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4、CD8、γδT和肿瘤细胞P53的表达及意义

江亚南;范宗民;王苒;任景丽;王立东

关键词:胃肿瘤, 贲门癌, CD4, CD8, γδT, P53, 河南
摘要:目的:探讨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4、CD8、γδT和肿瘤细胞P53的表达变化特征、相关性及贲门癌组织浸润淋巴细胞CD4、CD8和γδT的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40例贲门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并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分析其浸润淋巴细胞CD4、CD8、γδT的表达状况和肿瘤细胞P53的表达状况.结果:40例贲门癌组织,P53染色阳性率是75.0%,30例P53阳性贲门癌组织中,P53阳性肿瘤细胞数为99±22.CD8和γδT阳性淋巴细胞数在P53阳性组明显高于P53阴性组(P<0.05);而CD4阳性淋巴细胞数在P53阳性组低于P53阴性组(P>0.05);P53阳性肿瘤细胞与CD8阳性淋巴细胞呈正相关(P<0.05).CD4、CD8、γδT阳性淋巴细胞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分化、不同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贲门癌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署性(P>0.05).结论:贲门癌患者中P53蛋白可能作为肿瘤抗原引起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为P53作为贲门癌患者免疫治疗的一个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贲门癌组织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类型与贯门癌临床特征(中低分化、肿瘤中晚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感染行翻修手术的体会

    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实施、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工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提高,目前旋转铰链式假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膝关节肿瘤保肢术的主要手段.但感染引起的手术失败仍时有发生,国外文献报道:假体周围感染率从2%~35%不等[1-3],目前感染是继局部复发导致保肢术后截肢的第二位原因[2].二期假体翻修术是治疗肿瘤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较好办法[3].其中假体取出、彻底清创和抗生素骨水泥旷置对于控制感染,二期翻修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就我院2005-2011年收治的7例膝关节肿瘤型假体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患者行感染旷置术并行二期翻修的相关体会予以探讨.

    作者:阎海威;张明;周定球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两种癫痫发作分类体系临床价值和可信度的比较研究

    目的:评估和比较两种癫痫发作分类体系即发作症状学分类法(SSC)和国际癫痫发作分类法(ICES)的临床价值和可信度.方法:2名医生独立地观看106例患者发作的录像资料,采用双盲法对患者的每一次发作录像仔细进行回顾分析并分别使用上述两种分类法进行分类,数据进行百分比计算及Kappa-致性检验.结果:106例患者共计有256次发作,对2名医生诊断的一致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SC明显高于ICES.SSC体系中一些症状如过度运动发作、自动运动发作、愣神发作等具有更高的一致性.结论:SSC提供了一个比ICES更为容易理解的癫痫发作分类体系,提示SS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可靠的分类方法.

    作者:秦兵;陈勇军;段现来;廖卫平;臼井直敬;井上有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Hp-L型、Livin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70万人因胃癌死亡,位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1].而我国又是胃癌高发国之一,并且近年来胃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发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诸多的研究表明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细胞壁缺陷型,即球形Hp.胃癌组织中Hp感染多以L型的形式存在,提示Up-L型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2],这使Hp-L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Livin是近年来发现的人类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family,IAP)家族的新成员,因其在肿瘤组织中特异性的高表达[3],成为了近年的研究热点.而有关Hp-L型、Livin两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少见报道.现就Hp-L与Livin功能及其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土英;赵亚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肌钙蛋白及脑钠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肌钙蛋白Ⅰ(cTnI)、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关系及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胸痛(发病时间<12 h)入院诊断为AMI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GDF-15及BNP浓度,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技术测定cTnI浓度.记录患者住院和平均随访12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AMI组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组GDF-15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GDF-15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0.79,95%CI:0.67~0.84,P<0.05).结论: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GDF-15水平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刘进军;吴士礼;王本芳;张宁汝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血清胸苷激酶1在宫颈癌患者预后以及复发评估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S-TK1)水平的变化情况与临床疗效以及复发评估的意义.方法:用免疫增强化学发光点印记法(ECL dot-blot)检测98例不同临床分期宫颈癌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周和术后1、3、6、12、18、24个月的S-TK1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宫颈癌患者S-TK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宫颈癌不同分期的患者术后3个月S-TK1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病情平稳者术后6个月S-TK1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2、18、24个月的S-TK1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病情进展或复发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前1.5~3.1个月(平均1.8个月)出现S-TK1的再次上升.结论:S-TK1可以为宫颈癌的预后以及复发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陈赛英;史佃云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幽门螺杆菌OipA与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致病因子OipA与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OipA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60例胃癌组织为实验标本,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OipA,根据和OipA检测结果将其分为Hp感染阴性组(第1组)、Hp感染阳性且OipA阴性组(第2组)和Hp感染阳性且OipA阳性组(第3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的表达.结果:第3组的p53、ras 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和各等级表达量均高于第1组和第2组;其中第3组的p53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与第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第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的ras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与委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的p53、ras蛋白各等级表达量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组与第2组的p53、ras蛋白表达和各等级表达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致病因子OipA增加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吴文朝;徐雷鸣;赖运庆;文丽彬;汤淼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阿霉素性心肌病大鼠心肌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1-2在阿霉素(DOX)性心肌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保护阿霉素性心肌病大鼠的机制.方法:31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OX组和DOX+EPO组.药物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Bax与Bc1-2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DOX组大鼠符合阿霉素性心肌病表现,DOX+EPO组大鼠左心功能改善,心肌纤维化明显减少.与DOX组相比较,EPO治疗(DOX+EPO组)未能降低Bax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但显著升高了Bc1-2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EPO对阿霉素性心肌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上调Bc1-2蛋白和mRNA表达有关.

