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强;马保金
患儿男,4岁半,因发现脊柱侧弯4年余入院.患儿母亲诉患儿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躯干向右侧弯曲,弯曲程度随年龄增大.目前行走无明显不稳.大小便正常.既往史:1岁左右因感冒,体检时发现有法洛四联症,于2岁半在我院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痊愈出院.个人史:患儿系早产儿,母亲患有妊高症,妊32周后剖腹产,出生后放置温箱重症监护半月后转普通病房.发育情况同普通小孩.
作者:李光;张年凤;王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助孕周期行微刺激治疗患者采用不同体外受精方式对胚胎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微刺激治疗的718例患者资料,根据受精方式分为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其中ICSI组根据精液情况分为正常精液ICSI组和少弱精ICSI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受精率、两原核(pronucleus,PN)率、多PN率、卵裂率、完全受精失败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囊胚形成率.结果:正常精液ICSI组的2PN率显著高于IVF组(P<0.05),多PN率显著低于IVF组(P<0.05),但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与IV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精液ICSI组的完全受精失败率显著低于少弱精ICSI组(P<0.05),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囊胚形成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微刺激促排的IVF治疗中,男方精液正常者单精子卵母细胞内注射并不能改善胚胎质量.
作者:胡晓东;张宏展;宋成;郭楚苹;陈文娜;曾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及卡介苗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性.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等文献资料库.纳入丝裂霉素及卡介苗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4个符合要求的RCT研究,共648例患者;所纳入的研究根据随机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失访、意向性分析和基线情况的描述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质量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膀胱灌注丝裂霉素或卡介苗,膀胱癌复发率与联合用药比较,OR=0.65,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进展率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比较,OR=0.51,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联合应用丝裂霉素与卡介苗单相比单独用药可更好预防膀胱肿瘤复发.
作者:王伟;张杰;周晓光;许明伟;程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便携式可弯曲支气管镜(纤支镜)在术后肺不张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术后合并肺不张患者,行纤支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冲洗术(BL).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肺复张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结论:纤支镜对术后合并肺不张治疗效果好,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杨晓明;李媛媛;甄永强;庄宏杰;孙开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组织因子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组织因子,采用细胞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及ELISA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表达的变化,并用单核细胞黏附率试验检测单核细胞黏附.结果:TF在0~1 000 pmol/L范围内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强血管内皮细胞VCAM-1和sICAM-1的表达(P<0.01);细胞黏附试验表明TF增加单核细胞黏附率,且黏附率与加入的TF浓度呈正相关,在1 000 pmol/L时刺激作用强(P<0.01).结论:体外情况下TF能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及sICAM-1表达,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这可能在TF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何瑞英;熊石龙;于雅璐;陈姗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预充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非紫绀型先心痛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15)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还原型谷胱甘肽(剂量20 mg/kg),对照组(n=15)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等量的盐水.于术前、主动脉开放2、12、24、48 h五个时间采患儿动或静脉血,分别测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氧基转移酶(AST).结果:实验组血清LDH、CK在主动脉开放12、24、48 h较相同时间的对照组有显著减低(P<0.05或0.01);实验组血清AST在主动脉开放2、12、24、48 h较相同时间的对照组有显著减低(P<0.05或0.01);实验组血清CK-MB在主动脉开放2、12、24 h较相同时间的对照组有显著减低(P<0.05或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预充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非紫绀型先心病术中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杨海波;董逸飞;王云;董书强;孟毅;曹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腹部外伤在整个人体医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近年来,由于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迅速增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意外事故逐年增多.由于致伤因素多样,临床表现差异大,可同时合并全身或腹部多脏器的损失,因此给救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现将2007年5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97例腹部外伤患者的诊治予以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马博;任菲;杨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时糖尿病兔角膜连续活体观察,研究糖尿病角膜病理变化.方法:四氧嘧啶静脉注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复制糖尿病疾病模型:另外3只为空白对照.用共聚焦显微镜在四氧嘧啶给药前和糖尿病模型建成后4、8、12周对角膜进行观察.结果:随疾病模型建立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兔角膜出现上皮细胞脱落增多,前、后基质细胞数目减少,内皮多形性细胞增加,内皮数目减少.结论:糖尿病兔角膜病变,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内皮细胞随病程时间延长而减少.
