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颉刚;陈晓燕;祝文坚;韦银花;赵秀兰;李海芬;张恒珠
目的:分析颞叶癫痫(TLE)伴和不伴热性惊厥(FS)史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托吡酯治疗疗效差别.方法:收集41例TLE患者的临床资料,据其是否伴FS史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托吡酯治疗有效率、保留率以及副作用.结果:TLE伴和不伴FS两组分别在男女比例、年龄、起病年龄、出生缺血缺氧史均无统计学差异,但TLE伴FS组癫痫家族史明显高于不伴FS组.TLE伴和不伴FS两组患者托吡酯治疗的有效率、1年无发作率、副作用发生率及3个月、6个月和1年保留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TLE和既往高热惊厥史关系仍不明确.托吡酯是一种治疗TLE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吴梅;刘晓蓉;黎冰梅;邓宇虹;李叶;李文;张少浩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明确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过度通气使PetCO2由40 mmHg水平降至25 mmHg水平并维持20 min.记录PetCO2 40 mmHg、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图α、δ、θ波相对功率值,NI值、NT 分级.结果:与PetCO2 40 mmHg水平相比,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δ-θ波相对功率值显著增加(P < 0.05),NI值明显降低(P < 0.05),E2-F级的例数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全麻时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可增加麻醉深度,易导致麻醉过深.
作者:王刚;邓龙姣;康茵;李文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期与稳定期肺康复的依从性.方法:将113例COPD急性加重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急性期康复组(76例)及稳定期康复组(37例).急性期康复在患者感染控制,症状缓解出院时即开始.稳定期康复在感染控制,症状缓解并稳定达8周时开始.康复项目包括步行锻炼及呼吸锻炼,持续8周.患者需完成康复日记,接受随诊及随访.结果:稳定期康复组患者步行锻炼、呼吸锻炼以及肺康复总的时间、次数、依从性得分均高于急性期康复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稳定期康复组步行锻炼、呼吸锻炼、肺康复总的时间、次数依从性好的百分率均高于急性期康复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COPD患者康复依从性较低,急性期康复依从性比稳定期康复差,提示应重视COPD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康复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梁少英;岑慧红;郑则广;陈沁;崔立谦;罗俏玲;曾丽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Th22的发现源于皮肤的固有防御机制和创口愈合等炎症相关皮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Th22有稳定的效应因子体系和独特的信号传导方式,主要参与皮肤的自稳调节和病理状态.相关研究报道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中,Th22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本文对Th22及IL-22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颖;张秀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肺表面活性物质(PS)能降低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少呼吸作功;机械通气是许多外科干预治疗的手段,但也能增加或加重已有的肺部损伤,导致肺过度膨胀并伴随PS异常及炎症改变.
作者:戴长宗;王德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32例肺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组中、老年患者和吸烟人数分别显著高于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组;TC组中央型肺癌和发热人数分别显著高于AC组.根治性手术、TC患者和Ⅰ~Ⅱ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显著高于姑息性手术、AC患者和Ⅲ~Ⅳ期肺癌;手术性质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类癌的两种亚型临床表现有所差别,姑息性手术、AC患者和Ⅲ~Ⅳ期肺癌的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肺类癌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江文洋;付向宁;廖永德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选择92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月经来潮后1周开始服用托瑞米芬,40 mg/d,经期停药,连用3个疗程,绝经女性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治疗药物选用乳癖消片,5片/次,每日3次,经期停药,连用3个疗程,绝经女性连续服用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50.0%),总有效45例(97.8%).对照组治愈8例(17.4%),总有效31例(67.4%).两组间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作者:史振玉;王永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拇指在手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拇指外伤后应尽量保留拇指的长度及功能,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在临床上多见,多用皮瓣修复,目前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我们自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应用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 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华东;周志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内毒素血症小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及死亡率的影响,明确SGB可否成为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简单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方法:内毒素血症小鼠分为SGB治疗组(颈部注射利多卡因)及对照组(颈部注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动物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后2、7、14 d血清TNF-α、IL-1β、IL-6的变化及2、4、7、10、15、20 d累积死亡率的变化.结果:SGB治疗使内毒素血症小鼠2、7、14 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显著下降;注射LPS后 2、4、7、10、15、20 d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结论:SGB可抑制内毒素血症小鼠过度的炎性反应,降低内毒素血症小鼠的死亡率,从而成为有益于SIRS治疗的简单有效的新手段.
