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现状

王璐;钟军

关键词:吉非替尼治疗, 细胞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恶性肿瘤, 细胞信号传导, 非小细胞肺癌, 酪氨酸激酶, 放疗和化疗, 综合治疗, 治疗手段, 异常活化, 靶向药物, 严重危害, 通路, 人类健康, 患者, 发育过程, 恶性转化, 多种信号, 整合素
摘要: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患者的80%,传统治疗手段是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晚期NSCLC患者带来了福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是G蛋白、细胞因子受体、整合素等多种信号活动的结合物,为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异常活化的EGFR通路可改变细胞通路的交汇点,以EGFR等配体依赖的方式促进细胞的恶性转化以致肿瘤的发生.吉非替尼(gefitinib)作为以EGFR为靶点的药物,通过与底物中的Mg-ATP竞争,抑制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从而阻断肿瘤细胞信号传导发挥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通道经皮肾镜下多种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90例

    目的:总结单一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经验.方法:90例上尿路结石均采用单通道PCNL结合不同碎石器治疗,鹿角形肾结石者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结石大小1.0 cm×0.8cm~3.5 cm×6.2 cm,平均1.7 cm×4.1 cm.结果:90例均一期碎石、取石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平均出血量30 mL(10~100 mL),结石清除率为93.3%(84/90);6例残余结石均为鹿角形结石,主要集中于与通道平行的肾后组盏,少部分位于肾中盏,于术后1~2周行二期碎石术,平均手术时间50 min,结石总清除率为95.6%(86/90).4例术后仍有少量结石残留,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随访3个月,结石清除2例.结论:单通道经皮肾镜下多种碎石术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可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创伤及并发症.

    作者:刘士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索利那新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索利那新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电刺激治疗,疗程为10 d,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OABSS、PPBC、QOL评分及排尿日记观察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膀胱顺应性(BC)、初始尿意容量(FDV)、膀胱大压容量(MCBC)分别为(40.1±11.4)mL/cmH2O、(186±73)mL、(316±104)mL,较对照组[BC(54.9±16.9)mL/cmH2O、FDV(154±48)mL、MCBC(268±92)mL]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观察组OABSS、PPBC及QOL评分分别为(5.12±1.46)分、(1.74±0.79)分、(1.43±1.02)分,较对照组治疗后[OABSS(7.49±1.92)分、PPBC(2.86±0.87)分及QOL(2.91±0.90)分]有显著性的改善(P<0.05),观察组24 h尿急次数(1.5±0.7)次较对照组(2.3±1.7)次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采用索利那新联合电刺激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可以有效地改善尿急等症状,并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张广涛;包振虎;张连栋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不同结核病患者群血清蛋白质谱分析与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从蛋白质组学层面了解不同结核病患者群血清蛋白质谱的特征,为结核病诊断标志物的筛选提供指导.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系统,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WCX)对54例菌阳肺结核、45例菌阴肺结核、18例肺外结核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进行检测;应用ClinProTools分析软件依据各蛋白质的质谱峰面积计算相对强度表示该血清蛋白质的丰度,采用t检验(对Anderson-Darling检验P>0.05的正态分布者)或Wilcoxon检验(对Anderson-Darling检验P<0.05的非正态分布者)分析比较茵阳肺结核与茵阴肺结核、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各血清蛋白质的平均丰度.结果:(1)在3种不同结核病患者人群中均捕获到102种相对分子质量在1 011.41~9 435.07的不同血清蛋白质,经Anderson-Dading检验,在菌阳肺结核、菌阴肺结核、肺外结核患者人群中分别有31、23和29种血清蛋白质呈正态分布.(2)正态分布的血清蛋白质在不同结核病患者人群间其水平未见显著差异.(3)非正态分布的血清蛋白质:在菌阳肺结核与菌阴肺结核患者人群间其水平未见显著差异;在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人群间发现1个差异血清蛋白质(P=0.025 1),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 753.76,在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人群血清中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5.42±4.86和28.29±14.08.结论:不同结核病患者群的血清蛋白质谱具有同质性,为普遍适用性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黄业伦;刘玉美;谭守勇;刘健雄;李昕洁;罗强生;曹翌明;刘志辉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诱骗受体-3和Caveolin-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和Caveo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两者与肝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DcR3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观察两者与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DcR3和Caveolin-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和7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7.5%、37.5%).有HBsAg阳性及肿瘤直径大于5 cm的肝癌组织中DcR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HBsAg阴性及肿瘤直径小于5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veolin-1在肝癌高、中分化组的表达率明显低于低分化组(P<0.01).结论:DcR3及Caveolin-1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在肝癌组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作者:崔敏;郭玉芝;胡晓燕;周志伟;许文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CSEP监测大鼠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皮质脊髓柬神经元并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SCI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CSEP-P波潜伏期比SCI组明显缩短(P<0.05).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与CSEP-P波潜伏期变化呈负相关(r=-0.914,P<0.001).BrdU+NSCs组与NS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SCI区域存活、迁移,并可减轻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缩短SCI后CSEP-P波潜伏期,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作者:孔令胜;靳峰;郭强;张浩;韩光魁;胡亚伟;杨冬旭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后颅窝手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后颅窝手术后常见的切口并发症包括皮下积液、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临床上并不少见,处理有时较棘手.我们于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对后颅窝术后出现上述并发症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后颅窝肿瘤15例,其中听神经瘤5例、脑膜瘤3例、胶质瘤4例、髓母细胞瘤2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瘤:枕大孔区畸形4例,小脑出血4例,外伤3例.年龄6~76岁,男16例,女10例.

