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h22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陈颖;张秀明

关键词:细胞, 生物学功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肤病, 炎症性疾病, 生物学特性, 感染性疾病, 自稳调节, 应用研究, 相关研究, 防御机制, 发病机制, 调节作用, 创口愈合, 传导方式, 病理状态, 子体系, 综述, 信号, 效应
摘要:Th22的发现源于皮肤的固有防御机制和创口愈合等炎症相关皮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Th22有稳定的效应因子体系和独特的信号传导方式,主要参与皮肤的自稳调节和病理状态.相关研究报道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中,Th22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本文对Th22及IL-22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参附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

    目的:研究参附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影响.方法:将75例我院冠脉造影(CAG)阳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45例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及血清LPa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 0.01),治疗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1).两组治疗后血清LP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 < 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 < 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 < 0.01).结论:参附注射液改善冠心病的预后效果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显著降低血清LPa水平有关.

    作者:伍琼;黄超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脂水平以及其预后.方法:收集8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并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对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进行可比性分析,再对两组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情况、血脂水平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典型症状压榨样疼痛比例(55.00%)与非糖尿病组(7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糖尿病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血脂水平在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典型临床症状中压榨样疼痛不比非糖尿病组患者明显,往往以上腹痛、恶心及腹泻等其他临床症状入院治疗,在临床上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特别关注其早期典型临床症状.同时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过性血糖过高对其治疗及预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对非糖尿病组患者也应在监测血糖的情况下,给予合理的治疗.

    作者:田恒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颈总动脉损伤大鼠血管蛋白激酶C与核因子-κB的表达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与核因子-κB(NF-κB)在血管损伤后狭窄中的作用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建立颈总动脉损伤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48只,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低剂量和高剂量辛伐他汀组,低、高剂量辛伐他汀组术前3 d分别用5 mg/(kg·d)和10 mg/(kg·d)辛伐他汀灌胃,术后14 d处死.HE染色观察血管形态学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血管PKCα与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显著,管腔严重狭窄;与手术组相比,辛伐他汀处理后VSMC排列趋于规整,管腔狭窄程度较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PKCα与NF-κB蛋白差异显著(P < 0.01);与手术组比较,高剂量组PKCα与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 0.01),低剂量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有明显差异(P < 0.05).结论:PKCα与NF-κB参与血管损伤后狭窄的形成,辛伐他汀具有抗血管狭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KCα与NF-κB表达有关.

    作者:郭勇;王永玲;侯慧芳;刘国庆;黄丽君;孙银平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CYP2C19、MDR1基因多态性与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的关系

    目的:探讨CYP2C19、MDR1基因多态性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CYP2C19、MDR1基因型.结果: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76.47%、87.88%、100%,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CC+CT、TT 的Hp根除率分别为83.78%、89.47%,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结论:CYP2C19及MDR1基因多态性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无相关性.

    作者:陈东燕;孙艳荪;吴子刚;乔珊;林煜光;邓远飞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影响结直肠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手术预后的因素及不同麻醉方法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首次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80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完整随访共670例,对可能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作COX回归分析,并对3种不同麻醉方法即硬膜外麻醉(E组)、全身麻醉(G组)和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EG组)的生存率作比较分析.结果:T分期、淋巴结侵犯、麻醉方式、围术期输血、术后化疗、复发、远处转移和手术并发症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麻醉组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 = 0.018).G组和EG组术后生存率相比于E组的风险系数分别为0.623(95%CI 0.430 ~ 0.902,P = 0.012)和0.532(95%CI 0.365 ~ 0.776,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组生存率低于G组和EG组;EG组术后生存率相比于G组的风险系数为 0.855 (95%CI 0.619 ~ 1.181,P = 0.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手术预后与T分期、淋巴结侵犯、麻醉方式、围术期输血、术后化疗、复发、远处转移和手术并发症密切相关.全身麻醉和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术后生存率均高于硬膜外麻醉,是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的合适麻醉方法.

    作者:袁友红;邢祖民;林春水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及其受体(IGF-1R)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IGF-1R和IGF-1在40例GISTs组织和肿瘤旁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IGF-1R和IGF-1与GISTs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及其与CD117在GISTs中表达的关系.结果:在GISTs组织中,IGF-1R和IGF-1呈高表达,明显高于肿瘤旁组织(P < 0.05),在5例CD117阴性表达的GISTs中,有4例(80.0%)IGF-1R呈阳性表达,有3例(60.0%)IGF-1呈阳性表达;IGF-1R和IGF-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类型不相关,而与NIH分级(肿瘤大小、核分裂数)、肿瘤黏膜受侵和肿瘤侵袭转移相关(P < 0.05).结论:IGF-1R和IGF-1在GIST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在CD117阴性的GISTs中IGF-1R表达率较高,联合检测用于GISTs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侵袭转移.

