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型螺钉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13例

龚灏;叶志扬;刘好源

关键词:螺钉, 治疗, 桡骨, 小头骨折, 现报告如下, 高空作业, 坠落伤, 疗效, 病例
摘要:随着高空作业的增加,因坠落伤导致桡骨小头骨折的病例也随之增加.笔者采用微型螺钉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1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

    目的:总结20例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初步经验.探讨采用小切口在胸腔镜辅助下的心内手术能否为开展非常规微创切口的心内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和适应证.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女14例,男6例.其中3例合并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于右心房.全身麻醉下,双腔气管插管.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右侧颈内静脉引流进行体外循环.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4 ~ 5 cm),经第4肋间进入胸腔,在胸腔镜辅助下,修补房间隔缺损.结果:20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中途转正中切口开胸手术,主动脉阻断19 ~ 28(22 ± 5)min,无大出血、术后再次开胸止血、脑部栓塞等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2 ~ 23(10 ± 5)个月,心脏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结论:胸腔镜辅助微创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技术可行、安全,既减少了常规正中开胸的手术创伤,又没有过度延长体外循环时间造成的进一步全身器官损害,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日康复,手术切口小、美观.

    作者:郭惠明;张晓慎;谢斌;曾庆诗;罗智超;庄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合并斜疝漏诊1例

    患者男,24岁,未婚未育.因阴囊右侧坠胀不适20 d入院,以站立、行走后为明显,平卧休息后缓解.查体:站立时阴囊右侧明显松弛下坠,阴囊双侧上方均可扪及蚯蚓状肿物,右侧明显.触之质软,成条索状,位于睾丸上方,无压痛.

    作者:刘创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XCR3和CCR3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中CXC型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C型趋化因子受体3(CCR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T-NHL中的表达意义,探讨T-NHL的分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T-NHL中CXCR3和CCR3的表达,利用?字2检验分析两者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CXCR3和CCR3总表达率为24.4%;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 0.05);CXCR3和CCR3总表达与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以及恶性程度无相关性.结论:根据肿瘤细胞是否表达CXCR3或CCR3来进一步分类T-NHL,还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作者:杜善梅;周韧;刘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在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和胆碱酯酶(ChE)在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25例肝硬化患者和5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清PA、ChE、白蛋白(ALB)、胆红素(TB)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生化指标,并按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A含量、ChE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血清PA含量与ALB、TB之间无明显相关,与PT呈显著负相关;血清ChE 活性与TB无明显相关,与ALB呈显著正相关,与PT呈显著负相关.按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组Child-Pugh A级、B级血清P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hild-Pugh C级明显低于B级、A级及对照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A级、B级、C级血清ChE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三级之间血清ChE活性差异也具有显著性;两项指标均呈现随肝硬化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其血清ChE活性明显低于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的患者.结论:血清PA含量和ChE活性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和肝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作者:彭志平;王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胸内合并椎管内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

    患者男,43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进行性加重,无法站立,起病以来无明显发热畏寒,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能自解.年幼时确诊地中海贫血,曾口服药物治疗,稳定后无继续服药.

    作者:黄江发;许明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肺栓塞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8 例P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肺影像学、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PE的误诊率高达62.07%,易误诊为肺炎,其次为心肌梗死.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下肢静脉血栓(DVT)、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脏病、恶性肿瘤、长期制动;非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结缔组织病、手术史、DVT、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PE以右肺动脉受累多见,占受累总数的65.8%.CT肺动脉造影(CTPA)分析:急性血栓形态:以中央型为多见,38例(占65.5%),其特征性改变包括轨道征、漂浮征等;慢性血栓形态:以附壁型为多见,20例(占35.5%),血栓钙化为其特有征象.CTPA对P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达85.5%),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达94.8%).结论:P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CTPA 是首要的无创检查方法,可初步鉴别急性或慢性血栓,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

    作者:佘巍巍;王昌明;曾锦荣;莫碧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间接免疫荧光法在小鼠卵子sPLA2GIID蛋白表达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卵子上未知蛋白表达的方法,为实验室开展卵子上未知蛋白表达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参考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未知蛋白的常用方法,优化实验步骤中各个环节,通过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本实验室近一年来几个阶段对小鼠卵子sPLA2 GIID 型蛋白表达的探索,建立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卵子上未知蛋白表达的新方法;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证明小鼠卵子上有很丰富的sPLA2 GIID型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证实小鼠卵子存在特异的分子质量为16 000蛋白条带.结论:本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重复性好,适宜于实验室推广.

    作者:李红阁;吕建新;陈文颖;石其贤;倪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超快通道麻醉在小儿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超快通道麻醉应用于小儿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超快通道组50例患儿入室后均吸入七氟醚诱导,静注舒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传统组50例予静注异丙酚、芬太尼、爱可松完成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芬太尼维持麻醉.两组机械通气均采用PCV模式,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CVP、术后拔管时间、CICU停留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病例血流动力学稳定.与传统组比较,超快通道组术后拔管时间(36.3 ± 8.5)min (P < 0.01),重插管率0%,CICU停留时间(5.3 ± 3.2)h (P < 0.01)、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 < 0.01).结论:心脏超快通道麻醉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脏麻醉方法.

