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水平检测的意义

吴婧琳;孟庆慧;侯文霞

关键词:认知障碍, Tau蛋白, β淀粉样蛋白, 血清
摘要:目的: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的含量.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MCI患者,30例老年性痴呆(AD)患者,36例健康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水平.结果:MCI组血清中Tau蛋白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的浓度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Tau(P-tau)蛋白的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Aβ1-42、及磷酸化Tau(P-tau)浓度异常情况,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21例,对骨折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分析.3例骨折未完全复位,行切开复位重新内固定并植骨;8例内固定螺钉拔出,行重新内固定并植骨;7例单纯骨缺损,行单纯植骨;2例显性感染,行清创冲洗并外固定;1例隐性感染,行清创冲洗抗感染治疗.结果:随访12-21个月,21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个月,感染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长.骨折愈合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71.4%,感染患者膝关节功能差.结论:股骨远端C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包括组织创伤严重、手术操作不当、感染、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或负重活动过旱.针对骨折不愈合的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充分植骨对于治疗骨折不愈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新炜;李云恺;左金良;高浩源;邱思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NDV7793活化的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NDV7793激活的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分离人NK细胞,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法)检测不同血凝单位(25.6 Hu,51.2 Hu,102.4 Hu.204.8 Hu,512.0 Hu)的NDV7793刺激NK细胞后时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后的NK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细胞膜表面的TR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人外周血NK细胞分离纯度达(90.6±1.15)%;NDV7793能提高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效力(释放的LDH活力值)随着效靶细胞作用时间的增加及效靶细胞比的增大而增强;NDV7793能显著提高NK细胞TNF-α的分泌水平,其中204.8Hu NDV7793刺激NK细胞12h后,TNF-α分泌水平达到高峰(O.184±0.01);102.4 Hu NDV7793刺激NK细胞16 h后,NK细胞膜表面TRAIL表达达到高峰(22.77±1.8)%.结论:NDV7793能增强NK细胞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杀伤机制可能是和提高NK细胞分泌的TNF-α及上调细胞膜表面TRAIL蛋白有关.

    作者:王立芳;樊晓晖;刘金颖;潘文宝胜;殷君;宋德志;梁莹;肖庆;赖振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腹腔镜检查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42例对比分析

    女性不孕约占育龄妇女的10%~25%,我国为4%~19%,输卵管阻塞是女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约占女性不孕的30.0%~40.0%[1].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ggography,HSG)及腹腔镜检查(Laparoscopy,LSP)为目前临床上诊断输卵管不孕的两种常用检查方法.本院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行HSG及ISP检查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病例共42例,对比分析两者诊断符合率,报告如下.

    作者:卢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槲皮素对高糖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rcetin)对高糖(HG)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从而探讨其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组织贴块法体外培养sD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分为正常糖组、高糖组、高糖+槲皮素不同浓度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CyclinE的表达.结果:槲皮素呈浓度依赖性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VSMC的增殖;明显降低细胞的S期数目百分比(P<0.05),增加G0/G1期数目百分比(P<0.05);同时,槲皮素治疗组大鼠CyclinD1、CyclinE蛋白质水平下调(P<0.05).结论:从细胞分子水平说明槲皮素可能通过降低CyclinD1、CyclinE的表达,阻止细胞进入s期,减少有丝分裂来发挥时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许玲玲;周嘉辉;陈丽文;郑伊颖;区丽明;陈剑;耿庆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芩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115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饮食治疗.对照组50例,用洛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脂、转氨酶、体质指数(BMI)、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2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TC、TG、LDL、ALT、AS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ALT、AST、BMI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较时照组明显好转(两组治疗后相比,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极低热量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疗效明确.