作者:何艳花;陈剑;王彦平;周清;张婷;杨筱曦;张静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微创在胆石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广州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5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分别进行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二镜或三镜联合治疗.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91例先行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成功取石63例(69.2%),随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28例取石失败后行鼻胆管引流(ENBD)引流减压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12例放置T管引流,16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其中161例直接行腹腔镜探查(LCBD),23例放置T管引流,138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3例出现胆漏,经引流后痊愈、无胆管狭窄以及胆总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根据具体病情,个性化地灵活地运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并在一定条件下,一期缝合胆总管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优于传统手术.
作者:黄冠群;周如建;邓勇;吴炎鹏;郑江华;简志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索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组织1型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1)、LiDocalin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L-PGDS)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C、D组分别为小剂量及大剂量辛伐他汀干预组;每组均为8只.药物治疗4周后取主动脉弓HE染色和RT-PCR检测mPGES-1、L-PGDS的表达.结果:(1)与A组比较B、C、D组mPGES-1、L-PGDS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C组比较D组mPGES-1、L-PGDS表达无差异(P<0.05);(2)与B组比较C、D组mPGES-1表达降低(P<0.05),而L-PGDS表达升高(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李文龙;李新华;刘恒方;张普;邹永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胎盘植入为胎盘绒毛侵入肌层,常引起产后大出血、子宫穿孔、继发感染等重症急诊子宫切除率高.由于剖宫产率增高、高龄孕妇增多、前置胎盘等因素,胎盘植入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为0.2%~0.4%[1-2].本文通过分析胎盘植入治疗后的结局,探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在经阴道分娩胎盘植入中的应用.
作者:瞿大成;范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镜下表现,提高对其特点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到2010年5月以胸腔积液收治入院,并终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的132例患者,对其内科胸腔镜下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内科胸腔镜下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胸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及粟粒性结节型;多发或散在的结节型;胸膜肥厚、纤维粘连或形成多个包裹性积液型.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内科胸腔镜下表现以结节为主,占91.7%,结节分布以弥漫性、壁层胸膜多见.
作者:吴欢欢;李玉苹;官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PreS1抗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与HBV-DNA定量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和门诊受检者4 439例血清标本,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ELISA法检测PreS1抗原,速率法检测ALT;从其中选取HBV-DNA阳性186例作为定量检测对象,并计算PreS1抗原相对滴度值和HBV-DNA常用对数值.结果:4439例标本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21.27%,ALT异常率为21.36%,与HBV-DNA的阳性率(21.76%)都无显著差异(P>0.05);186例HBV-DNA阳性标本中PreS1相对滴度(17.53±14.17)、ALT(64.96±175.89)与HBV-DNA定量对数值(6.27±1.14)均不相关.结论:检测PreS1抗原可以作为HBV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较好的新指标,但不能说明复制量情况;联合检测ALT对HBV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方伟祯;蔡振华;陈梅;叶宇聪;丁鹤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衰老的诱导作用,及苦碟子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用AngⅡ(在10-6mol/L AngⅡ的DMEM培养液中48 h)干预,分为实验对照组、AngⅡ诱导组和苦碟子注射液组(给予AngⅡ刺激前1 h先加用10%苦碟子注射液).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细胞的增殖能力两种衰老标志物为主要观察指标.其中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采用免疫化学染色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来反应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凹蛋白-1(Caveolin-1,Cav-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ngⅡ诱导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β-gal阳性染色率明显增多,细胞周期多停滞于G0/G1期,S期细胞逐渐减少,Cav-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表明AngⅡ成功诱导了HUVECs衰老,而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干预后上述变化改善.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可以延缓AngⅡ诱导HUVECs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v-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邹美圣;刘凌;刘泽;王鲁妮;吴军;王伟;封菊香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将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与冠脉血管内超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APN对冠脉临界病变斑块易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经冠脉造影证实的16例冠脉正常者(对照组)与32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直径狭窄40%~70%)的空腹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血脂、血糖、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水平.32例冠心痛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测定冠脉斑块的易损性,评价脂联素与冠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结果:(1)稳定斑块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较易损斑块组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易损斑块组高(P<0.05).(2)APN与LDL-C、TC、TG呈负相关(r=-0.633,r=-0.359,r=-0.304,P值均<0.05),与HDL-C呈正相关(r=0.784,P<0.05).(3)APN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呈显著负相关(r=-0.559,P<0.01),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66.7%、76.79%、78.39%.结论:检测血浆脂联素水平对冠脉斑块易损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刘杰;李凌;陶海龙;赵荫涛;乔永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酒精中毒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是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常见的原因之一.ACM常导致心功能障碍,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节律障碍,有很高的猝死风险[1].本文将具体阐述目前新的对于ACM的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以及法医病理学等方而的研究进展.1.ACM的发病机制AC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研究显示,酒精对心肌细胞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酒精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酗酒者和高血压患者心肌细胞凋亡程度相似,与结构损伤有关.即使没有心肌受损,酗酒者的凋亡前机制也可被激活[1],机制尚未明确.
