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明;陈艳玲;官燕飞;叶贵诚;刘树沅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2008年国际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统计,全球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集中在发展中国家[1].而我国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因此,对宫颈癌的防治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至今发现多种肿瘤因子与宫颈癌相关,现认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CD147)不仅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而且可能是引起肿瘤血管生成、生长、侵袭转移的重要原因.
作者:白静;向小庆;叶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CT分型对患者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依据血肿在矢状位上与基底节的关系分为:前上区型、前下区型、后上区型、后下区型和混合型,依据血肿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岛叶造瘘点.31例常规手术入路未特别选定造瘘点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远期生存质量等.结果:术后清醒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实验组为(3.02±5.16)d、(16.38±5.42)d,对照组为(4.13±6.29)d、(18.26±7.09)d,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清除>90%的例数分别为23/25 (92.0%)和20/31(65.0%),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35).再出血率分别为1/25(4.0%)与9/31(29.0%),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37).两组ADL评分分级Ⅰ~Ⅴ级分别为9、7、5、3、l例和5、8、8、5、5例,实验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46).结论:根据矢状位位置关系对血肿进行分型,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术后再出血,提高患者远期生活功能恢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杨虎银;丁涟沭;孙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心肌细胞复极化延长与普通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增高密切相关[1].长QT综合征易感基因突变能显著增加患者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风险:[2].SCD是发达国家常见死因之一[3].体表心电图心率校正的QT间期(corrected QT interval,QTc间期)是心律失常发生与SCD研究中常用的指标之一[1].QTc 间期延长是SCD的危险因素之一[4].大约35%的QT间期变异具有遗传性[5].
作者:黄雷;袁自闯;余彦耿;成建定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方法:将野生型pTriEx-HBV 1.1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5h后给予不同浓度的LAM、ADV及ETV处理,隔天换药1次,换药2d后收集培养上清及细胞,用Dnase处理后,real-time PCR检测HBV DNA的水平.结果:上清及细胞内核心颗粒HBVDNA的水平下降2~3个数量级,大抑制率达98%,EC50值接近.结论:以上清病毒定量代替核心颗粒,建立了基于real-time PCR的HBV表型耐药分析方法,有利于HBV临床治疗的耐药监测.
作者:朱华;苏何玲;刘永明;刘青波;马义丽;许智慧;钟彦伟;徐东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穿刺路径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利用4种不同的穿刺路径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对92例(122个椎体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或椎体肿瘤患者行单侧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病椎穿刺前全部行CT测量标记,并观察疗效.结果:椎体穿刺成功率100.00%,术后随访1~6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VAS评分及ODI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所有具有椎体成形术手术指征的椎体骨折或肿瘤,依据不同的椎体类型,只要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方法,均可安全有效地通过一侧进行椎体成形术,避免盲目穿刺,大大减少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放射损伤,并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珏;刘杨青;原涟靖;张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膀胱癌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检测28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高的患者CD10的表达明显增高;CD10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0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且有望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奉松青;郭凯;郑少波;李虎林;刘春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及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因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术后收入SICU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增加了重症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使用时间、S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P<0.001).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可影响患者近期预后(P<0.001),而对远期疗效无影响.结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早期发生肌无力危象可影响患者近期预后但并不影响远期疗效.
作者:张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通过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光感受器内外节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3例(25只眼)确诊并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opcon公司Version3.21型SD-OCT测量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有1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2%.术前DIOA范围为551~2 900 μm,平均(1 933.16±650.80) μm;术后12个月DIOA范围为412 ~2 811μm,平均(1 329.20±780.13)μm.经配对样本的t检验,术前DIOA与术后DIOA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0.37,P=0.069),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t=3.73,P=0.001).结论:SD-OCT能清晰观察视网膜IS/OS层的结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少.
作者:肖泽锋;晏世刚;郭晶晶;陈建明;郭海科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心算对焦虑障碍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对34例焦虑障碍患者(患者组)及25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短程测量法采集静息及心算刺激下心率变异的频域指标,并进行两组静息状态及心算任务下心率变异的比较和两组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在静息状态下及心算刺激中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患者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在心算任务前后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在心算刺激下,低频成分(LF)明显升高,低频高频比(LF/HF)加大,LF%增加,HF%下降.结论:在应激时,正常人群会通过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来适应新环境,而焦虑障碍患者可能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原因不能作出相应的变化.
作者:王文菁;池思晓;钟天平;冯梅珍;许明智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漆树酸和紫杉醇联合用药对人肝癌HepG2细胞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人肝癌HepG2细胞经漆树酸和(或)紫杉醇处理后,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ax、Bcl-2及Caspase-3、8、9和PARP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结果:漆树酸和紫杉醇联合应用能够明显增强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与单独用药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漆树酸联合紫杉醇可以明显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两药联合作用可以诱导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Bax/Bcl-2比率增加,引起Caspase-3、8、9的活化,PARP的切割.结论:漆树酸和紫杉醇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明显增强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aspase系统活化相关.
