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尿酸的影响

沈莹;张力华

关键词: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 阿托伐他汀, 血脂, 血尿酸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0-2010年住院治疗的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106例随机分为10 mg/d阿托伐他汀组和40 mg/d阿托伐他汀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血UA、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轻度升高,40 mg/d阿托伐他汀组效果更好.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具有降低UA作用.其降低UA的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的作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更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

    目的:总结20例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初步经验.探讨采用小切口在胸腔镜辅助下的心内手术能否为开展非常规微创切口的心内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女14例,男6例.其中3例合并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于右心房.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右侧颈内静脉引流进行体外循环.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4 ~ 5 cm),经第4肋间进入胸腔,在胸腔镜辅助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20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中途转正中切口开胸手术,主动脉阻断19 ~ 28(22 ± 5)min,无大出血、术后再次开胸止血、脑部栓塞等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2 ~ 23(10 ± 5)个月,心脏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结论: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技术可行、安全,既减少了常规正中开胸的手术创伤,又没有过度延长体外循环时间造成的进一步全身器官损害,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日康复,手术切口小、美观.

    作者:郭惠明;张晓慎;谢斌;曾庆诗;罗智超;庄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恶性肿瘤患儿接种流感疫苗的有关问题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明显的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甚至世界范围大流行,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20%,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1].

    作者:李彦媚;叶铁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椎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女,54岁.患者因胸背部疼痛50 d,双下肢无力、尿潴留5 d就诊.体格检查:胸5椎棘突区轻度肿胀,触压痛明显,自胸5感觉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减弱,腹壁反射减弱,剑突水平以下腹部感觉减弱,双下肢自主活动受限,双下肢感觉减弱,被动活动各关节活动可,肌张力增高,肌力Ⅱ级,腱反射亢进,髌阵挛、踝阵挛、巴氏征、克尼格征均阳性.辅助检查:X线平片:胸椎以胸5椎体为中心后凸畸形,胸5椎体变扁近似横置的硬币样改变,胸5双侧椎弓根显示不清,余椎体骨质结构未见异常,椎间隙尚可,椎线连续.

    作者:石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舒芬太尼镇痛途径对家兔外周血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两种镇痛给药方法对家兔外周血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每组6只.建立福尔马林致痛兔模型后,A、B组分别经静脉和硬膜外注射舒芬太尼,C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根据行为判断标准进行疼痛反应评分,并检测致痛前(T0),致痛后10 min (T1)、20 min(T2)、40 min (T3)、2 h(T4)、8 h(T5)、24 h (T6)和48 h(T7)时家兔血清中强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结果:舒芬太尼能有效降低福尔马林致痛兔疼痛反应.与T0比较,致痛后C组各观察时间点强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 < 0.05);A组强啡肽水平T0 ~ T3保持稳定,于T4升高;B组T0 ~ T4保持稳定,于T5升高.致痛后C组前列腺素E2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P < 0.05),A、B组分别于T6和T5降至致痛前水平,C组T7仍高于致痛前水平.结论:舒芬太尼镇痛有助于保持强啡肽的稳定并抑制前列腺素E2的升高,硬膜外镇痛途径疗效优于静脉镇痛.

    作者:张明慧;王建荔;杜化娟;于明帅;温江涛;杨奇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缬沙坦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肺动脉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valsartan)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 组:M 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一次性项背部注射野百合碱(60 mg / kg)后自由摄食、饮水;V 组(缬沙坦干预组),同M 组注射野百合碱并同等条件饲养,4 周后开始用缬沙坦20 mg / (kg·d)灌胃,持续4 周达实验终点;C 组(正常对照组)一次性项背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与实验组同等条件饲养.然后经微导管介入测定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计算右室肥大指数[RV/ (LV + S)];分别采用HE 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VG 染色观察肺动脉结构的改变,计算肺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面积,评价缬沙坦对肺动脉重构的影响.结果:缬沙坦可有效降低野百合碱所致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肺动脉管壁的厚度,增大管腔面积(P < 0.01).结论:缬沙坦可有效抑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重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AngⅡ介导的增殖效应有关.