作者:张赫男;高卫民;朱宝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抗原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844G→A多态性与不稳定心绞痛(UAP)的关系.方法:UAP患者121例(UAP组)和非冠心病者108例(对照组),以ELISA法测定PAI-1抗原水平.PCR扩增特定DNA片段,XhoI酶切、琼脂糖电泳确定PAI-1基因启动子-844位点基因型.结果:UAP组PAI-1抗原水平(68.15±45.29)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53.39±20.62)μg/L,P<0.001.PAI-1抗原水平与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相关,r分别为0.147、0.151、0.144(P<0.05).A、G等位基因频率为0.40、0.60,AA、AG、GG三种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等位基因与较高的PAI-1抗原水平有关.结论:高PAI-1抗原水平是UAP发生的危险因素,PAI-1基因启动子-844G→A基因多态性与UAP发病无关.但A等位基因携带者存在较高的PAI-1抗原水平.
作者:路雅茹;秦勤;毛用敏;李广平;赵炳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女,40岁,55 kg,临床诊断为宫颈癌,拟行子宫全切+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既往体健,无手术和麻醉史,无呼吸道感染,无心血管疾病史,术前一般情况良好,术前30 min病房肌注阿托品0.5 mg,咪达唑仑3 mg,无异常反应.入室后患者仍感紧张,给芬太尼0.05 mg缓慢静脉滴注镇痛镇静,15 min内未见异常反应.行静脉快诱导推注顺苯黄酸阿曲库铵10 mg,推注完毕后,正准备静脉推注丙泊酚,发现患者胸前出现大片荨麻疹,并迅速出现全身潮红,血压70/40 mmHg,心率140次/min,意识逐渐不清,呼吸困难,双肺布满哮鸣音,患者气道阻力骤增,紧闭面罩不进气,SpO2进行性下降.
作者:吕航宇;李金柱;陈永学;李书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小肠造瘘术是婴幼儿各种危重急腹症如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及肠穿孔手术处理中,常用手段之一[1].由于术后自造瘘口丢失肠液过多,患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严重者不得不依赖静脉营养支持,直至二期手术闭瘘.近年来,我们对出现上述症状的9例小肠造瘘术后婴幼儿,通过收集近端造瘘口排出的肠液,经远端造瘘口回输治疗,患儿水、电解质紊乱得以控制,营养得到维持,可院外护理待闭瘘手术施行,免除长期肠道外静脉营养带来的并发症及昂贵费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琦;林海;李权;彭小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CE与新生儿AL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LI新生儿43例,于治疗前及发病后96 h内监测SACE及血气分析.并选取肺炎及其他疾病患儿各43例作对照.结果:ALI组患儿SACE值为(67.2±11.4)U/L,与肺炎组(41.6±15.2)U/L及其他痰病组(32.8±14.7)U/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LI患儿SACE值与0I值呈负相关(R2=0.8417,y=-0.099 1x+9.865 5),与A-aDpO2值呈正相关(R2=0.826 6,y=0.098 6x-2.331 1),SACE在ALI发生后24 h内显著升高(P<0.05),24-72 h趋于平稳,72 h后逐步下降.结论:新生儿ALI时SACE可在短时间内显著升高,并有一定的特异性.
作者:梁淑文;崔其亮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