作者:黄洪标;周萍;赵灿国;杨昌山;董晓先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探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用H-L卡方检验、ROC曲线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肝功能损害、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强度、急性白血病、肥胖症是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L卡方检验(x2=13.236,P=0.067),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44,0.89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及鉴别效度;验证组验证该模型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是72.7%、87.4%、87.3%、73.0%、80.0%.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情况.
作者:雷芳;朱彦;王丽霞;王韵;陆益龙;罗鸣;庄琴;汤郁;费小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儿童支气管哮喘为常见的儿科呼吸道疾病,易反复急性发作.然而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过程中,往往合并有低钾血症,且其发病隐匿,易被患儿其他临床症状所掩盖.本文回顾性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低钾血症的相关因素并予以相应的预防及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8年修订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诊断标准[1],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病房诊治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年龄3~ 12岁,平均(5.4±2.8)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3±3.2)年.
作者:陈艳;郁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检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复发期脑脊液(CSF)和血清中tau、S100、14-3-3蛋白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RRMS患者(RRMS组)急性期CSF和血清的tau蛋白、S100蛋白和14-3-3蛋白水平,并与无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体征和影像学表现的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对各观察指标与病程、IgG指数、扩展的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RMS组CSF tau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SF S100蛋白、14-3-3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S组与对照组的血清tau、S100、14-3-3蛋白水平间没有显著差异(P> 0.05).CSF tau蛋白与IgG指数明显相关(r=-0.381,P=0.039),与病程、EDSS评分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RRMS急性期存在轴索损伤,CSF tau蛋白与IgG指数相关;未发现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损伤的生物指标有异常.
作者:秦升;陶敏;梁军利;刘波;肖凯文;唐玉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常见和共同的病理转归,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各成分合成与降解的失衡而致纤维组织在肝内过量沉积的结果,属可逆性病变.若进一步发展则致不可逆的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肝硬化阶段).其发生发展机制主要涉及ECM生成增多与降解减少两个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可激活HSC和调节ECM的合成和沉积,被认为是肝纤维化中关键的因素.近年来研究提示[1-4]:TGF-β3可拮抗TGF-β1,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现阶段国内外对TGF-β3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曾玲;彭英铭;沈鸿彬;安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广东省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某特殊学校的73例非综合征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采集外周血,对GJA1、GJB2、GJB3、SLC26A4、mtDNA12S rRNA基因编码区进行测序.结果:73例患者中检测到GJB2基因突变235delC 5例;GJB3基因突变547G>A 1例;SLC26A4基因突变IVS7-2 A>G 7例,2168A>G杂合突变1例;mtDNA 12S rRNA纯合突变3例.结论:本研究为19.18%的研究对象明确了分子病因;GJB2基因突变不是本研究的主要致病基因,SLC26A4为常见的耳聋突变基因;未检测到GJA1基因突变.
作者:蒙翠原;盛晓丽;崔勇;林秋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将自体脂肪通过多层次移植填充的方法和术后效果.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取皮下脂肪,将抽取的脂肪进行处理、提纯后超量注射于颞部多层次,分别是皮下层、颞浅筋膜下层及颞深筋膜下层,以达到充填颞部的目的.结果:56例患者进行颞部双侧充填,脂肪注射量为13~25 mL.随访时间3~ 36个月,无破溃感染出血,脂肪液化囊肿等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作用持久.结论:自体脂肪颞部多层次移植填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相比颞部充填膨体及硅胶,有明显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绮梨;夏琼平;肖薇;张粤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应用于社区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的现状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1例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及血脂控制水平.结果:(1)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血脂水平在控制目标范围内的可能性是未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38倍.(2)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应用率为64.5%,二级预防在社区的依从性仍有上升空间.结论:(1)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规律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较未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血脂水平达理想控制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目前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规范和教育不足,导致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还有待提高.
作者:李忠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加巴喷丁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下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G组(术前1h服用加巴喷丁300 mg)和C组(安慰剂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需辅助芬太尼的剂量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G组与C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术中辅助芬太尼的剂量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lh口服加巴喷丁300 mg可以降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漆升;李茂兵;吴新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病变与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9个月的患者,检测肾功能,移植肾行穿刺活检,按照Banff 1997慢性评分标准分为2组:第1组和第2组.然后取病理切片进行各项免疫组化检测,观察间质内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行比较分析.结果:第1组有22例患者,第2组有16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第2组血肌酐高于第1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组中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第2组;而第2组中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率高于第1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过程中,上皮间充质转化与其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出现较高表达的波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纤维化程度较重.
作者:高文波;魏军军;翁国斌;曾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检测胸腔积液中PTEN、DPC4基因缺失、突变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良性胸腔积液组44例、恶性胸腔积液组47例,从胸腔积液中提取DNA,PCR-SSCP法检测PTEN第5~8外显子、DPC4第8~11外显子缺失、突变情况.结果:良性胸腔积液组未发现缺失及突变.恶性胸腔积液组PTEN基因总改变率为46.8%,DPC4基因总改变率为36.2%,联合检测PTEN、DPC4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为74.5%,显著高于胸水细胞学检查的53.2%(P<0.05).结论:PCR-SSCP技术检测胸腔积液中PTEN、DPC4基因缺失、突变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辅助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新蕾;田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