    作者:郭大鹏;张谢夫;赵春临;谢天;游焜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艾塞那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影响.方法:在正常葡萄糖(5.5 mmol/L)或高糖(16.8 mmol/L)条件下以50 ~ 5 000 pmol/L艾塞那肽孵育HUVECs,硝酸还原酶法检测HUVECs的一氧化氮(NO)释放量,荧光法检测细胞内eNO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HUVECs内eNOS 1177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和总蛋白水平,real time RT-PCR检测eNOS mRNA水平.结果:正常葡萄糖条件下,艾塞那肽使HUVECs释放NO增加,提高细胞内eNOS活性及1177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提高eNOS总蛋白水平.高糖条件下,艾塞那肽仍具有上述作用,且可提高eNOS mRNA水平.结论:艾塞那肽可上调HUVECs中eNOS的活性和表达,使NO释放增加,可能是其发挥降压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丁丽;张锦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发生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计算机在万方数据库、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Embase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发生的文献,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偏倚评估.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6篇,共计IgA肾病组1 050例,对照组827例.TGFβ1-509C/T CT、TT、CT+TT与IgA肾病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0.94(0.76 ~ 1.16)、1.03(0.79 ~ 1.34)、0.99(0.81 ~ 1.22),Z = 0.59、0.22、0.07,P = 0.56、0.83、0.94.各研究的敏感性分析较稳定且无发表偏倚.结论: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的发生无关.

    作者:谭静;代志鹏;郭明好;吴银;刘云;刘向东;许清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肺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32例肺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组中、老年患者和吸烟人数分别显著高于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组;TC组中央型肺癌和发热人数分别显著高于AC组.根治性手术、TC患者和Ⅰ~Ⅱ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显著高于姑息性手术、AC患者和Ⅲ~Ⅳ期肺癌;手术性质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类癌的两种亚型临床表现有所差别,姑息性手术、AC患者和Ⅲ~Ⅳ期肺癌的预后差,根治性手术是肺类癌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江文洋;付向宁;廖永德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全麻过程中过度通气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目的:明确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对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行颅内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过度通气使PetCO2由40 mmHg水平降至25 mmHg水平并维持20 min.记录PetCO2 40 mmHg、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图α、δ、θ波相对功率值,NI值、NT 分级.结果:与PetCO2 40 mmHg水平相比,25 mmHg水平时的原始脑电δ-θ波相对功率值显著增加(P < 0.05),NI值明显降低(P < 0.05),E2-F级的例数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全麻时过度通气导致的低PaCO2可增加麻醉深度,易导致麻醉过深.

    作者:王刚;邓龙姣;康茵;李文成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86例凝血功能的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86 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286例SLE患者中血小板正常患者占75.5%(215/286),减少患者占14.0%(40/286);239例患者检测了aCL(IgG、IgM、IgA一型或两型阳性),aCL阳性占25.1%(60/239),aCL阳性组的血小板计数、APTT、FIB、PT、TT、3P试验、FDP、D-D与aCL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伴高LDL-C组血小板计数、APTT、PT、TT与LDL-C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FIB、3P试验、FDP、D-D与LDL-C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aCL阳性对SLE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无明显影响;SLE伴发LDL-C增高的患者血小板计数较高、APTT、PT时间缩短,但纤溶指标无明显改变.

    作者:杨辉;于新发;谢双锋;尹松梅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IP与EP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伊立替康(CPT-11)联合顺铂(DDP)的 IP方案与足叶乙甙(VP-16)联合DDP的EP方案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1例初治广泛期SCLC患者,随机分为IP组(CPT-11 + DDP)和EP组(VP-16 + DDP).IP组:CPT-11 65 mg/m2,静脉滴注,d1、d8,DDP 25 mg/m2,静脉滴注,d1 ~ d3;EP组:VP-16 100 mg/m2,静脉滴注,d1 ~ d3,DDP 25 mg/m2,静脉滴注,d1 ~ d3.两组均以21 d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以上者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随访中位生存时间(OS).结果:IP组有效率(RR )65.6%,疾病控制率(DCR) 87.5%;EP组RR 58.6%、DCR 82.8%,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中位生存期IP组、EP组分别为10.4个月、9.7个月,1年生存率IP组和EP组分别为40.6%、37.9%,差异无显著性(P > 0.05).两组的主要毒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IP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率低于EP 组(P < 0.05),IP组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EP组(P < 0.05),两组恶心呕吐、胆碱能综合征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IP方案治疗SCLC的疗效与EP方案相当,毒副反应能耐受,可作为广泛期SCLC 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案之一.

    作者:汪晓洁;李丽华;寿涛;陈庆;陈雪丹;缪堃;胡静;杨立波;曾蓉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PICC导管管理方案.方法:将34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12月置管的150例,共计7 644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为对照组;2011年1-8月例,共计13 785个导管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管理方案(central line care bundle,CLB),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CRBSI 13例,发生率1.70‰,实验组CRBSI发生9例,发生率0.65‰,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该集束化管理方案能有效地预防PICC导管CRBSI的发生.

