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雅红;丁曙晴;刘飞;章蓓;裴穗东;王小峰;谭妍妍
目的:探索应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方法:总结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年14例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采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牵张复位重建中后足骨关节结构,行关节融合同时调整足内外侧柱长度,对比手术前后足部形态及功能.结果:随访14例患者至完全负重行走后27周,关节完全骨性融合时间平均19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平均21周,终均达到关节骨性融合,形成稳定的跖行足.对比手术前后内柱高度、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距舟覆盖角、距跟角都有明确改善.AOFAS评分术前平均46分,术后平均78分.结论:采用双边可调式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Eichenholtz 3期中后足Charcot关节病,能大限度重建中后足骨性结构,使脱位畸变关节达到稳定骨性融合,矫正畸形,调整足部应力分布,有效改善患者足部症状.
作者:赵晶晶;黄若昆;肖凯;李静;方真华;勘武生;谢鸣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并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炎症介质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乌司他丁组(43例),乌司他丁组在PTCA术前1 h30万U静脉滴注,术后10万U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续3d;对照组PTCA术前、术后均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h(给予乌司他丁或生理盐水前)、术后2、24、48、72 h抽取血标本做血清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NEU)、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钙蛋白Ⅰ(cTnⅠ)化验检查.结果:PTCA术后两组患者血浆NEU、IL-6、hs-CRP含量均升高,但乌司他丁组增加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cTnI升高,随后24h逐渐下降,乌司他丁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PTCA术前及术后使用乌司他丁可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炎症反应.
作者:许建强;梁健球;袁满娟;霍保善;吴庆庆;李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老年AECOPD患者疗效及血纤维蛋白原(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139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分为小剂量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组,同时选52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包括给予患者吸氧、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小剂量肝素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步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50 mg/d泵入;低分子肝素组同步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抗皮下注射/d,评价三组的疗效、检测三组AECOPD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对照组Fbg、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小剂量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Fbg、Hs-CRP及TNF-α水平小剂量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三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小剂量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较常规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肝素通过降低老年AECOPD患者Fbg、Hs-CRP、TNF-α水平,继而抑制气道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红阳;郭秀华;戈艳蕾;王立民;付爱双 刊期: 2013年第20期
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一种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由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基因突变致其编码的CFTR蛋白功能缺陷所致[1].全球约70000名CF患者,其中白种人常见[2],临床资料显示该病在我国也有一定发病率.CF死亡率极高,中位生存期短[3],亟需找到有效治疗措施改善CF患者生存质量.针对CFTR基因突变及其编码的CFTR缺陷选择个性化治疗[4],是近年CF治疗研究的热点.
作者:王秋琼;秦光梅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利用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环式护理干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探讨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入住我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PDCA循环式护理,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生存质量评定量表和慢性肝病问卷CLDQ (chronic liver disease questionnaire)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生存质量评分和CLD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翟清华;郑蔚;张利霞;黄艳玲;乐婷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粉碎性指骨骨折26例(31处),经过6~11个月随访,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6例31处骨折.男19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5.4岁;中节指骨骨折16处,近节指骨骨折15处;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4例,挤压伤10例,电锯伤2例;合并肌腱断裂19处,伴有骨缺损8处.
作者:叶峰;杨星华;官正华;韦溦;张忠荣;廖胜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在肝转移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行全肝CT灌注检查,获得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灌注参数及灌注伪彩图像,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1)肝转移瘤肝动脉灌注量及动脉灌注指数较周围肝实质均升高,而门静脉灌注量则降低,达峰时间明显缩短.(2)肝转移瘤TDC(时间密度曲线)变化较大,但均表现出比较明显上升坡度,峰值出现时间较早.(3)富血供与乏血供转移瘤灌注图有一定差异,在ALP及HPI伪彩图上,病灶外周皆呈高灌注表现,乏血供转移瘤中心多呈低灌注,富血供转移瘤中心不均匀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略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4)HPI和ALP灌注伪彩图像中显示的病灶面积较CT增强图像面积更大.结论:双源CT灌注可反映肝转移瘤血供情况,对肿瘤真实大小的评估、转移瘤术前指导及术后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波;卞佳;姜兴岳;张林;张兰;代彩云 刊期: 2013年第20期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X线钡餐、超声内镜等在食管癌的诊疗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其综合评价能力均存在不足.MR作为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手段,在乳腺、肺部、肝脏等体部脏器已经逐步成熟使用,而有关食管癌MR的应用报道一直以来并不多见.近年来,诸多功能成像手段(动态增强MR、弥散成像等)也开始在食管癌的诊疗中得到初步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食管癌MR成像,尤其是功能成像方面的新进展情况.