    作者:彭亮明;宋兴荣;黄国栋;刘辉;王怀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维生素D受体野生型及FokⅠ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人维生素D受体(VDR)全长,构建VDR野生型及FokⅠ突变型重组真核表达质粒.方法:提取总RNA,RT-PCR方法扩增将产物用EcoRⅠ和Hind Ⅲ进行双酶切后与pcDNA3.1(-) B-myc/his载体连接形成重组载体;对野生型VDR基因行定点诱变,构建突变型FokⅠ VDR质粒.结果:重组质粒被酶切为两条带,一条为1 300 bp(代表人VDR),一条为5 500 bp(空载体);片段大小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与Genbank序列完全相同.结论:成功克隆了人VDR基因全长并成功构建了人野生型和突变型FokⅠVDR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myc/his hVDR,为进一步研究VDR基因变异与相关肿瘤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宝群;梅爱敏;左彥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髋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先天性髋脱位手术治疗患儿60例,年龄2.5 ~ 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行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C组行全身麻醉.A、B组使用局麻药0.3%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 mL/kg.比较3组患儿手术进程中3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BP)和心率(HR),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麻醉恢复室气管拔管时间、停留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患儿术中MBP、HR变化小,与B组相似,明显较C组平稳;A、B组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明显小于C组,气管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短于C组;A组相关并发症少于B、C组.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小儿髋部手术麻醉较好的选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减少全麻药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作者:孙可;金梅;李世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在结直肠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n14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细胞、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状况.结果:Fn14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率为56.7%,显著高于散发性腺瘤(7.1%)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率(0%),差异有显著性(P < 0.01).Fn1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 < 0.05),与病理组织分期及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 > 0.05).结论:Fn14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作者:邹云莲;唐慧;董虹;杨慧;郭强;严新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早期胃癌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探讨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早期胃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淋巴结组织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20的检测判断淋巴结微转移,探讨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结果:62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总共有淋巴结1 334个,11例患者62个淋巴结发现CK抗体阳性细胞,总淋巴结微转移率4.64(62/1 334).HMGB1在45.1% 早期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 < 0.05),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微转移组中HMGB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胃癌组织HMGB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袭、转移和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HMGB1检测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伟玲;张常华;何裕隆;吴晖;宋武;杨东杰;蔡世荣;彭建军;詹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小鼠隐睾模型研究进展

    隐睾症是指睾丸下降异常,使睾丸不能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隐睾的发病率为1.6% ~ 9.0%,先天隐睾患儿发病率则为0.9% ~ 1.8%,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隐睾的患病率呈增高的趋势[1].

    作者:白晨;张茨;杜贤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心率对双源CT自动化佳期相选择的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97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5组,利用佳收缩期或舒张期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各段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比较不同心率组佳收缩期及舒张期图像质量的差异并分析心率与DS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97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心率为52 ~ 120次/min,平均(80.49 ± 14.99)次/min,心率与佳舒张期图像质量间呈负相关;心率> 80次/min时,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部分节段图像质量开始出现差异.结论:心率≤80次/min者,采取佳舒张期图像重建,心率> 80次/min时,结合双期图像进行重建,或者采用收缩期图像进行重建,可获得优良图像,提高工作效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侠;宋云龙;弥龙;郝永;李相生;毕永民;王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以糖代谢为主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还包括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参与成人新生血管的形成.糖尿病血管病变与糖尿病患者EPCs的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在糖尿病中,高糖是影响 EPCs数量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它对EPCs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作者:焦新旭;冯世庆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损伤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肿瘤化疗药物渗漏损伤的预防对策、早期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肿瘤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487例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患者的注射途径、临床特征及治疗、护理过程,并对发生静脉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发生静脉渗漏,占化疗患者总数的1.85%,其中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无渗漏发生,静脉留置针发生3例,使用一次性静脉针发生6例,与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比较P < 0.05,且药物渗漏发生与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与性别、出凝血功能异常、联合放疗无关,所有患者经外敷、局部使用解毒剂后痊愈.结论: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与静脉注射途径、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及时发现并合理的处置可有效减轻药物渗漏的损伤.

    作者:王咏梅;李华珍;罗冬花;黄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糖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以糖代谢为主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还包括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

    作者:刘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腺脓肿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治疗22例疗效分析

    乳腺脓肿是广大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脓肿形成一经确诊,必须外科脓肿切排.传统的切开引流换药法创伤巨大,换药痛苦,治疗时间长,费用高,愈合后遗留较明显的手术瘢痕,常导致乳房变形,很难为现代女性接受.我院于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乳腺脓肿22例,均采用置管冲洗负压引流治疗.

    作者:杜正文;王玉明;高迎飞;李新秋;朱德强;师贞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龄老年长期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长期住院患者院内感染与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追踪我院慢性病区长期住院的22例无甲状腺疾病史的高龄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自身前后对照:高敏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血白细胞、血浆白蛋白变化情况.并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甲状腺功能的变化趋势.结果:高龄老年长期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前91.9%(20/22)处于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状态.感染时100%(22/22)出现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且较感染前加重(P < 0.05).但是血清促甲状腺素始终正常.无患者出现游离T4降低.感染恢复后,FT3、FT4恢复至感染前水平较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白细胞恢复慢.结论:高龄老年长期住院患者普遍存在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院内感染可以使之加重,且恢复较慢.

    作者:邓海鸥;林凯;黎映兰;何高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IK3C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 mRNA表达水平高,分别约为正常胃黏膜组织及原发胃癌组织的5倍和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与远处转移胃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IK3CA蛋白在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5%、67% 和61%.与原发胃癌组织比较,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vs 67%,P = 0.015; 35% vs 61%,P = 0.044).此外,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P > 0.05).结论:PIK3CA高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PIK3CA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评价胃癌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周新科;刘季芳;张蒙夏;雷小勇;唐圣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