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穿刺路径方法的选择及疗效

王珏;刘杨青;原涟靖;张雷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 单侧入路穿刺路径方法, 椎体骨折, 不同类型的椎体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穿刺路径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利用4种不同的穿刺路径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对92例(122个椎体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或椎体肿瘤患者行单侧经皮穿刺成形术治疗,病椎穿刺前全部行CT测量标记,并观察疗效.结果:椎体穿刺成功率100.00%,术后随访1~6个月,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VAS评分及ODI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所有具有椎体成形术手术指征的椎体骨折或肿瘤,依据不同的椎体类型,只要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方法,均可安全有效地通过一侧进行椎体成形术,避免盲目穿刺,大大减少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放射损伤,并获得良好疗效.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是生长快也是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许多资料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各地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在美国,甲状腺癌约占每年新发内分泌肿瘤的94.5%[1].甲状腺癌是由上皮细胞起源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分为乳头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癌占整个甲状腺癌的绝大多数.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又是常见的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甘云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甲状腺再次手术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与颈白线入路手术方式的比较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入路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将145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两种入路实施甲状腺手术:外侧入路组(n=65)和正中入路组(n=80).结果:外侧入路组手术总时间[外侧入路组70(30~ 265)min,正中入路组87(40~180)min,Z=-2.915,P=0.004]及显露甲状腺时间[外侧入路组(4.0±1.5) min,正中入路(5.0±2.0) min,t=-3.312,P=0.001]比正中入路组短.外侧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正中入路组[外侧入路组10(5 ~ 100)mL,正中入路组30(5~ 500)mL,Z=-3.095,P=0.002].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Z=-0.256,P=0.798).结论:再次甲状腺手术采用外侧入路可获得相对较清晰的解剖层次,适用于大部分甲状腺再次手术.

    作者:王毅;杜嘉林;吴泽宇;区金锐;简志祥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BORIS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结肠癌组织中BORIS基因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结肠癌组织以及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的BORIS表达,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BORIS在mRNA水平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与结肠癌肿瘤大小、部位、分级等因素的关系,以及BORIS蛋白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BORIS的mRNA及蛋白在正常结肠组织中无表达,而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结肠癌组织学类型、部位无关,与结肠癌的组织学分级(P<0.05)呈负相关,与肿瘤大小(P<0.05)、淋巴结转移(P<0.05)呈正相关,BORIS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无表达的结肠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RIS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重新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可能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在预测结肠癌早期转移以及患者预后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支海宁;焦鑫;刘小满;谭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PTEN和DPC4基因缺失、突变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

    目的:探讨检测胸腔积液中PTEN、DPC4基因缺失、突变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良性胸腔积液组44例、恶性胸腔积液组47例,从胸腔积液中提取DNA,PCR-SSCP法检测PTEN第5~8外显子、DPC4第8~11外显子缺失、突变情况.结果:良性胸腔积液组未发现缺失及突变.恶性胸腔积液组PTEN基因总改变率为46.8%,DPC4基因总改变率为36.2%,联合检测PTEN、DPC4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为74.5%,显著高于胸水细胞学检查的53.2%(P<0.05).结论:PCR-SSCP技术检测胸腔积液中PTEN、DPC4基因缺失、突变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辅助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新蕾;田锋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微波消融对荷恶性黑色素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对荷恶性黑色素瘤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B16黑色素瘤皮下移植模型,随机分为消融组和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68、CD49b的表达;ELISA法检测瘤内IFN-γ、IL-2、TNF-α含量;观察皮下移植瘤体积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消融组血清CD4+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CD25+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消融组肿瘤组织CD68、CD49b的含量显著提高(P<0.01).消融组IFN-γ、IL-2、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间点,消融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波消融能上调抗肿瘤T淋巴细胞亚群,激活天然免疫细胞,增加抗肿瘤细胞因子,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

