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线空腹血糖受损转归对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杨慧;姚涛;陈朔华;姜宇;李晓芳;吴寿岭

关键词:血糖, 空腹血糖受损转归, 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探讨基线空腹血糖受损(IFG)转归对患者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909例IFG患者进行血液生化及baPWV检查.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IFG诊断标准分为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IFG转归与baPWV的关系.结果: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52.1%、65.0%、79.9%.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收缩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与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相比,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1.47和2.77.结论:基线IFG转归与baPWV变化相关,对IFG进行控制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膀胱移行细胞癌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膀胱癌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检测28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高的患者CD10的表达明显增高;CD10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0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且有望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奉松青;郭凯;郑少波;李虎林;刘春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联性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203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75 g OGTT结果分为葡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和GDM组.测定两组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及血清hs-CRP水平,分析其与GDM的关系.结果:GDM组hs-CRP、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和LDL-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影响GDM的危险因素;按hs-CRP四分位分组,CRP水平≥4.78mg/L与GDM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有关,hs-CRP水平增高是GDM发病和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程飞;于莎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气管切开方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通过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screw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T)、导丝扩张钳法气管切开术(guide wire dilating forceps,GWDF)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surgery tracheostomy,ST)在ICU患者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气管切开方法在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8例行PT患者、29例行GWDF患者、42例行ST患者,观察3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导管脱出率、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T及GWDF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导管脱出率、并发痘发生率均明显少于ST组,预后较ST组好(P< 0.05);PT组与GWDF组比较,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导管脱出率、术后并发症均少于GWDF组(P<0.05),预后较GWDF组好.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手术比ST方法效果好,而微创术中又以PT更简便、快捷,是ICU患者首选的床旁气管切开方法.

    作者:宋秋鸣;武道荣;程大义;马永驰;冯开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临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鼻咽癌患者于放疗后3~36个月同期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随访中行18F-FDG SPECT/CT显像检查53例次,与同期MRI显像结果和3~6个月的临床追踪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发现鼻咽癌放疗后的复发和转移阳性22例、阴性24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0%、83.3%和88.4%,MRI发现复发或转移阳性19例、阴性27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87.5%和91.2%,两者间准确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对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能有效地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能进一步提高准确率.

    作者:郭立兵;石卫民;宋维舒;范义湘;黄凯龄;颜剑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微波消融对荷恶性黑色素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对荷恶性黑色素瘤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B16黑色素瘤皮下移植模型,随机分为消融组和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68、CD49b的表达;ELISA法检测瘤内IFN-γ、IL-2、TNF-α含量;观察皮下移植瘤体积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消融组血清CD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CD25+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消融组肿瘤组织CD68、CD49b的含量显著提高(P<0.01).消融组IFN-γ、IL-2、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间点,消融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波消融能上调抗肿瘤T淋巴细胞亚群,激活天然免疫细胞,增加抗肿瘤细胞因子,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

    作者:李纪强;姜兆静;陈俊;曾融;张积仁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依达拉奉对气腹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凋亡、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能否减轻气腹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再灌注损伤.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气腹组(S组)、气腹组(P组)和依拉达奉干预组(E组);P、E组维持4h10 mmHg压力气腹.气腹终止前30 min E组大鼠经阴茎背静脉注射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3 mg/kg,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气腹放气后6h取血清测定肝功能,取左肝内叶肝组织,TUNEL染色测定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检测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P组ALP、TBA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内胆管上皮细胞Bcl-2蛋白HIS评分降低(P<0.01)、凋亡指数升高(P<0.01);E组各项指标较P组显著好转.结论:气腹引发的缺血/再灌注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内的Bcl-2蛋白低表达,细胞凋亡增加,胆道功能损伤;氧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减轻损伤程度.

    作者:李文成;王刚;陈解元;邓龙姣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线空腹血糖受损转归对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线空腹血糖受损(IFG)转归对患者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909例IFG患者进行血液生化及baPWV检查.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IFG诊断标准分为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IFG转归与baPWV的关系.结果: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52.1%、65.0%、79.9%.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收缩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与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相比,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1.47和2.77.结论:基线IFG转归与baPWV变化相关,对IFG进行控制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作者:杨慧;姚涛;陈朔华;姜宇;李晓芳;吴寿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非症状性癫痫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胱抑素C (cystatin C,Cys C)在非症状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33例癫痫患者(实验组)和33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Cys C的水平.结果:实验组Cys C血清水平[(1.14±0.41)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86±0.15)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CysC血清水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血清Cys C可能为癫痫的血生化标志之一,并可能对研究治疗癫痫的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刘凤英;蔡学坤;谭敏玲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广东省非综合征耳聋患者GJA1基因及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研究广东省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发病情况.方法:对来自广东省某特殊学校的73例非综合征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采集外周血,对GJA1、GJB2、GJB3、SLC26A4、mtDNA12S rRNA基因编码区进行测序.结果:73例患者中检测到GJB2基因突变235delC 5例;GJB3基因突变547G>A 1例;SLC26A4基因突变IVS7-2 A>G 7例,2168A>G杂合突变1例;mtDNA 12S rRNA纯合突变3例.结论:本研究为19.18%的研究对象明确了分子病因;GJB2基因突变不是本研究的主要致病基因,SLC26A4为常见的耳聋突变基因;未检测到GJA1基因突变.

