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盐酸山莨菪碱复合镇静镇痛药用于老年人结肠镜检查的效果观察

刘芳;潘芳

关键词:山莨菪碱, 咪达唑仑, 芬太尼, 瑞芬太尼, 结肠镜检查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山莨菪碱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结肠镜检查的效果.方法:30例门诊纤维结肠镜检查老年患者,年龄65 ~ 83岁,分为两组.A组检查前10 min静脉小壶给予盐酸山莨菪碱10 mg,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检查开始前5 min静脉给予咪达唑仑2 ~ 3 mg和芬太尼1μg/kg.检查中有疼痛表现时,追加瑞芬太尼0.2 μg/kg.检查结束静脉注射氟马西尼0.2 ~ 0.3 mg,纳络酮0.2 mg.分别记录检查前即刻(T1),检查开始5 min(T2),检查结束(T3)时的HR、MAP、SpO2、镇静评分,大VAS评分、肠痉挛程度、入镜时间、瑞芬太尼总量及心动过缓等严重并发症.结果:两组各时点MAP、SpO2、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组各时点HR明显高于C组;A组没有肠痉挛,C组有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肠痉挛;A组入镜时间(6.7 ± 1.4)min明显短于C组(11.1 ± 3.7)min;A组瑞芬太尼总量(0.2 ± 0.1)μg/kg明显少于C组(0.4 ± 0.2)μg/kg;A组VAS有减小趋势,没有出现心动过缓.C组检查中有3例出现程度较轻的心动过缓(低心率53次/min).结论:伍用山莨菪碱,能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缩短入镜时间,保持循环相对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老年人结肠镜检查.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的干扰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的干扰作用,为临床提供血糖测定的准确实验数据.方法: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EP7-A2文件,实验组中加入多巴酚丁胺,对照组中加入生理盐水,采用配对差异实验评价多巴酚丁胺对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己糖激酶法(HK)、基于葡萄糖氧化酶法的微量血糖仪法(A)和基于葡萄糖脱氢酶法的微量血糖仪法(B)的干扰作用.剂量依赖试验评价不同浓度的多巴酚丁胺对血糖干扰作用的大小.结果:配对差异实验显示多巴酚丁胺对己糖激酶法不存在干扰,对葡萄糖氧化酶法存在负干扰,对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微量血糖仪法存在正干扰,对基于葡萄糖脱氢酶的微量血糖仪法存在正干扰.剂量依赖试验显示对存在干扰的3种方法中干扰程度随多巴酚丁胺浓度增高而增高,剂量响应曲线呈线性关系.结论:多巴酚丁胺对不同血糖测定方法存在不同的干扰作用.当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药物时,临床应合理选择血糖测定方法.

    作者:李有强;张云燕;林晓敏;徐建华;郭龙华;张彬;王建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铊中毒9例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9例急性铊中毒病例的分析,评价血液净化治疗对急性铊中毒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10-12月住院的9例急性铊中毒患者(年龄小者2岁,平均25.5岁).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及早行血液灌流、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床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床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串联血液灌流的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观察其对血铊、尿铊下降幅度的影响.结果: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中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可显著降低血铊及尿铊浓度,降低血铊及尿铊浓度速度快,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其他副作用.结论:血液净化治疗对降低铊中毒患者血铊及尿铊浓度迅速且效果显著,配合基础治疗安全有效,此方法可成为铊中毒的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刘真真;赵显国;张宏涛;王欣芳;王凯;张倍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N端脑钠肽前体对非心源性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价值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非心源性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及28 d病死率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心源性机械通气患者67例,在其上机24 h内测量NT-proBNP水平,并记录各项化验指标和临床生理指标,记录机械通气7 d脱机成功的人数,随访28 d患者是否死亡,比较不同结局患者NT-proBNP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寻找预测患者结局的佳NT-proBNP水平.结果:机械通气7 d脱机失败组较7 d脱机成功组、28 d死亡组较存活组,其NT-proBNP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后者(3 830 ng/L比492 ng/L,4 383 ng/L比706 ng/L).NT-proBNP预测7 d脱机率和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 ± 0.058和0.790 ± 0.057,佳界值点分别为780 ng/L和2 262 ng/L,NT-proBNP 预测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7 d脱机率和28 d病死率的能力优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结论:血NT-proBNP可成为非心源性危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对于此类机械通气患者应改善心功能以争取及早脱机.

    作者:李晓婕;付明;黄绍华;唐志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开胸手术前后血浆脑钠肽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开胸手术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及心肺疾病史,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化验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良好,且心功能良好[无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 55 mm],年龄(57.02 ± 2.30)岁,拟行开胸手术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5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BNP水平,同时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该组患者手术前后的LVEF和LVEDD.结果:该组患者术后第3、7天的血浆BNP水平[(153.48 ± 62.95,111.93 ± 47.11)pg/mL]均高于术前血浆BNP水平[(57.20 ± 28.62)pg/mL](P < 0.01),术后第7天LVEF[(47.09 ± 4.97)%]低于术前LVEF[(64.17 ± 4.87)%](P < 0.05),术后第7天LVEDD[(59.98 ± 4.86)mm]高于术前LVEDD[(49.74 ± 3.69)mm] (P < 0.05),且术前血浆BNP水平与术前LVEF无相关性(r = -0.075,P > 0.05)、与术前LVEDD呈正相关(r = 0.451,P < 0.01);术后血浆BNP水平与术后LVEF呈负相关(r = -0.426,P < 0.01)、与术后LVEDD呈正相关(r = 0.802,P < 0.01).结论: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开胸手术后血浆BNP水平高于术前血浆BNP水平,且术后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的降低而升高.