    作者:周薇;何佩仪;刘丽兰;卫建宁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血皮质醇、危重病评分与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老年外伤危重患者血皮质醇(Blood Cortisol)浓度、危重病评分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老年外伤危重患者入院24 h内记录的APACHEⅡ评分和测定Blood Cortisol、血糖(BS)、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浓度的变化.结果:(1)老年外伤危重患者组Blood Cortisol、T3和T4[(396.79 ± 126.68)nmol/L,(1.37 ± 0.62)pmol/L,(108.2 ± 12.1)pmol/L]明显低于非老年组[(447.05 ± 131.32)nmol/L,(2.14 ± 1.07)pmol/L,(114.5 ± 21.7)pmol/L],而BS浓度(12.36 ± 6.17)明显高于非老年组(9.27 ± 2.36)mmol/L,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随APACHEⅡ评分的上升,Blood Cortisol浓度先升后降,BS浓度逐步上升,且不同APACHEⅡ评分组间Blood Cortisol、BS、T3和T4浓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3)死亡组的老年外伤危重患者APACHEⅡ评分与BS浓度明显增高,Blood Cortisol浓度(278.06 ± 66.39)nmol/L比存活组(401.21 ± 112.40)nmol/L明显下降,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老年外伤危重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Blood Cortisol、T3和T4浓度呈负相关,与BS呈正相关.结论:老年外伤危重患者Blood Cortisol与BS浓度有明显变化并呈分离现象且与APACHEⅡ均可提示病情严重程度,三者结合可作为评估老年外伤危重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王雄明;韦华;罗强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西洛他唑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

    目的:研究西洛他唑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rhGM-CSF和rhIL-4体外诱导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0 μg/mL)组(刺激组)、西洛他唑(20 μmol/L)预干预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50 μg/mL)组(干预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和内吞功能变化,酶联免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刺激组比较,干预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40和CD86的表达降低,内吞功能提高,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6水平下降.结论:西洛他唑可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这可能参与了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作者:陈添华;李志樑;付强;曹龙兴;张魏巍;陈琳琳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CT联合C臂机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CT联合C臂透视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131例患者共159个伤椎,CT扫描引导穿刺,单侧穿刺127个椎体,双侧穿刺32个椎体.C臂透视注入骨水泥,CT 扫描观察骨水泥的分布情况.术后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穿刺椎体成功率100%,注入骨水泥3 ~ 8 mL,平均5.2 mL,6例发生无症状性骨水泥渗漏.VAS评分由术前的8.12 ± 0.57降为术后1周3.20 ± 0.32、术后6个月2.60 ± 0.47,ODI由术前63.14 ± 1.26降为术后1周33.25 ± 2.12、术后6个月22.31 ± 1.57,两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CT引导穿刺椎体准确、安全、易于掌握,结合C臂机透视下注射骨水泥,骨水泥填充充分,减少了渗漏的发生,疗效满意.

    作者:孙海涛;关家文;马宗雷;韩大鹏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改良气管插管留置胃管患者插管方法的临床应用

    留置胃管是ICU常见的一项侵袭性技能,不熟练或护理不恰当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伤,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并发症.一般情况下,根据以往经验,配合吞咽动作,大部分可顺利留置.但根据经验盲插,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缺陷.尤其针对一些特殊患者,盲插非常危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有效快速的成功留置胃管是一直以来需要不断改进的一项重要技术.现将我院综合ICU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困难置胃管患者,成功留置的案例汇总,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慧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选择92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月经来潮后1周开始服用托瑞米芬,40 mg/d,经期停药,连用3个疗程,绝经女性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治疗药物选用乳癖消片,5片/次,每日3次,经期停药,连用3个疗程,绝经女性连续服用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50.0%),总有效45例(97.8%).对照组治愈8例(17.4%),总有效31例(67.4%).两组间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作者:史振玉;王永乾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的应用

    拇指在手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拇指外伤后应尽量保留拇指的长度及功能,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在临床上多见,多用皮瓣修复,目前手术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我们自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应用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 例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丁华东;周志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 肾动静态联合显像在梗阻性肾病中对积水肾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99m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加99mTc-DMSA肾静态显像在梗阻性肾病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观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2例上尿路梗阻性肾病患者的检查资料,分为切肾组(185例)和非切肾组(387例).结果:切肾组术前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 为(5.37 ± 3.86)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0.63 ± 0.32;非切肾组术前GFR为(31.18 ± 17.48)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1.73 ± 0.62,两组之间的肾静态指数、GFR值差异存在显著性(P < 0.001).肾动静态联合显像评估的肾功能与在手术中发现的肾的结构、形态相一致.非切肾组术后GFR为(38.52 ± 14.71)mL/min,肾静态显像指数为2.76 ± 0.58,较非切肾组术前的肾静态指数、GFR值有明显改善(P < 0.05).肾静态显像对上尿路感染的性质、程度、病变范围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99mTc-DMSA核素肾静态显像结合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是评价肾功能的理想方法,它可以获得直观的肾脏摄取-排泄曲线和GFR值,从而能够定量地评判分肾功能,为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刁伟霖;张海滨;刘建华;陈勇;余丰文;冯彦林;温广华 刊期: 2012年第1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