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栓塞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佘巍巍;王昌明;曾锦荣;莫碧文

关键词:肺栓塞, 临床特征, 影像学,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8 例P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肺影像学、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PE的误诊率高达62.07%,易误诊为肺炎,其次为心肌梗死.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下肢静脉血栓(DVT)、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脏病、恶性肿瘤、长期制动;非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结缔组织病、手术史、DVT、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PE以右肺动脉受累多见,占受累总数的65.8%.CT肺动脉造影(CTPA)分析:急性血栓形态:以中央型为多见,38例(占65.5%),其特征性改变包括轨道征、漂浮征等;慢性血栓形态:以附壁型为多见,20例(占35.5%),血栓钙化为其特有征象.CTPA对P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达85.5%),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达94.8%).结论:P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CTPA 是首要的无创检查方法,可初步鉴别急性或慢性血栓,联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高确诊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HSV-1感染对神经胶质瘤细胞NGF和BDNF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时神经胶质细胞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HSV-1糖蛋白D(gD)基因扩增,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正常培养和感染HSV-1的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NGF和BDNF.结果:HSV-1可感染U251细胞;正常U251细胞可表达NGF和BDNF;HSV-1感染U251细胞后,NGF和BDNF在感染后第6小时达高峰,之后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结论:HSV-1可诱导U251细胞中的NGF和BDNF表达异常.

    作者:侯云;王斌;李玲;胡明;辛晓妮;钱冬萌;闫志勇;赵巍;宋旭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与卵巢癌

    卵巢癌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五年生存率仅30%左右.浸润与转移,作为恶性肿瘤的本质特征,也是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大特点,严重影响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作者:周冬梅;生秀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相关因素.方法:以40例确诊为SLE并发ANFH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住院性别、年龄、民族、居住环境等相匹配40例无ANFH的SLE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相关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的异同点.结果:病例组40例,平均年龄(26.95 ± 6.16)岁,并发ANFH病程1 ~ 126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雷诺现象、口腔溃疡、血管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糖皮质激素起始量、第一年1 ~ 2个月、3 ~ 6个月、7 ~ 12个月3个阶段糖皮质激素日平均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发病年龄是保护因素(OR = 0.907,P = 0.034,95%CI 0.829 ~ 0.903),仅前12个月激素累积量为独立危险因素(OR = 2.069,P = 0.006,95%CI 1.230 ~ 3.481).结论:SLE并发ANFH与年龄、雷诺现象、皮肤血管炎、口腔溃疡、抗心磷脂抗体、大剂量MP冲击、第一年口服激素治疗方案有关,仅前12个月激素累积量为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兆云;赵铖;米存东;陈战瑞;雷玲;唐美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异常(IGT)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琢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EH患者82例,其中合并 IGT者42例,糖耐量正常(NGT)者40例;同时随机挑选血压正常健康人(NT) 40例为NT组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TNF-α、IL-6含量.结果:EH组血浆TNF-α、IL-6、ET明显高于NT 组[TNF-α,EH组(27.80 ± 4.73)ng/mL,NT组(23.83 ± 2.28)ng/mL,P < 0.05; IL-6,EH组(90.62 ± 18.09)ng/mL,NT组(76.76 ± 12.81) ng/mL,P < 0.05; ET,EH组(39.46 ± 10.77) ng/mL,NT组(30.92 ± 4.0) ng/mL,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H合并IGT与TNF-α、IL-6、FPG、2hPG 呈正相关 (β为1.247、1.180、0.516、0.140,均P < 0.05).结论:EH合并IGT患者血浆TNF-α、IL-6、ET增高,提示EH合并IGT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加及ET水平进一步升高.

    作者:单红英;田雨荣;郭秋君;姜晓冬;裴文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表达在脓毒症大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及Bcl-2、Bax在脓毒症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分为正常组(n = 6)、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均n = 24).采用盲肠穿孔结扎术建立脓毒症模型.建模后3、6、12、24 h 测定血Cr、BUN,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表达.结果:脓毒症组Cr、BUN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电镜下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6 h组Bax表达明显增加(0.485 ± 0.011 vs 0.351 ± 0.020;P < 0.01),随病程延长,Bcl-2表达有所增加(P > 0.05),Bcl-2/Bax比值降低(0.725 ± 0.035 vs 0.991 ± 0.060;P < 0.01),随病程延长而下降.结论:脓毒症后Bax表达增强、抑制Bcl-2的表达,引起细胞凋亡及肾脏损伤.

    作者:王茹;张俊录;李月红;张志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

    目的:观察养阴消风散对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将82例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内服养阴消风散,对照组内服开瑞坦、维生素C和维生素E治疗.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第1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瘙痒症状短期控制情况,对有效患者再继续2个疗程,停药3个月后比较两组总疗效及停药后复发情况.结果:短期(1疗程后)满意控制率,治疗组为40.5%,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停药3个月后两组总疗效、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养阴消风散治疗皮肤瘙痒症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卜俊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集束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集束化治疗对综合ICU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住ICU的18岁以上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配入集束化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的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8 d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集束化治疗组入选后3 d和7 d 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P < 0.05);集束化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8 d病死率绝对值下降20%,其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温伟标;强新华;邵劲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CT 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慢性腹部癌痛的护理

    目的:总结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慢性顽固性腹部癌痛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3例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阻滞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术前指导,术中及术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支持、对症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和腹泻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1周内慢性顽固性腹部疼痛均显著减轻或消失.结论:术前心理护理以及术中、术后及时有效的支持、对症护理,对行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的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戚玉华;朱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

    例1 患儿女,12岁,因发现反复乏力、纳差、厌油8个月,再发5 d于2006年7月18日第2次入院.患者于8个月前在我科住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无黄疸型,给予甘草酸二胺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查体:发育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 cm,肝区叩痛(+),余无特殊.