作者:李建玉;宋骤;杨雪;吴群林;陆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探讨99m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加99mTc-DMSA肾静态显像在梗阻性肾病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2例上尿路梗阻性肾病患者的检查资料,分为切肾组(185例)和非切肾组(387例).结果:切肾组术前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 为(5.37 ± 3.86)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0.63 ± 0.32;非切肾组术前GFR为(31.18 ± 17.48)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1.73 ± 0.62,两组之间的肾静态指数、GFR值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01).肾动静态联合显像评估的肾功能与在手术中发现的肾的结构、形态相一致.非切肾组术后GFR为(38.52 ± 14.71)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2.76 ± 0.58,较非切肾组术前的肾静态指数、GFR值有明显改善(P < 0.05).肾静态显像对上尿路感染的性质、程度、病变范围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99mTc-DMSA核素肾静态显像结合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是评价肾功能的理想方法,它可以获得直观的肾脏摄取-排泄曲线和GFR值,从而能够定量地评判分肾功能,为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刁伟霖;张海滨;刘建华;陈勇;余丰文;冯彦林;温广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多途径保护肾脏,如降低尿蛋白水平、抗炎、抗纤维化、抑制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过度表达等[1].足细胞(podocyte)为肾脏主要滤过屏障之一,其损伤、凋亡与脱落可导致蛋白尿生成,促进肾脏病变进展.国内外众多体外实验证实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以改善足细胞的损伤.本文就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足细胞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廖春分;丁洪成;廖勇敢;程长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研究西洛他唑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rhGM-CSF和rhIL-4体外诱导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0 μg/mL)组(刺激组)、西洛他唑(20 μmol/L)预干预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0 μg/mL)组(干预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和内吞功能变化,酶联免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刺激组比较,干预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40和CD86的表达降低,内吞功能提高,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6水平下降.结论:西洛他唑可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这可能参与了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作者:陈添华;李志樑;付强;曹龙兴;张魏巍;陈琳琳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初步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NO组为17例吸入NO治疗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对照组为19例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给予常规机械通气和扩血管药物治疗.监测两组各时点的平均气道压和氧合指数,同时比较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比较肺出血、肺气漏的发生和死亡人数.结果:NO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起始时平均气道压及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 > 0.05),在治疗开始后24 h,NO组的平均气道压为(7.9 ± 2.3 )kPa,较对照组(10.5 ± 1.9) kPa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治疗开始后6 h及24 h,NO组氧合指数分别为15.6 ± 3.9和8.9 ± 3.1,明显较对照组(分别为20.3 ± 4.4,15.8 ± 2.9)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NO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吸氧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并发症肺气漏、肺出血及死亡人数等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对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给予吸入NO,可以迅速地改善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未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冯晋兴;刘晓红;余珍珠;杨慧;齐利峰;李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外科住院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信息,电话随访患者围术期不良体验及术后疼痛控制状况,为提高围术期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术前1个工作日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的外科、妇科、耳鼻喉科住院患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手术及麻醉信息、术前关心的问题、住院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术后电话随访以下内容:住院过程中的痛苦经历、术后镇痛的满意程度以及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38份,其中有效答卷903份.术前焦虑的发生率为18.7%,术前抑郁的发生率为14.4%,焦虑合并抑郁的发生率为9.5%.术前患者对于手术及康复的问题关注多,对麻醉及疼痛问题的关注其次,对于住院花费等问题关注较少.患者对于术后镇痛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在其回顾住院过程的痛苦经历时,主要的问题依然是术后疼痛.心脏、乳腺、胸外科、骨科手术的患者更多发生术后急慢性疼痛.结论: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的术前成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抑郁.术前患者主要担心手术及康复的问题,对麻醉及疼痛的担心较少.术后镇痛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术后急慢性疼痛多发生在心脏、乳腺、胸外科、骨科手术的患者,对这类人群应加强术后镇痛治疗.
