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与宫颈Bishop评分在预测临产时间中的比较

马秀华;宋风丽;马丽丽;贺笑茜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宫颈评分, 预测
摘要:目的:探讨足月妊娠妇女宫颈分泌物中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和宫颈Bishop评分预测临产时间的价值.方法:对200例妊娠37~41周、未临产、胎膜完整的孕妇,采用免疫层析法进行宫颈分泌物IGFBP-1测定,比较IGFBP-1和宫颈评分预测72 h内临产的成功性.结果:宫颈Bishop评分≥7分者IGFBP-1阳性率为95.12%,明显高于<7分者49.69%(P<0.001).随着宫颈成熟度的增加,IGFBP-1阳性率逐渐升高,IGFBP-1阳性率与宫颈成熟度呈正相关.110例72 h内临产者中IGFBP-1阳性108例(98.18%),IGFBP-1阴性2例(1.82%),90例>72h临产者中IGFBP-1阳性10例(11.11%),IGFBP-1阴性80例(88.8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01).IGFBP-1预测72h内临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18%、88.89%、91.53%、97.56%,而宫颈Bishop评分是31.82%、93.33%、85.37%、52.83%.结论:宫颈分泌物IGFBP-1能反映宫颈成熟度,可作为预测临产时间的一个客观指标.检测IGFBP-1预测临产时间明显优于宫颈评分,其阳性可预测在72 h内临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治疗前后血清TIMP-1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授受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变化.方法:根据IFN-α联合利巴维林抗病毒治疗的结果,将6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无应答组、终末应答组、持续应答组,应用ELISA方法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治疗结束以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血清TIMP-1水平,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血清TIMP-1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持续应答组血清TIMP-1水平进一步降低,终末应答组回升治疗前各组数据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以及治疗结束时,无应答组与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在治疗结束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6个月,终末应答组和持续应答组间有明显差异(P< 0.001).结论: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随着病毒复制的受抑,血清TIMP-1水平也可得到改善;血清TIMP-1水平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出现应答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黄雷湘;章必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17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178例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AFS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孕三烯酮,每次2.5 mg,每两周一次,连用3个月.随访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78例腹腔镜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总妊娠率为48.3%(86/178),其中Ⅰ、Ⅱ、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分别为72.5%(29/40)、48.3%(28/58)、33.3%(14/42)和39.5%(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74,P=0.002 5);术后1年内、1~2年和2年以上的妊娠率分别为34.3%(61/178)、17.9%(21/117)和4.2%(4/96),术后妊娠率与r-AFS分期有关,术后妊娠率随手术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手术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药物治疗.

    作者:黄思毅;李末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钬激光电灼加干扰素皮下注射联合治疗尿道内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a,CA)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好发于外阴或肛门,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是较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淋病,位居性病第2位[1],而发生于尿道内的尖锐湿疣,因位置特殊,治疗上极为棘手,极易复发,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46例男性尿道内尖锐湿疣采用钬激光电灼加干扰素皮下注射,效果较明显,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远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二孔法与三孔法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二孔法及三孔法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手术方法优缺点,探讨腹腔镜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二孔法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二孔法组)75例和三孔法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三孔法组)80例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治愈率等进行比较.其中二孔法不分离睾丸动脉,对精索血管集束结扎;三孔法分离睾丸动脉后结扎精索内静脉.结果: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二孔法组较三孔法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3~ 42个月,两组均无复发及睾丸萎缩.结论: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二孔法较传统三孔法少一个切口,术后遗留瘢痕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对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更具有优势,是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中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张忠;朱汝健;陈安屏;汪官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措施.于入院1周未采取护理干预前及采取护理干预2个月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两组之间在入院1周未采取护理干预前SDS均无显著差异(P>0.05);采取护理干预两个月后干预组SDS各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正确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能消除焦虑、恐惧、悲观情绪,减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蒋爱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国内首对同一父母来源HLA相同的人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

    目的:建立国内首对同父母来源的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系,为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提供内参对照模型.方法:利用体外受精后第3天不适宜进行胚胎移植的低质量胚胎,采用机械切割法分离囊胚内细胞团(ICM),接种到丝裂霉素C处理的小鼠饲养层上,对建立的hESC进行多能性潜能检测.结果:成功建立一对具有多能特性的hESC系,体外长期培养维持正常核型,STR显示较高的亲缘性,HLA配型完全相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国内首对同一父母来源的HLA完全相同的hESC,其遗传背景一致,这为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体系筛选提供一个很好的内参对照,同时也为干细胞的移植排斥反应、培养扩增等研究提供很好的对比参照模型.