    作者:胡章勇;黄赛;夏绍碧;石菡;范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娇治放射状角膜争开术术后近视散光的临床观察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是早应用于临床治疗近视的手术方法,为数十万患者摘掉了眼镜,但手术的可预测性和术后稳定性较差,有部分患者出现了屈光欠矫或回退,我院于2005年开始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附睾恶性间皮瘤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33岁 .一月前触及右侧睾丸约花生米大小肿块.当地医院超声检查提示右侧附睾实性低回声结节.CT检查示:右睾丸肿物并少量睾丸鞘膜积液.给予消炎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诊治,转来我院,超声检查所示:右部阴囊肿大,囊壁稍厚而均匀,双侧睾丸及左侧睾丸大小形态正常.右侧睾丸鞘膜内见大片液性暗区,包绕睾丸,大深度约19 mm,内有光点飘浮.右侧附睾头内探及一实性稍高回声结节,大小为16 mm × 13 mm.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散在点状强回声.CDFI显示稍高回声结节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侧附睾头内实性占位(不排除腺瘤样瘤)、右侧睾丸鞘膜积液.

    作者:胡小春;朱贤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 32例及RVS起搏(RVS组) 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 ± 0.03) vs (0.14 ± 0.01) s,P < 0.05];术前两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升高更显著[(286.8 ± 5.2) vs (212.1 ± 6.6)pg/Ml,P < 0.05 ]; LVEF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 = -0.712,P < 0.05),与QRS波呈正相关(r = 0.634,P < 0.05).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作者:汤长春;向力群;胡美英;彭珍云;曾向辉;张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损伤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索肿瘤化疗药物渗漏损伤的预防对策、早期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肿瘤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487例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患者的注射途径、临床特征及治疗、护理过程,并对发生静脉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发生静脉渗漏,占化疗患者总数的1.85%,其中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无渗漏发生,静脉留置针发生3例,使用一次性静脉针发生6例,与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比较P < 0.05,且药物渗漏发生与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与性别、出凝血功能异常、联合放疗无关,所有患者经外敷、局部使用解毒剂后痊愈.结论: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与静脉注射途径、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及时发现并合理的处置可有效减轻药物渗漏的损伤.

    作者:王咏梅;李华珍;罗冬花;黄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糖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以糖代谢为主的一系列代谢紊乱,还包括长期高血糖所引起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等).

    作者:刘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30例

    目的:探讨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对30例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不同程度梗死灶,19例未见梗死灶.入院急查血糖均偏低,为1.7 ~ 2.3 mmol/L.给予静推50%葡萄糖治疗,30例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无死亡.结论:低血糖昏迷以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头颅CT检查无出血灶时容易误诊为急性脑梗死,对突然昏迷、偏瘫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急测血糖,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作者:周业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法洛四联症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检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手术前后左室功能.方法:用RT-3DE测量TOF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D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LVEDV、LVESV、LVEF的变化.结果根治术后LVEDV、LVESV、LVEF均增大,以LVEDV增大更为明显(P < 0.05).结论:RT-3DE可以准确评论TOF患者的左室功能.

    作者:雷芳;林毅;陈辉;王海永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髋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小儿髋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先天性髋脱位手术治疗患儿60例,年龄2.5 ~ 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行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B组行骶管阻滞复合全身麻醉,C组行全身麻醉.A、B组使用局麻药0.3%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 mL/kg.比较3组患儿手术进程中3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BP)和心率(HR),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麻醉恢复室气管拔管时间、停留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组患儿术中MBP、HR变化小,与B组相似,明显较C组平稳;A、B组麻醉维持异丙酚、芬太尼用量明显小于C组,气管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短于C组;A组相关并发症少于B、C组.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小儿髋部手术麻醉较好的选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减少全麻药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作者:孙可;金梅;李世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腹内型肥胖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仪与单纯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腹内型肥胖的疗效差异.方法:44例治疗组患者在腹部外用桂枝茯苓液同时加电脑中频治疗,44例对照组单纯用电脑中频对腹部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腰围缩小总有效率77.2%,对照组有效率5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治疗组体重减轻总有效率56.8%,对照组有效率22.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空腹胰岛素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桂枝茯苓液外用加电脑中频治疗仪的减肥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于不适宜运动或不愿意运动的腹内型肥胖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减肥疗法.

    作者:熊小玫;余丽娥;林秋群;官惠文;赵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PIK3C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IK3CA基因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别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 mRNA表达水平高,分别约为正常胃黏膜组织及原发胃癌组织的5倍和2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与远处转移胃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IK3CA蛋白在原发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5%、67% 和61%.与原发胃癌组织比较,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5% vs 67%,P = 0.015; 35% vs 61%,P = 0.044).此外,胃癌组织中PIK3CA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 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P > 0.05).结论:PIK3CA高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PIK3CA表达水平有望成为评价胃癌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周新科;刘季芳;张蒙夏;雷小勇;唐圣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对合并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饮食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500 mg,3次/d,罗格列酮4 mg/d,晨服,如血糖控制不佳,再加用胰岛素;对照组给予磺脲类降糖药口服,如血糖控制不佳,再加用胰岛素,两组直至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理想或尚可水平,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分别检测体重、体质指数(BMI)、肝功能(AST、ALT、GGT)、OGTT(同步抽血化验空腹及早餐后2 h血糖、胰岛素)、血脂(TC、TG)、HbA1c、肝脏B超,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判断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TC、TG、AST、ALT、GGT、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1),治疗组更明显(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5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两组血糖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NAFLD安全有效,优于磺脲类药物.

    作者:沈英娣;刘波;田海荣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