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腋下冬眠瘤1例

李宇杰;黄小娥;周小栋;朱健勇

关键词:肿块切除术, 肿瘤细胞, 肉眼可见, 病理诊断, 胞质, 脂肪瘤, 细胞核, 嗜酸性, 活动度, 分叶状, 多边形, 冬眠瘤, 圆形, 纤维, 无压, 收入, 切面, 颗粒, 回声, 患者
摘要:患者女,44岁,发现左腋下肿块1个月余,无明显不适,以左腋下肿块收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左腋下可触及6 cm×5 cm肿块,边界清,无压痛,质地软,活动度尚可.行B超提示:左腋下肌层下等回声团(脂肪瘤?).在全麻下行左腋下肿块切除术.切除肿瘤肉眼可见:包膜完整,分叶状,切面实性,灰黄色.病理镜下可见:肿瘤为纤维间质分割,肿瘤细胞为圆形、多边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部分胞质内见嗜酸性颗粒及小脂滴,细胞核小(图1).病理诊断为:(左腋下)冬眠瘤.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肝腺瘤功能性基因表达分析

    目的:分析肝腺瘤相关的功能性基因表达情况,了解肝腺瘤与瘤旁正常肝细胞的功能差异.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肝腺瘤的瘤体组织及瘤旁正常肝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腺瘤和瘤旁正常组织中ALB、P450、CK18、甲胎蛋白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肝腺瘤与瘤旁正常肝细胞的功能状况.结果:体现肝细胞合成和解毒等重要功能的ALB、P450在肝腺瘤和瘤旁正常肝组织中均有较强表达(均>50%),成熟肝上皮细胞表面标志CK18在肝腺瘤及瘤旁正常肝组织中也均有较强表达,而甲胎蛋白表达阴性.结论:肝腺瘤及瘤旁正常肝组织在合成及解毒等方面功能相近.

    作者:林建华;李爱民;周杰;刘思德;何自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重症脓毒症患者高乳酸血症时间对预后的评价作用

    目的:探讨高乳酸血症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51例存活时间>24h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高乳酸血症时间、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初始动脉血乳酸值的差异;按高乳酸血症时间将患者分为<48h组和≥48 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死亡组高乳酸血症时间明显高于存活组,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初始动脉血乳酸值无明显差异(P>0.05).高乳酸血症时间≥48 h组的病死率为94.4%,显著高于<48 h组的6.1%(P<0.01).结论:高乳酸血症时间可用于评估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妍;顾勤;唐健;孙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放疗联合热疗治疗骨转移性肿瘤所致疼痛的疗效观察

    由于骨骼的解剖、生理及其血管结构的特点,骨组织较其它组织更容易发生癌转移,也较其他组织的转移更容易引起疼痛,且顽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射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的止痛方法.我科自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选择80例骨转移性肿瘤疼痛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热疗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病例疼痛明显缓解及完全缓解的时间和放疗剂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德文;程明;郑亚君;于正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应用外置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干预特点.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外置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12例闭合性单侧跟骨骨折患者并实施有效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皮肤及针道的观察护理、无痛管理、系统化功能锻炼指导等.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个月(12 ~ 20个月)随访,通过有效及个体化的护理,本组患者无切口感染及针道并发症的发生.关节面复位满意,骨折愈合良好.术后疗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定:平均为91分(68 ~ 100分).结论:解剖型跟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感染率低、关节面复位满意且固定可靠及随访效果好等优点,取得这些优点与护士的精心护理密不可分.

    作者:李娜;彭贵凌;张国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卵巢巧克力囊肿腹腔镜剔除术中两种止血方式对育龄患者卵巢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观察缝合止血法与双极电凝法对卵巢巧克力囊肿腹腔镜剔除术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后行促排卵治疗的患者,根据术中止血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双极电凝法止血,B组采用缝合法止血,比较两组患者促排卵治疗中卵巢反应性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在促排卵时平均促性腺激素剂量少于A组患者,促排卵所需时间也较短,两组患者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缝合止血术能更好地保护患者卵巢功能.

    作者:黎晓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贫血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贫血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349例老年贫血患者为贫血组,选择同期我院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 MSE)检测评价2组认知功能,比较2组认知障碍发生率、时间地点定向能力、计算能力、语言能力等和MMSE总分的差别;贫血组患者根据贫血程度分成轻中度和重度贫血组,比较2组认知障碍发生率和MMSE评分的差别.结果:贫血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大于对照组(43.84% vs 10.67%,P=0.001);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和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重度贫血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和MMSE评分显著大于轻中度贫血组(P<0.05).结论:贫血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主要表现为计算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贫血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越高.

