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脓毒症早期儿童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激素干预的作用

黄小霏;潘志伟;范联

关键词:脓毒症, 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激素, 儿童
摘要: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外周血皮质醇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水平,评价应激剂量外源性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对小儿脓毒症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对于符合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relative adrenal insufficiency,RAI)的患儿(治疗前查血浆皮质醇,以血浆随机皮质醇水平< 690.0 nmol/L为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激素(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检测患儿GRα及GRβ mRNA水平.通过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及组间比较观察小剂量GC对脓毒症合并RAI患儿GRα及GRβ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GRα及GRβ m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情况:GRα mRNA表达良好,GRβ mRNA不表达.(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GRα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Rα 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激剂量外源性GC治疗脓毒症有临床意义.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利用鼓膜电极记录耳蜗电图230例

    目的:通过对鼓膜表面记录耳蜗电图的结果进行分析,规范耳蜗电图鼓膜电极记录方法的操作步骤,减少因操作引起的误差.方法:对230例患者双耳进行鼓膜表面(TM)记录耳蜗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传导性聋右耳2例,左耳3例;感音神经性聋右耳132例,左耳118例;混合型聋右耳11例,左耳7例;正常听力右耳98例,左耳89例.结果:不同刺激强度分级间,左、右耳潜伏期复合动作电位(AP)、总和电位(SP)水平随着刺激强度加大,SP、AP水平下降,不同刺激强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证明本研究过程中所得结果可信度高,操作技术稳定,讨论具有一定的意义.结论:电极放置的位置、刺激强度的选择和基点的选取均会对耳蜗电图的记录、SP和AP潜伏期水平造成一定误差,需要规范操作技术,排除操作误差.

    作者:王涂路;阮玉珊;李松键;谭梦佳;冯娟;郭恩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干预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再通治疗的81例患者,73例纳入研究,其中65例行冠脉支架植入术,8例行溶栓治疗.依据治疗后是否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监测两组患者术后血脂指标,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血脂水平在梗死后1周至6个月显著下降,且房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再通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梗死后房颤的发生率.

    作者:涂常莹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DMSCs)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HIBD+PDMSCs组和HIBD+成纤维细胞组.移植后14 d评估各组生长发育情况、神经功能,分别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侧海马组织的血红素加氧酶-1(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HIBD+PDMSCs组脑萎缩、神经行为障碍均改善,且体重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P < 0.05).HIBD组HO-1和Nrf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HIBD+PDMSCs组二者含量均较HIBD组明显增加(P < 0.05),HIBD+成纤维细胞组的各项指标与HIBD+PDMSCs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PDMSCs移植能够改善新生HIBD大鼠的神经功能和发育,可能是通过部分上调Nrf2/ARE/HO-1通路发挥作用.

    作者:丁红芳;丁慧芳;高欣义;鞠秀丽;伊心浩;周明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直肠前壁修补术+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治疗老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接受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stapling operation,PPH)+直肠前壁修补术+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善程度.方法:前瞻性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肛肠外科行该手术患者8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排粪造影检查,并采用Longo出口梗阻评分及Wexner 便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便秘症状.结果:术后3、6个月患者的直肠前突、黏膜内脱垂、黏膜内套叠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Longo出口梗阻型便秘评分由术前的(17.0 ± 0.3)分下降至术后的(7.7 ± 0.5)分,Wexner便秘严重程度评分由术前的(16.4 ± 4.3)分下降至术后的(6.1 ± 0.1)分(P < 0.05).结论:PPH +直肠前壁修补术+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能有效纠正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形态及功能紊乱,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作者:于杰;龚治林;周启昌;叶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线粒体基因13513G > A突变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 13513G > A突变与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分析36例急性期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基因 13513G > A突变情况.结果:6例(16.7%)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患者线粒体基因13513G > A突变.结论:线粒体基因 13513G > A突变情况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亮;尹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NSCs)并检测hVEGF165基因在hNSCs内的表达.方法:用RT-PCR法扩增出hVEGF165 cDNA,插入pCDH-CMV-copGFP慢病毒载体中,构建pCDH-hVEGF165慢病毒表达载体,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包装并转染hNSCs.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转染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hVEGF165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CDH-hVEGF165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7 d后观察宿主细胞内有大量GFP表达,FCM测定转染率为63%,Western blot检测证实hVEGF165蛋白在hNSCs中过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携带hVEGF165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在hNSCs中过表达hVEGF165基因.