    作者:柯斌;师林;张俊杰;孟君;陈丁生;秦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外周血IFN-γ、IL-10的水平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时血清IFN-γ、IL-10的水平,探讨此类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变化及意叉.方法:临床中选取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60例为药物性肝炎组和抗结核治疗2个月未出现肝损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外周血IFN.γ、IL-10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药物性肝炎组[(36.41±5.01)ng/1]外周血IFN-γ水平与对照组[(19.78±4.97)ng/L]相比,明显升高(P0.05).(4)ALT水平与IFN-γ、IL-10的关系比较,随着ALT的升高,IFN-γ有上升的趁势,ALT<200U/L组与ALT 200-400U/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400U/L组与ALT<200U/L组、ALT200~400U/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IL-10有下降的倾向,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出现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有关.(2)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时使用抗结核药的时间长短与IFN-γ、IL-10水平无相关性;随着ALT的升高IFN-γ水平有上升的趁势,提示IFN-γ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有关.

    作者:吴于青;孙琦;邓国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因子-1在急性肾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MODS是过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或过度代偿性全身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

    作者:王鹏;余旻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12/13位密码子突变的检测

    目的:探讨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H-ras/N-ras/K-ras)12/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方法:从14例皮肤病理性瘢痕,14例瘢痕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情况.结果:28个样本均成功提取DNA,扩增出基因片段,经测序均未发现H-ras、N-ras、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论:皮肤病理性瘢痕和瘢痕癌中Ras基因家族的突变位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胡成久;郭瑞珍;王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植入Firebird2TM钴铬合金药物支架中期随访报告

    目的:评估非选择性冠心痛患者植入Firebird2TM药物支架在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观察性入选2009年4-12月共95例在我院行PCI手术的患者,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支架植入情况、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术后12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支架血栓发生率.结果:靶病变共146处,共植入支架199枚,1例出现支架脱载;支架置入成功率99.5%.1(1.1%)例术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3.2%)例术中内膜撕裂及夹层导致心绞痛发作.其中2例不能达手术成功标准,手术成功率97.9%(93/95).院内无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随访期患者共死亡3例(3.2%),1例(1.1%)发生心肌梗死,因胸痛再发再次入院14例(14.7%),行造影复查10例(10.5%),均未提示支架内血栓或狭窄.总MACE事件发生率4.3%.无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0%(0/95),胸痛的总缓解率92.6%.结论:Firebird2TM钴铬合金药物支架系统,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作者:崔同涛;靳立军;于汇民;董太明;乌汉东;严红;张斌;廖洪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胰岛素生长因子Ⅰ、Ⅱ及其结合蛋白3在胎儿生长受限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与胎儿生长受限(fetalgrowth restricton,FGR)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产科住院的临床诊断的中期FGR孕妇共30例,抽取同期引产的健康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1;分娩时再抽取30例健康分娩孕妇作为对照组2:分别测定FGR孕妇组在孕中期及分娩时与两个对照组的母血、羊水及脐血中的IGF-Ⅰ、Ⅱ及IGFBP-3的浓度并对比它们的差异.结果:FGR组的IGF-Ⅰ、Ⅱ水平在孕中期及分娩时均下降,而IGFBP-3水平却升高.结论:IGF-Ⅰ、Ⅱ及IGFBP-3可能与FG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Ⅰ、Ⅱ的降低及IGFBP-3的升高可能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郭颖;张玉洁;康佳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虹膜拉钩辅助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虹膜拉钩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采用虹膜拉钩辅助下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8例(28眼)外伤导致小瞳孔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分析手术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虹膜拉钩辅助下,术中视野明显改善,术后23眼(82.1%)手术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2眼术中发生短暂虹膜出血,1眼术后一过性前房积血,所有眼术后出现葡萄膜炎反应和不同程度的瞳孔缘锯齿形缺损,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虹膜拉钩辅助下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治疗伴随有小瞳孔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改善手术视野,便于处理周边视网膜病变和基底部玻璃体.

