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北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蕾茹;肖卫;金立军;汪里萍

关键词:冠心病,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湖北地区人群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湖北地区冠心病病例和对照各961例,了解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史,及空腹血糖、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值.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收缩压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和饮酒史差异有显著性(P <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显著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饮酒史和性别.结论:湖北地区人群中,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饮酒史和性别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湖北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目的:分析湖北地区人群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湖北地区冠心病病例和对照各961例,了解吸烟、饮酒、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史,及空腹血糖、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值.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收缩压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和饮酒史差异有显著性(P <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显著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饮酒史和性别.结论:湖北地区人群中,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饮酒史和性别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蕾茹;肖卫;金立军;汪里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CD-d/CIgG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脏疾病(T2DKD)患者D-二聚体清除率与IgG清除率比(CD-d/CIgG)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将199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组,60例)﹑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组(EDKD组,60例)和临床糖尿病肾脏疾病组(CDKD组,79例),另选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50例),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d(sD-d)、IgG(sIgG)及尿D-d(uD-d)、IgG(uIgG)浓度计算出CD-d/CIgG,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SDM组、EDKD组、CDKD组 CD-d/CIgG、sD-d、uD-d较NC组升高(P < 0.05=,随病情加重,升高更为明显.CD-d/CIgG与hs-CRP显著相关(r = 0.63,P < 0.05=.T2DKD患者CD-d/CIgG水平随着尿白蛋白的增加而升高.结论:T2DM患者CD-d/CIgG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T2DKD早期敏感的诊断指标.

    作者:张国明;胡礼仪;戎国栋;韩洪波;周业庭;马小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在择期胃肠道手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公认,可明显改善术后脏器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甚至降低术后并发症.但是,目前国内外甚少关于FTS在急诊手术中应用的研究.本研究将探讨在急诊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中应用FT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黎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不同姑息治疗方法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姑息治疗方法治疗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对145例无法行根治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各种姑息性内引流术.分成4组,分别为腹腔镜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组、开腹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组及内镜胆道塑料支架置入组和金属支架置入组.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黄疸下降比例,同时针对不同姑息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5例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中腹腔镜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20例,开腹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20例,内镜胆道支架引流术105例,其中塑料支架65例及金属支架40例.4组患者术后黄疸均迅速消退,术后减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9,P > 0.05);4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1),内镜胆道塑料支架和金属支架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另外两组(P < 0.05),而且塑料支架组在住院费用上更为低廉(P < 0.01);4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不能根治切除的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首选内引流术,不同姑息引流方法中以腹腔镜及ERCP微创技术费用低、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的关键是重视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减少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有效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王蒙;王广义;张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患者男,27岁.主因躯干青灰色斑片6个月余,于2010年12月30日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意识突然发现胸腹部出现少量青灰色斑片,无不适,未诊治,青灰色斑片逐渐增多,近2个月,类似皮疹数量及颜色无明显变化.既往无慢性病史,无接触化学物质、物理性刺激史,无服砷、银、氯丙嗪等药物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无异常.

    作者:周立奉;茆建国;路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烧伤患者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不动杆菌感染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常规方法分离鉴定我院近两年烧伤患者细菌学送检标本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结果:共检出不动杆菌91株,(1)标本分布:创面分泌物株数67.04%,痰液株数16.48%,导管株数7.69%,血液5.49%,其他3.30%.(2)菌株类型:鲍曼不动杆菌75.82%,醋酸钙不动杆菌12.1%,溶血不动杆菌6.59%,洛菲不动杆菌5.49%.(3)耐药情况:产酶菌株共58株,对19种药物的平均耐药率为89.12%,不产酶菌株33株,平均耐药率58.56%.结论:不动杆菌是烧伤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耐药率高,加强不动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监测,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陈静;张才成;邹海虹;黎进;廖晚珍;李剑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盆底静脉曲张影像指标与临床症状关联性研究

    目的:评价盆底静脉曲张患者影像指标与临床症状关联性,以期为临床医生客观评价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提供影像学佐证.方法:对146例盆底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常规阴道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子宫肌层及两侧血流、附件区及盆底静脉丛,测量扩张迂曲静脉的范围及宽内径,检测血流频谱,进行影像学分级诊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测量,观察影像学分级与疼痛积分的关联性.结果:不同影像学等级盆底静脉曲张患者症状积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5),且影像学等级越高患者症状积分越高;同时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与彩超检查所得静脉内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盆底静脉曲张患者影像指标与临床症状可能具有一定关联性,值得进一步临床实验研究.