作者:张明;冯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比较杨树菇非多糖组分和多糖组分的抗肿瘤活性,探讨药用真菌中抗肿瘤的有效组分.方法:提取杨树菇非多糖组分Yt和多糖组分,对荷H22小鼠模型瘤内注射Yt和多糖组分,通过肿瘤生长曲线、生存曲线、体重、肿瘤组织切片,比较二者抗肿瘤活性.结果:在小鼠模型中,杨树菇非多糖组分Yt可显著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肿瘤组织大小约为(0.10 ± 0.072)cm3],多糖组分未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仅可延长小鼠生存期.结论:杨树菇非多糖组分的抗肿瘤活性强于多糖组分,提示在药用真菌中除多糖,非多糖组分是另一类抗肿瘤活性组分,值得充分研究.
作者:梁一;孙慧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氨酚羟考酮及普瑞巴林对骶管囊肿术后神经痛的早期疗效.方法:对102例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瑞巴林组(A组)、氨酚羟考酮组(B组)、普瑞巴林联合氨酚羟考酮组(C组)以及安慰剂对照组(D组).结果:不同试验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试验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时间延长VAS值逐渐下降.单独使用氨酚羟考酮组与单独使用普瑞巴林组于用药3 d后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使用氨酚组羟考酮与普瑞巴林组在14 d以后VAS评分与单用氨酚羟考酮组或单用普瑞巴林组VAS评分均有明显差异.结论:联合使用氨酚羟考酮及普瑞巴林对骶管囊肿切除术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小.
作者:王静;陶熔;马松鹤;姜迎海;夏令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水扩张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间,25例患者在全麻下行膀胱镜下水扩张及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每周灌注1次,共8次.在水扩张前及扩张后3、6及9个月通过疗效问卷及ICSI、ICPI、VAS、尿流动力学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大膀胱容量以及通过疗效问卷、ICSI、ICPI、VAS检测所显示的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膀胱水扩张后3个月时效果明显.无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出现.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膀胱水扩张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及间质性膀胱炎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徐勇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58例,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共植入ACIFC 75枚.术后临床功能评判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影像学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断标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平均14个月.73个融合器于平均11.2个月后获得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即刻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94.8%.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 mm,术后即刻平均4.7 mm,获得融合时平均4.5 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采用ACIFC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手术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融合率满意.
作者:张杰;周鹏鹤;郦志文;蔡明;赵建根;李杰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比较伊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DDP)的 IP方案与足叶乙甙(VP-16)联合DDP的EP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1例初治广泛期SCLC患者,随机分为IP组(CPT-11 + DDP)和EP组(VP-16 + DDP).IP组:CPT-11 65 mg/m2,静脉滴注,d1、d8,DDP 25 mg/m2,静脉滴注,d1 ~ d3;EP组:VP-16 100 mg/m2,静脉滴注,d1 ~ d3,DDP 25 mg/m2,静脉滴注,d1 ~ d3.两组均以21 d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以上者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随访中位生存时间(OS).结果:IP组有效率(RR )65.6%,疾病控制率(DCR) 87.5%;EP组RR 58.6%、DCR 82.8%,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中位生存期IP组、EP组分别为10.4个月、9.7个月,1年生存率IP组和EP组分别为40.6%、37.9%,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两组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IP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率低于EP 组(P < 0.05),IP组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EP组(P < 0.05),两组恶心呕吐、胆碱能综合征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IP方案治疗SCLC的疗效与EP方案相当,毒副反应能耐受,可作为广泛期SCLC 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案之一.
作者:汪晓洁;李丽华;寿涛;陈庆;陈雪丹;缪堃;胡静;杨立波;曾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 评分和神经行为能力(NBNA)的影响.方法: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全麻组和腰硬组,每组40例.分别在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记录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娩出后第1、5和10分钟的Apgar 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第3 、14 和28 天的NBNA分值.结果:全麻组与腰硬组新生儿Apgar 评分及NBNA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结论:只要掌握好用药时机和剂量,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 评分及NBNA评分无不利影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胜;金敏霞;甘景立 刊期: 201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