    作者:王耿焕;张建民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在老年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食管床弓上吻合术在老年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1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经食管床弓上吻合组(25例)和跨主动脉弓弓上吻合组(26例).两组均经左胸入路行食管癌切除术,经食管床吻合组将管胃经食管床自主动脉弓后穿出,在弓上与食管吻合.跨主动脉弓吻合组直接将管胃在弓前与食管吻合,术后置胸管引流.术后观测两组患者胸腔引流量、拔胸管时间及吻合口漏、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胸胃综合征等发生率以及肺功能变化等指标.结果:两组均治愈出院,两组观测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管床弓上吻合组术后胸胃不占胸腔容积,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重建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张业强;陈娟;高小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加巴喷丁联合吗啡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吗啡镇痛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大鼠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重量在180~220 g的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预防性镇痛组(P组)和常规镇痛组(N组).M组、P组和N组采用CC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P组在术前1 d至手术后9 d使用加巴喷丁联合吗啡镇痛,N组在手术当日至手术后第9天加巴喷丁联合吗啡镇痛,S组和M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手术后第3、5、7、9天测定各组50%机械刺激缩足阈值,手术后第10天采用免疫组化测定脊髓GFAP表达.结果:与M组相比,P组和N组50%缩足阈值升高,同时脊髓背角GFAP表达降低(M组:0.623 7±0.049 03,P组:0.461 6±0.038 90,N组:0.521 5±0.026 91).结论:加巴喷丁联合吗啡可以减轻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脊髓背角GFAP的表达.

    作者:刘红;万朝权;田可耘;梅莉;崔灿;张晓晨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结构、功能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左室结构及功能变化,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用心脏超声对13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行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检查,同时检测血iPTH、Lp-a并作相关分析.结果:(1)随着肾功能下降,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值增加,心室射血分数(EF)下降;同时iPTH、Lp-a水平逐渐升高.(2)CKD各期iPTH水平与EF呈负相关(P<0.05),与LVMI呈正相关(P<0.05);CKD各期Lp-a水平与EF呈负相关(P<0.05),与LVMI呈正相关(P<0.05).(3)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iPTH与Lp-a呈正相关(P<0.05).结论:CKD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可能与iPTH、Lp-a水平有关,控制iPTH、Lp-a水平对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文清;邢艳芳;黄丽;钱捷;梁敏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国产新药凯美纳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lor,EGFR)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重要受体结构,众多研究显示该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学者通过RNA干扰靶向抑制EGFR的研究显示,可诱导鼻咽癌[1]等细胞凋亡及坏死.因而,靶向ECFR的酪氦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 inhibitor,EGFR-TKI)也成为目前抗癌药研究的热点.

    作者:刘洋;许新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鼻腔扩容技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鼻腔扩容技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40例中度OSAHS患者,纤维鼻咽镜和上气道三维重建技术确定阻塞位置为鼻、鼻咽和腭咽平面,于内镜下鼻腔扩容治疗鼻腔病变,术后2个月行主观ESS评分及复查多导睡眠监测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鼾声指数及ES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ESS评分从(14.65±6.19)下降到(5.35±3.15);鼾声指数从(185.63±90.58)次/h降至(82.73±41.56)次/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低血氧饱和度(LsaO2)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鼻腔扩容术可以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鼾声指数,但不能改善OSAHS患者的AHI及LsaO2水平,说明对于中重度OSAHS患者仍需行口咽部手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叶锦华;黄建华;盖锡球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基层医院原位肾穿刺活检826例分析与体会

    肾脏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皮肾穿术是用肾穿针经背部皮肤,选定穿刺点刺入肾下极取材的活体组织检查手段,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对肾病的诊断分型、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因肾脏穿刺有一定风险,目前有些基层医院肾内科开展此项目不多.我院肾内科从2003年4月至2012年6月共行肾穿刺活检术826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分析如下.