    作者:文宏;李醒三;陆永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治疗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治疗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重型肝炎患者共58例次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予CAPS治疗,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观察CAPS治疗后肝、肾功能指标及电解质、补体、凝血功能的变化、两组总存活率.结果:CAPS组单次治疗后血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胆汁酸、血尿素氮、肌酐、血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1);治疗后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CAPS组总存活率57.1%,较对照组总存活率26.3%明显提高.结论:CAPS是一种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支持方法,内科治疗联合CAPS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作者:吴素红;张桦;崔惠敏;叶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诊治8例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虽不常见,但屡有所遇,我科自1998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各类肛周脓肿564例,其中盆直肠间隙脓肿8例,占本组患者1.4%(8/564),全组治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杜明国;陈志丹;陶正贵;廖晓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在结直肠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n14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细胞、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状况.结果:Fn14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率为56.7%,显著高于散发性腺瘤(7.1%)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率(0%),差异有显著性(P < 0.01).Fn1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与病理组织分期及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 > 0.05).结论:Fn14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邹云莲;唐慧;董虹;杨慧;郭强;严新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HSV-1感染对神经胶质瘤细胞NGF和BDNF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时神经胶质细胞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HSV-1糖蛋白D(gD)基因扩增,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正常培养和感染HSV-1的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NGF和BDNF.结果:HSV-1可感染U251细胞;正常U251细胞可表达NGF和BDNF;HSV-1感染U251细胞后,NGF和BDNF在感染后第6小时达高峰,之后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结论:HSV-1可诱导U251细胞中的NGF和BDNF表达异常.

    作者:侯云;王斌;李玲;胡明;辛晓妮;钱冬萌;闫志勇;赵巍;宋旭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小半夏加茯苓汤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小半夏加茯苓汤对H22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小半夏加茯苓汤的抑瘤作用及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免疫器官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小半夏加茯苓汤高剂量对小鼠H22移植瘤有明显抑制作用,抑瘤率为13.7%,PCN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同时脾脏指数、脾细胞刺激指数和血清中TNF-α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半夏加茯苓汤可以抑制模型鼠肿瘤的生长,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有效控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蔡琨;冯泳;何前松;刘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表达在脓毒症大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及Bcl-2、Bax在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n = 6)、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均n = 24).采用盲肠穿孔结扎术建立脓毒症模型.建模后3、6、12、24 h 测定血Cr、BUN,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表达.结果:脓毒症组Cr、BUN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电镜下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6 h组Bax表达明显增加(0.485 ± 0.011 vs 0.351 ± 0.020;P < 0.01),随病程延长,Bcl-2表达有所增加(P > 0.05),Bcl-2/Bax比值降低(0.725 ± 0.035 vs 0.991 ± 0.060;P < 0.01),随病程延长而下降.结论:脓毒症后Bax表达增强、抑制Bcl-2的表达,引起细胞凋亡及肾脏损伤.

    作者:王茹;张俊录;李月红;张志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腹内型肥胖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仪与单纯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腹内型肥胖的疗效差异.方法:44例治疗组患者在腹部外用桂枝茯苓液同时加电脑中频治疗,44例对照组单纯用电脑中频对腹部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腰围缩小总有效率77.2%,对照组有效率5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治疗组体重减轻总有效率56.8%,对照组有效率22.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空腹胰岛素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仪的减肥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于不适宜运动或不愿意运动的腹内型肥胖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减肥疗法.

    作者:熊小玫;余丽娥;林秋群;官惠文;赵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对管型检测的准确性及干扰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管型检测的准确性,并统计分析造成IQ-200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管型假阳性图像的各种干扰因素,探索导致其结果误判的原因及对策.比较其与传统尿液管型检测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选取730例住院患者尿标本,同时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和传统尿液检测方法(干化学+显微镜检查)对尿管型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管型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管型检测的假阳性假阴性情况.结果:随机检测的730份尿液标本中,检测到透明管型阳性的有50例,其中经判读为假阳性图像的有46例,假阳性率为92%;检测到非分类管型阳性的有44例,其中经判读为假阳性图像的有39例,假阳性率为88.6%.造成管型假阳性图像的主要干扰因素有黏液丝、上皮细胞及杂质等有形成分.管型检测的假阴性率为1.6%.分析两种方法对管型的检测结果,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比传统尿液检测方法对管型检测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结论:使用IQ-200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检测尿管型明显优于传统尿液管型检测方法,但也应看到其存在着较高的假阳性和一定的假阴性.为提高检测管型的准确性,检验人员必须对IQ-200管型检测结果进行判读读修饰和对阳性结果进行人工显微镜复检.