作者:刘官馥;李智勇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对比研究全盆底重建术(Prolift)与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45例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非随机分为观察组即全盆底重建组(20例)和对照组即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壁修补组(25例)进行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平均1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以术后12个月至18个月内高,分别为10%(2/20)和28%(7/25).观察组1例出现补片暴露,观察组术后性生活恢复和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rolift全盆底重建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少,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付燕燕;鲁菊英;梁新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头位初胎阴道产时限制会阴切开,对产妇及新生儿近期指标的影响,以评估产时常规会阴切开对于母儿安全是否必要.方法:2011年我院头位足月阴道初产妇932例,产时尽量不做会阴切开;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阴道产时常规会阴切开,共727例.比较两组产妇近期指标(会阴裂伤、新生儿窒息、产后排尿及产程)情况.结果:限制会阴切开组与常规组相比,会阴切开率分别为35.0%与78.4%,严重会阴裂伤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导尿率与产程时间等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限制切开组产后2h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结论:限制会阴切开不增加严重会阴裂伤与新生儿窒息率、不延长产程、减少产时出血量,头位初胎自然产时没有必要常规会阴切开.
作者:郭培奋;孔欣;凌金凤;彭翠霞;李庆宇;杨小丽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四联方案联合口腔洁治对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除率及1年后再感染率.方法:经14C-呼气试验(14C-UBT)或快速尿素酶法(RUT)确诊胃HP感染并采用唾液测定螺杆菌技术(HPS)诊断口腔HP感染,对同时有胃和口腔HP感染者310例随机分成2组,口腔洁治组162例给予四联方案10d,同时给予口腔洁治;单纯根除治疗组148例仅给予相同的四联方案,不进行口腔洁治.两组结束后,停药1个月后复查14C-UBT.比较2组患者HP根除率,对成功根除者继续观察约1年,再次复查14C-UBT或RUT,观察2组HP的再感染率.结果:口腔洁治组162例,成功根除141例,根除率为87.0%;单纯根除治疗组148例,成功根除115例,根除率为77.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04).1年后口腔洁治组再感染率为8.5%,单纯根除治疗组再感染率为20.0%,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78).结论:对同时有胃和口腔HP感染者进行口腔洁治可提高根除率,并可降低胃HP再感染,表明口腔HP和胃HP有较密切的相关,口腔HP感染可能是患者HP根除失败及复发的一个重要和直接的原因之一.
作者:诸葛建琳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于IgA肾病大鼠肾脏中细胞因子TGF-β1和MCP-1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MSCs注射组、生理盐水组及正常对照组.前两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法建立IgA肾病模型.体外连续培养SD大鼠BMSCs.用ELISA法检测尿中的TGF-β1、MCP-1水平,用RT-PCR技术检测肾组织中二者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两种细胞因子在肾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移植后1周,检测MSCs组大鼠尿上清细胞因子TGF-β1(5.38±0.99) ng/mL,MCP-1(287.67±17.41)pg/mL; NS组TGF-β1(7.84±0.98) ng/mL,MCP-1(359±10.49)pg/mL.两组相比P< 0.05.移植后4周,MSCs组TGF-β1(2.78±0.35)ng/mL,MCP-1(197.83±15.16)pg/mL;NS组TGF-β1(9.18±0.64)ng/mL,MCP-1 (403.5±19.27)pg/mL.两组相比,P<0.05.且两种细胞因子在两组大鼠肾免疫组化蛋白表达及肾组织中mRNA表达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注BMSCs后肾脏内的TGF-β1、MCP-1明显减少,且有延续效应,可能是MSCs修复IgA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彭伟;黄演强;刘郑荣 刊期: 2013年第20期
患者,男,41岁,因“泡沫尿半年余”入院.20年前有过脑外伤史,经积极治疗后无后遗症.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余,血压高140/100 mmHg.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患者半年前出现解泡沫尿,无肉眼血尿,无明显浮肿,无畏寒、发热,查尿蛋白阳性,未予特殊处理.20余天前,因“上呼吸道感染”于我院门诊给予蒲地蓝口服液消炎、止咳治疗.查肾功能:ALB 40.6 g/L,BUN7.30 mmol/L,CR 93.3 μmol/L,eGFR81.2 mL/min;尿常规:RBC 55.6/μL,BLD(++++),PRO(+),为进一步治疗入院.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Ⅰ级.
