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24例

苏磊;桑剑锋;姚永忠;王雪晨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癌, 甲状腺全切除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4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资料.结果:24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原发性甲亢,超声检查均发现有结节(3-13mm),所有病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乳头状癌87.5%(21/24),滤泡状癌12.5%(3/24),微小癌87.5%(21/24),双叶癌45.8%(11/24).术后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永久性低钙的并发症.91.7%(22/24)病例获随访(5个月-6年),均无甲亢及甲状腺癌复发的表现.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治疗原发性甲亢合并甲状腺癌是安全可靠的,兼顾了原发性甲亢及甲状腺癌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未明显增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tathmin特异性siRNA表达质粒抑制stathmin的表达

    目的:构建微管解聚蛋白stathmin基因的特异性siRNA质粒表达栽体,以便研究stathmin在鼻咽癌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合成stathmin特异性DNA片段,退火形成的双链DNA片段克隆于质粒表达载体pGenesil-1.3;载体经扩增后,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采用QIAGEN公司脂质体(effectene transfection reagent)将鉴定后的重组质粒转入鼻咽癌CNE2细胞: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stathmin基因表达.结果:酶切和测序分析表明,插入siRNA质粒表达栽体中的DNA片段,其碱基序列和插入方向正确.表达分析证实特异性siRNA质粒表达载体能有效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中stathmin的表达.结论:构建的siRNA质粒表达栽体对stathmin的表达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向秋;王建红;熊伟明;田晶;蒋伟;肖胜军;何晓松;雷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NDV7793活化的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NDV7793激活的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离人NK细胞,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法)检测不同血凝单位(25.6 Hu,51.2 Hu,102.4 Hu.204.8 Hu,512.0 Hu)的NDV7793刺激NK细胞后时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后的NK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细胞膜表面的TR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人外周血NK细胞分离纯度达(90.6±1.15)%;NDV7793能提高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效力(释放的LDH活力值)随着效靶细胞作用时间的增加及效靶细胞比的增大而增强;NDV7793能显著提高NK细胞TNF-α的分泌水平,其中204.8Hu NDV7793刺激NK细胞12h后,TNF-α分泌水平达到高峰(O.184±0.01);102.4 Hu NDV7793刺激NK细胞16 h后,NK细胞膜表面TRAIL表达达到高峰(22.77±1.8)%.结论:NDV7793能增强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机制可能是和提高NK细胞分泌的TNF-α及上调细胞膜表面TRAIL蛋白有关.

    作者:王立芳;樊晓晖;刘金颖;潘文宝胜;殷君;宋德志;梁莹;肖庆;赖振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卟啉单甲醚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影响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介导的光动力疗法(HMME-PDT)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影响宫颈癌细胞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杀伤效应的主要因素.方法:通过采用不同光敏剂浓度、光照能量密度及细胞孵育时间介导的光动力作用于人宫颈癌Hela细胞,MTT法检测24 h后的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光敏剂浓度<2.5 μg/mL的不同组细胞生长抑制率有明显差异,光照能量密度≥1.5 J/cm2及孵育时间≥4 h的细胞之间生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ME 2.5 μg/mL、光照能量密度1.5 J/cm2和孵育时间≥4 h可能是PDT对Hela细胞杀伤作用的佳参数.结论:特定光源下,光敏剂的浓度、光照剂量及孵育时间是影响HMME-PDT效应的主要因素.

    作者:蔡思娜;罗荣城;梁卫江;李黎波;张兰英;陈晓华;张志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透视触发法与常规延时法在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双动脉期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透视触发法与常规延时法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探讨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双动脉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7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93例,接受透视触发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B组114例,接受常规延时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比较、分析两组病例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增强图像的成功率.结果:A组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图像80例(86.0%),B组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图像72例(63.2%).比较两组获得佳肝脏双动脉期图像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23,P<0.001).结论:采用透视触发技术能较准确地控制扫描延时时间,提高了获得佳肝脏双动脉期增强图像的成功率,在临床上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米玉成;丁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芩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115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治疗.对照组50例,用洛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脂、转氨酶、体质指数(BMI)、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2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C、TG、LDL、ALT、AS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ALT、AST、BMI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较时照组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后相比,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疗效明确.

