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黄文华;蒋国民;张贤舜;黄蓉;贾中芝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病变, 步进技术
摘要:目的:探讨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下肢动脉DSA造影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8侧下肢)采用DSA步进技术造影检查,20例(23侧下肢)采用传统的分段DSA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方法所用的对比剂总量,曝光时间,检查耗时及诊断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SA步进组和分段DSA组平均每侧下肢使用对比剂分别为(27.6±5.9)、(124.6±16.8)mL、平均曝光时间分别为(13.2±3.6)、(42.8±6.7)s,平均耗时分别为(34.8±11.3)、(46.6±18.7)min,各指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进DSA组和分段DSA组图像达优率分别89.3%%、95.7%,所有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DSA步进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下肢病变血管,可以一次性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较分段DSA造影检查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射线接受量及手术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KFI)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行性.方法:4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组、缺血再灌注(I/R)组.应用CDFI检测各级兔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测定兔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平均光密度(OD)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S组比较,I/R 2 h组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I/R 8 h、24 h组分别出现SRA、IRA的RI增大和MRA、SRA、IRA的Vmax、PI、RI增大(P<0.05).I/R8h,24 h组TNF-α的OD高于S组(P<0.05).I/R各组MRA、SRA和IRA的Vmax,PI,RI与兔肾组织TNF-α的OD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CDFI是一种无创、及时的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行方法.

    作者:陈晓梅;李明星;宣吉晴;罗志建;李昆萍;叶帆;张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先天性黄斑缺损伴缺损区巨大囊肿1例

    患者男,16岁.无意间发现右眼视力差1年,于2009年11月5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指数/30cm,左眼0.15~1.25DS=5.0.非接触式眼压计测眼压,双眼均为12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眼位正,无眼球震颤,眼前节正常,屈光间质清晰,视盘边界清,颜色及大小正常,黄斑部呈边界清楚的圆形缺损,面积约8PD,缺损区表面光滑完整,视网膜血管走行其上,缺损区内及其边缘有色素增殖及不规则聚集.

    作者:杨先凤;郑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城镇职工体质指数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

    目的:了解德州市城镇职工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布情况,探讨BMI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关系.方法:利用德州市城镇职工体检的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人群BMI的差异,探讨BMI与常见慢性病发病率的关联性.结果:影响城镇职工BMI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单位性质等,男性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看,55~64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高.不同单位性质人员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具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男性和高年龄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性和低年龄组,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超重和肥胖率高于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结论:不同人群的BMI分布具有差异,男性、55~64岁年龄组人群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BMI超标率较高,BMI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正相关,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与关注.

    作者:吴继卫;张明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水平检测的意义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的含量.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MCI患者,30例老年性痴呆(AD)患者,36例健康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水平.结果:MCI组血清中Tau蛋白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的浓度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Tau(P-tau)蛋白的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Aβ1-42、及磷酸化Tau(P-tau)浓度异常情况,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吴婧琳;孟庆慧;侯文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颞部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超早期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超早期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手术组(114例)和开颅手术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存活102例,生存率89.47%,开颅手术组患者存活84例,生存率72.41%,立体定向手术组生存率及疗效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超早期经颞部双靶点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既能提高患者生存率,且术后恢复情况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郭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30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患儿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0例SSSS患儿临床护理进行总结.30例患儿均符SSSS的诊断标准,在给予联合敏感抗生素抗炎、隔离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用3%硼酸溶液纱布湿敷于周身皮肤破损处,一日两次,连续3~5 d.结果:30例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患儿早日康复的关键,而有效的局部皮损护理尤其重要.除正确的全身用药治疗外,环境、饮食及各项支持护理是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易芬兰;谢桂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初次单侧人工全髋置换40例.随机分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组(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B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及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早期(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B组(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晚期(6个月)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髋关节前入路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好的入路方式.

