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BMC中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中的价值

周永;魏仁东;强中强;史昌河;辛永宁;宣世英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恩替卡韦, PBMC, 血清转换率
摘要: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期间PBMC中HBV DNA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方法:7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7例),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于治疗的0、4、12、24、48周时分别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及PBMC中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始治疗前患者PBMC中HBV DNA阳性率为78.4%,随治疗疗程的延长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阳性率降低.治疗组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阴性的患者治疗48周时E抗原血清转换率高于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阳性的患者(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MC中HBV DNA阴转对预测HBeAg血清转换有一定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海市闵行区体检中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通过搜集闵行区2008-2011年连续3年体检者的13C呼气试验结果,了解近3年Hp在中年人群的流行情况.结果:近6 913例体检者中,3年Hp感染率分别为53.2%、46.8%、46.8%,并且在Hp感染的阳性及阴性人群中均有20% ~ 30%转变.结论:上海闵行地区中年人群的Hp感染率近2年有所下降,但新增的感染人数与Hp消除的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作者:万红宇;刘建生;田怡;张文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研究

    目的:利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磁共振成像,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特点及其价值.方法:实验组以球囊导管损伤腹主动脉内膜+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2只,对照组3只行假手术和普通饲料喂饲.12周后对所有动物行USPIO增强前后的腹主动脉磁共振扫描,连续跟踪扫描6d(每隔24h 1次),在T2WI序列上观察血管壁信号变化情况,比较管壁信号噪声比(SNR),并将磁共振结果与病理学相对照.结果:USPIO增强后显示实验组在T2WI序列上腹主动脉管壁信号逐渐降低,在第4天SNR值达到低点,较增强前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腹主动脉在增强前后管壁信号无变化.病理证实所有动物模型兔腹主动脉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注射USPIO后处死的实验组兔普鲁士蓝染色为阳性,电镜显示USPIO颗粒存在于巨噬细胞胞浆的细胞器内.对照组兔腹主动脉病理检查为阴性.结论:USPIO颗粒可以被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并引起相应的磁共振信号改变,USPIO磁共振成像有望在体观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

    作者:姚秋英;刘晓晟;王余椿;池嘉昌;路青;许建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托拉塞米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对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浆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58例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托拉塞米和环磷腺苷葡胺,治疗14 d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显著,LVEDD、LVEF和血浆BNP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 0.01).结论:托拉塞米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赵园园;蔡韵;郑伟;费明峰;吴玉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FN-γinducible protein 10,IP-1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子痫前期患者共4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22例,重度子痫前期18例;早发型子痫前期12例,晚发型子痫前期28例;同时随机挑选同期血压正常的晚期正常妊娠妇女20例,同期血压正常的非妊娠育龄妇女20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病例血清IP-10水平.结果:(1)正常妊娠组IP-10水平高于育龄组[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 vs育龄组(94.8±14.5) pg/mL,P<0.05];(2)晚发型子痫前期组IP-10水平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vs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P<0.05];(3)IP-10水平在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轻度子痫前期组(174.9±29.8) pg/mL vs重度子痫前期组(162.8±27.8) pg/mL,P>0.05];(4)IP-10水平在早发型子痛前期组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早发型子痫前期组(161.0±31.0) pg/mLv5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P> 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IP-10水平升高,可能与其介导炎症反应及抑制血管新生有关,从而导致子痛前期的发生.

    作者:王建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MYCN-siRNA和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MYCN-siRNA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包括MYCN-siRNA与NGF联合诱导组、NGF诱导组、siRNA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各实验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细胞的增殖变化,通过Real-Time PCR检测MYCN-mRNA和NSE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YCN基因沉默后MYC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母细胞瘤MYCN基因沉默后,RT-PCR检测 IMR-32细胞MYCN-mRNA表达的抑制率达到89%;Western Blot检测IMR-32转染MYCN-siRNA后的第3天MYCN蛋白的表达率达到低,表达率下降至26.6%.在NGF和MYCN-siRNA的共同作用下,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出现了较明显的细胞形态学分化,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IMR-32细胞NSE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MYCN-siRNA和NGF联合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可使MYCN-mRNA的表达和NSE的表达均明显下降,并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化凋亡.

    作者:曾乐祥;邱荣林;伍耀豪;顾焱晖;张杰;周嘉嘉;邓小耿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外固定架与夹板固定配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夹板固定配合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效果,为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和对照组(外固定支架)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了解骨折对位、骨连接程度,并在3个月时拍摄X线片上做Lidstrom分级,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腕部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统计全程数据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Lidstrom分级比较无差异.改良Green和O'Brien腕部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固定支架能很好地解决骨折的早期固定问题,在骨折愈合相对稳定时改夹板固定则解决患肢早期功能锻炼问题,两者配合获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方耀忠;陈顺贤;赖智民;翁天才;许小志;纪木强;何婉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良恶性胸腔积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9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不同性质胸腔积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9(MMP-1,-9)的表达,评价它们在良恶性胸腔积液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和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核性、恶性及漏出性胸腔积液中MMP-1和MMP-9表达水平.结果:MMP-1、MMP-9浓度在结核性胸液和恶性胸液中均明显高于漏出液(P<0.05);在结核性胸液又较恶性胸液更高(P<0.05).结核性和恶性胸液的MMP-9表达与其乳酸脱氢酶、白细胞总数、单叶核细胞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核性胸液MMP-9与腺苷脱氨酶正相关(P<0.05).结论:MMP-1和MMP-9在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水平可能对良恶性胸液的诊断和鉴别有积极意义.