    作者:李纪强;姜兆静;陈俊;曾融;张积仁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情况.方法:选择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25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分析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及H.pylori感染的相关情况.结果:(1)325例患儿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为96.3%,常见疾病依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59.1%,胆汁返流性胃炎12.9%,十二指肠球炎12.6%,十二指肠球溃疡11.7%.(2)腹痛在上消化道疾病中占比例高为88.3%.上消化道出血36例,以十二指肠球溃疡为主占61.1%.呕吐主要以胆汁返流性胃炎为主占47.6%.(3)各种上消化道疾病中H.pylori检出率以十二指肠球溃疡为高(71.1%),上消化道出血H.pylori检出率66.7% (24/36),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检出率40.1%(77/192).(4)325例患儿中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42.8%,男性感染率为44.8%,女性感染率为40.4%,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65,P>0.05).各年龄组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3~6岁组30.4%(24/79),7~11岁组42.1%(48/114),12~ 16岁组50.8%(67/132),差异有显著性(x2=8.13,P< 0.05).结论: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上消化道疾病检出率较高,腹痛、呕吐以胃炎为多见.H.pylori感染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作者:邹明艳;张勇;李锦霞;梁韶妹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慢性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肺栓塞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漏诊、误诊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和疗效.方法:对20例慢性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通过血气分析、超声心动检查评价抗凝治疗的效果.结果:误诊病例以老年怠者居多,大多数为女性,均合并高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确诊慢性肺栓塞后经抗凝治疗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血气分析及超声心动检查指标明显改善.结论:慢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征性,极易漏诊和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降低漏、误诊率,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积极抗凝疗效可靠.

    作者:曹月娟;姚朱华;许静;王佩显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同时性双重癌术后双肺转移1例的化疗方案选择

    患者女,48岁,2006年10月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大小约3.0 cm×3.0cm,穿刺活检病理示:左乳腺浸润性癌.术前行胸部CT提示左上肺结节.2006年11月27日同时行左肺上叶切除术及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乳头及基底未见癌累及,腋窝淋巴结(1/6)见癌转移;左上肺细支气管肺泡癌,支气管断端未见癌累及,另送主动脉窗淋巴结(1/6)见癌转移,肺门淋巴结(3/5)见癌转移.免疫组化示:ER(++)、PR(++)、CerbB2(+).术后诊断为:(1)左乳浸润性导管癌PT2N1M0ⅡB期;(2)左肺细支气管肺泡癌PT1N2M0ⅢA期.术后先后行PTX+DDP方案4个疗程及CAF方案2个疗程的辅助化疗及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2007年10月复查CT示两肺多发结节,患者此时放弃化疗并中止内分泌治疗,行中药治疗1年余.

    作者:曾纪权;王晓;郑智;周绪堂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与宫颈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2008年国际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统计,全球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集中在发展中国家[1].而我国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因此,对宫颈癌的防治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至今发现多种肿瘤因子与宫颈癌相关,现认为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CD147)不仅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和不良预后相关,而且可能是引起肿瘤血管生成、生长、侵袭转移的重要原因.

    作者:白静;向小庆;叶红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加巴喷丁预给药对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加巴喷丁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下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G组(术前1h服用加巴喷丁300 mg)和C组(安慰剂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需辅助芬太尼的剂量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G组与C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术中辅助芬太尼的剂量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lh口服加巴喷丁300 mg可以降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止血带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作者:漆升;李茂兵;吴新勤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不同气管切开方法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通过经皮旋转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screw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T)、导丝扩张钳法气管切开术(guide wire dilating forceps,GWDF)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surgery tracheostomy,ST)在ICU患者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气管切开方法在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8例行PT患者、29例行GWDF患者、42例行ST患者,观察3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导管脱出率、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T及GWDF组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导管脱出率、并发痘发生率均明显少于ST组,预后较ST组好(P< 0.05);PT组与GWDF组比较,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导管脱出率、术后并发症均少于GWDF组(P<0.05),预后较GWDF组好.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手术比ST方法效果好,而微创术中又以PT更简便、快捷,是ICU患者首选的床旁气管切开方法.

    作者:宋秋鸣;武道荣;程大义;马永驰;冯开俊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9-顺式维甲酸联合细胞毒药物对MYCN扩增型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毒性及MYCN、MDR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9-顺式维甲酸(9-cis retinoic acid,RA)联合细胞毒药物对MYCN扩增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的毒性及MYCN、MDR1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RA分别与长春新碱(VCR)、顺铂(CDDP)、足叶乙甙(VP16)、阿霉素(ADR)双药联合或单独作用IMR32细胞株24 h后:(1) 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3)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YCN、MDR1的mRNA表达.结果:(1)细胞生长抑制率:各双药组高于相应单药组(P<0.01).(2)细胞凋亡率:双药组高于相应单药组(P<0.01),RA +CDDP高于其他双药组(P< 0.05). (3)MYCN表达:各双药组均低于相应单药组(P<0.05),RA+VCR低于其他双药组(P< 0.05);MDR1表达:双药组高于相应单药组(P<0.05),RA+ADR高于其他双药组(P<0.01).结论:RA联合细胞毒药物对NB生长抑制、凋亡及下调MYCN表达有协同作用,可上调MDR1表达,综合分析RA与VCR或CDDP的组合可能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较合理的选择.