    作者:崔洁;李平新;徐怡;侯本新;范志勤;薛峰;徐朱华;胡淑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不可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95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ⅢA期57例,ⅢB期38例)先接受2个周期的诱导化疗,再行3D-CRT(总剂量64 ~74 Gy,中位剂量68 Gy) + 同步紫杉醇化疗.结果:诱导化疗有效率为46.3%.同步化放疗后有效率为71.6%.全组中位生存期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7.1个月和10.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2%、35.8%、18.9%和41.1%、14.7%、6.3%.主要的毒副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治疗后失败主要为肿瘤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结论:诱导化疗后3D-CRT+紫杉醇单药同步化放疗不可手术的Ⅲ期NSCLC的疗效和耐受性较好.

    作者:占艳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在择期胃肠道手术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公认,可明显改善术后脏器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甚至降低术后并发症.但是,目前国内外甚少关于FTS在急诊手术中应用的研究.本研究将探讨在急诊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中应用FT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黎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与展望

    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 FTS)是近年来国外新近出现的一种新的外科模式,它是将麻醉学、疼痛控制及外科手术方式等方面的新技术与护理新方法相结合,通过术前、术中、术后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干预,从而达到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目的[1].FTS已经在包括泌尿外科等诸多外科手术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作者:胡卫列;刘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石汤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双石汤治疗放射治疗期间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方法:将54例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头颈部癌患者分为双石汤(中药)组和地庆合剂(对照)组,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程度.结果:全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中药组口腔黏膜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双石汤防治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吕东来;陆林;胡宗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测定艾滋病患者肠道菌群量变化中的应用及意义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艾滋病患者肠道菌群量的变化,研究艾滋病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特异性引物.收集艾滋病患者粪便标本3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30份,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5种细菌的数量.结果:艾滋病患者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提示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

    作者:雷毅;王昆华;龚昆梅;肖乐;包维民;师义;郭世奎;白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经闭孔尿道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估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226例接受TOT手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TOT术患者207例,TOT术联合子宫切除和(或)阴道修补、盆底重建术患者19例.随访时间3 ~ 51个月,平均20.2个月.填写经过验证的短表ICI-Q-SF、PISQ-12、UDI-6/ⅡQ-7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膀胱残尿量(PVR)和大尿流率(Qmax)评估手术效果及术后中远期并发症风险.结果:所有患者无膀胱损伤、尿道损伤、闭孔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治愈率94.7%,有效率97.3%;终随访结果:治愈率90.3%,有效率92.9%.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症状及QOL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 < 0.01).有性生活患者术后PISQ-12评分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改善(P < 0.05).患者术后末次UDI-6及Ⅱ-Q7问卷总体评分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降低(P < 0.05),但29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梗阻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20例患者术后末次UDI-6问卷尿频和尿急项目评分较术前增加.患者手术前后Qmax及PVR无统计学意义变化(P > 0.05).结论:TOT术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微创、有效和安全的手术方法.抗尿失禁术后患者系统的随访对于潜在并发症的提示至关重要.

    作者:孙峰;方平;孙光;王岩;周煦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替莫唑胺治疗神经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神经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常使用烷化剂进行治疗,但传统烷化剂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1].新型烷化剂替莫唑胺(TMZ)毒副作用小,长时间用药耐受性好,已成为治疗胶质瘤的有效药物之一[2].本综述总结TMZ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如下.

    作者:李晓兴;王之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慢性疼痛基因治疗非病毒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目的基因和能将目的基因送入靶组织或靶器官的载体系统.目前慢性疼痛基因治疗中常用的有反义寡核普酸(antisenseoligonueleotide,asODN)技术和RNA干扰(RNAi)[1]技术,而这些技术成功的运用有赖于靶向、高效的载体系统.因此积极发展新型高效、特异性强的靶向载体系统是基因治疗研究的重点.载体系统主要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两大类.由于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问题,现在更注重于非病毒载体递送系统的研究,现就非病毒载体递送系统这这几年取得了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春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腹股沟复发疝原因分析及手术方式探讨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手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的复发率仍较高.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0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资料, 探讨疝复发的原因及手术方式.