    作者:何敏尔;朱声宏;孔仕波;张燕凌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和抢救.方法:按Utsein模式要求登记本院急诊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院内外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154例,对其可能与预后相关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剐、基础疾病史对患者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 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挛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等7个指标对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 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 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李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及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结论:心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开始至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复苏后72 h内的体温、复苏后第3天APACHE Ⅱ评分、复苏后有无肌阵李或抽搐、复苏后血pH值及复苏后D-二聚体指标是影响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基本指标.

    作者:丁旻珺;谢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79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支架植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53例)和对照组(64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生化指标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差异,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再狭窄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糖尿病与再狭窄呈正相关(P<0.05).支架直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再狭窄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高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水平是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保护因素.

    作者:刘房春;张春晓;齐向前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针形胸腔镜下不同节段胸交感干切除对足多汗的影响

    目的:探讨增加胸5节段交感干切断能否提高胸3-4交感切除术对足多汗的缓解率.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本单位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间,行针形胸腔镜下胸3-4交感干切除术(T3-4)和胸3-4交感干切除+胸5切断术(T3-4/5)的手足多汗症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共计239例患者符合条件,A组(T3-4)155例,B组(T3-4/5)84例,B组失访2例.全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术后手多汗均得到缓解.137例(57.8%)患者术后足汗消失或得到缓解,其中B组55例(67.1%),A组82例(52.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患者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分别为40.0%(A组)和36.6%(B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加T5切断可以提高(T3-4)交感切除术对足多汗的缓解率而不增加并发症率,(T3-4/5)交感切除术尤其适合手足多汗症患者.

    作者:黄邵洪;覃杰;廖洪映;李昀;张健;蔡松旺;陈惠国;王翠苹;吴伟彬;谷力加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结果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结果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肝活检结果分为轻、中、重度组,均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48周,观察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YMDD变异率、ALT复常率.结果:重、中度组在各时间点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重度组虽高于中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48周重度组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轻度组.但与中度组无统计学差异,中度组在48周时高于轻度组.中、重度组24、48周ALT复常率与轻度组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在24周轻度组YMDD变异率(17.1%)明显高于重度组(2.9%),至48周轻度组变异率达34.3%,明显高于中度组(17.1%)及重度组(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程度与抗病毒的疗效显著相关,肝脏炎症分级在中度以上时,抗病毒疗效较好,同时YMDD变异率也较低.

    作者:代雪枫;马勇;陈云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他汀类药物对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通过非降脂作用起到稳定动脉斑块、抗肿瘤、促进缺血性疾病血管生成、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虽然进一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这些作用部分是通过促进或抑制血管形成来实现的,但其调节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对他汀类药物在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对血管形成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王法斌;李京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间质性肾炎重复肾活检1例

    患者男,48岁,因纳差3个月,肾功能异常2 d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纳差恶心,未予以重视.2 d前患者纳差症状加重,遂在当地医院查血肌酐(Scr)693μmol/L,尿素氮(BUN)24.07 mmol/L.患者近1个月出现夜尿次数增多,3次/夜.患者1年前曾行健康体检:尿常规和肾功能无异常.近1年外出务工,密切接触碳酸化硅.体检:血压148/80 mmHg,慢性病容,贫血貌,全身未见皮疹,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肾区无叩痛.

    作者:张丹凤;郝丽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电话随访在全膀胱切除泌尿造口患者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出院后电话随访对泌尿造口患者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对58例行全膀胱切除泌尿造口患者在术后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对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正确的护理指导,分析总结患者的护理需求.结果:术后1个月内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较差,3个月内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非常需要得到专业人员指导.结论:电话随访有利于提高泌尿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和减轻造口并发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高微微;谢玲女;钱小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处理与预防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PCNL)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PCNL术后5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42~63岁,平均49岁,全部行PCNL,单通道1例,双通道2例,3通道2例,均表现为术后2~14 h内出现体温>39.0℃,血压降至80/50 mmHg以下.休克指教>1.5,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5例均及时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在12~60 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4 d内体温和血压恢复正常,均治愈出院.结论:感染性休克是PCNL术后少见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合适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术后重症感染.

    作者:甄洪涛;蔡懿;张杰;蔡宪安;陈夏;王继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