    作者:陈娜飞;陈铁虎;曲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多种游离皮瓣在毁损性烧(创)伤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多种游离皮瓣修复毁损性烧(创)伤创面的治疗体会.方法:从病例一般资料、致伤原因、创面部位与深度、皮瓣种类选择、围手术期的处理、疗效等方面对35例毁损性烧(创)伤创面的修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5例皮瓣中,1例皮瓣坏死,余34例完全成活,成功率97.14%,创面愈合良好,后期辅以功能康复治疗,功能得到较好的保全.结论: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创面部位来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与皮瓣种类,以小代价获得大疗效.

    作者:杨福旺;童亚林;朱金红;缪洪城;冯小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PTH水平尿毒症患者左室心肌纵向应变及扭转运动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不同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尿毒症患者的左室心肌纵向应变及扭转运动.方法:44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LVEF> 50%)的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根据PTH水平分为A组(PTH<正常值上限3倍)、B组(PTH>正常值上限3倍),2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斑点追踪应变成像分析,在心尖四腔、三腔、二腔长轴切面观获得左心室内、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在左室基底部、心尖部短轴切面观获得内、外膜心肌旋转、扭转角度,并比较3组间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尿毒症组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及整体纵向应变峰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外膜心肌纵向应变峰值减低仅在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仅内膜心肌纵向应变峰值减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尿毒症组左室整体及内、外膜心肌扭转角度均有减低,除A组膜心肌减低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内膜心肌扭转角度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膜心肌及整体扭转角度虽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I技术能准确定量评估LVEF正常的尿毒症患者不同PTH水平心肌损伤变化,PTH水平较高者心肌功能损害较重.

    作者:戢秀勤;林仙方;丁晓明;朱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120例疗效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疗效及诊治体会.方法:对120例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行TACE治疗,采用免疫指标甲胎蛋白(AFP)及临床治愈、明显好转、好转、暂时稳定、进展或恶化5种指标评价近期疗效,采用1、2、3年生存率评价远期疗效.结果: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行TACE术278次,平均2.32次,术后1个月AFP下降明显,与术前AFP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67,P<0.05);术后6个月治愈好转率66.67%,无效恶化率33.3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7%、51.67%、33.33%.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疗效确切,是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涂文辉;侯伟;宋玉龙;杨雪梅;刘清欣;颜志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肾脏血流动力学特点在鉴别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不同肾内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其在二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6例确诊2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组,30 mg/24 h<尿蛋白<500 mg/24 h,早期)患者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30例(肾小球疾病组,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2例,IgA肾病17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例)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27例为对照组.行肾动脉、肾内段间动脉、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测定,计算相应动脉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同时检测各组血、尿肌酐及尿白蛋白并计算Alb/Cr、eGRF.结果:与肾小球疾病组及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肾病组段间动脉RI、叶间动脉RI及段间动脉PI明显升高(P<0.01),但肾动脉RI及肾动脉PI、叶间动脉PI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肾病组段间动脉、叶间动脉RI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r=0.64、0.62,P< 0.01)及尿Alb/Cr比率(r=0.54、0.51,P<0.0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存在血流动力改变,表现为肾小动脉抵抗,其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建华;周晓玲;陈孟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全内置式可膨胀型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研制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解剖测量T1 ~ L5形态学参数,为研制新型全植入式可膨胀型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50具正常成人胸腰椎干燥尸体标本,测量T1~L5的相关参数(中横径、中矢状径及中央高度).结果:以T12为例,中横径:(33.03±1.85)mm,中矢状径:(25.50±1.46) mm,中央高度:(21.53±1.39)mm.该内固定系统由空心椎体钉、内栓及固定棒构成,初步设计5个型号:(25、8),(25、10)、(30、12)、(35、14)、(40、14).结论:新型全内置式可膨胀型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能够重建胸腰椎的稳定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符合脊柱前路形态解剖结构的新型内固定系统.

