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嗅觉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汪静波;陈晓云;陈君

关键词: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手术, 嗅觉功能
摘要:目的:通过对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别在鼻内镜手术前后进行嗅觉功能的测试,确定其嗅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嗅觉恢复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方法:采用CCCRC嗅觉测试方法对5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内镜手术前、术后第24周分别进行嗅觉功能测试,将结果按其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分型分期、过敏因素、吸烟、饮酒、中隔偏曲8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型分期和过敏两个因素对鼻内镜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性别、病程、文化程度、吸烟、饮酒、中隔偏曲对嗅觉恢复的影响则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患者鼻内镜术后的嗅觉恢复情况与病变严重程度和变应性鼻炎有关,为了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嗅觉功能尽可能地恢复,在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还需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尿酸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0-2010年住院治疗的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106例随机分为10 mg/d阿托伐他汀组和40 mg/d阿托伐他汀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血UA、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轻度升高,40 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具有降低UA作用.其降低UA的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沈莹;张力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

    例1 患儿女,12岁,因发现反复乏力、纳差、厌油8个月,再发5 d于2006年7月18日第2次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在我科住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无黄疸型,给予甘草酸二胺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查体:发育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 cm,肝区叩痛(+),余无特殊.

    作者:胡章勇;黄赛;夏绍碧;石菡;范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复流现象

    目的:观察餐后血糖控制不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发生无复流(NO-reflow)现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行急诊PCI的患者于冠状动脉抽血测定血浆内皮素的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比例.将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急诊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者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3 组.糖化血红蛋白介于6.5% ~ 7.3%者为L组;糖化血红蛋白介于7.4% ~ 8.3%者为M组;糖化血红蛋白高于8.4%者为H组.对各组无复流发生情况、内皮素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观察170例患者,34 例患者发生无复流现象,发生率20%.L组与M组相比,χ2 = 3.72,P = 0.054;L组与H组相比,χ2 = 5.38,P = 0.02;M组与H组相比,χ2 = 0.096,P = 0.757.L组患者血浆内皮素为(2 320.5 ± 352.7)pg/mL; M组患者血浆内皮素为(1 203.7 ± 113.1)pg/mL; H组患者血浆内皮素为(1 215.1 ± 237.3)pg/mL.L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F = 5.998,P = 0.003).结论:餐后血糖控制不佳较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更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其可能机制为餐后血糖控制不佳更易损伤血管内皮系统.

    作者:叶虹;杨泽福;万建平;黄景文;罗韶金;杨玲;薛世荣;蔡德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小半夏加茯苓汤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小半夏加茯苓汤对H22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抑瘤作用及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免疫器官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小半夏加茯苓汤高剂量对小鼠H22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为13.7%,PCN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脾脏指数、脾细胞刺激指数和血清中TNF-α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半夏加茯苓汤可以抑制模型鼠肿瘤的生长,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有效控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蔡琨;冯泳;何前松;刘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治疗烧伤后残余创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同体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0处烧伤后残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n = 60)和对照组(n = 60).试验组采用rhGM-CSF凝胶治疗,对照组采用空白基质安慰剂治疗,试验周期为21 d.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和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总有效率.结果:用药后不良反应轻微.试验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6 d (95%可信区间 11.9 ~ 13.3 d),较对照组(16.8 d,95%可信区间16.1 ~ 17.5 d)明显缩短(P < 0.01).用药6、12 d后,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 ± 13)%、(91 ± 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 ± 11)%、(73 ± 14)%,P < 0.01];试验组总有效率(13.00%、91.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7%、53.33%,P < 0.05);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能促进烧伤后残余创面愈合,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邱学文;王甲汉;杨磊;任加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富血小板血浆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vessel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及体外形成血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 细胞系,二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含5%、10%、2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XTT)法测定HUVECs 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体外成管实验检测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结果:富血小板血浆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形态饱满、密度增大;XTT 比色法显示各浓度实验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S 期细胞明显增多(P < 0.01);体外成管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能形成完整的管状结构,小管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对照组小管形成结构不完整、面积小于实验组(P < 0.05).结论:PRP 能在体外明显促进HUVECs 的增殖及形成毛细血管腔,在组织再生或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作者:张云松;何井华;戴丽冰;黎庆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MicroRNA 对药物转运蛋白和代谢酶调控的研究进展

    人体内药物的处置是通过吸收、转运、生物转化以及排泄四个步骤来完成,其中药物的吸收和转运由药物转运蛋白完成,而药物的生物转化则需要药物代谢酶的参与.