    作者:骆玉梅;范勇;陈欣洁;杜红姿;张文红;黎青;李少英;孙筱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在补肾中药或钙剂干预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证与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0例肾阳虚骨质疏松并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每组20例,中药组口服健肾补阳汤+钙尔奇D,西药组口服钙尔奇D,观察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髋臼假体周围BMD与肾阳虚证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行全髋术后,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肾阳虚证积分与髋臼周围4区骨密度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补肾中药或钙剂的干预下,术后短期内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与肾阳虚积分的变化是并不对称的,肾阳虚证轻重程度与骨密度并不存在量的依赖关系,髋臼假体周围骨密度与证型无明显相关.

    作者:庞向华;欧兆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氨氯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高血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8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2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另4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松龄血脉康治疗(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6周后的总有效率及治疗6周后血压、血脂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9% (37/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5%(29/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两组治疗前后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作者:沈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并发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并发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7 017例,诊断膈肌麻痹51例,发生率为0.73%,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合并膈肌麻痹患者的手术年龄(5.9±20.3)个月小于无合并膈肌麻痹患者的手术年龄(47.3±66.3)个月(P<0.001);大血管调转术膈肌麻痹发生率4.8%,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01);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膈肌麻痹发生率2.6%,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06);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膈肌麻痹发生率1.6%,高于其他术式的发生率(P=0.04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手术年龄(P=0.01)、大血管调转术(P< 0.001)、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P=0.005)、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P=0.023)为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结论:较低的手术年龄、大血管调转术、主动脉弓缩窄/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完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为膈肌麻痹的危险因素.

    作者:罗丹东;陈寄梅;岑坚正;丁以群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女性无尿失禁单输尿管异位尿道开口诊治体会

    输尿管异位开口多发生于重复肾的重复输尿管,单输尿管的异位开口临床较少见.有症状的输尿管异位开口多见于女性,典型临床症状是间歇正常排尿伴有点滴性尿失禁和反复尿路感染[1].临床上女性无尿失禁的单输尿管异位尿道开口极为少见,本院收治1例女性单输尿管异位开口于尿道,不伴有尿失禁和尿路感染,为体检发现肾积水而就诊,报告如下.

    作者:周克文;温海涛;杨剑辉;房居宁;孙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机械通气患儿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率及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将80例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患儿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率及发生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吸痰后SpO2、H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减少吸痰过程SpO2下降的发生率,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操作安全性强,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

    作者:陈清秀;蔡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PBMC中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期间PBMC中HBV DNA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方法:7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7例),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于治疗的0、4、12、24、48周时分别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及PBMC中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始治疗前患者PBMC中HBV DNA阳性率为78.4%,随治疗疗程的延长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阳性率降低.治疗组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阴性的患者治疗48周时E抗原血清转换率高于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阳性的患者(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MC中HBV DNA阴转对预测HBeAg血清转换有一定价值.

    作者:周永;魏仁东;强中强;史昌河;辛永宁;宣世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磁共振B-FFE序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B-FFE序列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伽玛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共81例患者,采用B-FFE序列定位行伽玛刀治疗.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并与3D-FFE序列定位伽玛刀治疗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愈66例(81.5%),显效8例(9.9%),有效4例(4.9%),无效3例(3.7%).总有效率为96.3%,并发症发生率2.5%.该疗效好于采用3D-FFE序列定位伽玛刀治疗原发性TN患者的情况(P=0.04< 0.05).结论:B-FFE序列定位伽玛刀治疗原发性TN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常规定位序列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石莉莉;张松辉;许自强;赵普学;李俊武;安全;李国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尿动力学检查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探讨77例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77例SUI行系统的尿动力学检查,21例同时行半卧位和站立位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ALPP)测定.结果:77例中不稳定膀胱者7例(9.1%).61例(79.2 %)ALPP测定见有漏尿:其中56例半卧位测定有35例(62.5%)见有漏尿;42例站立位测定有36例(85.7%)见有漏尿;半卧位无漏尿,改为站立位见漏尿的有8例.大尿流率为(31.4±11.3)(16.3 ~ 70.1) mL/s、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为(16±8)(2 ~ 37) cmH2O.33例手术,随访21例,16例无尿失禁复发,5例改善.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SU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手术有指导意义,站立位ALPP测定能提高检查准确性.