    作者:陈兴;王佩显;许博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泮托拉唑胶囊对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老年患者上消化道黏膜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胶囊对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老年患者上消化道黏膜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医生选择佳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泮托拉唑胶囊和奥美拉唑片口服,分析对比两组的胃镜下黏膜损伤、阿司匹林相关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药物的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胃镜下黏膜损伤及阿司匹林相关性消化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药物耐受性均为良好.结论:泮托拉唑胶囊可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因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所致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选择PPI类胃黏膜保护剂时可首选泮托拉唑胶囊.

    作者:王晓林;熊枝繁;曹仕琼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肌力强化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患者肌力恢复的疗效

    目的:观察肌力强化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伴股四头肌萎缩患者肌力恢复的临床疗效,评价严格的康复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膝关节ACL断裂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严格按肌力强化训练对股四头肌进行康复锻炼,对照组按正常的康复计划进行恢复,在术后3、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行Lvsholm评分及大腿周径测量.结果: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萎缩指数较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及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四头肌肌力强化训练对膝关节ACL重建术后患者的肌力恢复、关节功能的改善有显著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

    作者:杨伟毅;练文兴;曹学伟;薛文武;陈耿鑫;张文信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尿路成像(VCTU)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完整的输尿管结石病例386例,均行VCTU检查,对获得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分析.结果:386例中,结石小长径约1 mm,输尿管结石位于上段114例,中段82例,下段153例,一侧输尿管多发结石37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囊肿189例、肾孟旁囊肿43例、输尿管和肾积脓3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21例、马蹄肾4例、输尿管囊肿1例、膀胱憩室3例、肾结石和膀胱结石177例.结论:VCTU能立体、直观、清晰显示输尿管结石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和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同时确定有无合并泌尿系统先天畸形、肾积脓、肾结石、膀胱结石等病变,还可以通过延迟期了解肾脏排泄功能,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有独特优势.

    作者:李宝平;唐翠松;汤光宇;李伟;沈永菊;刘勇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Pentraxin-3与尿白蛋白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Pentraxin-3(PTX3)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探讨PTX3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15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与临床白蛋白尿组,分别检测3组PTX3、血糖、血脂、HS-CRP、γ-谷氨酰转移酶等.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WX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临床白蛋白尿组PTX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P<0.01),PTX3与UAER呈正相关(r=0.667,P<0.01).各组间年龄、FPG、TG、GGT、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X3水平与白蛋白尿相关,PTX3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PTX3水平升高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景明;徐朝阳;史煜波;翁跃颂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分析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MR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例DN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经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4例患者均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平均病程为7年.影像上病变主要累及幕上大脑半球脑灰质,位于额叶7例,颞叶4例,顶叶2例,枕叶1例,影像上病灶形态呈三角形、椭圆形及脑回状,部分病灶内见分隔;MR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信号,无明显占位,9例病灶见多囊分隔,5例呈单囊改变,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未见明显强化或见轻度分隔样强化;CT表现为局限性低密度灶,边界尚清,病灶内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结论:DNT影像学表现较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在术前一般都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周建辉;章绪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心电图变化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心电图变化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4-8月ACS介入术后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后治疗和复查随访,干预组除常规的术后治疗和复查随访外,在术后3个月、半年、1年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心电图,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介入术后个性化治疗、心理辅导和康复运动方案,指导患者用药和运动、工作及生活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1年的生存质量.结果:在术后3个月干预组的生存质量SF-36及SAQ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半年和1年干预组的生存质量SF-36及SA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过建立ACS介入术后生物-心理-社会的心脏康复模式,提前干预,及早预防并发症和新的不良心脏事件,可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生存率,全面促进心脏康复,提高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望英;彭丽容;孙红梅;郭跃萍;程硕韬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肾损伤分子-1在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在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5-11月无锡人民医院心外科心脏体外循环术后符合入组标准的84例患者.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尿Kim-1及血肌酐(Scr)水平,根据AKI诊断标准将其分为AKI组及非AKI组进行分析.结果:AKI组Scr升高峰值出现在12~48 h,而尿Kim-1水平从术后2 h起便显著升高,且术后6 h后各时间点的尿Kim-1水平都显著高于非AKI组.经尿肌酐(Ucr)校正后,相应时间点的尿Kim-1/Ucr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术后2 h尿Kim-1和尿Kim-1/Ucr的界点值分别在300 ng/L和2.0 ng/mg时,诊断AKI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术后2 h尿Kim-1、尿Kim-1/Ucr可作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发生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作者:陈彩妹;王凉;李明秋;刘斌;祁真;刘晓斌;华佳;孙铸兴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2株的基因分型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利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11对喹诺酮耐药基因,利用PCR技术对52株喹诺酮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析,并利用Cross Checker 和ntsys软件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PCR扩增结果:52株均有parC基因和parE基因、48株有gyrA基因、40株有gyrB基因、10株有Aac(6')-Ib基因、1株有qnrA基因,其余未检出;多基因聚类分析显示,主要还是以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基因突变为主.结论:52株鲍曼不动杆菌耐抗菌药物种类广泛,耐药水平高;ICU或许已成为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播的一个重要枢纽.