    作者:黄文彬;陈伦宽;周凌阳;韩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GDNF基因修饰的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存活与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与分化.方法:分别将BMSCs/GDNF、BMSCs和生理盐水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建立不同的实验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GDNF蛋白的表达,DAPI 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与生理盐水组和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GDN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与BMSCs组相比,BMSCs/GDNF组的BMSCs存活率增高,神经微丝阳性细胞率上升,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结论:GDNF基因修饰有助于BMSCs在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周玲;邓莉;涂江义;高小青;杨朝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67例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共收治67例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均行动力髋螺钉(DSH)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振坚;周世英;张力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外科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53例体会

    目的:总结53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 d ~ 65岁,右冠状动脉动脉瘘28例,左冠状动脉瘘25例,漏入右房、右室、肺动脉、左房、左室分别为16、13、16、1、7例.单纯性冠状动脉瘘26例,余27 例合并有其他心脏外科疾病,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死亡2例,1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少量残余漏,2例心电图检查仍存在ST-T改变,余48例痊愈.随访2个月~ 5年,仅1例患者有轻微劳累后气促症状.结论:外科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当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和复杂心脏畸形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需谨慎.

    作者:黄克力;朱平;吴若彬;郑少忆;肖学钧;卢聪;郭惠明;范瑞新;刘怀普;黄晶晶;王世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可能机制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可侵犯脊髓前角、脑干及皮质运动神经元等,而致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ALS人群患病率(0.8 ~ 7.3)/106,年发病率约(0.2 ~ 2.4)/106,男女之比为(1.4 ~ 2.5)∶1,平均存活时间一般为31 ~ 43个月[1].ALS主要为散发型,5% ~ 10%为家族型,在20%的家族型患者中,有明确的SOD1基因突变.关于ALS的病因假说主要包括兴奋性氨基酸假说、遗传基因假说、自体免疫假说、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等[2].目前尚无特殊方法可治愈此病,其治疗困难的原因在于:(1)ALS潜在的病因尚不明确;(2)运动神经元的弥漫性死亡;(3)疾病诊断之前即存在线粒体、神经元变性的慢性原因.利鲁唑是目前唯一推荐用于该病的药物,但只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来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ALS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全交界;陈卓铭;姚滔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颈内动、静脉血药浓度平衡时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谷氨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颈内动、静脉血药浓度平衡时不同麻醉深度丙泊酚对犬脑不同区域谷氨酸(GLU)的影响.方法:12只12 ~ 18个月健康杂种犬,体重10 ~ 12 kg,随机分为浅、深麻醉组(n = 6),分别以丙泊酚5.5 和7 mg/kg静脉注射,续以55和70 mg/(kg·h)恒速静脉输注维持50 min,取颈内动、静脉血各2 mL后处死,取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底丘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海马、扣带回、小脑、中脑、桥脑、延髓、颈髓组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血浆丙泊酚浓度和脑组织GLU含量.结果:颈内动、静脉血浆丙泊酚浓度:浅麻醉组分别为(3.00 ± 0.31)μg/mL和(3.10 ± 0.51)μg/mL(P > 0.05);深麻醉组分别为(6.41 ± 0.05)μg/mL和(6.40 ± 0.11)μg/mL(P > 0.05).深麻醉组各区域脑组织GLU含量明显低于浅麻醉组(P < 0.01).两种麻醉深度下,下丘脑GLU变化率(88.76 ± 0.04)%,明显高于其他脑区(P < 0.05).结论:丙泊酚恒速静脉输注50 min时,两组犬脑动、静脉血药浓度均达到平衡;丙泊酚麻醉深度与GLU的变化相关,下丘脑及其GLU的变化在丙泊酚麻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高锋;林春水;古妙宁;汪燕;周枝凤;陈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局灶性及转移性前列腺癌中集落刺激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中局灶性及转移性PCa组织中集落刺激因子受体4(CXCR4)的表达与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25例局灶性PCa组织和11例转移性PCa转移灶组织,以及1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表达CXCR4的阳性细胞数.分析其与前列腺癌转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与BPH比较,CXCR4在局灶性及转移性P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转移性PCa组织中CXCR4的表达明显高于局灶性PCa组织的表达(P < 0.05);在不同病理分级PCa组织中,从高分化组到低分化组CXCR4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XCR4在Whitmore-Jewett分期系统C+D期组的表达明显高于A+B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Ca组织中,尤其是转移性PCa组织中的CXCR4高表达,其表达随PCa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进展而增多.在PCa发生发展过程中CXCR4的表达可能作为PCa转移趋势及预后随访判定转移的新指标.

    作者:张嵩;郝斌;张海鹏;李和平;关兵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蜕皮甾酮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烫伤皮肤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蜕皮甾酮(EDS)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家兔烫伤皮肤愈合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家兔18只,每只4个创面,随机标记设为空白对照组(A组)、EDS组(B组)、MSCs(C组)、EDS+MSCs(D组).烫伤后5、10、15 d各处死6只家兔,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组织病理学指标.结果:烫伤后5 d,B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A组,B、D组炎性细胞浸润度显著低于A组.烫伤后10 d,各组创面愈合率、组织病理学评分、炎性细胞浸润度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烫伤后15 d,B、C、D组创面愈合率、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高于A组.结论:EDS联合MSCs对家兔烫伤皮肤有促愈合作用.

    作者:张子良;吴旭;张军花;张元中;冯长江;李军;吴霞;王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