    作者:谢忠志;梁斌;尹东;韦敏克;陈峰;王贤;曾佳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岛素生长因子Ⅰ、Ⅱ及其结合蛋白3在胎儿生长受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与胎儿生长受限(fetalgrowth restricton,FGR)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产科住院的临床诊断的中期FGR孕妇共30例,抽取同期引产的健康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1;分娩时再抽取30例健康分娩孕妇作为对照组2:分别测定FGR孕妇组在孕中期及分娩时与两个对照组的母血、羊水及脐血中的IGF-Ⅰ、Ⅱ及IGFBP-3的浓度并对比它们的差异.结果:FGR组的IGF-Ⅰ、Ⅱ水平在孕中期及分娩时均下降,而IGFBP-3水平却升高.结论:IGF-Ⅰ、Ⅱ及IGFBP-3可能与FG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Ⅰ、Ⅱ的降低及IGFBP-3的升高可能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郭颖;张玉洁;康佳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消瘤汤对裸鼠结直肠移植癌VEGF-A、VEGF-C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消瘤汤对大肠移植癌VEGF-A、VEGF-C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裸小鼠10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消瘤汤组、Ⅱ组及Ⅲ组)和对照组,取结直肠癌患者新鲜手术标本切成小植块移植到裸鼠皮下,肿瘤成长后再分别取小植块经手术移植到一批裸鼠结肠系膜侧.移植后.消瘤汤组给予消瘤汤灌胃,Ⅱ组给予贝伐单抗静脉注射,Ⅲ组给予消瘤汤灌胃+贝伐单抗静脉注射,为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大肠移植癌VEGF-A、VEGF-C蛋白表达情况及裸鼠存活率.结果:消瘤汤组、Ⅱ组和Ⅲ组的抑制结直肠癌VEGF-A、VEGF-C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83±0.16)和(0.93±0.23)]、[(0.82±O.15)和(0.92±0.21)]、[(0.85±0.17)和(0.95±0.25)]明显低于对照组[(1.89±0.82)和(1.80±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瘤汤组与Ⅱ组及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抑制结直肠癌VEGF-A、VEGF-C蛋白表达明显优于对照组.各治疗组裸鼠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瘤汤组存活率与Ⅱ组及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瘤汤能提高裸鼠存活率,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结直肠癌VEGF-A、VEGF-C蛋白表达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作者:陈明科;曾家耀;江现强;傅汉锟;李秋红;陈娜;贺志强;邓小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09年1月间53例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例(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此前59例行联合断流术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断流术前两组间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无差异(P>0.05),断流术后研究组FPP为(25.2±3.9)cmH2O低于对照组的(31.7±4.6)cmH2O(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可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

    作者:龙涤;闭永浩;方富义;覃小雄;钟贤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选择性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38例

    胆管探查术后放置T型管的传统手术方式由于存在多种弊端,术后是否放置T型管仍然存在较多争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同行重新探索和尝试采用胆管切开一期缝合[1].我们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行有选择的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凯旋;廖永锋;吴绍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以带蒂筋膜瓣为膜引导骨再生屏障膜包裹接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为膜引导骨再生(MGBR)屏障膜的可行性及其在促进超临界骨缺损(ECSD)修复方面的实验疗效.方法:50只大白兔,尺骨造ECSD模型,A组单纯植入化骨(NTEB)(对照组),B组制备带蒂筋膜瓣包裹NTEB(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行一般情况观察、修复区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各检查结果均显示B组优于A组.结论:以带蒂筋膜瓣为屏障膜具有MGBR作用,其包裹NTEB应用MGBR技术对促进ECSD修复疗效显著.

    作者:胡振顺;杨新明;王耀一;孟宪勇;张瑛;阴彦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植入Firebird2TM钴铬合金药物支架中期随访报告

    目的:评估非选择性冠心痛患者植入Firebird2TM药物支架在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观察性入选2009年4-12月共95例在我院行PCI手术的患者,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支架植入情况、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支架血栓发生率.结果:靶病变共146处,共植入支架199枚,1例出现支架脱载;支架置入成功率99.5%.1(1.1%)例术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3.2%)例术中内膜撕裂及夹层导致心绞痛发作.其中2例不能达手术成功标准,手术成功率97.9%(93/95).院内无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随访期患者共死亡3例(3.2%),1例(1.1%)发生心肌梗死,因胸痛再发再次入院14例(14.7%),行造影复查10例(10.5%),均未提示支架内血栓或狭窄.总MACE事件发生率4.3%.无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0%(0/95),胸痛的总缓解率92.6%.结论:Firebird2TM钴铬合金药物支架系统,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作者:崔同涛;靳立军;于汇民;董太明;乌汉东;严红;张斌;廖洪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透视触发法与常规延时法在肝脏MR动态增强扫描双动脉期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透视触发法与常规延时法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探讨透视触发技术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双动脉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7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93例,接受透视触发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B组114例,接受常规延时法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比较、分析两组病例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增强图像的成功率.结果:A组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图像80例(86.0%),B组获得佳肝双动脉期图像72例(63.2%).比较两组获得佳肝脏双动脉期图像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23,P<0.001).结论:采用透视触发技术能较准确地控制扫描延时时间,提高了获得佳肝脏双动脉期增强图像的成功率,在临床上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米玉成;丁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HIV抗体阴性神经梅毒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HIV抗体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影像学及脑脊液所见.结果:神经梅毒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9.4岁:首发症状多为精神症状及感觉异常;主要分型为麻痹性痴呆(32.2%)及脑膜血管型梅毒(29.0%);90.3%有影像学异常,以脑萎缩及梗死样改变多见;脑脊液蛋白含量平均722.5 mg/mL.结论: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影像学改变明显,脑脊液蛋白含量升高以脑实质梅毒明显;进展及预后与非正规治疗有关