    作者:蒙翠原;盛晓丽;崔勇;林秋雄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莫西沙星经ERK1/2通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诱导气道上皮细胞产生MUC5AC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XF)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诱导气道上皮细胞表达产黏蛋白MUC5AC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NCI-H292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A、产藻酸盐型PA脂多糖(光滑型,sPA-LPS)、非藻酸盐型PA脂多糖(粗糙型,rPA-LPS)刺激,然后加入不同浓度MXF孵育24h,分别采用ELISA和实时定量PCR检测MUC5AC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Westem blot检测NCI-H292细胞内ERK1/2的激活情况.结果:PA、sPA-LPS和rPA-LPS能明显诱导NCI-H292细胞产生和表达MUC5AC,并能促进ERK1/2磷酸化.而MXF处理后,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PA、sPA-LPS或rPA-LPS诱导的MUC5AC蛋白表达,并有效抑制ERK1/2的磷酸化.结论:MXF能抑制PA诱导的黏蛋白表达,因此有望用于PA诱导的黏蛋白过度分泌的治疗.

    作者:谢莉;谭小武;曾赛丽;周洲;游晓星;何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NGAL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体内研究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s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肾损伤(I/R)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切除一侧肾脏,夹闭对侧肾蒂45 min的方法来建立大鼠I/R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缺血再灌注给药组(NGAL组),对照组、I/R组、NGAL组实验结束时分别用HE染色观察3组动物肾组织病理变化;再灌注24h后测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TUNEL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Bax与激活的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CC3)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凋亡蛋白Fas、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NGAL组Scr、Bun分别为(63.400±11.908 vs 121.857±17.151) μmol/L、(14.840±2.868 vs 28.557±6.434)mmol/L,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量减少(7.800±1.924 vs 15.400±3.049);NGAL组肾组织Fas mRNA(2.34±0.51 vs 6.84±2.34)表达降低、Bax蛋白[(7.440±1.640)% vs(15.456±1.955)%]表达降低、CC3蛋白[(3.171±0.321)%vs (7.291±1.059)%]表达降低、Bcl-2蛋白(6.91±1.64 vs 5.30±1.48)表达升高(P<0.05).结论:NGAL对大鼠I/R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减少细胞凋亡、改变凋亡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组织损伤,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臧秀娟;安淑娴;郑峰;夏燕平;宋莹;于青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股骨假体周围Vancouver B型骨折的治疗

    目的:探讨Vancouver B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1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PFF患者,Vancouver B1型8例,Vancouver B2型5例,Vancouver B3型2例.Vancouver B1型均采用切开复位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Vancouver B2、B3型予全髋关节生物型假体翻修结合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内固定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 30个月,平均25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2.4分,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结论:根据PFF术前的不同分型,应选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记忆合金环抱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在PFF Vancouver B型骨折的应用中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乐国平;张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从王旭高治肝法探讨慢性乙肝分型用药特点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是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性乙肝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其仍然是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1].而中医药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正确的辨证用药是中医药取得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恩成;冯全生;王健;唐琳;张磊;张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慢性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漏诊、误诊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和疗效.方法:对20例慢性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通过血气分析、超声心动检查评价抗凝治疗的效果.结果:误诊病例以老年怠者居多,大多数为女性,均合并高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确诊慢性肺栓塞后经抗凝治疗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血气分析及超声心动检查指标明显改善.结论:慢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征性,极易漏诊和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降低漏、误诊率,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积极抗凝疗效可靠.

    作者:曹月娟;姚朱华;许静;王佩显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妊娠状态下的血清胱抑素C及肌酐水平分析

    目的:观察未孕及不同妊娠状态下血清胱抑素C(Cys-C)及肌酐的水平,探讨妊娠对血清Cys-C的影响.方法:分析42例未孕(未孕组)、261例单胎以及57例双胎的早、中、晚孕期妇女的血清Cys-C以及肌酐水平.结果:未孕组血清Cys-C及肌酐分别为(0.74±0.09) mg/L及(55.8±7.8) μmol/L;单胎旱、中、晚孕组血清Cys-C及肌酐分别为(0.66±0.08)、(0.67±0.08)、(1.19±0.30) mg/L及(45.8 ± 7.1)、(42.5±6.1)、(48.4±10.2) μmol/L;双胎早、中、晚孕组血清Cys-C及肌酐分别为(0.82±0.11)、(0.95±0.32)、(1.49±0.51) mg/L及(35.1±11.6)、(40.7±8.3)、(43.9±13.8) μmol/L.在妊娠各个时期,双胎孕妇的血清Cys-C以及Cys-C/Cr比值均显著高于对应孕期的单胎孕妇(P<0.05).血清肌酐在中孕及晚孕期单双胎孕妇差异没有显著性,在早孕组,双胎孕妇显著低于单胎孕妇.结论:在应用Cys-C评价患者的肾功能状况时,应将妊娠因素考虑进去.应该根据不同妊娠状态分别制定Cys-C的参考值.妊娠进程中的Cys-C的升高可能是由于妊娠导致的生成增加所致,而非均由肾功能受损所致.