    作者:古维灿;王怀鹏;刘莉娟;郑祥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上海市闵行区体检中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通过搜集闵行区2008-2011年连续3年体检者的13C呼气试验结果,了解近3年Hp在中年人群的流行情况.结果:近6 913例体检者中,3年Hp感染率分别为53.2%、46.8%、46.8%,并且在Hp感染的阳性及阴性人群中均有20% ~ 30%转变.结论:上海闵行地区中年人群的Hp感染率近2年有所下降,但新增的感染人数与Hp消除的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作者:万红宇;刘建生;田怡;张文燕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重症中暑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意义

    目的:研究重症中暑患者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对临床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40例重症中暑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HLA-DR水平,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比较两组间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差异,评价其在感染监测中的价值.结果:死亡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为(52.9±10.8)%,比存活组(73.7±11.0)%明显减少(P< 0.001).CD14+/HLA-DR表达率对死亡判断的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967,在佳诊断界点为54.83%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100.0%.结论: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是判断重症中暑临床预后的良好指标;CD14+/HLA-DR≤54.83%可作为预后死亡的预警指标.

    作者:潘志国;耿焱;刘云松;苏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单牙倾斜种植的临床研究——一种临床技术的创新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上颌窦底可利用骨高度≤3 mm,腭侧骨壁小骨宽度>4.5 mm的病例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牙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术前拍摄全景片及锥形束CT,用随机的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分析测量,模拟种植体植入.必要时制作外科模板.局麻下,常规切开翻瓣,经牙槽嵴顶偏腭侧植入种植体,或拔除患牙,即刻腭侧根制备植入种植体.8~12周后,以烤瓷单冠粘结固位完成修复.结果:共216例病例,植入221颗种植体,倾斜角度小3°,大26°.所有病例修复后至少随访6个月,其中1颗种植体在修复前失败,1颗种植体植入术后上颌窦黏膜破裂致慢性上颌窦炎,经耳鼻喉科医生诊治后痊愈.其余种植体随访期间均成功.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腭侧骨量足够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冠修复临床可行;采用骨水平种植体比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更具优势.术前CBCT检查是必需的;其生物力学风险和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险峰;黄建生;赵建江;刘天涛;刘琼;戚娟娟;谢宇;连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清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胱抑素C (Cys C)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的关系,评价Cys C作为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无创预测因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将71例AMI患者分为Gensini评分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选取同期住院41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入选者血Cys 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S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Cys C降低,LDL值增高(P<0.05).Gensini评分重度组Cys C水平较轻度组降低(P=0.041),重度组较中度组以及中度组较轻度组Cys C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Cys C与Gensini评分呈较弱的负相关(r=-0.347,P=0.038),与SCr呈较弱的正相关.结论:血清Cys C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清Cys C水平下降.

    作者:刘震;陈平安;李韶南;雷晓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白介素-4在兔急性肺栓塞并肺损伤的保护机制

    目的:探讨白介素-4(IL-4)在兔急性肺栓塞(APTE)后肺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兔36只,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模型对照组、外源性IL-4低剂量干预组、高剂量干预组,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IL-8水平,术毕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1)外源性IL-4干预组较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TNF-α、IL-1β水平下降;(2)高剂量外源性IL-4干预组,TNF-α、IL-1β水平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源性IL-4通过对APTE后促炎性因子的水平下调,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肺损伤.

    作者:姚艳敏;宋巧凤;王希柱;陈润芝;夏英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噻托溴铵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吸入噻托溴铵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22)对患者吸入噻托溴铵,对照组(n=22)为空白对照组,不吸入噻托溴铵.观察两组用药12周后肺功能的变化,St George'8呼吸问卷(SGRQ)等情况,通过6 min步行试验(6MWT)观察运动耐力的变化以及随访3~6个月急性加重的人次、住院人次.结果:用药12周后治疗组FEV1、FVC、大肺活(FVC)、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运动耐力(6MWT)增加,随访3~6个月治疗组急性加重人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吸入噻托溴铵可以改善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并且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小.

    作者:饶理强;蔡博;肖坚怀;彭伟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