    作者:余红;李丹;刘维佳;叶贤伟;万自芬;张湘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噻托溴铵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2)对患者吸入噻托溴铵,对照组(n=22)为空白对照组,不吸入噻托溴铵.观察两组用药12周后肺功能的变化,St George'8呼吸问卷(SGRQ)等情况,通过6 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运动耐力的变化以及随访3~6个月急性加重的人次、住院人次.结果:用药12周后治疗组FEV1、FVC、大肺活(FVC)、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运动耐力(6MWT)增加,随访3~6个月治疗组急性加重人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噻托溴铵可以改善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并且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小.

    作者:饶理强;蔡博;肖坚怀;彭伟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基于CBCT对汉族人群上颌窦骨分隔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通过对汉族人群头颅锥形束CT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观测上颌窦骨分隔情况.方法:收集因正畸或种植治疗需要拍摄头颅锥形束CT的病例资料,设定纳入条件,进行问卷调查.拍摄头颅锥形束CT,设定观测参数和测量内容,选取并设定双侧上颌窦区为研究区,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骨分隔所在轴面及矢状切面,观察上颌窦骨中隔的发生情况、位置,并使用随机自带专用测量软件测量每个中隔的高度.结果:上颌窦骨分隔以上颌窦数为对象,发生率为9.50%,以骨分隔总数为对象,发生率为11.54%,以患者数为对象,发生率为15.38%.缺牙样本与不缺牙样本上颌窦骨分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上颌窦前、中、后部出现骨分隔的比例分别占:25.49%、66.67%、7.84%.上颌窦骨分隔高度平均值(6.50±2.82) mm.结论:汉族人群上颌窦骨分隔发生率较其他人种低,骨分隔常见于上颌窦中部.

    作者:刘天涛;黄建生;王险峰;刘琼;戚娟娟;谢宇;连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VDR基因FokⅠ多态性与Ⅲ型前列腺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启动子Fok Ⅰ多态性与Ⅲ型前列腺炎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103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A组)及100例非前列腺疾病患者(B组)进行Fok Ⅰ位点SNP检测,分析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结果:A组基因型分布FF:28%(29/103),Ff:31%(32/103),ff:41% (42/103);B组FF:31%(31/100),Ff:35%(35/100),ff:34%(34/100),其中ff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F:44%(90/206),f:56%(116/206);B组为F:49% (97/200),f:51% (103/200),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Fok Ⅰ位点SNP与Ⅲ型前列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作者:阮黎;李正明;黄文胜;郑荣根;罗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在补肾中药或钙剂干预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0例肾阳虚骨质疏松并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每组20例,中药组口服健肾补阳汤+钙尔奇D,西药组口服钙尔奇D,观察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髋臼假体周围BMD与肾阳虚证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行全髋术后,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肾阳虚证积分与髋臼周围4区骨密度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补肾中药或钙剂的干预下,术后短期内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与肾阳虚积分的变化是并不对称的,肾阳虚证轻重程度与骨密度并不存在量的依赖关系,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与证型无明显相关.

    作者:庞向华;欧兆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反式维A酸增强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乳腺癌旁观者效应的观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A酸(ATRA)对腺病毒为载体的双自杀基因系统治疗乳腺癌旁观者效应的增强作用及与Cx43表达的关系.方法:MTT法观察ATRA对双自杀基因系统治疗乳腺癌旁观者效应的影响;RT-PCR和FCM法检测ATRA作用前后乳腺癌MCF-7细胞内连接蛋白Cx4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以不同比例混合MCF-7和MCF-7/CDTK细胞在前药作用下细胞存活率ATRA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RT-PCR和FCM分析结果表明,经ATRA处理的MCF-7细胞,其Cx4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明显提高.结论:乳腺癌MCF-7细胞中,ATRA具有明显增强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旁观者效应的作用,细胞内Cx43的表达增强可能是旁观者效应增强的机制之一.