    作者:柯斌;师林;张俊杰;孟君;陈丁生;秦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胆囊肉瘤样癌1例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B超诊断胆囊结石7年,皮肤巩膜黄染2 d入院.查体:消瘦,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T37.6℃,右上腹扪及一肿块,触痛明显,边界欠清,墨菲氏征(+).

    作者:刘庆;周业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先天性黄斑缺损伴缺损区巨大囊肿1例

    患者男,16岁.无意间发现右眼视力差1年,于2009年11月5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指数/30cm,左眼0.15~1.25DS=5.0.非接触式眼压计测眼压,双眼均为12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眼位正,无眼球震颤,眼前节正常,屈光间质清晰,视盘边界清,颜色及大小正常,黄斑部呈边界清楚的圆形缺损,面积约8PD,缺损区表面光滑完整,视网膜血管走行其上,缺损区内及其边缘有色素增殖及不规则聚集.

    作者:杨先凤;郑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用ELISA法检测单肺通气不同时间后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单肺通气后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表达的变化.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各6只,对照组行双肺通气,01组、02组、03组、04组分别为将气管切开后将导管插入右侧主支气管行右侧肺单肺通气1/2、1、2.4 h,听诊确定左侧肺萎陷.实验结束后检测肺组织中TNF-α和IL-8含量;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sE-选择素、肺组织和血浆中VEGF的表达;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肺组织中TNF-α和IL-8含量随着单肺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SE-选择素在大鼠单肺通气1、2、4 h血浆中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VEGF在大鼠单肺通气4 h组肺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而在该组血浆中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电镜下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板层小体排空,线粒体损伤等改变.结论:长时间单肺通气可以导致急性肺损伤(ALI),sE-选择素及VEGF在大鼠ALI形成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杨建;潘灵辉;林飞;钱卫;黄宇;杜学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水疗联合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影响

    目的:探讨水疗联合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的影响.方儿高胆红素血症怠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光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除光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外,采用水疗联合抚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实施光疗前和光疗后第1、2、3天血清胆红素值、奶量和体重的变化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胆红素浓度及奶量摄入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体重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水疗联合抚触有助于加强蓝光降低新生儿血清高胆红素的治疗效果,增进患儿食欲,促进患儿的康复.

    作者:高燕;徐云云;李胜联;王锐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年龄行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的效果比较

    目的:通过对25例双向Glenn术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评价不同年龄患儿行非体外循环双向格林分流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11月,25例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病例.分为低年龄组(年龄<3岁)和高年龄组(年龄>3岁),对两组间术前、术后的经皮血氧饱和度、术后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全组无死亡,所有患儿发绀明显减轻,顺利出院.低年龄组患儿出院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高年龄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于高年龄组,住院时间短于高体重组.结论:低年龄患儿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Glenn术手术效果要好于高年龄组,提倡对于复杂的难以一期根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应行早期干预.

    作者:刘艳超;李强;孟自力;贺延法;齐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microRNA与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诊疗设备及技术的日益完善,患者在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近50年间,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在我国,约70%~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因此,化学药物治疗成为中晚期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肿瘤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各种肿瘤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及挑战,成为肿瘤治疗的瓶颈.

    作者:潘有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9年1月间53例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例(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此前59例行联合断流术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断流术前两组间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无差异(P>0.05),断流术后研究组FPP为(25.2±3.9)cmH2O低于对照组的(31.7±4.6)cmH2O(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可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