    作者:敬华军;张宇;王晓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国一斑驳病家系致病KIT基因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对一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KIT编码序列的突变筛查,寻找致病性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一斑驳病家系所有成员临床资料,提取其中12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KIT基因及DNA直接测序检测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同时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及血液学实验室检查.在5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所发现突变位点的测序分析,以排除基因多态性.结果:临床资料分析显示,该家系中,先证者仅双小腿及额前见白斑,临床表型较轻,家系中其余患者躯干、四肢均有大小不等白斑,临床表型较重.基因分析发现家系中患者均存在KIT基因c.1861G > A突变,导致p.Ala621Thr改变.家系中正常成员及50例对照者不存在此位点突变.患者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论:KIT基因c.1861G > A(p.Ala621Thr)可能是引起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作者:李喜英;陈慧敏;马寒;张露霞;胡峥峥;邓伟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神经外科术中唤醒的比较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术中唤醒的应用.方法:30例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AI监测组(A组)和BIS监测组(B组),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术中唤醒.观察各组麻醉前(T0)、唤醒前即刻(T1)、对指令有反应(T2)和加深麻醉后(T3)各时间点MBP、HR、BIS、AAI值和唤醒时间以及唤醒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施行术中唤醒,两组MBP和HR在T2时显著升高(P < 0.01),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唤醒时间、唤醒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唤醒期间A组AAI值和B组BIS值在T2时高.结论:两组患者成功施行术中唤醒,组间唤醒时间、唤醒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说明BIS可安全应用于神经外科术中唤醒,可以有效预测患者能否按照指令反应,对唤醒起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罗国万;胡礼宏;韩新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D160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160在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初诊CLL患者骨髓和3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浸润骨髓CD19+细胞CD160表达阳性率.10例健康人骨髓CD19+细胞作为对照.FCM检测患者CD1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平均荧光强度(MFI).统计学分析CLL细胞CD160与CD5、CD23和Bcl-2表达MFI的相互关系.结果:45例初诊CLL中,41例表达CD160阳性的患者同时表达CD5+、CD23+,4例CD160阴性患者表达CD5+、CD23dim.4例初诊CLL,经过细胞遗传学检查和免疫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套细胞淋巴瘤(MCL).38例NHL中,有5例CD160表达阳性.10例健康对照CD160均为阴性.CD160表达阳性率在41例CLL为(69.94 ± 19.69)%,明显高于NHL(43.63 ± 17.38)%(t = 2.47,P < 0.05).41例CLL患者CD160阳性率与CD5+CD23+双阳性率[(76.03 ± 15.76)]%有明显相关性(r = 0.857 1,P < 0.01).41例CLL患者高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MFI为138.23 ± 54.99.41例CLL细胞计数绝对值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 = 0.738 1,P < 0.05).4例确诊为MCL患者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无明显异常.结论:CLL患者CD160高表达.CD19+CD160+可以作为鉴别良恶B淋巴细胞特异性的指标.用FCM检测细胞膜CD19、CD160、CD5、CD23等抗原表达情况,对于CLL的诊断和与其他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丁润生;宋国齐;陆伟;孙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盐酸坦索罗辛胶囊体内药物浓度与男性尿流率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健康青年男性口服盐酸坦索罗辛胶囊(哈乐)前后尿流率变化,了解药物浓度对尿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对8例健康青年男性口服哈乐前后进行尿流测定和生命体征监测.服药前测定2次,服药后每2小时测定1次.服药后8 h内每小时和第10、12、16、24、36、48、72 h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结果:尿流加速度在服药后3 ~ 6 h明显增加(P < 0.05),且与血药浓度曲线峰值一致;余与服药前无差异(P > 0.05).结论:哈乐效果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口服常规剂量(0.4 mg)对青年男性尿流加速度有明显影响,对生命体征无影响.

    作者:崔林刚;文建国;任川川;毛淑平;张艳;李金升;张胜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Wnt信号通路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整合素连接激酶的调节作用

    目的:研究Wnt信号通路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以及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的调节作用.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白酒辅以玉米油、吡唑混合食料灌胃的方法制备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12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α-SMA、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检测大鼠肝组织ILK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肝组织中有少量β-catenin、α-SMA蛋白和ILK mRNA的表达,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β-catenin、α-SMA蛋白和ILK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β-catenin的表达量与α-SMA的表达呈正相关(r = 0.913,P < 0.01),ILK的表达量与β-catenin的表达亦呈正相关(r = 0.880,P < 0.01).结论: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在肝星状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LK可能通过调节Wnt信号通路间接发挥了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

    作者:苏金玲;姜希娟;郭茂娟;马东明;范英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重组腺病毒Ad-Runx3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转录因子Runx3对PC-3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Ad-Runx3为实验组,Ad-EGFP为对照组,应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Runx3对PC-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unx3对PC-3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结果:腺病毒介导Runx3显著抑制PC-3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生长能力及平板克隆形成能力,感染PC-3细胞36 h后可检测到显著的细胞周期阻滞.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转录因子Runx3对PC-3前列腺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生长和克隆形成、促进周期阻滞的作用,为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作者:陈勇;张瑞;于垂恭;高磊;于磊;张更;王禾;武国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室性早搏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十分常见.应用动态心电图对一般人群进行筛查,结果70% ~ 75%的受检者都能记录到室早[1].室早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 2-4 ],即室早相关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PVC-ITCM)和心源性猝死[5-6].本文就PVC-ITCM的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诊断及治疗进行如下阐述.