    作者:孔恒;陶霖玉;齐柯;周培;杜冀辉;王红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早期应用力月西对左主干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力月西治疗左主干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的镇静效果及作用.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病变,行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2例.观察镇静效果及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力月西镇静治疗后,有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氧合指数、BNP浓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力月西在左主干病变支架植术入后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镇静效果良好,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

    作者:邹育海;李丹辉;林朴卿;邱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并发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并发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7 017例,诊断膈肌麻痹51例,发生率为0.73%,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合并膈肌麻痹患者的手术年龄(5.9±20.3)个月小于无合并膈肌麻痹患者的手术年龄(47.3±66.3)个月(P<0.001);大血管调转术膈肌麻痹发生率4.8%,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01);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膈肌麻痹发生率2.6%,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06);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膈肌麻痹发生率1.6%,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4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手术年龄(P=0.01)、大血管调转术(P< 0.001)、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P=0.005)、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P=0.023)为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较低的手术年龄、大血管调转术、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为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

    作者:罗丹东;陈寄梅;岑坚正;丁以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造瘘口复发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全喉切除术后造瘘口复发的原因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7例喉癌、下咽癌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造瘘口复发癌的临床资料,分为手术组及非手术组,对比两组生存时间.结果:手术组11例术后生存时间为6 ~ 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非手术组6例生存时间3~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5个月.手术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造瘘口复发癌原因与首次手术的处理恰当与否有关.其预后差,积极、适当的挽救性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卢仲明;张思毅;宋新汉;陈良嗣;罗小宁;陈少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盐酸米多君及美托洛尔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方案治疗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POTS患儿随机分入口服生理盐水组、盐酸米多君组(生理盐水口服联合盐酸美多君口服)及美托洛尔组(生理盐水口服联合美托洛尔口服).治疗2个月后比较3组患儿的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美托洛尔组、盐酸米多君组症状评分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但美托洛尔组、盐酸米多君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的心率差值、直立心率,美托洛尔组显著优于盐酸米多君组(P<0.05),而盐酸米多君组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P< 0.05);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美托洛尔组、盐酸米多君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与盐酸米多君均可显著改善POTS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疗效,但美托洛尔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孙微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HMGA2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胃癌MKN45细胞株的沉默作用

    目的:将HMGA2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至胃癌细胞MKN45,检测其HMGA2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实验分3组:空白组(未转染的胃癌细胞)、实验组(转染HMGA2shRNA组)、阴性对照组(转染错义序列组),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MGA2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HMGA2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MGA2蛋白表达的变化与基因的变化相一致,实验组的蛋白表达明显受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HMGA2的特异性shRNA表达载体抑制了HMGA2的表达,HMGA2shRNA转染有望用于胃癌的基因治疗,为进一步研究其更多功能打下基础.

    作者:韦丽秀;赖铭裕;陈家庄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与宫颈Bishop评分在预测临产时间中的比较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妇女宫颈分泌物中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和宫颈Bishop评分预测临产时间的价值.方法:对200例妊娠37~41周、未临产、胎膜完整的孕妇,采用免疫层析法进行宫颈分泌物IGFBP-1测定,比较IGFBP-1和宫颈评分预测72 h内临产的成功性.结果: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IGFBP-1阳性率为95.12%,明显高于<7分者49.69%(P<0.001).随着宫颈成熟度的增加,IGFBP-1阳性率逐渐升高,IGFBP-1阳性率与宫颈成熟度呈正相关.110例72 h内临产者中IGFBP-1阳性108例(98.18%),IGFBP-1阴性2例(1.82%),90例>72h临产者中IGFBP-1阳性10例(11.11%),IGFBP-1阴性80例(88.8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01).IGFBP-1预测72h内临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18%、88.89%、91.53%、97.56%,而宫颈Bishop评分是31.82%、93.33%、85.37%、52.83%.结论:宫颈分泌物IGFBP-1能反映宫颈成熟度,可作为预测临产时间的一个客观指标.检测IGFBP-1预测临产时间明显优于宫颈评分,其阳性可预测在72 h内临产.

    作者:马秀华;宋风丽;马丽丽;贺笑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内皮生长因子对低温冻存内皮生长晕细胞增殖及黏附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ssel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内皮生长晕细胞(endothelial outgrowth cell,EOC)低温冻存过程中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培养扩增EOC,免疫组化、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内皮细胞特性.第2代细胞用含0、10、25、50ng/mLVEGF的冻存液冻存,24 h后复苏,CCK-8法检测增殖能力;差速贴壁法检测黏附能力.结果:CD34+、KDR+、VE-Cadherin+细胞分别为(61.17±0.44)%、(34.79±6.31)%、(74.64±6.96)%.10ng/mLVEGF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增殖能力无统计学差异,而黏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25 ng/mLVEGF和50ng/mL VEGF组细胞复苏后的细胞增殖能力与黏附能力均较空白对照组增强.结论:VEGF能够不同程度地保护EOC在低温冻存中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吴高俊;林以诺;张艳丽;张怀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17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178例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AFS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孕三烯酮,每次2.5 mg,每两周一次,连用3个月.随访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78例腹腔镜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总妊娠率为48.3%(86/178),其中Ⅰ、Ⅱ、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分别为72.5%(29/40)、48.3%(28/58)、33.3%(14/42)和39.5%(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74,P=0.002 5);术后1年内、1~2年和2年以上的妊娠率分别为34.3%(61/178)、17.9%(21/117)和4.2%(4/96),术后妊娠率与r-AFS分期有关,术后妊娠率随手术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手术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药物治疗.

    作者:黄思毅;李末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