    作者:彭建明;陈艳玲;官燕飞;叶贵诚;刘树沅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依地酸钠钙治疗四肢皮肤撕脱伤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依地酸钠钙(EDTA)提高撕脱伤后皮肤成活率的效果.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四肢不完全皮肤撕脱伤患者99例,其中治疗组47例,清创缝合后于皮瓣蒂部及边缘真皮下注射EDTA 200~400mg;对照组52例,仅行清创缝合.测量两组术后2d皮瓣中央皮温与术后7d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拆.结果:术后2d治疗组皮瓣中央皮温[(35.00±0.65)℃]高于对照组[(34.64±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治疗组[(90.07±7.36)%]高于对照组[(85.10±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TA可有效提高四肢不完全皮肤撕脱伤的成活率.

    作者:荆慧田;黄德清;冯燕茹;纪大巍;毛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鉴别肺癌与肺感染性胸腔积液实验项目的实用性评价

    目的:评价鉴别肺癌与感染性胸腔积液检查项目的实用性,为合理选择联合检测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剐测定肺癌和肺感染患者的血清和胸腔积液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po)A、ApoB、转甲状腺素(TTR)蛋白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FA21-1)3项肿瘤标志物.同时计算各项生物化学标志物的阳性率与实用性.结果:比较肺癌患者与肺感染患者之间胸腔积液10项非肿瘤标志物与3项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发现非肿瘤标志物腺苷脱氨酶(ADA)、TTR和乳酸脱氢酶(LDH)有明显差异,肿瘤标志物CEA、NSE和CYRFA21-1均有显著差异.鉴别肺癌与肺感染胸腔积液,实用性指标顺序为CEA、CYFRA21-1、NSE.结论:首次报道以项目实用性评价鉴别肺癌与肺感染性胸腔积液生物化学标志物,其实用性由高到低顺序为:Glu、ADA、LDH、TTR、CEA、CYFRA21-1、NSE.

    作者:赵辉;潘涛;么作义;葛鹏;丁红梅;郭梦洋;孙续国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筛选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受益者生物标志物新进展

    近年来,临床上以吉非替尼(gefitinib)及厄洛替尼(erlotinib)为代表的EGFR-TKI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率方面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EGFR-TKI的疗效在不同个体中差异较大.因此,筛选EGFR-TKI治疗NSCLC受益者生物标志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1 EGFR突变目前已证实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区域中外显子19的缺失或L858R基因的点突变促进EGFR受体的形成,从而对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敏感.在接受EGFR-TKI治疗的患者中,有67.7%的EGFR突变者相对于17.2%野生型EGFR有显著反应(P=0.002),EGFR突变阳性者较野生型EGFR者的生存期延长7.2~20个月(P< 0.000 1)[1].但用于生存预测的数据尚存在争议,一些研究更倾向于EGFR突变是一种提示预后的因素,因为在紫杉醇与卡铂联合或不联合厄洛替尼同步治疗(TRIBUTE)试验或NSCLC应用吉非替尼联合治疗评价(INTACT)试验中提示EGFR突变者即使在只用化疗的患者中亦显现出很好的作用[2].多变量分析表明EGFR突变可以作为预测EGFR-TKI治疗效果的一个独立因素.

    作者:陈颖;梁建广;张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肛管直肠异物嵌顿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异物嵌顿产生的原因、临床不同类型诊治原则和疗效.方法:收集2003-2012年间我科在临床中诊治的肛管直肠异物嵌顿31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依据31例肛管直肠异物嵌顿的分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康复.病例中并发1例肛周脓肿,并发症发生率为3.23%.结论:根据肛管直肠异物嵌顿的不同情况及早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是顺利取出直肠异物、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蔡碧波;张振勇;张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蕈状管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经肛门放置蕈状管是否可以有效预防吻合口瘘.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宝鸡市中医医院普外科施行的136例根治性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给予经肛门于齿状线上2 cm放置蕈状管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进行肛门直肠静息压测定,并于术后观察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Dukes分期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直肠静息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1.38±0.25) kPa vs (3.67±0.39)kPa,P< 0.01].实验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2% vs13.5%,P< 0.05).结论:直肠癌术后经肛门放置蕈状管可以有效预防根治性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放置蕈状管后直肠静息压力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博林;牛钢;李亚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