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冯宁;吴海婴;左方财;周光莉;夏敏;任勇;黄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型(atherothrombosis,A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改良TOAST分型中AT型的分型标准从近3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取选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以同期61例无脑血管病者为对照组.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颅外段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情况,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依据Hcy浓度将脑梗死组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和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B组).结果:AT型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A组患者颈动脉IMT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cy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A组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无脑血管病变者,且Hcy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常娜;鲁广秀;张建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