作者:蔡小军;宋惠珠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封闭抗体阴性)的疗效.方法:对78例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选取复发性流产患者76例为对照组.以治疗后妊娠成功率为疗效判定标准,并同时观察妊娠中期两组患者流产率和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妊娠结局的比较.结果:试验组妊娠成功率为78.2%,对照组为39.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治疗后,59例患者封闭抗体转为阳性,其中妊娠成功51例,成功率为86.44%;19例封闭抗体仍为阴性者,妊娠成功10例,成功率为47.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阴性的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美梅;孙丛萌;周运花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靶控输注(TCI)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肾移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恢复情况.方法:3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血浆浓度为靶浓度,TCI舒芬太尼(PS组,n=15)0.4 μg/L或瑞芬太尼(PR组,n=15)4μg/L,丙泊酚靶浓度4 mg/L,术中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随时间变化有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麻醉恢复PS组患者平稳,PR组1例患者发生躁动.结论:肾移植手术中TCI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均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两组方法均不影响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伟栋;张兴安;刘礼胜;徐波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少儿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对5例MELAS综合征少儿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病理进行分析,并用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方法进行线粒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MELAS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肌无力、听力或视力障碍、失语、脑卒中样发作、智力下降、生长发育迟滞、血乳酸增高等.MRI表现为不符合脑血管分布的多发长T1长T2信号,主要累及颞枕顶叶.超微病理学检查仅见一例患者线粒体增加及形态结构异常.基因检测可见所有患者均有A3243G位点杂合突变.结论:MELAS综合征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血乳酸测定、影像学、病理学和基因突变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mtDNA突变检测是诊断MELAS敏感、可靠的方法之一.
作者:周君霞;张淑芳;逯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探讨CK19、TTF-1、HBME-1、Galectin-3、TPO在桥本甲状腺炎实性细胞巢(solid cell nest,SCN)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 carcinoma,PTMC)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30例SCN与15例PTMC中CK19、TTF-1、HBME-1、Galectin-3、TPO的表达.结果:CK19、TTF-1在SCN与PTMC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ME-1、Galectin-3、TPO在SCN与PTMC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五者在SCN与PTMC中的着色形态也有不同.结论:CK19可作为SCN与PTMC诊断的重要标记物,HBME-1、Galectin-3可作为PTMC诊断的重要标记物,五者均可用于SCN与PTMC的鉴别诊断.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张桂珍;朱甄达;汪明成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同源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MDR-Ab引起的感染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院脑外科重症病房分离的12株MDR-Ab,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12株MDR-Ab试验菌株中,经PFGE指纹图谱分析,可分为A、B、C、D、E、F6个基因型,其中A型和B型是主要流行基因型.结论:该研究证明该院脑外科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呈多克隆系并存,但尚不能证明存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爆发流行,PFGE是研究临床菌株流行,菌株分型的有效手段.
作者:方艳平;张耀康;江凌晓;姜长宏;林丽娟;付亮;龙军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23例,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外科切除室间隔心肌疏通左心室流出道,二尖瓣结构功能异常者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术中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指导麻醉管理和外科治疗.结果:全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TEE监测提示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满意.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6例,其中2例TEE监测提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二尖瓣中大量返流改行二尖瓣置换术.共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TEE监测提示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术后并发症包括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活动性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各1例.术后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脑卒中.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有助于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术中TEE监测对血流动力学管理和手术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雷迁;曾庆诗;王文贤;罗沙;谢斌;张晓慎;罗智超;郭惠明 刊期: 2013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GIST中,原发于十二指肠3例,空肠8例,回肠4例;恶性10例,良性2例,交界性3例;CT表现为与肠壁密切相关的软组织肿块,病灶一般境界清晰;良性者,多数<3cm,密度较均匀;恶性者,多数>3cm,密度多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区.肿块多为富血供,增强后肿块的实质部分强化显著,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能够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术前定位、定性和肿瘤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冯永明;钱斌;陈宏伟 刊期: 2013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