    作者:林桢;钟秋月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IK3C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 mRNA表达水平高,分别约为正常胃黏膜组织及原发胃癌组织的5倍和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与远处转移胃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IK3CA蛋白在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5%、67% 和61%.与原发胃癌组织比较,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vs 67%,P = 0.015; 35% vs 61%,P = 0.044).此外,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P > 0.05).结论:PIK3CA高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PIK3CA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评价胃癌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周新科;刘季芳;张蒙夏;雷小勇;唐圣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XCR3和CCR3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C型趋化因子受体3(CCR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T-NHL中的表达意义,探讨T-NHL的分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T-NHL中CXCR3和CCR3的表达,利用?字2检验分析两者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CXCR3和CCR3总表达率为24.4%;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 0.05);CXCR3和CCR3总表达与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恶性程度无相关性.结论:根据肿瘤细胞是否表达CXCR3或CCR3来进一步分类T-NHL,还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作者:杜善梅;周韧;刘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

    目的:观察养阴消风散对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将8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内服养阴消风散,对照组内服开瑞坦、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瘙痒症状短期控制情况,对有效患者再继续2个疗程,停药3个月后比较两组总疗效及停药后复发情况.结果:短期(1疗程后)满意控制率,治疗组为40.5%,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总疗效、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卜俊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以糖代谢为主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还包括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参与成人新生血管的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与糖尿病患者EPCs的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在糖尿病中,高糖是影响 EPCs数量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它对EPCs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作者:焦新旭;冯世庆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鞍麻在痔状黏膜环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芬太尼伍用布比卡因鞍麻用于吻合器痔状黏膜环切术(PPH)中布比卡因和芬太尼的小有效剂量,为临床提供佳的药物剂量组合.方法:将90例行PPH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鞍麻用药为布比卡因5 mg与芬太尼20 μg;B组布比卡因7.5 mg与芬太尼20 μg;C组布比卡因10 mg.观察3组用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运动阻滞程度、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鞍麻给药后,C组MAP为(76.16 ± 7.52)mmHg,与麻醉前(91.06 ± 6.98)mmHg和A、B组的(89.16 ± 7.12)mmHg、(87.15 ± 6.92)mmH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C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为(2.26 ± 0.6)5级,与A、B组的(0.86 ± 0.67)级、(1.25 ± 0.63)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A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低,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A、B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为(42.85 ± 11.15)min、(53.13 ± 12.11)min,与C组的(87.52 ± 12.85)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A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A组麻醉镇痛维持时间为(182.86 ± 8.13)min,与B、C两组的(279.18 ± 9.12)min、(296.89 ± 8.75)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1).C组术后尿潴留8例明显高于A、B组的1、2例(P < 0.01).结论:布比卡因7.5 mg伍用芬太尼20 μg行鞍麻用于PPH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及肌松效果佳,镇痛维持时间较长;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泽汉;韦克;韦忠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快速腭扩展联合前牵引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咽腔和舌位置的影响

    目的:评价快速腭扩展联合前牵引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咽腔和舌位置的影响.方法:对17名不伴有呼吸障碍的青少年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实施快速腭扩展联合前牵引矫治.于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对矫治后舌位置、上气道矢状径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后患者反(牙合)解除,A点前移,下颌发生顺时针旋转,舌姿势处于与腭穹更加接近的位置,上气道矢状径增加.结论: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矫治可以在短期内增加上气道矢状径及改善舌位置,矫治结果有利于口颌形态及功能的改善.

    作者:田倩倩;邱严力;王凤岗;赵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我院诊治的59例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59例患者中,单侧发病9例,双侧发病50例;病灶呈单发或少许散在分布的10例,多发分布的32例,弥漫广泛分布的16例.其中以胸膜下或者肺野后部为主的19例,病灶常多种影像改变并存.结论: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表现多样,以斑片状实变影以及磨玻璃样影为主,可伴有间质改变、胸腔积液,以胸膜下或者肺野后部好发,具有一定的特点.影像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甲型H1N1流感的肺部改变,并对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雀芦;都继成;李甫春;陈宇;敖利;胡文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