    作者:徐彦芳;孙进;周初松;闵少雄;刘成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盐酸丁卡因胶浆用于绝经期宫颈癌腔内后装治疗的效果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盐酸丁卡因胶浆在绝经期宫颈癌患者腔内后装治疗中镇痛、扩张宫颈的效果.方法:将105例在我院行腔内后装治疗的绝经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后装治疗前2~3 min在宫颈口区域注入盐酸丁卡因胶浆;B组35例后装治疗前3h在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C组35例后装治疗前3h在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后装治疗前2~3 min在宫颈口区域注入盐酸丁卡因胶浆比较3组在腔内后装治疗操作中镇痛、宫颈软化、宫口扩张、全身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米索前列醇与盐酸丁卡因胶浆联合用药在镇痛、宫颈扩张软化方面均优于单一用药(P<0.01),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米索前列醇、盐酸丁卡因胶浆联合用药在绝经期宫颈癌患者腔内后装治疗中能扩张软化宫颈,减少副作用的出现,止痛效果明显,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林高娟;吴冬梅;赵慧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冠状断面中“太阳征”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BVS)冠状断面中“太阳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25例乳腺恶性肿物及48例乳腺良性肿物的ABVS冠状断面中的“太阳征”,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在乳腺良恶性肿物中的诊断价值.结果:ABVS的冠状断面上,“太阳征”对乳腺良恶性肿物鉴别诊断的准确度88%,敏感性68%,特异性98%,阳性预测值94%,阴性预测值85%.乳腺良恶性肿物“太阳征”的出现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VS冠状断面的“太阳征”为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新指标,是二维超声的良好补充.

    作者:矫健;孙欣;刘娜;林方才;周志丹;孙秋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方法:乙肝肝硬化患者60例为病例组,HBV-DNA均阳性,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24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TSH.结果:病例组治疗前血清T3、T4、FT3、FT4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下降,TSH与对照组相比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24周后,HBV-DNA转阴组血清T3、T4、FT3、FT4、TSH、AST、ALB、PT水平较治疗前和HBV-DNA未转阴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素水平紊乱,给予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可以间接改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作者:朱刚剑;苏传真;王健;范瑞琴;王显耀;孙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组织蛋白酶S和胱抑素C在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清组织蛋白酶S (CatS)与胱抑素C(CysC)在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8-2011年23例接受脑血管支架手术患者,术后复查血管造影的时间为3~ 12个月,就术前、术后3d以及术后3~ 12个月造影复查时血清CatS与CvsC的水平及与血管再狭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于23根血管上放置23枚支架,随访3~ 12个月,10例(43.5%)出现了再狭窄,其中超过50%的再狭窄者为5例,余5例再狭窄率介于10%~ 30%.同时监测术前以及术后血清CatS与CysC的水平,发现23例患者支架术前血清CatS与CysC水平在狭窄组和无狭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支架术后3d两组血清CatS和CysC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的10例患者血清CatS与CvsC水平高于未狭窄的13例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CatS的上升幅度比CysC的上升幅度更大.结论:血清CatS和CysC增加程度不平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平衡,促进再狭窄的形成.

    作者:孔德燕;任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83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特点、生存状况及预后因素.结果:随访至2011年8月15日,死亡42例(50.6%),总生存期(OS)为27.8个月(95% CI 20.3 ~ 35.3).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年龄、是否绝经、复发转移后是否接受一线化疗及化疗疗效、放疗对患者的OS有显著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年龄、是否接受一线化疗以及疗效是影响晚期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短期内即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与其侵袭性较高有关.化疗能够改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放疗也是可选择的重要手段.

    作者:刘俊彦;王哲海;郭珺;刘利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显微镜下与传统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目的:对比研究经后路显微镜下与传统的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2003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4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采用显微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治疗232例(A组),传统后路开窗手术治疗235例(B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间隙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采用中华医学会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接近,而显微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微创手术.

    作者:陆晓生;赵劲民;彭昊;凌尚准;韦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2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67例)和传统组(65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管,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结果:超声组和传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出血量、穿刺时间、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后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穿刺点渗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黄小珍;高铭云;谭海梅;莫乙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新型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确诊为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青年患者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和吡拉西坦组,观察治疗的有效率;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在左乙拉西坦剂量维持期(12周)和开放性治疗期(12周)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12周末,左乙拉西坦组治疗有效率(75.0%)高于吡拉西坦组(35.7%;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3),认知功能明显改善(与基线比较:t=3.905,P=0.001).治疗24周末,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左乙拉西坦组:t=4.940,P=0.021;吡拉西坦组:t=2.575,P=0.023).结论:左乙拉西坦作为抗癫痫药的添加治疗药物,能够显著减少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的发作频率,同时可以部分改善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陈伟;施德;刘振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糖尿病合并难治性胸腔积液20例分析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对人体危害极大,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难治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上治疗很棘手,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为进一步探讨病因及治疗方法,现将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0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胸腔积液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0例糖尿病合并难治性胸腔积液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女12例,男8例,年龄40 ~ 76岁,糖尿病史5.6 ~ 29年.入院时空腹血糖为8.9 ~24 mmol/L,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咳嗽、胸痛、心悸、腹胀、不能平卧.经胸腔B超及胸部X线检查均为中、大量积液,其中双侧胸腔积液16例,单侧胸腔积液4例.

    作者:俞仙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