    作者:施春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替莫唑胺治疗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常使用烷化剂进行治疗,但传统烷化剂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1].新型烷化剂替莫唑胺(TMZ)毒副作用小,长时间用药耐受性好,已成为治疗胶质瘤的有效药物之一[2].本综述总结TMZ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如下.

    作者:李晓兴;王之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粪水吸入性肺炎1例

    患者男,73岁.因发热气喘1 d,于2010年5月15日21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 d醉酒后不慎坠入粪池,捞起后感气喘,1 h后寒战发热,伴咳嗽,偶咳血丝痰,送入当地医院,测体温38℃,15日转入我院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药物和食物过敏史,有吸烟史30余年,10支/d,未戒烟.入院查体:体温38.5℃,脉搏96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10/70 mmHg.神智清楚,急性面容,平车送入病房,右侧颜面青紫.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较多湿性啰音,心率96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四肢皮肤见多处擦伤.

    作者:高宝安;陈世雄;向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医学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快速康复医学旨在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缩短其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此理念一提出就备受关注.为使患者在心脏手术后能够快速有效康复,Krohn等[1]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采用一独特的麻醉和治疗方案,并受到Engelman等[2]的广泛推崇,继而产生了快速康复心脏外科(fast-track cardiac surgery,FTCS),其定义为针对心脏外科患者应用各种优化方法从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到出院的一个快速围手术期流程.

    作者:王晓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Van Neck病6例总结

    Van Neck病是一种发生于坐骨耻骨结合处的骨骺病,于1924年由Van Neck首先确认,并提供了病理诊断,故后人以其名字命名该病[1].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国内报告病例42例[2-4],所以该病临床上并不多见,有时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1,4],笔者曾见误诊为骨肿瘤给予手术治疗的病例,为此,有必要整理我院2000年7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并报告如下,以防止临床再次出现误诊误治现象.

    作者:何登伟;俞伟杨;朱烨;朱科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的干扰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的干扰作用,为临床提供血糖测定的准确实验数据.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EP7-A2文件,实验组中加入多巴酚丁胺,对照组中加入生理盐水,采用配对差异实验评价多巴酚丁胺对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己糖激酶法(HK)、基于葡萄糖氧化酶法的微量血糖仪法(A)和基于葡萄糖脱氢酶法的微量血糖仪法(B)的干扰作用.剂量依赖试验评价不同浓度的多巴酚丁胺对血糖干扰作用的大小.结果:配对差异实验显示多巴酚丁胺对己糖激酶法不存在干扰,对葡萄糖氧化酶法存在负干扰,对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微量血糖仪法存在正干扰,对基于葡萄糖脱氢酶的微量血糖仪法存在正干扰.剂量依赖试验显示对存在干扰的3种方法中干扰程度随多巴酚丁胺浓度增高而增高,剂量响应曲线呈线性关系.结论: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存在不同的干扰作用.当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药物时,临床应合理选择血糖测定方法.

    作者:李有强;张云燕;林晓敏;徐建华;郭龙华;张彬;王建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可能机制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可侵犯脊髓前角、脑干及皮质运动神经元等,而致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ALS人群患病率(0.8 ~ 7.3)/106,年发病率约(0.2 ~ 2.4)/106,男女之比为(1.4 ~ 2.5)∶1,平均存活时间一般为31 ~ 43个月[1].ALS主要为散发型,5% ~ 10%为家族型,在20%的家族型患者中,有明确的SOD1基因突变.关于ALS的病因假说主要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假说、遗传基因假说、自体免疫假说、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等[2].目前尚无特殊方法可治愈此病,其治疗困难的原因在于:(1)ALS潜在的病因尚不明确;(2)运动神经元的弥漫性死亡;(3)疾病诊断之前即存在线粒体、神经元变性的慢性原因.利鲁唑是目前唯一推荐用于该病的药物,但只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ALS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全交界;陈卓铭;姚滔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iRNA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探讨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女性癌症发病率中排第2位,病死率排第5位[1].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阶段、多基因调控异常的过程.研究[2]表明miRNA在细胞代谢、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miRNA能够识别特定的目标mRNA,并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mRNA的降解和(或)抑制翻译过程而负性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发挥着类似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参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miRNA的表达谱亦存在组织特异性,其差异性表达谱的研究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其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汤文凡;刘朝奇;佐满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以结肠为替代器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以结肠为替代器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珠江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结肠为替代器官手术(其中结肠代膀胱59例,结肠代阴道23例)患者82例,分为传统治疗组42例(其中结肠代膀胱30例,结肠代阴道12例)和FTS组40例(其中结肠代膀胱29例,结肠代阴道1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咽喉疼痛、急性胃扩张、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FTS组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较传统治疗组缩短,住院费用较传统治疗组降低,咽痛明显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急性胃扩张、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TS可有效促进结肠替代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厉周;蔡寨;付月;方素珍;韩帅;黄宗海;刘春晓;何援莉;朱卉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闭孔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估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226例接受TOT手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TOT术患者207例,TOT术联合子宫切除和(或)阴道修补、盆底重建术患者19例.随访时间3 ~ 51个月,平均20.2个月.填写经过验证的短表ICI-Q-SF、PISQ-12、UDI-6/ⅡQ-7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膀胱残尿量(PVR)和大尿流率(Qmax)评估手术效果及术后中远期并发症风险.结果:所有患者无膀胱损伤、尿道损伤、闭孔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治愈率94.7%,有效率97.3%;终随访结果:治愈率90.3%,有效率92.9%.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症状及QO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 < 0.01).有性生活患者术后PISQ-12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改善(P < 0.05).患者术后末次UDI-6及Ⅱ-Q7问卷总体评分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 < 0.05),但29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梗阻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20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尿频和尿急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患者手术前后Qmax及PVR无统计学意义变化(P > 0.05).结论:TOT术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微创、有效和安全的手术方法.抗尿失禁术后患者系统的随访对于潜在并发症的提示至关重要.