    作者:郑志伟;劳海燕;余细勇;钟诗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学校恐怖症儿童的焦虑情绪与养育方式的关系

    目的:探讨学校恐怖症儿童的焦虑情绪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31例学校恐怖症儿童(研究组)和43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了评估.结果:研究组SCARED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P < 0.01);EMBU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偏爱被试因子和过度保护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 (P < 0.01),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和惩罚严厉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 < 0.01),干涉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因子与患儿的焦虑情绪呈负相关,而父母亲的严厉惩罚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干涉保护因子则是患儿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P < 0.01).结论:学校恐怖症患儿存在广泛的焦虑情绪,不良和矛盾的养育方式是患儿焦虑情绪的来源之一.

    作者:查彩慧;欧婉杏;汪玲华;杨思达;李志斌;麦坚凝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琢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EH患者82例,其中合并 IGT者42例,糖耐量正常(NGT)者40例;同时随机挑选血压正常健康人(NT) 40例为NT组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TNF-α、IL-6含量.结果:EH组血浆TNF-α、IL-6、ET明显高于NT 组[TNF-α,EH组(27.80 ± 4.73)ng/mL,NT组(23.83 ± 2.28)ng/mL,P < 0.05; IL-6,EH组(90.62 ± 18.09)ng/mL,NT组(76.76 ± 12.81) ng/mL,P < 0.05; ET,EH组(39.46 ± 10.77) ng/mL,NT组(30.92 ± 4.0) ng/mL,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H合并IGT与TNF-α、IL-6、FPG、2hPG 呈正相关 (β为1.247、1.180、0.516、0.140,均P < 0.05).结论:EH合并IGT患者血浆TNF-α、IL-6、ET增高,提示EH合并IGT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加及ET水平进一步升高.

    作者:单红英;田雨荣;郭秋君;姜晓冬;裴文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糖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以糖代谢为主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还包括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

    作者:刘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颈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对73例颈髓损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康复训练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ADL评分、ASIA 2000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2 ~ 385 d康复训练后颈髓损伤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ADL总分有显著下降(均 P < 0.05),ASIA 2000分级有改善.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颈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

    作者:陈纯白;冯海莲;汤呈宣;胡顺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不同临床分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CCK、VIP和SS水平与胆囊收缩功能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血浆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与胆囊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HLD患者37例,其中脑型18例,肝型9例,混合型10例.18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血浆CCK、VIP、SS水平,B超测定脂餐前面积(BS)和餐后2 h胆囊面积(AS),计算胆囊收缩率(GCR).结果:(1)各临床分型组HLD患者CCK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肝型及混合型组VIP和S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脑型组.(2)肝型和混合型组BS和AS显著大于对照组和脑型组(P < 0.05),脑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HLD患者GCR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不同临床分型HLD患者CCK、VIP和SS水平不同,并且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不同.

    作者:徐磊;蔡永亮;王艳昕;侯志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缬沙坦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动脉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valsartan)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 组:M 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一次性项背部注射野百合碱(60 mg / kg)后自由摄食、饮水;V 组(缬沙坦干预组),同M 组注射野百合碱并同等条件饲养,4 周后开始用缬沙坦20 mg / (kg·d)灌胃,持续4 周达实验终点;C 组(正常对照组)一次性项背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与实验组同等条件饲养.然后经微导管介入测定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计算右室肥大指数[RV/ (LV + S)];分别采用HE 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VG 染色观察肺动脉结构的改变,计算肺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面积,评价缬沙坦对肺动脉重构的影响.结果:缬沙坦可有效降低野百合碱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肺动脉管壁的厚度,增大管腔面积(P < 0.01).结论:缬沙坦可有效抑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重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AngⅡ介导的增殖效应有关.