    作者:曹小丽;陈莉;尹瑞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CCL19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人CCL19重组腺病毒,在肺癌细胞株A549中验证其表达情况.方法:通过pAdeasy-1系统,获得重组腺病毒Ad-CCL19颗粒,测定病毒滴度.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A549细胞内CCL19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经PCR、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重组腺病毒构建成功;效价为1.2×1011 pfu/mL;感染后A549细胞中CCL19mRNA和蛋白质均有表达.结论:成功构建CCL19重组腺病毒栽体,并可在A549细胞中有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CL19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纪强;姜兆静;张积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参皂甙Rg3对K562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3(ginsenoside,Rg3)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白血病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Rg3组,Rg3组包括10、20、40、80、100 μg/mL组,培养24、48、72 h,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本文结果未列).再将K56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80 μg/mLRg3组),培养24、48、72 h,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实验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24 h、48 h、72 h时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BrdU标记测定显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白血痛K562细胞呈阳性反应,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对照组24 h(28.4±3.0)、48 h(31.4±3.3)、72 h(38.1±4.0),Rg3组24 h(22.7±2.5)、48 h(17.3±2.9)、72 h(19.1±1.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48 h Rg3组细胞周期的G2期增高了3.84倍.结论:人参皂甙Rg3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人参皂甙Rg3将K562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使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增殖有关.

    作者:肖凤;刘彬;王伴青;方木水;胡玮;孙续禄;朱清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如何减少腔镜甲状腺手术的胸前壁游离范围

    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术者采用胸前壁入路个体化切口设计完成126例腔镜甲状腺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中男19例,女107例,年龄18~71岁,术前均经B超检查及细针穿刺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排除甲亢,术后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73例,甲状腺腺瘤38例,甲状腺腺瘤囊性变15例.

    作者:崔英军;周岩;徐爱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感染骨灭活原位移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治疗慢性骨髓炎

    目的:评价感染骨灭活原位移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制成慢性骨髓炎模型.以感染灶严重处为中心,线锯截取出死骨及感染骨2.0 cm煮沸灭活15 min,原位移植并闭合伤口.实验组术后局部注射制备好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悬液,隔周1次,连续注射3周.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4、8、12、16周处死5只动物,行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成骨修复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感染骨灭活原位移植可作为骨支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髓,具有抗感染及促进成骨的双重作用,治疗慢性骨髓炎效果良好.

    作者:贝朝涌;唐际存;王锐英;辛林伟;魏凌云;伍志海;李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源肝细胞系CL-1、HepFMMU、HepG2、C3A生物学特性与功能的比较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四种人源肝细胞系CL-1、HepFMMU、HepG2、C3A生物学与功能特性的异同,初步评价其应用于生物人工肝的可行性,为其在组织工程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4种肝细胞在接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培养7 d,观察4种细胞形态特征和功能状态,检测培养液中白蛋白、尿素及安定代谢量.结果:4种肝细胞系均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功能学比较C3A具有良好的白蛋白合成和安定代谢功能;CL-1具有良好的尿素合成功能.结论:4种肝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C3A具有良好的白蛋白合成及安定代谢能力,但其尿素合成能力较差,需进一步改进;CL-1具有较好的尿素合成能力,但其安定代谢和白蛋白合成功能较差;HepFMMU功能较差,不适宜用于生物人工肝.

    作者:吴青松;李治国;刘广波;高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