    作者:吴敏;肖丽波;郭玉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鼻咽癌中TRP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TRPC1蛋白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鼻咽癌组织213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24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鼻咽癌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TRPC1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TRPC1蛋白在鼻咽癌组和时照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8.87%、40.7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NPC组织中,TRPC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EBV-IgG状态、颅底侵犯、远处转移无关,而与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TRPC1蛋白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RPC1高表达可能参与和促进鼻咽癌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陈元平;阮健;陈锦章;谢剑明;李理;郑大勇;罗荣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KFI)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行性.方法:48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组、缺血再灌注(I/R)组.应用CDFI检测各级兔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测定兔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平均光密度(OD)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S组比较,I/R 2 h组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I/R 8 h、24 h组分别出现SRA、IRA的RI增大和MRA、SRA、IRA的Vmax、PI、RI增大(P<0.05).I/R8h,24 h组TNF-α的OD高于S组(P<0.05).I/R各组MRA、SRA和IRA的Vmax,PI,RI与兔肾组织TNF-α的OD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CDFI是一种无创、及时的评价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行方法.

    作者:陈晓梅;李明星;宣吉晴;罗志建;李昆萍;叶帆;张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未分化脊柱关节病436例临床特点及转归

    目的:了解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病房和门诊就诊的、资料完整的436例uSpA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资料搜集并随访.结果:436例患者其中男284例,女152例,男女性别比为1.9:1.患者年龄13-54岁,平均25±7岁,平均病程为(31±10.7)月.首发症状以腰背部疼痛为多见(55.2%),其次为附着点部位、臀部、膝关节、髋关节疼痛,阳性率分别为47.7%,36.2%,31.2%和27.1%.经治疗随诊发现有74例(17.0%)症状消失,129例(29.6%)仍为uSpA,余233例(53.4%)转归为其他疾病.分化为可分类的SpA 192例(44.0%),演变为其他风湿性疾病为41例(9.4%).结论:未分化脊柱关节病临床表现多样,并容易向其他类型的脊柱关节病转化,需临床密切观察随访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科;邱茜;袁诗雯;劳敏曦;梁柳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microRNA与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诊疗设备及技术的日益完善,患者在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近50年间,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在我国,约70%~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因此,化学药物治疗成为中晚期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肿瘤耐药性的产生是临床治疗各种肿瘤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及挑战,成为肿瘤治疗的瓶颈.

    作者:潘有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胆囊肉瘤样癌1例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B超诊断胆囊结石7年,皮肤巩膜黄染2 d入院.查体:消瘦,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T37.6℃,右上腹扪及一肿块,触痛明显,边界欠清,墨菲氏征(+).

    作者:刘庆;周业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PEP组和对照组的胰腺炎病史,术中操作时间等20项研究因素,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时间操作和高血压增加PEP的发病风险率OR值分别为13.645,6.191,鼻胆管引流,胆道支架能有效降低PEP发生,OR值分别为0.022,0.037.结论:合理减少操作时间,积极控制血压,并及时对胆道行鼻胆管或胆道支架引流,能有效干预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作者:陈小微;洪万东;吴小丽;黄庆科;朱启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加神经根周围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

    目的:探讨应用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加神经根周围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C臂机或CT影像导引下,行突出椎间盘组织射频热凝治疗及相应椎间孔内神经根周围注射泼尼松龙等混合药液.结果:本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出现.按改良Nakai标准:优21例,良13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9.47%.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加神经根周围药物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具有微创、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

    作者:刘云;陈爱琴;徐荣华;许辅端;杨志勇;许小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的单核细胞数量和干扰素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我国肝病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聚乙二醇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的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我们采用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FQ-PCR)方法检测了50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HCV RNA含量并与相关性因素比较.

    作者:太永日;崔明玉;钟晓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水平检测的意义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的含量.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MCI患者,30例老年性痴呆(AD)患者,36例健康者血清中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磷酸化Tau(P-tau)水平.结果:MCI组血清中Tau蛋白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Aβ1-42的浓度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Tau(P-tau)蛋白的浓度与对照组、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I患者血清中Tau蛋白、Aβ1-42、及磷酸化Tau(P-tau)浓度异常情况,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吴婧琳;孟庆慧;侯文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