    作者:龙涤;闭永浩;方富义;覃小雄;钟贤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CCL19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人CCL19重组腺病毒,在肺癌细胞株A549中验证其表达情况.方法:通过pAdeasy-1系统,获得重组腺病毒Ad-CCL19颗粒,测定病毒滴度.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A549细胞内CCL19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经PCR、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效价为1.2×1011 pfu/mL;感染后A549细胞中CCL19mRNA和蛋白质均有表达.结论:成功构建CCL19重组腺病毒栽体,并可在A549细胞中有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CL19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纪强;姜兆静;张积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鼻咽癌中TRP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TRPC1蛋白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鼻咽癌组织213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24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鼻咽癌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TRPC1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TRPC1蛋白在鼻咽癌组和时照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8.87%、40.7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NPC组织中,TRPC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EBV-IgG状态、颅底侵犯、远处转移无关,而与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TRPC1蛋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RPC1高表达可能参与和促进鼻咽癌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陈元平;阮健;陈锦章;谢剑明;李理;郑大勇;罗荣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FMR1基因敲除对雄性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目的:利用脆性X智力低下1号基因(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1,FMR1)敲除鼠,研究FMR1基因时雄性小鼠精子生成的调节及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FMR1基因敲除鼠(KO)和野生型FVB小鼠(WT)分别与野生型FVB成年母鼠合笼,观察母鼠怀孕率,母鼠产仔数及能生育的雄鼠数量;测定雄鼠血清TTFSH及LH浓度;收集睾丸、附睾组织,时左附睾尾部精子进行计数、活率、形态等分析;右侧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KO组母鼠受孕率41.7%低于WT组87.5%(P<0.05),能够生育的KO雄鼠比率41.7%也低于WT组91.7%(P<0.05),与KO组和WT组小鼠交配的雌鼠平均产仔数分别为6.50±2.27和8.22±3.03(P>0.05).两组小鼠血清T,FSH,LH浓度无统计学差异.KO组的睾丸附睾病理切片与WT组比较未见明显异常,其精子活率及各种畸形率与WT小鼠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以推测FMR1基因对雄性生殖系统发育有一定的影响,Fmr1基因的缺失降低了雄性小鼠生育率,但对精子生成、畸形率等未见明显影响,其对雄性生殖系统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作者:祝亚桥;周兴;陈盛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颞部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早期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超早期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手术组(114例)和开颅手术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存活102例,生存率89.47%,开颅手术组患者存活84例,生存率72.41%,立体定向手术组生存率及疗效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超早期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既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且术后恢复情况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郭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源肝细胞系CL-1、HepFMMU、HepG2、C3A生物学特性与功能的比较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四种人源肝细胞系CL-1、HepFMMU、HepG2、C3A生物学与功能特性的异同,初步评价其应用于生物人工肝的可行性,为其在组织工程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4种肝细胞在接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 d,观察4种细胞形态特征和功能状态,检测培养液中白蛋白、尿素及安定代谢量.结果:4种肝细胞系均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功能学比较C3A具有良好的白蛋白合成和安定代谢功能;CL-1具有良好的尿素合成功能.结论:4种肝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C3A具有良好的白蛋白合成及安定代谢能力,但其尿素合成能力较差,需进一步改进;CL-1具有较好的尿素合成能力,但其安定代谢和白蛋白合成功能较差;HepFMMU功能较差,不适宜用于生物人工肝.

    作者:吴青松;李治国;刘广波;高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定性检测104例发病3 h内胸痛患者的血H-FABP,比较其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MB(CK-MB)、肌红蛋白(MYO)诊断早期AMI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入选患者中终确诊为AMI患者50例,非AMI 54例.H-FABP、cTnI、CK-MB和MYO检出AMI的敏感度分别为88.00%、68.00%、64.00%和84.00%,H-FABP显著高于cTnI和CK-MB(均P<0.05),与MYO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检测特异度分别为90.74%、87.04%、85.19%和70.37%,H-FABP显著高于MYO(P<0.05),分别与cTnI和CK-MB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在四种心肌损伤标志物中,H-FABP的准确诊断指数高.结论:H-FABP用于AMI早期诊断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娇凤;谢爱民;姚全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因子-1在急性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MODS是过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或过度代偿性全身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作者:王鹏;余旻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436例临床特点及转归

    目的:了解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病房和门诊就诊的、资料完整的436例uSpA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搜集并随访.结果:436例患者其中男284例,女152例,男女性别比为1.9:1.患者年龄13-54岁,平均25±7岁,平均病程为(31±10.7)月.首发症状以腰背部疼痛为多见(55.2%),其次为附着点部位、臀部、膝关节、髋关节疼痛,阳性率分别为47.7%,36.2%,31.2%和27.1%.经治疗随诊发现有74例(17.0%)症状消失,129例(29.6%)仍为uSpA,余233例(53.4%)转归为其他疾病.分化为可分类的SpA 192例(44.0%),演变为其他风湿性疾病为41例(9.4%).结论:未分化脊柱关节病临床表现多样,并容易向其他类型的脊柱关节病转化,需临床密切观察随访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科;邱茜;袁诗雯;劳敏曦;梁柳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