    作者:马艳;张伟铮;杜任生;余欢度;鄂顺梅;屈平华;陈茶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90例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治疗1组同时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2组在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时加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价,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1组比对照组两项评分改善明显(P<0.05),治疗2组比对照组两项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2组比治疗1组两项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同时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则康复疗效更显著.

    作者:梁天佳;吴小平;莫明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为富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1例

    患者女,25岁,已婚.2008年11月因右下腹胀痛,B超发现子宫肌瘤入院,行腹腔镜肌瘤剔除术.病检示富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抗炎治疗1周后出院.2009年12月患者因月经淋漓不净,发现子宫肌瘤半个月再次入院,曾在外院B超示附件囊肿,我院复查B超示子宫肌瘤,宫内实质性占位,宫颈及子宫肌层多发、实性占位.妇检:宫颈肥大.光滑,宫体前位,孕3+个月大小,质硬,双侧附件无异常.术中探查:子宫孕3+个月大小,质硬,后壁可见4 cm×3 cm×3 cm大小突起,前壁与膀胱、腹膜相连,后壁与肠管、双附件粘连,直肠前壁5 cm×4 cm×3 cm大小形态不规则新生物,盆腔少许渗液,分离粘连.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作者:尚士宣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误诊主动脉溃疡1例

    患者女,43岁,体质量56 kg.因右侧上颌骨囊肿并瘘道形成人院.患者贫血,无6个月以内的心肌梗死、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肝炎、肝硬化等其他病史.入院后行各项检查.血常规显示患者白细胞及红细胞计数均偏低.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余各项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胸透及胸片提示右中纵隔增宽,建议进一步检查,除外主动脉病变.

    作者:牛娟琴;韩月东;罗樱;郝晓东;杨晓萍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1,25-二羟维生素D3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对高糖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转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并分为正常对照组(含5.5 mmol/LD-葡萄糖)、高糖组(含25 mmol/LD-葡萄糖)和高糖+1,25-二羟维生素D3组,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各组HK-2细胞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E-钙黏素(E-cad)的蛋白表达,RT-PCR半定量方法测定各组HK-2细胞的α-SMA和E-cad的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组和高糖+1,25-二羟维生素D3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E-cad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1,25-二羟维生素D3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6.576±1.044 VS,4.715±0.776;0.752±0.086VS.0.491±0.023,P<0.05),而E-cad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2.085±0.553VS.4.970±0.845;0.163±0.036 VS.0.478±0.062,P<0.05).结论:1,25-二羟维生素D3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其可能通过下调α-SMA的表达,上调E-cad的表达,从而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作者:吴欣;蒋文勇;刘倩;于黔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qnr耐药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目的: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zch770(SM gzch770)携带的喹诺酮耐药基因Smqnr进行扩增、测序及原核表达,为研究Smqnr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提取SM gzch770基因组染色体,PCR扩增Smqnr全基因并克隆入pMD18-T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将Smqnr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以染色体DNA为模板,成功扩增660 BP Smqnr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其与相关报道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达98%以上;SM gzch770 Smqnr序列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HQ315851);SDS-PAGE显示,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约为50 kDa,其中smqnr蛋白约为24kDao.结论:从SM gzch770中成功克隆及表达了Smqnr基因,为进一步进行Smqnr蛋白高级结构测定的结晶试验提供了必须材料.

    作者:关小珊;周珍文;关锐梨;邓秋连;谢永强;钟华敏 刊期: 2012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