    作者:彭智勇;吴学东;张玉明;黄恩平;龙丽娜;李春富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底节脑出血CT分型对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CT分型对患者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依据血肿在矢状位上与基底节的关系分为:前上区型、前下区型、后上区型、后下区型和混合型,依据血肿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岛叶造瘘点.31例常规手术入路未特别选定造瘘点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远期生存质量等.结果:术后清醒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实验组为(3.02±5.16)d、(16.38±5.42)d,对照组为(4.13±6.29)d、(18.26±7.09)d,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清除>90%的例数分别为23/25 (92.0%)和20/31(65.0%),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35).再出血率分别为1/25(4.0%)与9/31(29.0%),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37).两组ADL评分分级Ⅰ~Ⅴ级分别为9、7、5、3、l例和5、8、8、5、5例,实验组同样优于对照组(P=0.046).结论:根据矢状位位置关系对血肿进行分型,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术后再出血,提高患者远期生活功能恢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杨虎银;丁涟沭;孙晓阳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膀胱癌组织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的表达;荧光定量RT-PCR检测28例膀胱癌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D10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CD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高的患者CD10的表达明显增高;CD10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0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及其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且有望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奉松青;郭凯;郑少波;李虎林;刘春晓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与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目的:观察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病变与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8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9个月的患者,检测肾功能,移植肾行穿刺活检,按照Banff 1997慢性评分标准分为2组:第1组和第2组.然后取病理切片进行各项免疫组化检测,观察间质内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行比较分析.结果:第1组有22例患者,第2组有16例.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第2组血肌酐高于第1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组中细胞角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第2组;而第2组中波形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率高于第1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过程中,上皮间充质转化与其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出现较高表达的波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纤维化程度较重.

    作者:高文波;魏军军;翁国斌;曾力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临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鼻咽癌患者于放疗后3~36个月同期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随访中行18F-FDG SPECT/CT显像检查53例次,与同期MRI显像结果和3~6个月的临床追踪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发现鼻咽癌放疗后的复发和转移阳性22例、阴性24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0%、83.3%和88.4%,MRI发现复发或转移阳性19例、阴性27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87.5%和91.2%,两者间准确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和MRI对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能有效地评价治疗效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能进一步提高准确率.

    作者:郭立兵;石卫民;宋维舒;范义湘;黄凯龄;颜剑豪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基线空腹血糖受损转归对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基线空腹血糖受损(IFG)转归对患者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909例IFG患者进行血液生化及baPWV检查.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IFG诊断标准分为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IFG转归与baPWV的关系.结果: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52.1%、65.0%、79.9%.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收缩压、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与IFG转归为理想血糖组相比,仍为IFG组、进展为糖尿病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均增加,RR值分别为1.47和2.77.结论:基线IFG转归与baPWV变化相关,对IFG进行控制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作者:杨慧;姚涛;陈朔华;姜宇;李晓芳;吴寿岭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他汀类药物应用于社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分析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应用于社区急性冠脉综合征二级预防的现状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1例再次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及血脂控制水平.结果:(1)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血脂水平在控制目标范围内的可能性是未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38倍.(2)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应用率为64.5%,二级预防在社区的依从性仍有上升空间.结论:(1)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规律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较未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血脂水平达理想控制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目前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二级预防的规范和教育不足,导致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还有待提高.

    作者:李忠华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胸腺瘤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对患者长短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及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因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术后收入SICU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增加了重症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使用时间、S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P<0.001).术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可影响患者近期预后(P<0.001),而对远期疗效无影响.结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切除术后早期发生肌无力危象可影响患者近期预后但并不影响远期疗效.

    作者:张捷 刊期: 2013年第07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发低钾血症的多因素分析

    儿童支气管哮喘为常见的儿科呼吸道疾病,易反复急性发作.然而在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过程中,往往合并有低钾血症,且其发病隐匿,易被患儿其他临床症状所掩盖.本文回顾性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低钾血症的相关因素并予以相应的预防及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8年修订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诊断标准[1],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病房诊治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年龄3~ 12岁,平均(5.4±2.8)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3±3.2)年.

    作者:陈艳;郁峰 刊期: 2013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