    作者:孙峰;方平;孙光;王岩;周煦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骨髓细胞学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以及与骨髓细胞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非肝硬化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患者60例,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骨髓学诊断.肝硬化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按照骨髓增生度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明显活跃和增生活跃为多,肝硬化骨髓细胞学诊断呈多种类型.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与非肝硬化组的增生度分级不全相同(P < 0.01),骨髓细胞学诊断类型构成不全相同(P < 0.01).肝硬化患者骨髓增生度分级不同组间粒红比、粒系、红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P < 0.01),明显活跃组粒红比、粒系低于活跃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活跃组(P < 0.01);活跃组粒红比值低于减低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减低组(P < 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骨髓增生度分级与骨髓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相关,随着增生度分级下降,粒红比对应升高,骨髓红系、巨核细胞数对应下降;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反映血细胞异常;骨髓学诊断意见为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向治纬;谢会忠;余丽君;田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前馈控制在骨科护理缺陷中的导入与探讨

    目的:探讨应用前馈控制方法降低骨科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总结了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骨科发生的86例护理缺陷,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导入前馈控制管理方法,提出防范措施,将护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结果:导入前馈控制后骨科护理缺陷发生率从5.21%降到1.22%,患者满意度从91%提高到96%.结论:应用前馈控制方法,贯穿预防为主的理念,是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淑英;徐英华;方亚群;任艳玲;王艳艳;信丽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局灶性及转移性前列腺癌中集落刺激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中局灶性及转移性PCa组织中集落刺激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与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25例局灶性PCa组织和11例转移性PCa转移灶组织,以及1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表达CXCR4的阳性细胞数.分析其与前列腺癌转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与BPH比较,CXCR4在局灶性及转移性P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转移性PCa组织中CXCR4的表达明显高于局灶性PCa组织的表达(P < 0.05);在不同病理分级PCa组织中,从高分化组到低分化组CXCR4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XCR4在Whitmore-Jewett分期系统C+D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A+B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Ca组织中,尤其是转移性PCa组织中的CXCR4高表达,其表达随PCa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而增多.在PCa发生发展过程中CXCR4的表达可能作为PCa转移趋势及预后随访判定转移的新指标.

    作者:张嵩;郝斌;张海鹏;李和平;关兵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分化抑制因子4、转录因子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关系探讨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4(Id4)及转录因子1(E2F1)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肾透明细胞癌(肾癌组)、10例癌旁(癌旁组)和10例正常肾组织(正常组)中Id4、E2F1的表达,探讨二者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并分析二者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肾癌组Id4阳性表达率为67.5%,明显高于癌旁组的30.0%和正常组的20.0%(P < 0.05);肾癌组E2F1阳性表达率为75.0%,亦明显高于癌旁组的40.0%和正常组的20.0%(P < 0.05);二者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r = 0.588,P < 0.05);但两者阳性表达率与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 > 0.05).结论:Id4及E2F1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或单独或共同促进肿瘤形成,但对肾癌患者预后评估价值不大;Id4、E2F1二者可为临床肾癌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是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抗肿瘤治疗靶点.

    作者:吴剑;史子敏;朱安义;罗仪;林双泉;李里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