    作者:彭珍云;张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BD phoenixTM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与药敏检测,应用K-B法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耐药性检测,应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19.0软件对细菌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1年本院共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166株,其中医院感染占45%(75株),医院感染MRSA检出率为69%(52株),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83%);社区感染占55%(91株),社区感染MRSA检出率为52%(47株),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皮肤软组织(94%).医院感染MRSA和社区感染MR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考拉宁、高水平莫匹罗星的耐药率均为0,而医院感染MRSA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利福平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社区感染MRSA,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者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 90%,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加强对医院和社区的MRSA监测十分重要.

    作者:温伟洪;李介华;钟国权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大鼠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 μg HMGB1组和100 μg HMGB1组,每组各5只,后两组每只分别腹腔注射重组HMGB1 10 μg和100 μg.三套管法建立SD大鼠肺移植模型并随机分成单纯移植组、移植加0.1 mg抗HMGB1抗体组和移植加1.0 mg抗HMGB1抗体组,每组各5只,后两组每只分别腹腔注射抗HMGB1抗体0.1和1.0 mg.12 h后观察各组肺组织的湿干重比、炎症介质(TNF-α、ICAM-1、IL-6)基因表达、病理表现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注射重组HMGB1后尤其100 μg HMGB1组小鼠PaO2降低,PaCO2、湿干重比升高,TNF-α、ICAM-1、IL-6基因表达增强,肺组织出现病理改变.抗HMGB1抗体处理后,除ICAM-1基因表达外,肺移植大鼠的其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并与抗HMGB1抗体剂量有关.结论:HMGB1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潜在靶标.

    作者:王发龙;陈文;王振兴;陈静瑜;卫栋;陈国千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1],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 ~ 7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房颤卒中风险,已成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2010年10月达比加群酯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成为继华法林之后50年来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2].本文对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及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魏永燕;汤日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血清血管生长因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生长因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同步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脑梗死的体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病史)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 h内和第3、7、14天的平均血清PD-ECGF及VEGF浓度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并以发病后第7天高,第14天低.相应时间点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925,P = 0.126).不同时间点的血清PD-ECGF及VEGF浓度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与脑梗死体积也无相关性.结论:血清PD-ECGF、VEGF浓度在脑梗死后即有升高,参与新生血管形成及脑神经功能恢复,但血清浓度高低并非短期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预后的决定因素.

    作者:官俏兵;张晓玲;王琰萍;余波;杜瑛媛;万里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胸腺瘤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的比较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是严重而危险的并发症[1],一旦发生,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抢救的关键[2].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无创式机械通气与有创式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的临床效果,以指导今后此类患者的呼吸机治疗.

    作者:张捷;王东信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亚低温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S100B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大脑皮层S100B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常温组(B组,常规复苏)、保存性低温组(C组,常规复苏,心跳骤停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复苏性低温组[D组,常规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0 min给予亚低温治疗],各组于心跳骤停时和ROSC后2、4 h取血,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观察各时点血清大脑皮层S100B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结果:(1)B、C、D各组血清S100B蛋白从ROSC后2 h起开始升高,并持续上升至4 h,与A组比较,各时点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及大脑皮层S100B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 < 0.05).(2)与B组比较,C组ROSC后2 h血清S100B蛋白含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OSC后4 h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 < 0.05),皮层S100B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 < 0.05).(3)与A组比较,B、C、D各组ROSC后4 h大脑皮层GFAP表达均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大鼠血清、大脑皮层组织S100B蛋白和GFAP在ROSC后早期即有表达,可以作为诊断脑损伤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标志物;亚低温可减轻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

    作者:黄效模;汤旭;周厚荣;张谦;曾德珍;周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经心包纵隔内闭合支气管残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 leural fistula,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交通形成的瘘管,肺脏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尽管手术方式不断改进,BPF的发生率仍在0.5%~15%[1-2],治疗困难,病死率达23.6%~71.2%[3-4].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RBPF)是指已行剖胸手术行支气管残端闭合等失败或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复发的病例,治疗难度大,效果差,病死率高.近年来出现的经心包纵隔内闭合支气管残端治疗RBPF效果肯定,国内外多个医疗中心已将其作为RBPF的首选治疗方法[5-6].2007年7月至2011年11月我院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经心包纵隔内闭合支气管残端,配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RBPF5例,术后均无复发,无一例死亡,疗效肯定,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沈明敬;钱永跃;徐中华;徐忠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