    作者:文宏;李醒三;陆永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舒芬太尼镇痛途径对家兔外周血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两种镇痛给药方法对家兔外周血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每组6只.建立福尔马林致痛兔模型后,A、B组分别经静脉和硬膜外注射舒芬太尼,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根据行为判断标准进行疼痛反应评分,并检测致痛前(T0),致痛后10 min (T1)、20 min(T2)、40 min (T3)、2 h(T4)、8 h(T5)、24 h (T6)和48 h(T7)时家兔血清中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结果:舒芬太尼能有效降低福尔马林致痛兔疼痛反应.与T0比较,致痛后C组各观察时间点强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 < 0.05);A组强啡肽水平T0 ~ T3保持稳定,于T4升高;B组T0 ~ T4保持稳定,于T5升高.致痛后C组前列腺素E2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P < 0.05),A、B组分别于T6和T5降至致痛前水平,C组T7仍高于致痛前水平.结论:舒芬太尼镇痛有助于保持强啡肽的稳定并抑制前列腺素E2的升高,硬膜外镇痛途径疗效优于静脉镇痛.

    作者:张明慧;王建荔;杜化娟;于明帅;温江涛;杨奇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30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对30例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不同程度梗死灶,19例未见梗死灶.入院急查血糖均偏低,为1.7 ~ 2.3 mmol/L.给予静推50%葡萄糖治疗,30例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无死亡.结论:低血糖昏迷以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头颅CT检查无出血灶时容易误诊为急性脑梗死,对突然昏迷、偏瘫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急测血糖,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作者:周业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

    目的:总结20例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初步经验.探讨采用小切口在胸腔镜辅助下的心内手术能否为开展非常规微创切口的心内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女14例,男6例.其中3例合并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于右心房.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右侧颈内静脉引流进行体外循环.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4 ~ 5 cm),经第4肋间进入胸腔,在胸腔镜辅助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20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中途转正中切口开胸手术,主动脉阻断19 ~ 28(22 ± 5)min,无大出血、术后再次开胸止血、脑部栓塞等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2 ~ 23(10 ± 5)个月,心脏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结论: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技术可行、安全,既减少了常规正中开胸的手术创伤,又没有过度延长体外循环时间造成的进一步全身器官损害,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日康复,手术切口小、美观.

    作者:郭惠明;张晓慎;谢斌;曾庆诗;罗智超;庄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心率对双源CT自动化佳期相选择的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9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5组,利用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比较不同心率组佳收缩期及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差异并分析心率与DS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7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心率为52 ~ 120次/min,平均(80.49 ± 14.99)次/min,心率与佳舒张期图像质量间呈负相关;心率> 80次/min时,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部分节段图像质量开始出现差异.结论:心率≤80次/min者,采取佳舒张期图像重建,心率> 80次/min时,结合双期图像进行重建,或者采用收缩期图像进行重建,可获得优良图像,提高工作效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侠;宋云龙;弥龙;郝永;李相生;毕永民;王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超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超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超快通道组50例患儿入室后均吸入七氟醚诱导,静注舒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传统组50例予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芬太尼维持麻醉.两组机械通气均采用PCV模式,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CVP、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病例血流动力学稳定.与传统组比较,超快通道组术后拔管时间(36.3 ± 8.5)min (P < 0.01),重插管率0%,CICU停留时间(5.3 ± 3.2)h (P < 0.01)、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 < 0.01).结论:心脏超快通道麻醉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脏麻醉方法.

    作者:彭亮明;宋兴荣;黄国栋;刘辉;王怀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快速腭扩展联合前牵引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咽腔和舌位置的影响

    目的:评价快速腭扩展联合前牵引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咽腔和舌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7名不伴有呼吸障碍的青少年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实施快速腭扩展联合前牵引矫治.于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矫治后舌位置、上气道矢状径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反(牙合)解除,A点前移,下颌发生顺时针旋转,舌姿势处于与腭穹更加接近的位置,上气道矢状径增加.结论: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矫治可以在短期内增加上气道矢状径及改善舌位置,矫治结果有利于口颌形态及功能的改善.

    作者:田倩倩;邱严力;王凤岗;赵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我院诊治的59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59例患者中,单侧发病9例,双侧发病50例;病灶呈单发或少许散在分布的10例,多发分布的32例,弥漫广泛分布的16例.其中以胸膜下或者肺野后部为主的19例,病灶常多种影像改变并存.结论: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表现多样,以斑片状实变影以及磨玻璃样影为主,可伴有间质改变、胸腔积液,以胸膜下或者肺野后部好发,具有一定的特点.影像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甲型H1N1流感的肺部改变,并对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雀芦;都继成;李甫春;陈宇;敖利;胡文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